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歲小男孩的兩週“初戀”說起,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情教育?

從十歲小男孩的兩週“初戀”說起,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情教育?

看點 “早戀”是不少父母頭痛的問題。一是怕孩子因早戀耽誤學業,也擔心孩子因早戀產生負面情緒。那麼,一地雞毛的中年父母該怎樣處理孩子的“早戀”?今天是情人節,我們邀請了香港eClass平臺電子互動童書合約創作者、特殊教育教師徐海娜來與我們聊聊“愛情教育”。下文中她將從電影《小曼哈頓》中十歲男孩的初戀故事說起,談談在這一話題中我們該教給孩子的溝通、勇氣和責任。

文丨徐海娜 編丨Jane

隨著現代教育的進步,人們對“早戀”的寬容度越來越大,甚至已經不再使用“早戀”這個詞語來形容青春期孩子們那些懵懂的情愫。但是這不代表家長和老師就對青少年的戀愛感到安心。雖然他們認可青少年相互萌發好感,以及談戀愛都是正常的人類行為,但是他們對此也有著深深的焦慮。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曾經這樣形容青春期的孩子:“青少年的大腦就像油門極度靈敏,剎車卻不管用的汽車。他們在加速方面出色,但在抑制行為方面卻問題嚴重。”

可見,成人們的擔心和焦慮也不無道理。那麼成人們到底該怎麼做?

我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中文譯名《小曼哈頓》,講述的是一個不到10歲的小男孩持續了兩週半的初戀故事。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小曼哈頓劇照

電影不長,只有一個多小時,情節也很簡單,卻能帶給人很多啟示。

小男孩Gabe在“失戀”之後,問了他的爸爸一個問題,“你可以跟我談一談關於女生的那些事嗎?”他的爸爸說,“你問錯了人了。”的確,爸爸自己的婚姻和愛情也一塌糊塗,甚至已經瀕臨離婚。

當孩子變成少男少女,開始談情說愛的時候,父母往往已年屆中年。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說起自己的愛情經驗,可能很多人都中氣不足。

一位曾寫出“愛你/是/唯一的優點/我從來一無是處”如此這般詩句的詩人,在他的新詩集中都這樣描繪走進了婚姻的愛情:

“總有吵得兇的時候/黑得以為看不見明早的太陽/把心一狠/下輩子對你的愛/先拿來這輩子用。”挪用一下“下輩子的愛”是詩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懷,而平凡如我們,究竟有什麼資格來對孩子們的愛情說三道四呢?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

中年人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可能並非盡遂人意,但是我們還是有些經驗可以傳授,重要的是,我們所傳授是否是我們經過真誠反省得來的人生經驗,還是僅僅在誇誇其談。

小男孩Gabe的爸爸雖然說他的孩子問錯了人,但還是談了一些自己失敗的經驗。成功若非偶然,那失敗的經驗便至關重要。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愛要大膽說出來,不留遺憾

在中年人的同學會上,“表白”常常成為一種熱潮。青春年少埋藏在心底不敢說的那些話,忽然就能夠脫口而出了。僅僅是說出來,對於他們來說便已足夠,他們稱這是人生某種程度上的一種“圓滿”,彷彿所有的遺憾此時便煙消雲散了。

假如“說出來”是那樣重要,假如“說出來”也是一種人生經驗的話,那麼就值得告訴我們的孩子。

一段戀情的開始和結束,都與人們的溝通能力有關。

電影《小曼哈頓》中,小男孩Gabe的爸爸在描述自己如何走向了離婚時說,當相處開始出現了矛盾的時候,誰都沒有說出來,結果本來是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慢慢就堆積起來,然後就不再是雞毛蒜皮了,這導致婚姻生活就像一間堆滿了垃圾的屋子。

他給孩子的忠告是,要善於說出來,要溝通。小男孩Gabe,出於嫉妒,曾和自己所愛的人在電話裡大吵一架,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當他終於有勇氣說出“對不起”的時候,他收穫了原諒。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愛一個人,其實是在鍛鍊我們各方面的能力。在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深入地發現自我。愛一個人,也不是索取,而是為愛的人多走一步。

就像我很喜歡影片中的一那句話,“Love is about going that extra mile,even if it hurts.”

每一個人對愛情的感受都不同,但“說出來”卻是讓我們在成年後避免遺憾的最好辦法。

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中描述了自己父母的愛情——他們是青梅竹馬,八九歲時,就一起玩耍;11歲時,便形影不離。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兩人秉性溫柔和善感,都在等待時機在對方的心裡找到同樣的心境,而且寧可說,這種時機也在等待著他們。因此兩個人都心照不宣,誰也不肯首先吐露衷腸。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他變得愁苦萬分,而她卻勸他去遠方旅行以忘卻這一切。然而等到他歸來時,他們發現愛情變得更加熱烈,因而便山盟海誓,今生今世永在一起。後來在生盧梭的時候,盧梭的母親因難產而死。

在她逝世三四十年後,提起她,他的父親還是會老淚縱橫地說,

唉!你把她還給我吧!安慰安慰我,讓我能夠減輕失掉她的痛苦吧!你把她在我心裡留下的空虛填滿吧!孩子,若不是因為你是你那死去的媽媽生的孩子,我能這樣疼你嗎?

假如他們僅僅因為年少沒有把愛說出來,便從此分道揚鑣,那麼就沒有那段可以記載在傳世名著一開頭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就不會有盧梭這個人。

所以他們是幸運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這般幸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說出來”比“不說”可能遺憾的機率要小得多。

有的人因為對青少年戀情的種種擔心,而傾向於強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走。但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會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生巨大影響。

在心理學家傑瑞米•克拉克與喬若莎•克拉克合著的《一流的教養——這樣陪孩子度過青春期,將來他會感謝你》一書中,他們說,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走,會給孩子的人生埋下隱憂——孩子揹負的“後悔種子”。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瞭解自我,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在孩子面對戀愛問題所帶來的煩惱的時候,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我們反而要注重磨練孩子的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換句話說,其實也是獲得他人信任的能力。

讓孩子習慣溝通,才會養成相互理解的習慣。這對於親子關係以及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來說,都至關重要。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既然有勇氣說出來

就要有勇氣承受後果

有人說,“不要墮入情網,而要從愛情裡昇華。”說的是一個人要在戀愛的時候,學會提升自己,鍛鍊自己的理性和意志,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能夠成就對方,也成就自己。

我們無須在愛情裡計較得失,重要的是無論一段感情的成敗,無論是否能夠與對方並肩而走,我們都能從一段感情中受益。

《小曼哈頓》中,當為了愛情感到心疲力竭的小男孩Gabe終於鼓起勇氣向自己愛慕的Rosemary說出“我愛你”的時候,得到的回應是“我並沒有準備好”,“我仍不夠成熟,不知道什麼是愛”。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害怕被拒絕”也是很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寧願保持暗戀狀態的原因。小男孩失戀了,但很快走出不快的情緒,他說,“遠處有一個我曾經迷戀過的人,正走在屬於她自己的道路上。”

此時的她和他,日子都平靜而美好,雖然彼此的生活已經分道揚鑣,但擁有很多共同記憶。

他們曾共乘一輛滑板車,沿著河流,在微風中穿越67個街區,又一起擊敗街頭小霸王成功逃走。雖然他形容那是“一生中最艱難的旅途”,但那溫暖的感覺永遠都留在了他心中。

他說,“也許有另一個女孩在等著我,但要再給我一次初戀的機會的話,我想還是她。”雖然戀愛會讓人心力交瘁,甚至遍體鱗傷,但卻會留下“無法忘懷和難以置信的記憶”,這大概就是愛情能給人們帶來的最低限度的好處吧。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人因為“求而不得”做出很多瘋狂的行為,乃至傷害對方,違法犯罪。

而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是一個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人。一個負責任的人也是一個能夠承受失敗,並從中得益的人。培育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孩子學會坦然面對生活,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沒有誰總會一帆風順,重要的是我們在面對考驗的的時候,仍堅持我們做人的底線。面對“生活需要常常經受挫敗”的真相,也是一種勇氣。

那些出於“求而不得”,或者嫉妒,而傷害對方、勒索對方的做法都是“懦夫”的行為。要知道任何強迫的愛,不論是出於什麼理由,都不是愛。愛一個人首先要懂得尊重。

無論你的孩子是表白的一方,還是被表白的一方,都要教孩子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孩子會不會因為其他原因,例如虛榮,而非出於本心去接受或拒絕,取決於平時的教育。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在平日的生活中,孩子自身的感受愈被看重,他們就越自重。他們越自重,才越會對自己有要求,才越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選擇和誰建立親密關係,並持守安全和負責任的性行為。

可惜現實往往難遂人願,很多人習慣性地忽略孩子的感受,總說他們的感受不重要,學校的要求,家庭的要求,種種都比孩子們的感受更重要。這樣就容易令孩子們產生兩種行為傾向,一種是刻意迎合外在的一些要求,一種是刻意違背外在的要求。

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導致孩子忽視自己的內心感受,選擇不理智的行為,從而為自己和親人帶來長久的痛苦。

很多學校的“乖乖女”之所以會被社會上的一些“小混混”吸引,往往也是這個原因。他們內心裡只是想要釋放自己一下,結果卻不可控。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一流的教養》一書也提醒我們要注重培育孩子自身的價值觀,讓孩子有能力去認識到自己喜歡什麼,對自己而言,什麼比較重要,以及想做什麼。如果我們扼殺了他們的“自主性”,孩子會成為不知道將來想做什麼,想要什麼,什麼事都無法自己做決定的人。

愛情,沒有人能看得透,我們始終也無法當孩子們的愛情教練,我們只能說出我們直接或間接的經驗,供他們參考,然後寄望他們比我們活得幸福。

有人說,愛情,最終最深的慾望只是簡單的相伴。既然如此,那麼曾經簡單相伴過的歲月便彌足珍貴。

有過一段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時光,或者有過一段同窗共讀的日子,留下將來可以回放的記憶,我們便可以滿足了。

如果我們有人可以愛,那就感恩茫茫眾生裡的相遇。若有人愛你,更要感恩,畢竟若有人愛你,並不是出於要愛你的義務。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如何說,他們才會聽?

參與,而非控制

給建議,並身體力行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更懂得幸福的真諦,本能地覺得他們想談戀愛的時候正是我們不吝賜教的機會,可惜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常常是漸行漸遠,有的還由於父母的控制慾而與父母關係極度疏離。

我們要如何說,他們才會聽?

腦神經科學專家法蘭西斯‧詹森博士著有《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揭示了青春期孩子腦部發育的秘密,她說,“孩子總是做些令人抓狂的危險蠢事──原來是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只要受到些微刺激,都能啟動大腦突觸,產生大量多巴胺,也就是帶來愉悅感的腦內啡。”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孩子經常無預警爆怒、情緒起伏不定──原來是因為掌管判斷力與自制力的額葉還未發育成熟,無法完全控制釋放壓力荷爾蒙的杏仁核,讓青少年在壓力下的情緒反應更加極端,難以掌控自己的憤怒與恐懼。”

青少年就是這樣,所以成人首先需要學會傾聽和理解,有時候甚至需要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青春年代,才能找到取得他們信任的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而父母是起初最瞭解他們的人,用真誠溝通的心,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經歷了兩個孩子吵吵鬧鬧的青春期之後的法蘭西斯‧詹森博士,也給了大家一個最重要的建議,那就是——參與孩子的生活。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她還說,“我極端愛著家裡的兩個兒子,但是當他們成為青少年之後,我再也不能像他們小時候那樣操控兩個人去做我想要他們做的事,畢竟孩子都長大了,我現在不可能直接伸手將兩個人抱到我要他們待著的地方。

因此當孩子離開童年後,我們也失去加諸在他們身上的行為控制能力,而在他們進入青春期時,我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供建議和說明,並樹立一個好榜樣。”

《一流的教養》一書中也說,“科學家說,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要‘小心輕放’。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要‘暴力鎮壓’。孩子總有一天會意識到,除了朋友,父母也能為他們提供有用的建議和幫助。”

在電影《小曼哈頓》的結尾,小男孩Gabe的爸爸在給出自己的忠告之後,也用行動為孩子詮釋出什麼是“為愛多走一步”,通過溝通,解決了自己婚姻的危機。言傳身教,大抵如此吧。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