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讀四書五經了?

蛇我其誰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首先是學以致用,然後是修身養性。

四書五經基本是先秦時期形成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讀本。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鼎盛,百家爭鳴,但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焚書坑儒等文化大破壞後,四書五經成為歷代帝王利用儒家思想統治的文化工具以及古代仕途入門升遷的敲門磚。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書五經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2000多年後的我們,面對的知識體系和科技文化內容已經遠遠超越古人,現代教育體系以及自我修養所開列的必讀書目中,四書五經大多不屬此列或者權重很低。除了相關社會學科的學生和研究者會比較專注去閱讀,大多數人只是涉獵其中的一部分或者簡化本。

其次是因為四書五經的內容和思想,要麼落後於時代而不被接受,要麼經過千年演變發展形成更完整的思想體系。清代以前還是科舉的必考內容,就是通常所說的八股文。現在的教育體系只是精選其中少量名篇作為學習內容。

還有四書五經基本是佶屈聱牙的古文,對現代人來說太難讀了,大大降低了人們的閱讀興趣;

當然不可否認,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思想的結晶,如果對此有興趣,還是可以深入閱讀,以提高自己傳統國學文化修養和底蘊。


國美文旅


我是浮生,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浮生,我讀書不多,就以粗淺的知識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第一,四書五經沒有一定文學功底也不一定能看得懂!

第二,儘管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由於社會的壓力,出身……導致有一部分人根本沒有機會去讀書!

第三,一些網絡作者,“廁所文學”不正確的引導,以至於傳統國學不被熟讀!

第四,遊戲,唱歌等一些所謂年輕人的文化代替了看書這一項很好的事情!

總之,經典的老一輩留下來的東西還是需要去拜讀一下的,慚愧我沒看過,不過還是希望能去好好的看基本好書的,可能會一生受用


一個好人的故事


我是清悠初見,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前言

現代社會有很多人認為,《四書五經》是封建社會的文化,是老古董了,已經不合時宜了,現在讀也沒有什麼意義,對工作和生活也沒有多大的幫助,所以已經沒有讀的必要了。其實我要說的是,《四書五經》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人不但要讀,還要明白它所蘊含的意義,並將它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簡要分析如下:

一、四書五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傳承好它。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和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還有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學習重心向科學書籍轉移,四書五經等國學經典的社會地位越來越微弱。

對於傳統的《四書五經》,好多人覺得沒有什麼必要學習,他們會說,學那些幹什麼?白費時間瞎耽誤功夫,另外都是文言文,還那麼深奧,根本學不會,再者說了,你看現今那些成功人士、白領精英,沒學不也是幹得挺好嗎?事實真是如此嗎,我想未必是這樣。

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我們有時難免會問一下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這一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僅僅就是為了求一個吃飽穿暖嗎?僅僅就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讓別人羨慕嗎?難道追求一下平靜安寧幸福快樂都要如此辛苦費力嗎?人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煩惱和痛苦呢?

很多人去尋求信仰,認為只要有了信仰,有了追求,這一生也就能得到快樂了。可是所有的宗教都告訴人們,這個人世間是痛苦的,我們是負有“原罪”的,我們只能在死後進入西方極樂世界或是天堂,才能夠得到平靜安寧幸福快樂。既然所有宗教都這樣說,想必人生真的是充滿煩惱、痛苦的吧?!

人生其實是充滿幸福和快樂的,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老是抓不住幸福和快樂,而是讓煩惱和痛苦時時侵犯我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努力地去尋求幸福和快樂得不到,反而得到的是煩惱和痛苦?關鍵是我們沒有認清楚人類社會的複雜性,沒有弄清楚人的複雜性。

其實,這些事在《四書五經》中都可找到答案。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儒家先賢們就告訴我們,人生是快樂的,是可以快樂的。只要我們去追求,就可以得到幸福和快樂。《尚書·洪範》告訴我們,人生有大法,有五福:一種叫長壽,第二種叫富裕,第三種叫健康安寧,第四種叫遵好美德,第五種叫年老善終。有六種困厄:一種叫兇災、短命、折壽,第二種叫疾病纏身,第三種叫憂心如焚,第四種叫貧窮落後,第五種叫邪惡毒害,第六種叫弱肉強食。人活著,究其根源,也就是要追求這“五福”。擁有了這“五福”,人生也就是幸福的。失去了這其中一種,都不叫幸福。我們拼命工作、拼命學習,目的也就是希望長壽、富裕、健康安寧,最後得個善終。

再比如《論語》,一開篇,孔子就講快樂的心態。“學”要快樂,“與朋友交”要快樂,“別人不知道”也要快樂,快樂是什麼?是人生的目標,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意義。怎麼樣尋求到快樂呢?一是要“習”,調節,這個調節就是學習,學習知識以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行為。二是要“本立而道生”,樹立起我們的思想觀,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樹立起根本,人生的道路才能展開。三是要“孝”,繼承,繼承先人之志,即人類祖先留傳下來的“仁愛”,因為人必須要團結才能生存,因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因為人類是要和平共處的。

三、《四書五經》所蘊含的道理,是我們必須要學的智慧。

科技在發展,文化在進步,雖然《四書五經》已經不是必學科目,但對於國人來講,他不但是知識,還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的智慧。

《論語》的目的就是想要人們懂得社會。社會是精彩的但也是複雜的,不懂得社會的人,則會處處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錯步步錯,其行為選擇大都是錯的,因此獲得的後果也都是煩惱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將是失敗的人生。懂得社會的人,能在社會中游刃有餘,能利用社會。

《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關鍵的問題是,修身。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不修正好自身,說什麼都是冤枉的。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一定要越來越好!其實,從中國夏商周以來的較英明的統治者,其統治、管理方式都是願意讓人民越過越好。比如黃帝、神農、堯、舜、禹、湯,他們大力推廣農業種植,發明各種生活日用品,普及教育,其目的就是讓人民越過越好。人民生活好了,就擁護統治者,統治者就會越來越強大。

《孟子》認為人的最終目標是幸福快樂,人生的意義也是追求幸福快樂,一般人認為,有權有勢有名譽有地位有財富就能幸福快樂。其實獨自一個人快樂是不快樂的,獨自一個人幸福是不幸福的。尋求幸福和快樂是需要各種各樣的方法,因為幸福和快樂不會主動來到。所以中國古代賢人們就總結出,尋求幸福和快樂首先要搞好人際關係,要遵守社會行為規範,關鍵是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要有智慧,要實事求是,誠信,取得信任。只要遵循“仁義禮智信”的原則,你也就能獲得幸福和快樂了。所以《孟子》一書就是專門探討選擇什麼樣的行為方式來尋求幸福和快樂的。

《周易》是講怎麼樣治理國家的,因為治理國家的目的也是為了大多數人民的幸福和快樂的。

《詩經》是孔子用來教學生的教材,學生們學《詩經》,是為了懂得各地方的民風民俗,懂得各地方的社會行為規範。

《尚書》涉及內容較多,但根本的一條,為了人的幸福快樂。

總結:

《四書五經》等先秦諸子著作,都是對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問題展開的,花兩三年時間,讀讀這些著作,相信你就會在自己的人生中尋求到幸福和快樂,所以說,做人要想成功,必須要學《四書》,做事要想成功,必須要學《五經》,因為《四書五經》是基礎之學。《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於海內外,福廕子孫萬代。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作為中國人,古人的智慧不能丟。


清悠初見


原因很多,淺談一下吧!四書五經文字晦澀,理論性深奧,這應該是比較關鍵的原因。由於文字的改革,簡化字的派生,古文成為了一門學科,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可以閱讀理解。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能領會?又有幾個人去分辨每一個字的字義?大學生我接觸很多,他們的談吐無非就是網紅,遊戲,賺錢。偶爾我引導一下,不悅者居多,避我如老學究!呵呵!這很真實。他們的成長多數成為了造富機器。這和古代的大學,抑或民國的學者相去甚遠。取向不同自然關注不同,這也許無可厚非!再就是,四書五經的內容和這個世界不搭。它所闡述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等在這個時代是需要摒棄的。當然,極少的部分,需要保留,需要珍藏。話說回來,古為今用,說實話,可用的不多。在這個急切的時代,曾經的幾千年文化只是幾年,甚至幾天的蹉跎。歷史的延長線,劃到此已經為止。所以,那些改變封建權貴的經典和風一樣,不留痕跡。再有一個小觀點:那些經典在古時候受眾就很小的。讓老百姓讀書識字,那是多麼奢侈的事情。種地的只會祖輩種地,殺豬接生都是世代相傳,做暗器那隻能四川唐門...


蜂回


今天讀四書五經的人,要麼是出於學術研究的學者,要麼是想增加文化修養的人。

其他人很少會去認真閱讀,現在社會,別說去讀四書五經了,一些人連四書五經是啥都不知道,而不知道四書五經具體名稱的更多,那麼,四書五經具體是什麼呢?在此給大家整理一下: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於海內外,福廕子孫萬代.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個人認為而其中《論語》最好,既可以瞭解真正的儒學(孔子的思想),也能在個人修身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之所以現在很少人讀四書五經,大概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現代教育問題,學生都有學習壓力,為了數理化為了考分而努力,學校也很少注重這些古文教育,在現代社會里,說實話,讀這些真的沒什麼用處,所以,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高,二是這些文章讀起來確實乏味,需要很好的耐心去閱讀,其中有些東西又難以很好理會,所以,現在很少有人會讀四書五經了。





丁向南


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不讀《四書》《五經》也可以學到相關內容,古文艱澀難懂,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能夠儘快轉化為生產力的知識更受歡迎。

況且《四書》《五經》並不是圭臬,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有的理念也不盡然適用於當代,甚至有些是過時的、錯誤的。但我們不能全面否定,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條件和有心境的可以讀。

在四書五經產生前難道就沒有書嗎,沒有經典嗎?只不過是四書五經經過儒家編訂呢,一部分是孔子,也有後來的曾子、子思等人。而從西漢“獨尊儒術”開始,四書五經就慢慢的成了國人的經典圭臬。秦漢以前,《九丘八索》也傳聞是經典,有的學者認為“八索”就是指八卦。易,不只有《周易》,傳聞還有《歸藏易》、《連山易》。所以沒有必要認為不讀《四書五經》就值得惋惜。

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進步。就像現代可以機械化生產,為什麼還要去刀耕火種呢?當然傳承很重要,“知所由來”是應該的,但不能像“尾生抱柱”那樣,抱著《四書五經》不鬆開。

個人見解,可能有失偏頗,有錯漏,希望能有所裨益於見聞者。


久住青山Lee


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是教學的問題,只能說是一部分原因,經濟的騰飛,讓很多人眼前沒有了知識,沒有了文化,只有使自己能享受的——金錢。

我們看看現今的社會,有多少人願意去學傳統文化呢?很多人認為這些都給予不了他們要的東西,今天被稱為網絡時代,我們從網上看的最多的是什麼?是如何以最快的方法取得自己的利益,有多少人在網絡上談及傳統文化呢?即使有談論者,那有多少人願意去學呢?即使願意去學,學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只記住了一句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了這些才勉強自己去學習,這種學習態度就是問題。例如:本人這段時間一直在發表對於古語的心得體會,雖然不恨精彩,但是本人在努力學習,有多少人關注呢?從點擊率都可以看出,那些如何快速的掙錢話題,點擊率高的嚇人。這是一個明顯的對比。古人的智慧結晶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你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態度,你如何做其它的呢?忽略了人要先修身,如何修身呢?需要我們去學習傳統文化,靠著古人的智慧來改變自己。當我們自身修煉好了,才可以讓我們的家庭和睦,才能用自身建設我們的國家。

四書五經是孔孟等先賢的著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是我們現代人人需要學習的精髓。



無人問津的探花


是現代人被現代龐雜繁多的文化元素和應接不暇的信息,搞的無所適從。還有就是現代社會化的快節奏,物慾橫流等,讓人急功近利,需要學習掌握快速賺錢的技能。這是人類背離了原有的精神家園,緣木求魚,違背道的自然規律,因為物質生活而放棄了精神生活,變得目光短淺,靈魂扭曲。古之聖賢之經典是道的化身,而現代變異的人,怎麼看得見那樣的光芒。記得電視劇《天道》裡有一句話“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同塵12


首先說明四書五經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讀的,只是讀的目的和方式發生了變化。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書五經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作為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細細品讀。



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前,四書五經是科舉考試的官方教材,每一個人讀書人都要有一套四書五經,而且從小就開始背誦,直至滾瓜爛熟,為的是能夠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一個好的名次,從此走上仕途,開啟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因此以前讀四書五經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其目的就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官發財,在金錢和仕途的誘惑下,讀四書五經的人,可以說不計其數。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讀四書五經,但是現在目的不再是仕途和錢途,而是豐富自己,修身養性。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就會想著精神境界的提高,四書五經是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經歷過時間的洗禮,依然熠熠生輝,在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讀。

另外隨著電子產品的出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閱讀電子書,因為它方便,可以隨時隨地閱讀,而且在很多閱讀軟件中,四書五經都是免費閱讀的,所以有很多人可以去閱讀四書五經,可能你並不知道,但是別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讀完了四書五經,有些甚至讀了很多遍,雖然你並沒有看到他們買相關的紙質書籍。

以前是我的觀點,如有不妥,還請批評指正。


水成文讀書


答:

原因有很多 淺談一下吧 主要的 第一 現在的社會比較浮躁 很少人能靜下心來看這些陳雜的古篇 第二 很多人也看不明白 第三 實用性 這些東西在現在的社會中的實用性太低 不能給大家帶來明顯的受益(或是代替的書有很多) 就拿教育來舉例吧 古時候強調先育德後育人 但在現在這個急躁的社會明顯行不通 所以也就放之任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