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岳飞父子被害?

徐岩松


岳飞父子被害是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从历史角度看岳飞父子被害是生不逢时,从君臣关系来看,岳飞确实未处理好臣子该做的,从政治角度看,岳飞缺乏政治头脑这是武将犯的大忌

岳飞生不逢时,未遇到明君明主

古往今来有明君者必有名将,而有名将却未必有明君,明君名将都有则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比如王翦 蒙恬 都是名将遇到明君秦始皇则开创六国统一大业,一代兵仙碰到明主刘邦则助刘邦推翻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因此名将必须有明君的支持才能成就一番作为


然而岳飞作为一代名将却未碰到明君,岳飞空有满腔报复却无处施展

岳飞是经历过了靖康之耻,面对国破家亡的耻辱,岳飞立誓收复河山,因此岳飞从严治军,并且迅速提升战斗力极差的宋军,并打造成为岳家军,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同时深的百姓爱戴。

金军闻岳飞而色变,岳飞一句势如破竹连克数镇,最远打到河南北部,金军面对岳飞的进攻一败涂地,眼看岳飞就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升”,此时宋高宗赵构急招岳飞回京 并杀了岳飞


君臣理念不合 使宋高宗赵构觉得岳飞难以掌控

宋高宗赵构是靖康之耻时逃出来的唯一皇子,汴京沦陷后,北宋皇族被一网打尽,而漏网之鱼赵构却成为金人抓捕对象

赵构一路南逃,金人一路紧追,然后赵构有马,金人也有马,而且金人的马比赵构跑的更快,跟金人比速度迟早要被追上的,无奈赵构只能逃往海上,金人不善于海上作战,因此金人驻扎在海边,想逼迫赵构上岸


赵构被金人下破了胆,以大量金银财宝同时向金称臣的代价换来金军的退兵,之后赵构回到健康,再也无心同金人开战,只想过上安稳的日子,不顾北方沦陷区的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之中

而岳飞确是极力主张北伐的,岳飞毕竟是出身行伍,懂得天下太平必须通过武力解决,但是赵构却害怕同金人开战,怕惹恼了金人,因此对主战派极力打压,因此岳飞自然不受赵构待见

岳飞缺乏政治头脑很天真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是岳飞毕生心愿,同时这也是让岳飞丧命的政治原因

“直捣黄龙”就是 黄龙府,金人大本营所在,这就意味这歼灭金人,收复失地,而“迎回二圣”就是迎接把金人俘虏的微宗,欣宗

假如岳飞收复了失地 迎回了二圣,这样一朝就有了三位皇帝,那么宋高宗赵构的合法地位就会收到挑战,而且极有可能被迫退位,这是赵构不愿意看到的,不仅如此,而且这还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 赵构你的皇位不合法,二圣才是合法的皇帝,所以赵构早就对岳飞动了杀心



岳飞佣兵自重,性格又很执拗

岳飞所领导的岳家军是整个南宋战斗力最强悍的军事力量,金人对南宋军不屑一顾,但是对岳家军非常忌惮,金人对南宋求和条件就是必须杀了岳飞,可见岳飞的势力非常另金人头疼


不仅金人忌惮岳飞,宋高宗赵构也同样忌惮岳飞,试想,一个手握朝廷战斗力最强悍的军队而又跟皇帝政见不和,时常不听皇帝指挥的武将能让皇帝放心吗?况且整个宋朝既定国策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构也害怕岳飞模仿赵匡胤黄袍加身了,虽然岳飞不会谋反,但是岳飞再迎回二圣后如果站在二圣那一边,那么自己皇位就不保了,因此必须杀了岳飞,来稳定自己统治

因此,岳飞父子被杀既有岳飞不懂政治不会处理君臣关系也有赵构一心求和打压主战派有关,最根本原因是岳飞生不逢时,没有碰到明主罢了


朝夕闻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了大将军岳飞自我勉励,雄心壮志,争取早日收复河山,以报靖康之耻。对于这样的忠诚且善战的将军为什么当朝皇帝要将其赐死,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是岳飞自己的问题。我是夏目爱看书,带你探究岳飞的死亡原因。

君臣生隙,战和之争

岳飞作为经历过靖康耻的宋人来说,充满了对于金朝的厌恶之情,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岳飞请求赵构给自己扩充部队。在此时秦桧,张浚主和派等人从中作梗,最后在张浚的讥讽之下上奏折请辞,不等皇帝批示直接离开建康。最后赵构迫于当时的形式劝岳飞回来,岳飞拖了整整七天才重回岗位。

在此之后岳飞收到金国想要放回宋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由于对朝廷的担忧,于是在觐见赵构的时候体力力气样子赵瑗为皇储,但是这就引起宋高宗的不满。

小结:

岳飞犯了两大错误,首先拥兵自重,无论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部队全是皇帝的部队,你岳飞今天敢负气辞职,难保他日不会学习赵匡胤陈桥兵变。所以如果岳飞能后得到皇帝的批示之后再离职,恐怕皇帝也无话可说,这一点显示了岳飞虽然能征善战,但却没有政治头脑。

在当时宋朝岁时都可能被金朝吞并的时候,岳飞居然指名道姓说出太子的人选,说是应该有宋高宗的样子继承皇位。虽然说很多大臣都提议宋高宗赶紧立一位太子,但是大家都是很隐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毕竟在宋高宗看来,你这是咒我咒大宋朝。岳飞作为耿直男孩,直接将这一层窗户纸捅破,皇帝自然不高兴,毕竟诸君是最忌讳,皇帝问你你也不一定敢说的好吧。

以上两点,不管是谁都注定不能活太久。

性格缺陷,无政治头脑

在合议期间,皇帝以金钱,豪宅田地,美女宝车诱惑,岳飞皆不为所动。以国家没有光复为由推脱,这就让那个赵构优点摸不透越岳飞了,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要的话对于帝王来说是不好驾驭的。当年王翦大将军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直接要田地要封赏。所以说如果这些岳飞都不喜欢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想要帝王之位,于是乎赵构就毅然埋下了杀岳飞的种子。

在历史中多次记载岳飞本人和他人难以交往,脾气很大。岳飞是枢密副使,在当时可以说是高官了,但是岳飞独来独往,基本上不和官员打交道。同时在宋朝本来就是重文轻武,那些文官不但为人圆滑,而且当时的地位普遍比这些武将高,也不大看得起岳飞。在岳飞被冤枉之后,只有韩世忠发过一次脾气,其他的人都作壁上观。唯一一个为岳飞求情的文官,还表示自己为岳飞求情完全是害怕因此会打击抗金的积极性,会失掉人心。

总结:

当时的宋高宗由于自身的经历导致其只想偏安一隅,而岳飞的雄心壮志是想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这就导致赵构与岳飞产生分歧,同时宋朝重文轻武,岳家军势如破竹,唯岳飞命是从。同时岳飞越过人臣的底线,妄图参加皇储的选择。因为宋朝国家建立的不正当,直接导致了赵构是不允许有一位“无私”的将领存在的,所以说岳飞之死是不可避免的。

岳飞去世也注定了宋朝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再回到开封府了,这也是宋朝的悲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夏目爱看书


岳飞不懂得揣摩圣意

宋朝的一个奇耻大辱就是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一雪”靖康之耻“迎回“徽钦二帝“是岳飞一直以来的愿望。虽然宋高宗皇帝时刻把”迎回徽钦二帝“挂在嘴边作为自己的政治口号,但是在他心里根本不是这样想的。徽钦二帝烂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钦二帝迎回来了,他的位置在哪里呢?和岳飞同时期的韩世忠等名将看的很明白,虽然也经常跟着喊喊口号,但是怎么能真去做呢?而岳飞就显然不懂得政治,揣测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实心思,决意要把徽钦二帝接回来。不光跟自己士兵讲话时用这件事鼓舞士气。跟高宗开会也不断地讲这件事,发现皇帝有片刻的犹豫或思想动摇他就跟皇上急眼,结果就是高宗对岳飞的不满情绪日渐累计,秋后算账是迟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伤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时候,宋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赵旉还夭折了。为了延续帝位,虽然高宗收养了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内心处还抱有恢复生育功能,生一个亲生子的幻想,所以迟迟不肯明立储君。

这种难言之隐本来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讲,大臣也不敢问,这种君臣之间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飞打破了。在绍兴8年(1138年),岳飞回朝述职,办完公事之后,又开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开上书要求皇帝立储,这一下子可是触犯了两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将干政!尤其是第二条武将干政是最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么来的,是赵匡胤夺来的,为了不重演前朝悲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从此以文官压制武官,武官干政成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飞却偏偏去触碰这个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杀了他么?

3.岳飞违旨抗命不听话

对岳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岳飞是极力反对议和的。可是,不管议和再怎么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决定的事情,做大臣的应该果断执行才是。而岳飞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冷嘲热讽。“议和”完成后,岳飞又公开反对,反对无效就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你想岳飞是有多混。

早在被杀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飞因为和张俊有矛盾,就给高宗提了一个辞职报告,不等高宗回复就直接撂挑子不干走人了,高宗派人劝了6天才把这位大爷劝回来。两年后,岳飞不光对“议和”冷嘲热讽,并再次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无视了。1140年,岳飞回朝述职,又跟高宗提辞职,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给拒绝了。三四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皇帝权威,违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气再好,也动了杀心了。

4、岳飞功高震主,直接威胁皇帝统治

我们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节制武官的,武将的位置其实是很低的,绝对不能干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战,也必须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阵图”,绝对不可以自作主张,一旦战事结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权,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兴四将”的其他3位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马把兵权交出去,绝不参与政治,让高宗皇帝对他们100个放心,也让别人无法找到诬陷他们的借口。

而岳飞却偏偏又要去打破这些禁忌。岳飞作为一名武将,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调的很,显得极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长期把持军权,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啊,你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对我大宋王朝的统治就是威胁啊。

宋高宗皇帝有杀岳飞的1000个理由,但是岳飞手握兵权、功高震主才是让高宗下定决心杀掉岳飞的最关键的原因。

虽然,岳飞是一个公认的英雄,但是他不会揣测圣意、揭皇上的伤疤、违旨抗命、功高震主,有这么多致命的地方却不自知,毫不收敛,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换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毛奕森


首先,作为封建社会的将领,镇压农民起义,保卫封建王朝乃是其基本职能之一,除胆怯而临阵脱逃或没有镇压任务的将领外,人人都会这样做,否则就不成其为封建将领了。既然人们没有给其他镇压过农民起义的将领扣上“愚忠”的帽子,对岳飞也不应如此苛求。

其次,岳家军取得郾城、朱仙镇等大捷后,北伐中原的形势确实很好,但在张俊、王德等近邻友军已奉诏班师的情况下,岳飞著孤军深人,前面要遭到金骑兵的分割包围,后无粮草、人员的补充接济,处境十分危险,故撤兵也是势所必然。岳珂在《金佗粹编》卷八中以“议者谓使先臣得乘是机也以往,北虏虽强,不足平也;故土虽失,不足复也。一篑亏戌,万古遗恨”这样夸张性的话来表明岳飞的军威,恰恰成了后人持责岳飞为“愚忠”的根据,可谓是弄巧成拙。

事实证明,虽然岳飞对皇帝与朝廷忠心不二,但并未达到毫无个人主见的“愚忠”程度。相反地,由于他出身贫苦,缺乏官场上那一套圆滑处世的作风和明哲保身的本领,而是刚正不阿,“恃才不自晦”,特别是岳飞从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保卫赵宋王朝的大局出发,常与怯懦、自私、反复无常和目光短浅的统治者赵构意见相左,甚至发生顶撞,才使赵构与岳飞的矛盾不断加深,最后反以“不忠”之罪将其杀害。

可是,无论秦桧的党羽或岳飞子孙和他的同情者,都讳言赵构多年来对岳飞的成见,前者是为了掩盖赵构杀害岳飞的真实意图,后者是害怕会给岳飞的“忠君”形象造成损害。这样,就使后人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岳飞的遇害纯系绍兴十一年间兀术向秦桧进行要挟,从而促使秦桧制造冤狱的结果。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赵构与岳飞的矛盾,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建炎初年,并随耆时间的推移,岳飞地位的变迂而逐惭尖锐化。

要放弃山阳的谎言,为在陷害岳飞的罪恶天平上再加上一块砝码。

岳飞坚持抗战,以收复故土为己任,乃是举国所知的事实,可是赵构对于张俊这种拙劣的谎言,竞假装置信不疑,说什么:"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再次反映了他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的险恶用心。反之,对于韩世忠,赵构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当秦桧一伙指使出任韩家军总领的胡纺,挟嫌诬告韩世忠官属耿著"鼓惑众听",妄图将韩世忠也牵连进去时,最后只将耿著"杖脊刺配吉阳军牢城"了事;当"臣僚累言韩世忠之罪"时,赵构却"留章不出",不予理会。这些都表明,赵构在达到钳制韩世忠之口,要他对议和、杀飞等阴谋活动都保持缄默的前提下,对其个人还是持保全的态度。秦桧一伙在没有得到赵构首肯的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韩世忠了。

赵构、秦栓‘张俊等人在完成了一系列罪恶的部署后,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民族英雄岳飞及其子云、部将张宪砍下了屠刀。

综上所述,岳飞遇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一伙为了向金人屈辱求和,千方百计剪除抗战势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仍是赵宋王朝长期来推行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高宗与岳飞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结果。此外,"飞握重兵,昧保身之策",恐怕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封建社会中一切不肯媚事权贵、刚正不阿的官员,所以遭到杀身之祸的一个主观原因。

从历史上看,任何和议都是双方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如果当绍兴十一年之际,金朝仍有力量消灭南宋政权,是不会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款的;赵构与秦桧尽管求和心切,如果认为他们相信只要杀害岳飞,就可以保证狡诈的金人会接受和议,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笔者认为,所谓的"兀术遗桧书"并不存在,更不能成为赵构、秦桧要杀害岳飞的一个原因。


君意图南


高宗为什么要杀岳,因为他坐在一个来之不易的皇位上,本来天下不是他的,是他哥哥的,由于战争他坐上了皇位,所以他特别害怕失去这个皇位。同时高宗又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一个能人下属就怕遇到性格软弱的领导。软弱的人,第一不自信爱怀疑别人,第二,没有自己的主见,耳根子软,容易听信别人的谗言,岳飞就陷到这里边了。

从岳飞自己看问题

从岳飞的个性看,岳飞不向领导提任何的要求,清高和无欲无求的个性,正好是小人告岳飞的一个把柄。历史上的岳飞的确是既不贪财,也不好色还不沾酒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爱钱、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再不贪财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赵构心里犯嘀咕。我们讲忠诚度,核心就是相互的依赖感,而“无欲无求”恰恰影响了这种依赖感,所以反而遭人怀疑,这是岳飞犯的一个错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种太完美没有缺点的人也会让人觉得可怕!

有人说岳飞的性格很不适于做官,这一点秦桧在遗嘱中也提到说,岳飞和宋高宗因为一件事发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后皇帝便不再喜欢岳飞了。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下属,岳飞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有做的不够明智的地方,但是尽管如此,岳飞的这种不适合官场的个性,也不至招来杀身之祸。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一代名将惨死风波亭呢?有人提出,他一再主战,反对与金议和,才是真正的死因。

其实,宋高宗对金的态度,可以说是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从军事上、经济上苦于没有大举兴兵反击金国的本钱。当时金国几乎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说焦头烂额,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飞等武将四处扑火,高举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一次次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机。

可岳飞固执,认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认定皇上这是要让他收复河山,把金国打出中原。于是“抗金”的想法在他心里是根深蒂固,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如此的不识抬举,这回可真是激怒了赵构。因为此时的南宋内忧外患已经让皇帝不堪重负了,而岳飞所想的只是收复领土、恢复大宋这么一件事,却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战争的最后结局。其实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宋高宗的考虑也并不糊涂。

显然,岳飞没有看到这步棋,他在做着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一打起来就不回头,而金兵对岳飞早已是闻风丧胆,就向宋朝放话要挟:如果要想议和,必需杀死岳飞,否则将吞并宋朝。而岳飞的做法,完全与皇上的旨意背道而驰。所以皇上连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也是在情理之中。

据说当时有两个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杀岳的决心,第一是说,岳飞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节度使,岳飞有一句话,说在我朝这些大将里面,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飞一个人;第二是说,岳飞解了兵权之后,岳云和张宪在湖北襄阳举兵要拥岳飞,武力要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就偏偏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的上表,言词激烈,要求恢复自己的兵权。做法实属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让皇帝更加疑心了。






唐僧观世界


漠视职场规则,行事强硬。

1127年,赵构称帝后,职务低下的岳飞竟然越级直接给皇帝赵构上书,而且还口气强硬地要求赵构“还都开封”,还让赵构“亲征金军,收复失地”,这让好不容易从金军铁骑下逃生后心神未定,腿还在打哆嗦的赵构感到非常生气。赵构没有理会岳飞的爱国请求,反而给岳飞穿上了“小鞋”,以“越职”为由,削夺了岳飞的军职。岳飞得罪赵构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1130年,岳飞“克复建康”,被赵构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抚使,镇守泰州。不久,赵构又命令岳飞驻守通州、泰州,并且告诉岳飞“能守则守,不可则掩护该地百姓渡江”。什么叫“能守则守”,其实说白了还是让岳飞坚守。岳飞不但没有深刻领会赵构的意图,反而自认为“泰州无险可守”,便放弃了据守泰州,只是“率领军民渡江”算完。结果赵构以“泰州失守”为名,再次令岳飞“停职待罪”。

1138年,吃了豹子胆的岳飞居然上言,请“无子嗣”的赵构“建储”,这让赵构很是“怒发冲冠”。因为赵构的独子赵旉八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后来赵构虽然从太祖赵匡胤一支中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由谁继承皇位。如果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深深地刺痛了赵构那颗受伤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赵构对他的忌恨。

1141年12月29日(公历1142年1月27日),赵构不惜违背赵匡胤“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张宪、岳云斩首。

一代抗金名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无不令后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实上,当赵构想要岳飞死时,岳飞到底犯没犯“谋反之罪”,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时南宋已经与金国达成了最后议和,作为武将,岳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由于岳飞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赵构对着干,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刺痛皇帝的“软肋”,赵构对岳飞的怨恨积少成多,最终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赵构想让岳飞死,岳飞就必须死。诚如宰相秦桧所说,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宋史纪事本末》也有记载:“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龙城浪子


众所周知,人们大多认为是奸臣秦桧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不错,给岳飞炮制无数莫须有罪名的确实是秦桧,但炮制罪名之后关键是有人信,而这个人其实也就是真正的原凶,这个人就是宋高宗赵构。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以岳飞的功勋和地位,秦桧是不可能在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下便私自处死岳飞,而且事后皇帝还不追究,这在封建社会集权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从一事便可看出:秦桧死后,高宗曾为一些人平反,很多大臣上疏要求为岳飞恢复名誉,但高宗始终不予理会,从中便能看出高宗对此案的肯定态度。因此,秦桧只是岳飞冤案的帮凶,而赵构才是真正的主谋。

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岳飞当时可谓是宋朝的军事支柱,无人可以替代,为何宋高宗非要杀他?原因大致有三。第一,防范武将兵权过大。这是自宋朝开国以来便一直秉承的家法,所谓功高震主,宋高宗宁愿无将可用,也不愿有人威胁自己的皇权。第二,过于刚直君主失和。宋高宗最恼火的莫过于岳飞坚决抗金的态度,因其刚直的性格多次重申“不可与和”之志而惹怒赵构。公元1139年,宋金讲和初定,岳飞愤怒提出辞呈赵构未允。翌年,金国毁约大举南犯,岳家军鏖战初胜,却又被迫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又愤而辞职赵构未允。高宗虽对岳飞的屡次辞呈都不准,但对岳飞刚直不阿行为的嫉恨在不断加深。这也表明高宗欲除岳飞之心并非一时兴起。秦桧死后,宋高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诫群臣,对金媾和是出于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任何人因秦桧死而对此提出异议,以动摇既定国策。第三,为了表示求和的诚意。当时,宋高宗与秦桧等人都极力想与金国议和,但金国明确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条件,为表明诚意,宋高宗全然不顾岳飞抗金之功,对岳飞痛下毒手。而他这样做不仅可以做个顺水人情,还能杀鸡儆猴,以便自己能更自如地驾驭文武百官,控制朝政与军权。


陌上凡星


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

他违反了赵构的国策。赵构的国策是事实上放弃了江北,他的目标就是保半壁江山;而岳飞则一直立主恢复中原,甚至“直捣黄龙”。这两者的区别太大了。赵构早就从早年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只惊弓鸟,十多年的对金战争也让他认清了事实,当然,是他认为的事实。

赵构的心理已经认定凭南宋的实力,无力收复中原,所以虽然绍兴十年诸路大军如岳飞、韩世忠、刘琦等纷纷取胜,但赵构却将之看成了见好就收的好机会。

赵构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打了将近15年,此前宋不是没有过胜利,但最终的结果都是金国更加凶猛的反扑。所以赵构并不认为绍兴十年这次的大胜有多么了不起。他已经被吓坏了。能够偏安一隅,当个儿皇帝,赵构已经相当满意了。

那么,趁大胜求和,谋求一个更好的停战条件,对于赵构来说,就是最高目标;而保住半壁江山,也就成了赵构的最高国策。

最高国策,如果有人违反,那就是杀无赦。这才是赵构杀岳飞的真正原因,而秦桧则是他这条国策的忠实执行者。


夕阳吸夏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暗旨秦桧和其夫人合谋,诬陷岳飞谋反,因无确切证据,故以著名的"莫须有"的罪名将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 岳云 、部将张宪在风波亭内杀害。岳飞被杀后,当时的官场士大夫及民众对岳飞被杀并没有表现出多么激烈的反应,直到20年后才有两个太学生为其鸣冤。

究其原因,两宋有“重文抑武”的历史传统,文士对武将擅权、武将权力是严加控制的。岳飞居四大将之位, 权力大,有潜力,本领强,本来就为当时的士大夫所防范。

绍兴七年岳飞请高宗立皇子, 尽管是为了国家长久之计, 但是这已触动了士大夫对武将干预朝政的底线。以北伐乞高宗增兵为高宗、秦桧、张浚等所忌;在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 以粮草为乏, 迟不赴援,后朝廷又将大举进攻, 飞按兵不动,这是岳飞作为武将不听朝廷号令、跋扈的一面。 作为一员武将又不听朝廷号令, 这不但引起当时一些武将的不满, 更使得深受“重文抑武”影响的士大夫对其忌恨的加深。所以当岳飞被杀时, 虽然无罪, 但他失去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同情。




风在吹tmy


国家动荡时国君杀重臣需要:

他的死敌,布局人,致死证据,点头人,操刀手。

首先是当时的情况:岳飞大破朱仙镇,兵指开封,收复旧都,这对南宋民众是一次莫大的鼓舞。但这时,皇帝召令回朝。

这时的局势和民众舆论对南宋是积极的,但这时为什么,皇帝要人罢兵?大多数人说是秦桧,他和金人达成协议,金人许他在南宋高官厚禄,秦桧出卖消息给金国。然后秦桧狼狈为奸,跟她媳妇一起诬陷岳飞谋反,之后风波亭被害。

也有人说高宗觉得岳飞功高盖主,示意秦桧除掉岳飞。

真是这样吗?

下面是我的一点观点:

当时,战场已经分布在长江沿岸:西部与四川关中作战;中部在岳飞北伐时收复江汉,兵进中原;东部拉锯江淮中下游。这么长的战略部署,这么长时间的战争,使南宋的财力逐渐乏力。

所以,这时宋朝的君臣需要一个停战养息的平衡点,而这时,岳飞北伐,连克江汉平原、南阳盆地,直到黄河岸边。这无疑给宋金两朝刺激:南宋看到了岳飞的长驱直入,知道开封有被收复的可能,但是天高皇帝远,皇帝召岳飞时没有返朝,触到了皇帝那根神经。而金国看到岳飞兵指黄河,看到了南宋君民的决心,如果南宋东西两路驰援,那么金国良好形势将全民崩溃,所以在这么长的战线上,他们也希望暂时休兵罢战。

在宋金两国拉锯战争中他们找到了这个点。这时,金国开始示弱,以某些不可见人的交易停战。而南宋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宋太祖不杀文臣的祖训也首次破例。

(朋友喜欢岳飞,但不太钟意这位扮演者,这里希望朋友别看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