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岳飞父子被害?

徐岩松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岳飞手握兵权。而且岳家军,勇猛无敌。你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因为自己拥有兵权才夺得了政权,所以宋朝的皇帝一直非常忌惮手握重兵的人。一开始就用杯酒释兵权来解除了很多武装力量,使得在边防线上的国防力量非常薄弱。敌人才能有机可乘。

再一个就是岳飞宣扬,要直捣黄龙,迎接二圣。这可能超过了宋真宗的预期。你把两位皇帝接回来,那我应该去哪里?所以说,岳飞没有真正明白,皇帝的意思。你这样做可能天下的百姓都会为你拍掌叫好,但是你的主子会怎么想呢?


举杯邀明月了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了大将军岳飞自我勉励,雄心壮志,争取早日收复河山,以报靖康之耻。对于这样的忠诚且善战的将军为什么当朝皇帝要将其赐死,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是岳飞自己的问题。我是夏目爱看书,带你探究岳飞的死亡原因。

君臣生隙,战和之争

岳飞作为经历过靖康耻的宋人来说,充满了对于金朝的厌恶之情,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岳飞请求赵构给自己扩充部队。在此时秦桧,张浚主和派等人从中作梗,最后在张浚的讥讽之下上奏折请辞,不等皇帝批示直接离开建康。最后赵构迫于当时的形式劝岳飞回来,岳飞拖了整整七天才重回岗位。

在此之后岳飞收到金国想要放回宋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由于对朝廷的担忧,于是在觐见赵构的时候体力力气样子赵瑗为皇储,但是这就引起宋高宗的不满。

小结:

岳飞犯了两大错误,首先拥兵自重,无论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部队全是皇帝的部队,你岳飞今天敢负气辞职,难保他日不会学习赵匡胤陈桥兵变。所以如果岳飞能后得到皇帝的批示之后再离职,恐怕皇帝也无话可说,这一点显示了岳飞虽然能征善战,但却没有政治头脑。

在当时宋朝岁时都可能被金朝吞并的时候,岳飞居然指名道姓说出太子的人选,说是应该有宋高宗的样子继承皇位。虽然说很多大臣都提议宋高宗赶紧立一位太子,但是大家都是很隐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毕竟在宋高宗看来,你这是咒我咒大宋朝。岳飞作为耿直男孩,直接将这一层窗户纸捅破,皇帝自然不高兴,毕竟诸君是最忌讳,皇帝问你你也不一定敢说的好吧。

以上两点,不管是谁都注定不能活太久。

性格缺陷,无政治头脑

在合议期间,皇帝以金钱,豪宅田地,美女宝车诱惑,岳飞皆不为所动。以国家没有光复为由推脱,这就让那个赵构优点摸不透越岳飞了,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要的话对于帝王来说是不好驾驭的。当年王翦大将军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直接要田地要封赏。所以说如果这些岳飞都不喜欢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想要帝王之位,于是乎赵构就毅然埋下了杀岳飞的种子。

在历史中多次记载岳飞本人和他人难以交往,脾气很大。岳飞是枢密副使,在当时可以说是高官了,但是岳飞独来独往,基本上不和官员打交道。同时在宋朝本来就是重文轻武,那些文官不但为人圆滑,而且当时的地位普遍比这些武将高,也不大看得起岳飞。在岳飞被冤枉之后,只有韩世忠发过一次脾气,其他的人都作壁上观。唯一一个为岳飞求情的文官,还表示自己为岳飞求情完全是害怕因此会打击抗金的积极性,会失掉人心。

总结:

当时的宋高宗由于自身的经历导致其只想偏安一隅,而岳飞的雄心壮志是想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这就导致赵构与岳飞产生分歧,同时宋朝重文轻武,岳家军势如破竹,唯岳飞命是从。同时岳飞越过人臣的底线,妄图参加皇储的选择。因为宋朝国家建立的不正当,直接导致了赵构是不允许有一位“无私”的将领存在的,所以说岳飞之死是不可避免的。

岳飞去世也注定了宋朝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再回到开封府了,这也是宋朝的悲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夏目爱看书


首先,作为封建社会的将领,镇压农民起义,保卫封建王朝乃是其基本职能之一,除胆怯而临阵脱逃或没有镇压任务的将领外,人人都会这样做,否则就不成其为封建将领了。既然人们没有给其他镇压过农民起义的将领扣上“愚忠”的帽子,对岳飞也不应如此苛求。

其次,岳家军取得郾城、朱仙镇等大捷后,北伐中原的形势确实很好,但在张俊、王德等近邻友军已奉诏班师的情况下,岳飞著孤军深人,前面要遭到金骑兵的分割包围,后无粮草、人员的补充接济,处境十分危险,故撤兵也是势所必然。岳珂在《金佗粹编》卷八中以“议者谓使先臣得乘是机也以往,北虏虽强,不足平也;故土虽失,不足复也。一篑亏戌,万古遗恨”这样夸张性的话来表明岳飞的军威,恰恰成了后人持责岳飞为“愚忠”的根据,可谓是弄巧成拙。

事实证明,虽然岳飞对皇帝与朝廷忠心不二,但并未达到毫无个人主见的“愚忠”程度。相反地,由于他出身贫苦,缺乏官场上那一套圆滑处世的作风和明哲保身的本领,而是刚正不阿,“恃才不自晦”,特别是岳飞从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保卫赵宋王朝的大局出发,常与怯懦、自私、反复无常和目光短浅的统治者赵构意见相左,甚至发生顶撞,才使赵构与岳飞的矛盾不断加深,最后反以“不忠”之罪将其杀害。

可是,无论秦桧的党羽或岳飞子孙和他的同情者,都讳言赵构多年来对岳飞的成见,前者是为了掩盖赵构杀害岳飞的真实意图,后者是害怕会给岳飞的“忠君”形象造成损害。这样,就使后人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岳飞的遇害纯系绍兴十一年间兀术向秦桧进行要挟,从而促使秦桧制造冤狱的结果。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赵构与岳飞的矛盾,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建炎初年,并随耆时间的推移,岳飞地位的变迂而逐惭尖锐化。

要放弃山阳的谎言,为在陷害岳飞的罪恶天平上再加上一块砝码。

岳飞坚持抗战,以收复故土为己任,乃是举国所知的事实,可是赵构对于张俊这种拙劣的谎言,竞假装置信不疑,说什么:"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再次反映了他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的险恶用心。反之,对于韩世忠,赵构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当秦桧一伙指使出任韩家军总领的胡纺,挟嫌诬告韩世忠官属耿著"鼓惑众听",妄图将韩世忠也牵连进去时,最后只将耿著"杖脊刺配吉阳军牢城"了事;当"臣僚累言韩世忠之罪"时,赵构却"留章不出",不予理会。这些都表明,赵构在达到钳制韩世忠之口,要他对议和、杀飞等阴谋活动都保持缄默的前提下,对其个人还是持保全的态度。秦桧一伙在没有得到赵构首肯的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韩世忠了。

赵构、秦栓‘张俊等人在完成了一系列罪恶的部署后,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民族英雄岳飞及其子云、部将张宪砍下了屠刀。

综上所述,岳飞遇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一伙为了向金人屈辱求和,千方百计剪除抗战势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仍是赵宋王朝长期来推行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高宗与岳飞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结果。此外,"飞握重兵,昧保身之策",恐怕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封建社会中一切不肯媚事权贵、刚正不阿的官员,所以遭到杀身之祸的一个主观原因。

从历史上看,任何和议都是双方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如果当绍兴十一年之际,金朝仍有力量消灭南宋政权,是不会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款的;赵构与秦桧尽管求和心切,如果认为他们相信只要杀害岳飞,就可以保证狡诈的金人会接受和议,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笔者认为,所谓的"兀术遗桧书"并不存在,更不能成为赵构、秦桧要杀害岳飞的一个原因。


君意图南


岳飞不懂得揣摩圣意

宋朝的一个奇耻大辱就是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一雪”靖康之耻“迎回“徽钦二帝“是岳飞一直以来的愿望。虽然宋高宗皇帝时刻把”迎回徽钦二帝“挂在嘴边作为自己的政治口号,但是在他心里根本不是这样想的。徽钦二帝烂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钦二帝迎回来了,他的位置在哪里呢?和岳飞同时期的韩世忠等名将看的很明白,虽然也经常跟着喊喊口号,但是怎么能真去做呢?而岳飞就显然不懂得政治,揣测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实心思,决意要把徽钦二帝接回来。不光跟自己士兵讲话时用这件事鼓舞士气。跟高宗开会也不断地讲这件事,发现皇帝有片刻的犹豫或思想动摇他就跟皇上急眼,结果就是高宗对岳飞的不满情绪日渐累计,秋后算账是迟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伤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时候,宋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赵旉还夭折了。为了延续帝位,虽然高宗收养了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内心处还抱有恢复生育功能,生一个亲生子的幻想,所以迟迟不肯明立储君。

这种难言之隐本来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讲,大臣也不敢问,这种君臣之间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飞打破了。在绍兴8年(1138年),岳飞回朝述职,办完公事之后,又开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开上书要求皇帝立储,这一下子可是触犯了两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将干政!尤其是第二条武将干政是最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么来的,是赵匡胤夺来的,为了不重演前朝悲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从此以文官压制武官,武官干政成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飞却偏偏去触碰这个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杀了他么?

3.岳飞违旨抗命不听话

对岳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岳飞是极力反对议和的。可是,不管议和再怎么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决定的事情,做大臣的应该果断执行才是。而岳飞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冷嘲热讽。“议和”完成后,岳飞又公开反对,反对无效就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你想岳飞是有多混。

早在被杀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飞因为和张俊有矛盾,就给高宗提了一个辞职报告,不等高宗回复就直接撂挑子不干走人了,高宗派人劝了6天才把这位大爷劝回来。两年后,岳飞不光对“议和”冷嘲热讽,并再次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无视了。1140年,岳飞回朝述职,又跟高宗提辞职,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给拒绝了。三四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皇帝权威,违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气再好,也动了杀心了。

4、岳飞功高震主,直接威胁皇帝统治

我们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节制武官的,武将的位置其实是很低的,绝对不能干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战,也必须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阵图”,绝对不可以自作主张,一旦战事结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权,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兴四将”的其他3位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马把兵权交出去,绝不参与政治,让高宗皇帝对他们100个放心,也让别人无法找到诬陷他们的借口。

而岳飞却偏偏又要去打破这些禁忌。岳飞作为一名武将,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调的很,显得极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长期把持军权,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啊,你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对我大宋王朝的统治就是威胁啊。

宋高宗皇帝有杀岳飞的1000个理由,但是岳飞手握兵权、功高震主才是让高宗下定决心杀掉岳飞的最关键的原因。

虽然,岳飞是一个公认的英雄,但是他不会揣测圣意、揭皇上的伤疤、违旨抗命、功高震主,有这么多致命的地方却不自知,毫不收敛,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换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毛奕森


众所周知,人们大多认为是奸臣秦桧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不错,给岳飞炮制无数莫须有罪名的确实是秦桧,但炮制罪名之后关键是有人信,而这个人其实也就是真正的原凶,这个人就是宋高宗赵构。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以岳飞的功勋和地位,秦桧是不可能在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下便私自处死岳飞,而且事后皇帝还不追究,这在封建社会集权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从一事便可看出:秦桧死后,高宗曾为一些人平反,很多大臣上疏要求为岳飞恢复名誉,但高宗始终不予理会,从中便能看出高宗对此案的肯定态度。因此,秦桧只是岳飞冤案的帮凶,而赵构才是真正的主谋。

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岳飞当时可谓是宋朝的军事支柱,无人可以替代,为何宋高宗非要杀他?原因大致有三。第一,防范武将兵权过大。这是自宋朝开国以来便一直秉承的家法,所谓功高震主,宋高宗宁愿无将可用,也不愿有人威胁自己的皇权。第二,过于刚直君主失和。宋高宗最恼火的莫过于岳飞坚决抗金的态度,因其刚直的性格多次重申“不可与和”之志而惹怒赵构。公元1139年,宋金讲和初定,岳飞愤怒提出辞呈赵构未允。翌年,金国毁约大举南犯,岳家军鏖战初胜,却又被迫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又愤而辞职赵构未允。高宗虽对岳飞的屡次辞呈都不准,但对岳飞刚直不阿行为的嫉恨在不断加深。这也表明高宗欲除岳飞之心并非一时兴起。秦桧死后,宋高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诫群臣,对金媾和是出于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任何人因秦桧死而对此提出异议,以动摇既定国策。第三,为了表示求和的诚意。当时,宋高宗与秦桧等人都极力想与金国议和,但金国明确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条件,为表明诚意,宋高宗全然不顾岳飞抗金之功,对岳飞痛下毒手。而他这样做不仅可以做个顺水人情,还能杀鸡儆猴,以便自己能更自如地驾驭文武百官,控制朝政与军权。


陌上凡星


高宗为什么要杀岳,因为他坐在一个来之不易的皇位上,本来天下不是他的,是他哥哥的,由于战争他坐上了皇位,所以他特别害怕失去这个皇位。同时高宗又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一个能人下属就怕遇到性格软弱的领导。软弱的人,第一不自信爱怀疑别人,第二,没有自己的主见,耳根子软,容易听信别人的谗言,岳飞就陷到这里边了。

从岳飞自己看问题

从岳飞的个性看,岳飞不向领导提任何的要求,清高和无欲无求的个性,正好是小人告岳飞的一个把柄。历史上的岳飞的确是既不贪财,也不好色还不沾酒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爱钱、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再不贪财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赵构心里犯嘀咕。我们讲忠诚度,核心就是相互的依赖感,而“无欲无求”恰恰影响了这种依赖感,所以反而遭人怀疑,这是岳飞犯的一个错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种太完美没有缺点的人也会让人觉得可怕!

有人说岳飞的性格很不适于做官,这一点秦桧在遗嘱中也提到说,岳飞和宋高宗因为一件事发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后皇帝便不再喜欢岳飞了。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下属,岳飞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有做的不够明智的地方,但是尽管如此,岳飞的这种不适合官场的个性,也不至招来杀身之祸。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一代名将惨死风波亭呢?有人提出,他一再主战,反对与金议和,才是真正的死因。

其实,宋高宗对金的态度,可以说是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从军事上、经济上苦于没有大举兴兵反击金国的本钱。当时金国几乎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说焦头烂额,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飞等武将四处扑火,高举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一次次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机。

可岳飞固执,认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认定皇上这是要让他收复河山,把金国打出中原。于是“抗金”的想法在他心里是根深蒂固,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如此的不识抬举,这回可真是激怒了赵构。因为此时的南宋内忧外患已经让皇帝不堪重负了,而岳飞所想的只是收复领土、恢复大宋这么一件事,却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战争的最后结局。其实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宋高宗的考虑也并不糊涂。

显然,岳飞没有看到这步棋,他在做着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一打起来就不回头,而金兵对岳飞早已是闻风丧胆,就向宋朝放话要挟:如果要想议和,必需杀死岳飞,否则将吞并宋朝。而岳飞的做法,完全与皇上的旨意背道而驰。所以皇上连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也是在情理之中。

据说当时有两个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杀岳的决心,第一是说,岳飞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节度使,岳飞有一句话,说在我朝这些大将里面,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飞一个人;第二是说,岳飞解了兵权之后,岳云和张宪在湖北襄阳举兵要拥岳飞,武力要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就偏偏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的上表,言词激烈,要求恢复自己的兵权。做法实属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让皇帝更加疑心了。






唐僧观世界


漠视职场规则,行事强硬。

1127年,赵构称帝后,职务低下的岳飞竟然越级直接给皇帝赵构上书,而且还口气强硬地要求赵构“还都开封”,还让赵构“亲征金军,收复失地”,这让好不容易从金军铁骑下逃生后心神未定,腿还在打哆嗦的赵构感到非常生气。赵构没有理会岳飞的爱国请求,反而给岳飞穿上了“小鞋”,以“越职”为由,削夺了岳飞的军职。岳飞得罪赵构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1130年,岳飞“克复建康”,被赵构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抚使,镇守泰州。不久,赵构又命令岳飞驻守通州、泰州,并且告诉岳飞“能守则守,不可则掩护该地百姓渡江”。什么叫“能守则守”,其实说白了还是让岳飞坚守。岳飞不但没有深刻领会赵构的意图,反而自认为“泰州无险可守”,便放弃了据守泰州,只是“率领军民渡江”算完。结果赵构以“泰州失守”为名,再次令岳飞“停职待罪”。

1138年,吃了豹子胆的岳飞居然上言,请“无子嗣”的赵构“建储”,这让赵构很是“怒发冲冠”。因为赵构的独子赵旉八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后来赵构虽然从太祖赵匡胤一支中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由谁继承皇位。如果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深深地刺痛了赵构那颗受伤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赵构对他的忌恨。

1141年12月29日(公历1142年1月27日),赵构不惜违背赵匡胤“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张宪、岳云斩首。

一代抗金名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无不令后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实上,当赵构想要岳飞死时,岳飞到底犯没犯“谋反之罪”,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时南宋已经与金国达成了最后议和,作为武将,岳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由于岳飞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赵构对着干,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刺痛皇帝的“软肋”,赵构对岳飞的怨恨积少成多,最终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赵构想让岳飞死,岳飞就必须死。诚如宰相秦桧所说,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宋史纪事本末》也有记载:“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龙城浪子


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

他违反了赵构的国策。赵构的国策是事实上放弃了江北,他的目标就是保半壁江山;而岳飞则一直立主恢复中原,甚至“直捣黄龙”。这两者的区别太大了。赵构早就从早年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只惊弓鸟,十多年的对金战争也让他认清了事实,当然,是他认为的事实。

赵构的心理已经认定凭南宋的实力,无力收复中原,所以虽然绍兴十年诸路大军如岳飞、韩世忠、刘琦等纷纷取胜,但赵构却将之看成了见好就收的好机会。

赵构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打了将近15年,此前宋不是没有过胜利,但最终的结果都是金国更加凶猛的反扑。所以赵构并不认为绍兴十年这次的大胜有多么了不起。他已经被吓坏了。能够偏安一隅,当个儿皇帝,赵构已经相当满意了。

那么,趁大胜求和,谋求一个更好的停战条件,对于赵构来说,就是最高目标;而保住半壁江山,也就成了赵构的最高国策。

最高国策,如果有人违反,那就是杀无赦。这才是赵构杀岳飞的真正原因,而秦桧则是他这条国策的忠实执行者。


夕阳吸夏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暗旨秦桧和其夫人合谋,诬陷岳飞谋反,因无确切证据,故以著名的"莫须有"的罪名将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 岳云 、部将张宪在风波亭内杀害。岳飞被杀后,当时的官场士大夫及民众对岳飞被杀并没有表现出多么激烈的反应,直到20年后才有两个太学生为其鸣冤。

究其原因,两宋有“重文抑武”的历史传统,文士对武将擅权、武将权力是严加控制的。岳飞居四大将之位, 权力大,有潜力,本领强,本来就为当时的士大夫所防范。

绍兴七年岳飞请高宗立皇子, 尽管是为了国家长久之计, 但是这已触动了士大夫对武将干预朝政的底线。以北伐乞高宗增兵为高宗、秦桧、张浚等所忌;在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 以粮草为乏, 迟不赴援,后朝廷又将大举进攻, 飞按兵不动,这是岳飞作为武将不听朝廷号令、跋扈的一面。 作为一员武将又不听朝廷号令, 这不但引起当时一些武将的不满, 更使得深受“重文抑武”影响的士大夫对其忌恨的加深。所以当岳飞被杀时, 虽然无罪, 但他失去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同情。




风在吹tmy


一直以来,某些“专家”、“学者”在分析岳飞之死时,总要提到一点:岳飞不顾宋高宗赵构的意愿,口口声声要“迎二圣”,执意要把徽宗和钦宗接回来。但若“二圣”还朝,赵构岂不是要退位?岳飞这是逼着赵构杀了他。然后底下一堆“岳飞没政治头脑情商低一根筋自作死”之类的评论,好像个个都比“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一品大臣岳飞更懂政治更聪明。

但是,请想一想,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岳飞有资格提出“迎二圣”这个政治口号?若赵构真的怕“二圣”还朝,“二圣”会威胁其皇位,其中利害,这些这八百年后的口水客都能想得到,当时作为赵构一手提拔的嫡系武将岳飞难道就想不到?细读史书,便可知,所谓赵构不愿“迎二圣”,以及岳飞执意“迎二圣”,实为大谬!

所谓岳飞死于违背上意“迎二圣”,更是当今人们对于岳飞之死的最大误解之一。而这个谣传,早已有多位宋史大家批驳过了,我以下所写的,并非什么标新立异的文字。

首先,“迎二圣”这个口号并非岳飞所创,而是宋高宗赵构最先提出来的。

靖康之难,北宋被金国所灭,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被掳金国。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史称南宋。在赵构的即位诏书中,有“同徯两宫之复”之语,即为“迎二圣”之最初出处。“迎二圣,归京阙”,作为雪国耻的代名词,且在十分讲究孝悌之道的宋代,赵构在即位初几年,就是靠着这个政治口号,收拢朝野军民之心,这个口号也只有他才有资格提出来。既然皇帝带头喊,朝中大臣人人跟着喊,岳飞当然也喊,还喊得很有水平,或写诗: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题翠岩寺》;或写题记: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晏安。

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岳飞也是通过当时全国流行的“迎二圣”这个口号,表达他驱除金寇,恢复中原的爱国愿望。

第二,岳飞并没有总把“迎二圣”挂在嘴上,而是敏锐地根据宋金军事政治形势,停止提起这个口号。

绍兴五年(1135)徽宗死在了金国五国城,绍兴七年(1137)消息传到宋朝。二圣仅剩一圣,即钦宗这个“渊圣”。这时金国不时放出话来,要把钦宗或钦宗之子送到北宋故都汴京,立为傀儡皇帝,与赵构朝廷形成南北宋对立。面对金人的这种政治恫吓,岳飞敏锐地顾及到了赵构的心理,在他给赵构奏折中,或任何场合,再也没有提到“二圣”或“渊圣”的字眼,而且还最先改称“二圣”为“天眷”,即“陛下的亲戚”,直接降级,只尊赵构这一个“圣”,表明只支持赵构这一个皇帝。这一点,在当时的大臣里,岳飞的政治觉悟已属超前,绝不是谣传中的没政治头脑口口声声“迎二圣”。

第三,赵构不怕“二圣”回到自己身边,他恰好是希望二圣到自己身边。他怕的是,二圣被金国放到中原立为傀儡皇帝,和南宋对立。

有人会说,就算岳飞不提“迎二圣”,但他说“迎天眷”也是一个意思,钦宗回来,赵构还是得退位,岳飞还是找死。这就是要说的第三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赵构真的怕“二圣”回来吗?

事实跟谣传中的恰好相反。先说徽宗,作为太上皇,他与钦宗,“父子之间,几于疑贰”。金国灭北宋后,徽宗对钦宗多次抱怨:“汝若听老父之言,不遭今日之祸”。金军围城的时候,徽宗意欲南逃,被钦宗强行留在了宫中,徽宗亦无可奈何。现在徽宗在金国做了几年俘虏回来,难道就能干涉赵构的朝政了?当然不可能。且徽宗死得早,回来时也是一付棺材了。

再说钦宗,只做了一年半皇帝,开城投降,罪在社稷,亡国之君,早失法统;孤家寡人,他那一朝的大臣全跟着他被掳金国,南宋朝廷文武全是赵构一手任命提拔,钦宗回来也是朝中无人,手中无兵,更失民心,就是光杆一个,他若是敢跟赵构抢皇位那才叫找死。这一点连金人都看出来了,放钦宗回去对赵构造不成威胁,若放归一个钦宗就能祸乱赵构朝廷,金国早就放人,坐收渔利了。

直到金人说要把钦宗放到中原立为傀儡皇帝,形成南北宋对立,这对赵构来说,才算得上构成威胁。所以,赵构多次跟金国谈判,要求归还钦宗,只有钦宗回来,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解除这个威胁。但金人也精,就留着钦宗,伺机而用。

金兀术更把钦宗当作对付赵构的秘密武器,在遗嘱中特意提到:若宋朝大军北伐,打得过便打,打不过就把钦宗放到汴京称帝,赵构没理由跟他哥打。( “若制御所不能”,“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临终遗行府四帅书》)

所以,跟一直谣传中的不同,史实赵构不是怕钦宗回来,而是怕钦宗被捏在金人手里要挟自己,并且努力想通过谈判让钦宗回来,但金国就是不肯放人。还有人说,钦宗回来就真的对赵构没威胁了?明朝“夺门之变”就是个例子!首先,赵构不会未卜先知,看到几百年后的明朝之事。而且,他看到的,除了他爹徽宗退位之后,“靖康内讧”中完全受制于他哥钦宗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还有前朝唐朝的著名例子: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退位给儿子唐肃宗,之后被肃宗软禁至死。一代英主唐玄宗退位后尚且如此,更何况亡国之君宋钦宗。他回来,是吉是凶,只不过任凭赵构处置。

第四,钦宗差点就回来了。

经过宋朝军民的十多年浴血抵抗,特别是岳飞三度北伐,大获胜捷,金国终于明白自己没有能力侵占南宋,且赵构又一直在求和,在此形势之下,绍兴八、九年(1138-1139)间,宋金进行了第一次议和。宋朝开出了重要条件——金国归还徽宗的梓棺和钦宗,金国同意了,和议达成。和约签定之后,岳飞曾上奏:“今和议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返,我可以辞职养病了,不会有人说我逃避工作。”(“臣顷以多病易衰,仰瀆宸听,乞退处邱壠,以便养疴……

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修兵,可期岁月,臣之所请,无避事之谤。”——《乞解军务第二札子》)赵构也在做准备工作,以迎接父兄回来,但金国一直推诿延期。赵构多次派遣使者前往金国,请求金国放人,但使者多被扣。终于,第二年,金国发生政变,主战派的金兀术夺得朝政大权,赵构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金国毁约南侵!

为议和,赵构不惜卑尊屈膝,让秦桧代表他跪拜金使,向金称臣,以获苟安。没想才不过一年多,就空欢喜一场,赵构的讨伐诏书一把血泪控诉:“这刚说好的,让我爹梓棺、我妈、我哥回来,我为尽孝悌屈己忍耻,可金人说话不算数,却叫我情何以堪?”(“昨者金国许归河南诸路,及还梓棺、母、兄。朕念为人子弟,当申孝弟之义……是以不惮屈己……所遣信使,有被扣留,有遭拒却,皆忍耻不问……又遭侵扰,朕尽然伤痛,何以为怀?”——《金人叛盟兀术再犯河南令诸路进讨诏》)

第五,岳飞被害后,徽宗终于迎回来了。

绍兴十年(1140)六月,金国毁约南侵,赵构下讨伐诏书,岳飞进行了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但赵构并无心收复中原,只是想以战求和,以战胜作为议和的筹码,所以,岳飞连连大捷,收复故都指日可待,却被金牌严令招回,岳飞“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与此同时,宋金暗通款曲,开始了第二次和议,金国在给秦桧的密信中,提出议和条件:“必杀飞,始可和”。

开始,赵构并没有同意金国这个想让宋朝自毁长城的恶毒条件,且又拒绝了岳飞多次辞官归隐的请求,依然让他把握重兵。宋金议和陷入僵局。绍兴十一年(1141)一月,金兀术再度南侵。宋军先胜后败,二月柘皋胜利之后,三月,濠州之战,张俊指派的六万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当岳飞援军刚到达濠州以南时,金军已闻风渡淮北撤。

金军虽退,赵构的态度却开始变化,求和之心更决——四月,岳飞与韩世忠及张俊三大将同时被解兵权;七月,再次拒绝岳飞的辞官请求,却又援意秦桧党羽弹劾岳飞;八月,岳飞被罢官;十月,岳飞下狱——顿时,宋金议和打开了新大门,一路通畅,一气呵成:十一月,和约书面协议签定,十二月,岳飞赐死。第二年,即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和约所有手续完成,南宋对金称臣纳贡,割地赔款,宋朝皇帝赵构,自称“臣构”,接受金帝册封为“江南”之帝。史称《绍兴和议》。

岳飞被杀数月后,绍兴十二年四月,金国送归徽宗的梓棺,以及赵构的生母韦太后。而钦宗,则被终身扣为人质,专门留着对赵构做政治讹诈。钦宗最终被扣留金国至死,死了也隐瞒了五年,能讹一年是一年。金国就连钦宗的子孙也不放归,金世宗说了:“赵氏养济之事,乃国之美政,不可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