清流:潆洄阁碑记


原标题:左拔故事(五)述碑 潆洄阁碑记

文\\董美娟 图\\陈汝辉

清流:潆洄阁碑记

左拔盆地小全景

(五)述碑

潆洄阁碑记


左龙之乡,地接宁阳泉上下里,明经徐先生家焉。其地分上中下三邨,先生所居为中邨,太平休养,既庶且富,为清邑北隅一名乡集。岁甲申,先生营建广厦于中邨东南山麓,绵亘百余间,又于其前清宁通衢创建高阁栋宇,巍峨恍接云霄,上供囗文昌武圣二帝居像,俾乡人岁时瞻拜,又上层祀囗奎星,而如凉亭,行旅往来憇息其中;经年落成,阁临清涧,其水湾环,特颜之曰:潆洄阁。

清流:潆洄阁碑记

潆洄阁碑记


余应先生聘,舌耕斯处,先生命记于余。余唯兹阁当中下邨相接之区,上下二桥俨如长虹卧波,数载菁莪别墅亦先生建,以资藏修者于阁之东畔而为之;掩映远山,叠翠朝拱,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不让兰亭之胜,洵乡中之奇观也。


登阁凭眺,四顾轩豁,附乡名胜历历如在目前;田畴弥望,鸡犬之声不绝于耳。时而月白风清,则澄澈如画、缥缈欲仙,不但星影之侵簾、波光之拂槛已也;时而云消雨霁,则遥岑泼翠、远浦拖蓝,不但飞鸟之往还,游鳞之自得已也。王元之所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壺,矢声铮铮然”仿佛于兹阁焉。遇之骚人墨客,当必有俯仰、流连、盤桓而不去者矣。


余总角时,即稔先生慷慨好义。凡省中之贡院,郡中之考棚,邑中之儒学暨东北二桥,崎岖古路题捐,不惜百千金,乡中诸与建尤踊跃而为之先;固不独兹阁为然,而兹阁亦可见其一斑也。余固不文,景仰先生美举,故乐为之记。


世会教侄邑人汤光琏垂殷氏拜撰

大清道光拾伍年岁次乙未南吕月 榖旦之


左拔下村全景


(六)后记


  当古碑图片在同事谢汪斌的朋友圈晒出,我欣然点赞,为家乡。清流县龙津镇拔里村的左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掘古碑《潆洄阁碑记》。我于6月3日携友罗长莲寻访,时值正午手机拍照,因雨匆促。6月9日与外甥赖佳龙趋车重拍。识齐碑文519字。其间疑难处,经请教詹昌政、李升宝、刘光军等老师得以释疑。

清流左拔徐氏族谱


  访古至此,憾慨万千。徐先生者,一位运气极佳的长尾(木材)商人。俗话靠山吃山,其恰恰是靠着这块青葱覆青葱,翠浪叠翠浪的山林树木发迹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后裔。这位辛劳而执着的客家人,不畏闽水第一奇险的九龙溪,往返于山区与城市,兑现了生意与金钱,催生着愿望与信仰;使他成为乐善好施垂范乡里的古代乡贤。其七代孙徐承坤说:由于族谱在文革期间焚毁,徐公宗庄的故事也只能是温暖故土和教化乡里的传说了。老辈人还说清流(城隍庙旁边)的徐氏宗祠也是他助资而建。年近九十的阳添秀太太说:徐庄助资的建筑砖墙有别于他人,每隔几块砖就有一块是打着‘徐庄’标记的。


清流:潆洄阁碑记


  在这块神奇又骄傲的土地上,世代传颂着徐庄的故事。其第一桶金缘于他对理想的执著和敢于挑战人生极限,当然,机遇总是给予与它最近的人。我又一次来到左拔中村沙塘背,小楼前我环顾:四合青山,门前绿禾。这块巨大的绿宝石,早已被龙津镇党委政府相中。目前,龙津镇党委政府正在深度挖掘拔里村的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旅游,以古桥、古碑、古树、城北溪、土纸厂、关坑瀑布、泗洲文化、伐木场遗址等为主要特色,尽快把生态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拔里村党支部书记张前国也表示要应用这一历史文化瑰宝,为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独辟一块人文天地。

  (注:徐玉林说:清流城关的徐氏宗祠,是祖上徐庄公本房的宗祠,地址在古清流城隍庙旁边。年近九十的阳添秀老人说:从前去清流都能看到,已是破败不堪的徐氏宗祠。后来被拆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