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文源 | 拾遺(ID:shiyi201633)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01.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幾天,大家都在熱議一件事,

就是日本送給中國的防疫物資上,

都寫著精美的詩句: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看到這些詩句,大家都在感嘆:

“沒想到漢語可以這麼美。”

“我們丟掉的珠玉,被日本人拾去了。”

“我們好土啊,只會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些詩句美嗎?

很美。

但“武漢加油”土嗎?

不覺得。

我贊同“六神”的說法:

“‘武漢加油’是口語,‘風月同天’是雅語,它們兩個,地位是平等的。”

日本是鄰邦,

他在物資上寫如此詩句是合適的。

而武漢人是自己人,

我們高喊“武漢加油”,

其實比寫優美詩句更適合。

當然,我今天並不想討論這個,

也不想討論這些詩哪些是日本人寫的,

哪些是在日本工作的中國人幫忙寫的,

我想說的是另外一個事情——中國人運用漢語書寫的能力,

這些年確實大大退化了。

怎麼退化的?

原因很多。

今天我只談談語文課本。

02.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1958年,鄧康延出身於西安。

其父母是支援大西北的知識分子。

一出生,鄧康延就趕上了大躍進,

接著又遭遇了三年大饑荒。

他的外婆回憶說:

“食堂領了兩碗稀粥,小外孫呼嚕嚕喝完一碗,又把外婆的一碗喝了。”

好不容易上學了,又碰上運動。

“老師要求大家抄寫最高指示。

還沒來得及學‘日月星辰’,

小學課程就突然變味了。”

也許,正是經歷了可怕的歲月,

鄧康延後來特別喜歡鑽研歷史,

“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就沒有未來,歷史蘊含著經驗和教訓,如同鏡子。”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

鄧康延考上了西安礦業學院。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煤科院西安分院,

“當了十年的地質工程師。”

但鄧康延不太喜歡地質工作,

從小喜歡舞文弄墨的他,

一直夢想“找個碼字的工作”。

1992年,他終於憋不住了,

破釜沉舟放棄編制,奔赴深圳,

開始了15年的“文藝中年之旅”。

先是到《深圳青年》做了編輯,然後是策劃總監、編輯部主任,最後又去《鳳凰週刊》做了主編。

2006年,老鄧接待了一撥熱愛田野調查的朋友,

席間聽到中國遠征軍的壯烈故事後,

悲從中來,拍桌長嘆:

“對於逝去的歷史,最好的紀錄是影像,我以後一定要拍個紀錄片,還原真相,還遠征軍尊嚴。”

不久,一家公司找到鄧康延,

想把遠征軍故事拍成電視劇,

老鄧回答:“這個題材,我只拍紀錄片。”

沒想到,這家公司竟然答應了。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2007年,老鄧去了雲南。

為了拍攝好《遠征軍》,

除了尋找活著的老兵外,

他還四處搜尋當年的書籍報刊。

在一箇舊貨市場淘書時,

他發現了幾冊民國年間的小學課本,見編者竟是蔡元培、葉聖陶等大家,

老鄧一好奇,就買了下來。

回到招待所,翻開老課本一讀,

老鄧立馬震撼得五體投地,

“那天下午,我坐在椅子上,竟然沒有起過身。”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竹几上,

有針、有線、有尺、有剪刀,

我母親,坐幾前,

取針穿線,為我縫衣。”

寥寥數語,全是白描,

只是把針頭線腦的字,

集中起來給孩子認識,

但慈母手中線的唐詩意境,

卻翩然躍於紙上。

“開學了,我們選舉級長,

誰得的票最多,誰就當選。”

誰得的票多,誰就當選。

不是因為老師指定,

不是因為他是官二代或富二代。

這就是1920年代的公民教育。

“老課本太有意思了,

不但文字美意向美,而且溫潤儒雅。”

老鄧,一下就愛上了民國老課本。

03.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從此,老鄧就有了一偏好:蒐集民國老課本。

北京潘家園、西安朱雀路,

深圳新秀村、廣州珠海中路,

紐約的唐人街、巴黎的舊書市場,

都成了他流連淘書的寶地。

為了蒐集民國老課本,

他甚至專門去過臺灣省,

“結果大失所望,所見既少且糙。

後來才明白:

國民黨潰退臺灣時,

細軟都不及帶,更何況課本。”

不過幾年下來,老鄧還是收穫頗豐,

“一共收集了千餘冊民國老課本。”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老鄧一邊搞收藏,一邊搞研究。

他發現民國年間,縱是兵荒馬亂,

但小學課本,卻也是淡定從容的。

“上有信念,下有常識,

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

於滄桑百年後愈見純真。”

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

接著,辛亥革命結束帝制,

於是,新式學堂如春筍般破土而出,

蔡元培、張元濟、陶行知、沈頤、葉聖陶、豐子愷、夏丏尊等一流大學者、教育家、藝術家、出版家,懷抱為民族未來謀福祉的願景,開始專心致志編撰小學課本。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為了讓課本既有工具性,

又兼具人文性、文學性,

既承襲傳統文化的風骨,

又帶有面向世界的開明,

大學者們絞盡了腦汁,

“共同討論,反覆修改,

常為一字,費事恆至一二日。”

鄧康延看過一則民國資料:

大學者們在編撰一課時,為用“來來來,來上學”,還是用“去去去,去上學”而爭論不休。

有學者認為“來”字筆劃多,

小孩不易學,應改成“去”。

但又有人反駁說“去字太俚”,

不莊重,爭執兩天,

最後出現在課本上的,

還是“來來來,來上學”。

每本書,就是這麼一點一點摳出來的。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老課本的編著是民間的,

無關君王軍閥權貴,

崇尚天道倫常自然,

有著民族風骨的例證,

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

不呼口號,

不居高臨下,

不繁文縟節。

仁愛、禮儀、誠信、情趣、方法、邏輯,

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

多在平白明淨的故事情節和寫人狀物中。”

那一代大知識分子,就這樣把自己的理想和情懷,編撰融入進一張張書頁裡。

04.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現在,諸君請跟我一道,

來欣賞一下老鄧收藏的老課本,

真是精彩絕倫啊!

老課本第一個特點:美。

文美,圖美,意境美,

比如,葉聖陶、豐子愷撰繪的《幼童國語讀本》。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些文字非常簡單,

一二年級的學生就能讀下來,

但文字流露出的美感和意境,

卻勝過今日之萬語千言。

老鄧感慨地說:

“這些簡單質樸的文字,讓人感受到母語久違的自然和張力。你可能都不會想到,我們的母語曾經用這種方式出現過。”

05. 第二個特點:內容極為豐富。

老鄧總結說:

“老課本內容極為豐富:

說常識、講倫理、塑審美、育習慣。

既重知識教育,又重實際操作。

既注私德教育,也重公德培養。”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清明節這一天,父親帶我去上墳,到了祖父祖母的墳前,父親行禮,我也行禮。”

這是講清明節的常識。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內,父見客,問姓名,父坐右,客坐左。”

這是講待客的常識。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茶樹生山間,高數尺。春時,採其嫩葉,焙乾之。用以泡茶,味清而香。飲之,可以解渴。”

這是講茶葉的常識。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植物過冬的法子有幾種:

像蘿蔔等能把養料藏在根裡過冬;

像百合等能把養料藏在莖裡過冬;

像竹筍等能把養料藏在芽裡過冬。”

這是講植物過冬的常識。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早上,你對太陽站著,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右面是南,左面是北。東南西北,叫做四方。”

這是講方向的常識。

這些常識,宛如聊天,

天然妙物,婉轉流淌,

既明白如話,又意向豐美。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搖籃中,弟哭不止。我取花數朵,置弟前。弟即微笑。”

“兄與弟,來採蓮,蓮蓬綠,蓮葉圓,藕可斷,絲則連,同根生,當愛憐。”

這是講兄弟之倫理。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兒有病,父出請醫,母在床前,面有憂色。”

“左兒家貧,母與以錢,不肯妄用,貯之匣中,用以買書。”

這樣講家庭之倫理。

這樣說倫理孝道,

不生硬,不說教,

一點一滴,輕鬆溫潤。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天初晚,月光明,窗前遠望,月在東方。”

“登樓遠望,山林屋宇,一白無際,頓為銀世界,真奇觀也。”

這是用文字“塑審美”。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姐姐念道:爸爸在園裡種菜。

弟弟問:為什麼不種花?

爸爸說:先種菜,後種花。”

這是用生活場景“塑審美”。

看起來是講種菜種花的事,

但其實道出了很深的道理:

既要注重吃,又要懂得愛美,兩者不可偏廢。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

一隻羊不吃草,他看著花。”

這是用圖畫場景“塑審美”。

最後一句,突然一轉,

那隻羊就變成了哲學家,

生活的審美和情趣一下流淌出來。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道中有瓦礫。兒見之。恐礙行人。急拾之。棄於牆隅。”

這是在“育情操”。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這是在“育情操”。

這樣的“育情操”

沒有強迫,沒有指令,

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06. 第三個特點:教育理念很先進。

“無虛偽說教,無空洞口號,

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

多寓在平白明淨的故事之中。”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鳩乘鵲出,佔居巢中,鵲歸,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鳩去。”

敵寇軍刀割裂了大半個中國,

很多學生就是讀了這個故事,

穿上戎裝,抵禦敵寇。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

荷梗直立,荷葉形圓。

莖橫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

華夏之荷,非我華族難曉其味,

老師講解“斷之有絲”時,

在後面續了一句“斷之有思”,

一下便將植物昇華到民族精神,

家國之義一下躍然紙上。

07.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研究這些民國老課本後,

老鄧開始給報刊撰寫一些閱讀體會,

沒想到這一寫,竟然炸鍋了。

《讀者》《讀庫》等報刊紛紛開闢專欄,

讓老鄧為其撰寫“老課本之新閱讀”。

寫著寫著,有一天他突發奇想:

既然大家這麼喜歡民國老課本,我為何不精挑細選彙編成書呢,讓大家躺進原汁原味的故紙堆裡,好好做一回“民國的孩子”。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說幹就幹。

這一頁書的字缺了幾個,

“那我就從別處挖過來。”

這一頁書的圖比較模糊,

“那我就使用電腦來修復。”

修復老課本之後,

老鄧就出版了一本合集《老課本 新閱讀》。

陳丹青讀完後,感嘆:

“民國課本好善良啊!”

席慕蓉讀完後,震驚,

寫了一篇《民國初年的奇書》。

張曉風讀完後,買了20本,

專門送給文化界的朋友。

“什麼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才是。”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其實在民國,不光是語文教材,

就是算術、音樂、美術、農業等課本,

也都充滿了信念、常識和情懷。

民國時期學者編撰教科書的態度,猶如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充滿了童心、慈悲心和父母心。

哪怕是一本地理教材,

也編得讓人拍案叫絕。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如何向孩子闡釋地球是圓的?

民國地理老課本是這樣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狀,

他哥哥對他道:

地圓像皮球,所以我們叫他地球。

試立在海岸,遠望來船,

必先見桅杆,後見船身,

這便是地圓的實證。”

再輔以配圖佐證:

“在岸上望海船,

見甲船全身時,

乙船隻見桅杆,

丙船則全不見,

可證地為圓形。”

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山東,如跪倒的駱駝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陝西,如風中舞著的美女

各省形狀的比喻,也讓人絕倒。

“南同江蘇分界,

西南與河南比鄰,

北沿渤海,東為半島:山東省是也。

山東地勢中部多山,

最著名的是泰山;

北部有黃河入海口,

物產不多,只有煤礦最著名。”

“陝西省,古稱關中,

在山西河南的西面,

地勢都是山川,農產很多,

煤礦要算是中國最豐富的地方了。”

這樣的地理,是不是充滿了趣味和想象力?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無論走到哪裡,鄧康延包裡,

都帶著那本1933年出版的《模範公民》第八冊。

這本書,是他在廣州集郵市場尋得的。

雖然只花了5塊錢,

但老鄧卻當作寶貝。

“從邂逅起就一直置於我隨身的手袋。

它身輕不過二三兩,

但裡面蘊藏著深厚的公民意識和令人敬仰的道德風範。”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模範公民》第八冊第一條,

不是宏大的愛國、主義或理想,

而是“要留心研究新事物”,

“這些模範事體,可親可敬、易施行、不過時。”

老鄧特別喜歡,於是費盡心力,

終於找全了《模範公民》八冊書。

找全一看,老鄧更是震撼不已。

從衛生、遊息、修身、倫理等等方面,

圖文並茂地教習孩子怎麼做人處世。

“邂逅1933年的中國公民,與之對比,我深感慚愧。大國民的生長和素質,其實靠的就是小時候、小本子、小事情。”

08.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我們讀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時候,

為什麼會被震撼到?

因為我們的漢語能力真的嚴重退化了。

怎麼退化的?

原因很多,

但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課本吧。

曾多次聲討現行小學語文教材:

“小學語文教育,從教育理念開始就錯了。裡面充滿了赤裸裸的說教和假大空的情感……”

2009年,以網絡為平臺探討教育問題的“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

提交了一份20萬字的研究報告,

歷數小學語文教材的“五大缺失”:

事實的缺失、經典的缺失、美感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

而這些缺失的東西,

很多都藏在昔日老課本里。

“翻看昔日的老課本,

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

向我們娓娓道出教育的內核。”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這幾年,

全國上下都在談論中小學教材改革。

其實中小學教材改革,

倒是可以借鑑100年前。

這個借鑑,

不是說照搬課本照搬內容,

畢竟時代不同於以前了,

畢竟語境不同於當年了,

照搬有些不合時宜。

我說的借鑑,

是借鑑“編撰教材的理念”。

這個才是最核心的。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學者傅國湧說過一段話:

“小學教科書固然不能為一個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夠為一個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線。”

研究越深入,老鄧越是深有體會,

“我們應該好好挖掘整理這些老課本,

因為裡面蘊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很值得國家有關部門借鑑,

也很值得教師和家長學習。”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一位西方教育家說:

“教育的最大功能,

是使生命產生敏感。

洞徹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老課本做到了這一點。

“你從父母那裡,學到愛、學到笑、學到怎樣走路,可是打開這些課本,你發現你有了翅膀。”

*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這一次,日本真的提醒了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