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玻璃心,請活出一顆“堅強的心”


作家契訶夫在《一個文官的死》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在劇院看戲時不小心衝著一位將軍的後背打了個噴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將軍,他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結果惹煩了將軍,最後在被將軍呵斥後,他竟一命嗚呼了。

這個人不過是在將軍背後打了個噴嚏,將軍根本沒有當回事,可他卻以為將軍會生氣,三番五次地打擾將軍,最終被將軍不耐煩的呵斥。

這個故事看似荒誕,其實影射了一部分有“玻璃心”的人。

這種心態都有一個共同點,會把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投射在他人身上,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極其敏感、膽怯、羸弱。

這類人會認為別人的一舉一動都和自己有關,別人說的悄悄話是談論自己的,別人做的事情是針對自己的,從而添油加醋地進行“腦補”,自己給自己徒增煩惱。

我現在經常會聽到“玻璃心”“傷不起”這樣的詞語,不過,確實現在的年輕人,似乎真的脆弱到不能受一點兒傷的地步。

不要太玻璃心,請活出一顆“堅強的心”

玻璃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首先是過份在意他人的看法。

其次是心理上需要被看到和認可,所以折射出來的反面就是玻璃心。

最後是焦慮背後的恐懼,而恐懼的背後是你不願意面對的改變。

這種性格上的“玻璃心”是如何養成的呢?

這肯定涉及了家庭教育、個人性格等眾多因素,但我認為家庭教育是眾多因素中最為突出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

現在的父母工作都比較繁忙,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幫著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

所以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著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少數青少年的性格,比較古怪,脾氣非常犟,不能接受同事、朋友和親人的批評,只能聽鼓勵和表揚的話。

而且還會利用一些外在的物質裝飾,來表現自己,就像在說:“我是最棒的,快來誇獎我。”

“老師,我做好了,你怎麼不表揚我?”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發現他的努力表現,就會表現出不高興以及格外失望的情緒。

爸爸媽媽見到孩子的淚水不論是疼痛還是撒嬌,撒潑都給與默認,長期以往更導致了小孩說不起,為我獨尊的思想。

不要太玻璃心,請活出一顆“堅強的心”


2、家庭教育過於強調“起跑線”的重要性。

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不斷告訴孩子,一旦落後其他人,就會永遠落後,成為社會底層人員。

說到這方面,我腦海裡有個很形象的畫面蹦了出來。

父母帶著孩子走在路上,不時的就會來個隨機教育,指著路上的環衛工人或建築工人,對著孩子說道:“你要努力讀書,不然將來就要跟他們一樣,做苦力、掃大街。

雖然這些話帶有很大的歧視,但你絕對聽到過類似這樣教育小孩的父母,甚至有很多人就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

而在這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一旦遇到一點不順利,暫時落後了,就會害怕的要死。

用不了多長時間,孩子的心就變得很脆弱,成了“玻璃心”。

這些教育下的孩子,如果開始處於順境,就會越發自信,一路人走下去,但是人很難永遠有好運氣。

一旦遇到挫折,便成了不得了的事情,“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要太玻璃心,請活出一顆“堅強的心”


3、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保護殼。

中國的孔儒文化背景下,自古講究“孝道”,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作為孩子是無以為報的。

所以也就形成了倫理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就是中國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絕對聽父母的話。

“我們奮鬥一輩子都是為了孩子”

“父母這麼努力工作都是為了你,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這些話表面上,好像表達了對孩子們的愛,但潛藏意思是:“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並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看待。

這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多麼大的壓力,但同時父母又極力給孩子們,鑄造一個安全的保護殼。

不要太玻璃心,請活出一顆“堅強的心”


在這種教育的思想下,父母對孩子們百般呵護,精心照顧,不給任何刺激,讓孩子儘可能少地收到挫折。

這份苦心是否真的得到回報,我並不知道。可能滿足了父母們對孩子的愛。

但對孩子來說,一個人在人生路途中,必然要受到挫折和困難的,只是看在什麼階段出現而已。

而我認為早經歷比晚經歷要好,要遇到挫折比晚遇到挫折好

我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讓大家抨擊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更不是讓大家隱藏自己的“玻璃心”不被看見,而我恰恰認為:

誰都有“玻璃心”,只是看誰可以粘合的速度更快一些而已。

不要太玻璃心,請活出一顆“堅強的心”

聰明的人應該練就一顆永遠摔不壞的強大心臟。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自己總是能夠不斷堅持地跑下去,即使遇到挫折,跌倒在地,也能不斷爬起來。

如果還能夠一邊跑,一邊欣賞路旁的風景,那就更好了,最終跑到終點的會是這樣的人。

願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有一顆堅強的心。

文章作者簡介:心流向上,終生學習踐行者,心理諮詢師,學會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讓心理成為治療心靈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