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孔明和王朗的对话中,王讲道理、孔明在进行人身攻击?

高斯奥特曼春野武藏


实际这次辩论的主题是汉朝衰落是谁的责任,王朗认为是皇帝失职,而举出魏两代是如何力挽狂澜的,魏代汉合乎天心民意。而诸葛则认为大臣失职而导致汉统衰落,因此诸葛利用这一点突出王朗自己出之汉臣而不好好为汉工作。就是因为王朗太多了而导致汉统衰落


日月木各


孔明比王朗高明多了,他是讲道理和人身攻击一起来的。我们仔细分析他们的话。

首先是王朗出招:

“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意思是孔明师出无名。

孔明的回应:

孔明 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这是论战的起手式,下面正式开始对打:

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 自然之理也。

王朗先抛出自己的核心论点:汉朝失德,曹魏取而代之。

在古代,皇帝之位父死传子,是天经地义,是政治正确。推翻帝位的人,如何解决得国不正,收服人心得问题?于是就推出了“有德者居之”,天下不是一家的,而是谁有德谁占。

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 造逆,、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 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描述桓帝和灵帝的失德,隐含汉朝德不配位,理应让位。

我太祖武皇帝扫 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 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岂非天心人意 乎?

描述曹魏的有德,点明曹魏该取代汉朝。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 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量腐草之萤 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 美哉!”

劝降的话,对论战关系不大。

我们再看孔明的还击: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 言,诸军静听:

施法吟唱,吟唱完毕,施放技能:

昔日桓、灵之世,汉统凌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 巾之后,董卓、、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孔明这句话,直接反驳王朗“汉朝失德”的观点,不是汉朝失德,是奸佞作祟,所以民不聊生。隐含的意思是,忠贞之臣应该帮助汉朝铲除奸佞,否则就是叛逆奸贼。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 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 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这一句话,直接反驳王朗“曹魏有德”的观点。曹操是汉臣,一辈子都是汉臣,这是天下共知的,孔明话里的“朽木”“禽兽”“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徒”,骂的就是曹操,你都是禽兽了,还敢说自己“有德”?

这个时候,王朗还是可以反驳的,那就是围绕“汉朝有没有失德”“曹操是不是有德”,双方打嘴炮,辩论起来,三天三夜都打不完。

不过孔明没给机会,直接开启第二波攻势: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 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 汝肉。

孔明开辟第二战场,直接骂王朗是谋朝篡逆的奸贼,这样骂,同时是对自己前两个论点“汉朝没有失德”“曹魏本就无德”的强化,因为汉朝有德,曹魏无德,所以你才是奸贼。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 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 共决胜负。”

这一段是孔明对自己核心论点的补充,同时也是对王朗的进一步攻击。结果就是: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指出一点,原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是电视剧加的。

最后总结,王朗的论战功力不如孔明,心理素质也不如孔明强大。可能年纪太大了,有心脏病什么的,一激动,血压上升,心脏受不了,突发心肌梗死。。。

最后另外多说几句,王朗有没有可能反杀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强调蜀汉昏庸失德,孔明是助纣为虐;强调曹魏有德,自己虽早年侍奉汉朝,却弃暗投明,投奔曹魏。只是作者没有这样写而已。


作家且听沧海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所谓两军阵前互相攻击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讲道理或者人身攻击?

虽然历史上没有王朗被骂死,但是《三国演义》中王朗这段被骂死很经典,尤其是央视版电视《三国演义》的表演里面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台词一时间红遍网络。


我们如果从医学科学的角度看,王朗这样被骂死是有可能的。王朗的死亡在医学上属于猝死,有人认为发病后在6个小时以内突然死亡的为猝死;而心脑血管疾病的专家则主张在1小时以内的死亡为猝死。不管怎么说,王朗的死亡是猝死。

猝死的原因很多,如缢死、溺水、电击、窒息、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大动脉瘤破裂、休克等。根据王朗的情况,可以推测为以下两种可能:一是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休克;二是脑出血。我们来分析分析王朗如何猝死的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心源性休克

我们从诸葛亮之前的话语中知道,王朗是“汉朝元老忠重”,后又任魏国司徒,属于“三公”之列,一生高官厚禄,饮食自然也是膏粱厚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蛋白饮食,这恰恰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条件。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指体内脂质代谢异常,使患者体内的大中动脉病变,比如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脂质在受累动脉内膜下聚集,会引起局部的出血及血栓,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盐沉积,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而出现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缺血或者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疾病,如冠心病、脑梗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饮食结构不发生改变,那么动脉硬化会越来越严重。当时王朗已经76岁,估计冠状动脉硬化和脑动脉硬化的程度决不会轻。这就埋下了猝死的祸根。


二、脑溢血

王朗猝死的还有一个可能是脑出血。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据统计,造成脑出血的原因,85%以上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人往往有动脉硬化,在硬化时血管的韧性减退,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同时,长期高血压的血管壁,由于受高压力的影响,内膜和肌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或坏死,有时形成微动脉瘤。这种动脉瘤的壁很薄,如果遇到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便会破裂出血。

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若有强烈的精神刺激,则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首先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亢进。继之使冠状动脉急剧收缩,心跳加速,心肌供血严重不足。同时又使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这样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室颤动,造成心源性休克而猝死。

由于《三国演义》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只能从书中简单的几句话进行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尽管发生猝死的原因很多,但王朗的死因是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脑出血。基本原因是长期的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直接原因是严重的精神刺激—诸葛亮的一番羞辱。

王朗本来是想游说诸葛亮,幻想不费一兵一卒,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使蜀兵不战而退。但王朗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对王朗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他义正词严,句句都击在要害上,使王朗羞愧有加,无地自容,血压骤然升高,造成脑出血;或者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突发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而致猝死。


综上所述,王朗之死很简单的,不用这么多想。


鄜延路节度使李


王朗这个人并不简单,他可是《三国演义》中凤毛麟角、为数极少的几位即懂政治、也能治理国家和地方,又懂军事,甚至还能上阵单挑厮杀的奇才之一。

王朗起初是在会稽城当太守,也是一方大员,治理有为。后来会稽被孙策攻下,王朗辗转归附到曹魏帐下。曹丕篡汉时,王朗是立下了大功,被封为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后来又担任司徒,“

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官高位显,地位极其尊贵。

不仅是能治理地方,管理国家,王朗打仗也是相当厉害的。在《三国演义》的第15回中,孙策在江东扩展开拓,兵至会稽,当时镇守会稽的王朗率兵出战,亲自挥刀迎敌,到得阵前,直取孙策,要不是东吴第一勇士太史慈出马拦住,王朗就打算把“小霸王”孙策给一刀剁了。王朗“拍马舞刀”,大战太史慈,“

战不数合”,部将周昕助战,被东吴老将黄盖截住,捉对厮杀。原著中说“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用了“鏖战”这个字眼,可见回合数一定不少。随后,东吴玩阴的,周瑜、程普从侧后方偷袭,打乱了王朗的阵势,王朗只得败回城中。比较一下双方的阵容:王朗和周昕VS孙策、太史慈、黄盖、程普、周瑜。在这种围攻之下,王朗仍然能够全身而退,可见其武力值之高。

所以说,王朗是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大才,“

武能挥刀战子乂,文能临阵骂诸葛”。就是这样的一位大才,怎么被诸葛村夫气死的呢?咱们分析一下具体的情况。

当时诸葛亮率兵北进中原,力图兴复汉室,魏国君主曹叡继位不久,闻讯大惊,与群臣商议对策。司徒王朗自告奋勇,欲亲临前线,劝说诸葛亮退兵。

王朗以前那是带兵打仗的人,在战场上厮杀,相当于现在的自由搏击运动员,那属于重体力工作。后来退役了,突然放松,饮食量骤然下降,这就容易产生“运动员退役病”――

心血管疾病

大家注意到,曹丕篡汉时,王朗是担任“司空”一职,管的是建设、水利等。向曹叡请命到前线去时,王朗的官职是“司徒”,掌管财政。从四处劳禄奔波的建设部调到财政部,说明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朗的身体确实不行了。

年龄大了,还患有心血管疾病,最忌讳什么呢?以下几方面:过分劳累、气候变化、饮食不规律,情绪激动

书中记载,“朗时年已七十六岁矣”,王朗出征,从洛阳千里行军,奔赴西蜀前线,旅途劳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这就犯了第一条“过度劳累”。

书中又说,“当年十一月出师”,到了前线,天气已经很冷了,王朗又犯了第二条“气候变化”。

书中说,曹真命令“

来日四更造饭”,一路行来,王朗在旅途中就没能规律饮食。凌晨四更又要起床,睡眠不足,犯了第四条“饮食不规律”。

种种不利因素都集中在王朗垂老患病的身体上,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关键是最后的这一条――“情绪激动”。

两军阵前,双方排好阵势,老王朗策马出阵,与诸葛亮进行了一番理论。王朗不愧是有文化、有修养的老臣,说的是言辞肯切,句句在理。大概内容是:“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就是说,改朝换代是个正常现象,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国家的统治权应该交附给更有才能的人,谁干的好就让谁来当皇帝。汉献帝那两下子根本不行,无论才能、品行、威信都远远不如曹丕、曹叡,而曹魏代汉之后,国家兴盛,人民安定,国力上升,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比那个垂死的汉朝强百倍不止,你诸葛亮有什么理由为了个人不切实际的理想而来破坏广大群众这种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呢?

大家看,王朗不愧是大才,人家这讲的很有道理,现在咱们也明白,个人野心想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但诸葛亮当然不会吃这一套,和诸葛亮摆事实、讲道理,那肯定是不现实的。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就去世了,他随着叔父四处奔波,得不到人间的真情关爱。成人之后,娶了地方豪族黄承彦的女儿。那个悍妇长得又丑,脾气又坏,整天仗着家族兄弟人多势众欺负诸葛亮。还逼着诸葛亮一个文化人到地里干农活,“躬耕于南阳”,诸葛亮是忍气吞声了一辈子,也不敢发作,但近墨者黑,从老婆那里,骂人的脏话倒是学会了不少,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场。

诸葛亮一张嘴就是“瓜娃子,我X你先人板板来!”后面就开骂了,一大堆全部都是人身攻击,什么“朽木为官,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徒”,还有最著名的那八个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仔细分析诸葛亮的那番话,如果抛掉骂人的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王朗久在官场,地位尊贵,修养极高,平时接触的都是彬彬有礼的同僚,哪见过这个。当时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心脏剧烈跳动,情绪一下就激动起来了。他习惯性的手往得胜钩上一摸,准备“拍马舞刀”,直取诸葛村夫,一刀剁烂那张喋喋不休的大嘴。但没有摸到大刀,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做大哥很多年了。这一下严重受了刺激,顿时血压上升,直冲颅顶,脑血管大面积破裂,口喷鲜血,一头栽下马去。

总的来说,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朗的发言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也符合当时的具体形势;而诸葛亮的发言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字字诛心,能有效地调动起听者的情绪。两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朗更适合做央视财经频道的讲师,而诸葛亮适合当地方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


馋嘴肥猫铲史官


也许很多人三国演义看多了,认为王朗只是个小丑,在和诸葛亮对骂中完全不占优势,最后被诸葛亮骂得坠马而亡。确实在三国演义中王朗还真是一个小丑似的人物,毕竟整个三国演义都是站在刘备这一边,曹操那边的人都是反面角色,王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事实上往往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当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魏国的三公之一,可谓是魏国的开国元勋,是曹操还是曹丕等人都非常重用的名相。如果抛开历史沉淀的话,即使按照三国演义里面王朗与诸葛亮对话的那些事情都可以看出来,王朗还是相当占理的,如果纯粹是辩论的话,诸葛亮恐怕不是王朗的对手。

不过当时魏国和蜀国之间进行的是战争,而不是辩论,所以王朗即使再能说,也不可能够把诸葛亮退回去。这一场辩论是三国演义里面比较有名的一个片段之一,但只是罗贯中虚构出来,为了让三国演义更出色而已。因为在真正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场辩论,往往也是极其聪明的人,他不会去和诸葛亮辩论,因为那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真正的历史上往往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而是寿终正寝病死的,并且他死后他的家族在魏晋依然享有高位。他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后来被封为太后,可谓是地位崇高。总之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地位很高,但是当时的时候王朗恐怕也没把他放在眼里,更不会去当面和他进行所谓的辩论。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魏主曹睿太和元年,曹真为大都督,王朗为军师,在渭河之西与诸葛亮交兵,朗曰:来日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来降,蜀兵不战自退,阵前,王朗纵马而出,"久闻公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朗本来用天数之变,神器更易,劝说孔明归降,孔明听后大笑说,汝世食汉禄,本该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在两军阵前对王朗一顿辱骂,王朗听罢,气满填胸,大叫一声,撞死马下,王朗误判形势,用二臣的身份来劝降,本来就不符合封建的传统文化,是自取其辱。


青石5340


此一阵诸葛亮不战而屈人之兵,足见司徒王朗与诸葛孔明天壤之别,非同日而语。

兵者诡道也,两军阵前,瞭敌厮杀,随机应变,取胜为王。

再观二人阵前说词:司徒王朗以唯物的历史发展观,说明兴衰更替,德者有之,曹魏顺天应人。这通自吹自擂的说词,好像只能自我感动,对孔明来说只是逆贼篡位,社稷颠倒而已,有何道理而言,夸赞孔明那几句未见领情。而孔明答语似匕首似投枪,直刺王朗柔弱的腐儒之心,杀人于无形。

两军阵前,各为其主,王朗慷慨陈词,动情晓理却惨遭羞辱,横死阵前,原因有三:

1、对孔明之于蜀国地位作用知之甚少,诸葛亮这样肱股之臣,更有托孤重任,岂能阵前劝降,自取其败。

2、以孔明舌战群儒之才,朗欲逞口舌之利,长篇大论,以言辞说之,终被厉语攻之,气满于胸,倒于阵前,自取其辱。

3、气量狭窄,年高体弱,立功心切,本欲以理劝降,却不容反驳,气火攻心,自取其终。


hssk00000000


其实,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时期,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皆为统一。在当时,没有什么比和平统一更加有利于恢复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了。或许,有些百姓更本不在乎谁的政权是对的,谁的政权是错的,他们只想过安稳的生活。王朗虽然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背弃汉室,投降曹魏,但他对时局的看法是不错的。从他对诸葛亮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希望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才能可以在统一的大环境下发挥作用。

孔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和王朗辩时局,而是辩忠心。要知道三国时期的人是极其地看重忠义,曹操对待关羽就是很好的例子;而看吕布,为人不忠,曹操虽知他勇猛,却也杀。

王朗知道,只要政权割据,战争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他劝诸葛亮是在就事论事,是在讲道理;而诸葛亮也只能从忠义角度出发,表明自己的立场,贬低王朗的人品,使季汉军队的士气振奋起来。让季汉的忠志之士“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陛下也”。


极点历史


因为现在的人道德观和东汉末年的人不一样了,现在的人还有忠君的吗?当然认为孔明不对。孔明的理论是基于忠君的基础上的,否定忠君的观点自然就否定了孔明的理论。


用户7194913167639


攻击敌人,可以用一切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