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雪之道理财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句话出自《滕文公章句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思想以及代表的含义。

全句的大意为: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者却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首先我们不管其代表的深层含义,仅仅从字面上就能明白其中道理,或许咋看这句话没有什么其它含义,但是仔细回味却能慢慢品出其中韵味。甚至将其套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是能够适用。

举个例子说明,就拿职场上的例子来说,公司的老板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他下面的员工就是体力劳动者,可以说老板统治一群员工,也就是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而被统治的员工一切努力使得公司正常运营,在最上面的老板的利益归根究底还是要靠底下的员工的作为,才能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被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者却靠别人养活。

或许这个比喻有点片面或者不太合适,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确实实是有一些事情符合这样的规律的,抛开古时候统治者与下人之间的深层含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体会其中道理的人,自然就认为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毕竟古时候的许多习惯与文化,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消磨,但它或多或少也会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


妙哉书道


2300有的某一天,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答曰:“然。”

孟子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答曰:“否,许子衣褐。”

孟子曰:“许子冠乎?”

答曰:“冠。”

孟子曰::“奚冠?”

答曰:“冠素。”

孟子曰::“自织之与?”

答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答曰:“害于耕。”

孟子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答曰:“然“。

孟子曰: “自为之与?”

答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答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通过对社会分工的分析得出: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孟子是儒家学说和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思想家、还是一个精通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孟子还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

在这段辩论中,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先贤之慧言。


鹏学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他还继承和发扬了完善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仁政,这是他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他坚持人性善的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关于人格理想、圣人、浩然之气、大丈夫、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

最重要的是,孟子还是一个精通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孟子还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

孟子的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来源于他与农家学派的一次有名的辩论。

农家创始人叫许行,是楚国人。他假借神农的言论,创立了农家学派。农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劳动,男子成年后要去耕地;女子成年后要去织布。农家认为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国君也不能偷懒。孟子强烈反对农家的观点,社会需要分工,有劳力者,有劳心者,要是大家都是劳力者,那干脆退回到刀耕火种的上古社会好了。

许行带着弟子去滕国,承包了一块地,和弟子们日出而作日出而息,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许行还要滕文公也一起来种地,滕文公觉得田园牧歌固然很“诗与远方”,但绝对比不上在庙堂上发号施令来的过瘾。许行倒是吸引了原来是儒家弟子的陈相,带着弟弟也来到滕国,和儒家说再见,成为许行忠实的门徒。

陈相是农家学派的弟子,同孟子有一次辩论,被孟子搞得体无完肤。在这次辩论中,孟子提出了社会分工的理论。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这段辩论中,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前无古人。


好玩的国学


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他提出的“劳力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实是简单易懂的句子,讲的是如何区分社会工作的伦理问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食人和食于人的区别。



主要故事

讲讲全文中的一个故事,大家就懂了。

一、相传一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觐见滕文公,他对滕文公说:听说你施行仁政,我是个从远方来的人,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你的百姓,就这样,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二、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觐见滕文公,对滕文公说:听说你施行圣人的政治,既然你是圣人,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许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就此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的所学,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他转述了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百姓一道而作一道而食,滕国却设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用老百姓的苦来奉养自己,这样的举动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用许行作比喻反问。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亲自收庄稼才肯进食吃饭吗!

陈相回答:对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织布然后才肯穿金戴银吗!

陈相答:不,许先生只穿粗布麻衣。

孟子问:许先生戴帽子吗!答:戴。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答:戴白色的帽子。孟子问:是他自己织的吗!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孟子问:许先生自己为什么不织呢!答: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之类的陶质品制作米饭、用铁器之类的农具亲自耕田吗!

陈相答:是的。

孟子问:他是自己动手制造的铁器、锅和甄吗!

陈相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上文总结

其实这个小故事的重点在于陈相问孟子的那句话,滕文公为什么不和百姓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呢!

而后面的反问也是孟子对农家学说的无力反驳后的反问,孟子的意思是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用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体力劳动的人,被统治的人就该供养别人的生活,反之脑力劳动的人就应该由体力劳动的人供养着,是列国之间通行的准则,也是天下正常的规范。



把时间拉回21世纪的今天,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是人的等级还是要有区分的,就像工厂里有老板、有员工,老板就是脑力劳动的人,员工就是体力劳动的人,员工为老板干活就能得到报酬,而老板什么也不用做就能得到钱财,这就是劳力和体力的区别,如果像陈相说的一样,老板和员工一起做工、一起吃饭,最后还得一起分钱,那世界不就乱了吗!

所以“统治”两个字就极为重要了,如果人人平等,都能做同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不是一个文明的世界了,有统治才有秩序,有统治才有文明。


祖祖侃文


那朝那代都一样,有文化管没化,没文化受有文化管。最早孔子提出,文化大革命有人批。不毕多说,有文化人都知到?


种植老农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以往解释是曲解,其正确的解释是:

人治不如民主大治真治好;在推荐候选人、进食的质和量上,人为地动脑掌握的人治决定比凭民主、胃肠感觉,饱食终日,暴饮暴食进食好。天下之通用的公平补不足的义,在此也是不义,不能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本文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战国时代的孟子的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并不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相反解释:“动脑子的是统治者,劳动者是被统治者”等的意思,恰是相反的意思:劳损心、交换、票决制的治理,就是事事求人的人治;劳损(这种靠)力的治理,是(真正的)治理,是靠民主法治,以法办事,强于人治。一句话:人民民主法治,是天下大治的真治,比人治的不治,事事求人强。

而在向选举人推荐候选人、为身体进食的质和量上,人为地动脑掌握八成饱的人治决定,比凭选举人民主包揽全提、胃肠感觉,饱食终日,暴饮暴食,进食的质和量要好。天下之通用的公平补不足的义,在此也是不义,不能全用。一句话,这不是选举人、胃肠包揽的事。选举人、胃肠只能另提一部分候选人、吸收氧气,反映饥饿意见。

理由:

用同样句式的一句古文“冰之为水而寒于水”就可证明:冰在寒凉上,比水寒,而不是冰被水寒凉。

用实践这一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人思考劳损心,不劳动、活动锻炼的治理身体,是靠人的意识治理,吃药打针(错误的人治);人劳动、锻炼活动是劳损人的指挥意力体力,能睡好觉,使心脏正常靠人体生理法则交换营养,是健康的身体治理(正确的民主法治)。

在进食的质和量上,人为地科学掌握好,比凭胃肠满足,饱食终日,暴饮暴食,进食好。在这里,天下之通用的扶危济困,损有余而补不足,见义勇为的义气,不能用。

例如:一个久病断食,突然凭需要吃饱,不限制进食质和量,对健康不利,甚至危及生命。据记载:唐朝大诗人杜甫逝世的原因与此有关,他就是在久病断粮后,一位县令给他满足供应酒肉,吃喝后逝世的,“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其中的道理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简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耍心机的统治出苦力的,干苦力的受耍心机者统治,并且还要养活他们,当然耍心机者也靠出苦力的养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这句话,放在现在,无疑是不合时宜的,是糟粕谬论,应该摒弃。

因为现在,“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还有一个更直白合理的说法,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你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罢,都是为己为人,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别人带来了利益。

比如为官者,虽然说是劳心者,但他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而是人民的公仆;黎民百姓,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但我们也已经不是被统治阶级,因为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

不论你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都要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出力,因为,国富,则民强。


七斗


孟子的这句话是对农家学派许行“君民同耕”观点的反驳,意在表达孟子主张社会分工的观点。


“儒家”与“农家”的博弈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文章指出农家学派许行主张所谓贤明的君主需要“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意思就是贤君应该同百姓一起耕种获取粮食,自己做饭并自己处理国事,这与农家反对不劳而食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孟子不同意这一观点,当即予以驳斥。孟子指出:“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这段话意思是农夫用粮食和铁瓦匠交换交换农具炊具,各取所需,并不损害对方的利益。也就是说,一个人无须事必躬亲,因为那样不仅做不到,而且累。这个道理同样能说明治理国家的人也无暇去耕作,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

所以,孟子表明自己观点:“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译成现代语就是: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盂子的这句“名言”流传了二千多年。由于封建统治者把这段话粉饰后,大加宣扬,为自己的剥削压迫作辩护,一直造成人们的误解,从而忽视孟子这句话里的杰出的分工思想以及重民倾向。

孟子处于封建制度初创的时代,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实行了封建制。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分工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煮酒辩春秋


这句话是表层现象表达法,文化颠倒的形式,说反了。从本质表达应为,劳心、食于人、治于人是自己和人类生存方向的表现形式,劳力、食人、治人是自己和人类生存的行动的表现形式。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劳心、食于人、治于人的方向,也离不开劳力、食人、治人的行动。


殿影1


治,维系正常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这本来就是个“劳心”的事,这本来就是与“劳力”有本质不同的事。

显然,社会体系当中,这两件事都得做。而人类社会的基本运作规则,就是分工合作,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两个相异性质的事,当然要由相对独立的人群去分工,以实现宏观上的合作。

那么,劳心者与劳力者,应该如何分配“治”与“生产”这两件事?要不,让“劳心者”去搞生产?让“劳力者”去“治”?那么,劳心老还是劳心者?劳力者还是劳力者?

对了,千万搞清楚,劳心劳力,是职业特性的描述,与血缘、甚至个体无关。这个分工原则,不能推导出:

一、劳心者的后代是劳心者,劳力者后代是劳力者;

二、劳心者终生劳心不劳力,劳力者终生劳力不劳心。

这只是个公务,只是个分工合作的原则。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