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被吳國打敗後,秦國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孫武的吳國為何失敗?

調侃歷史


吳國最為強大之時,號稱兩千裡之地,其實力足以與東周各大強國相抗衡。但在吳國發起滅楚之戰前,其實力卻弱於楚國太多。

吳王闔閭時期,吳軍兵力應該是三萬人,約合二千一百乘;算上國內留守的兵力,吳國頂多也就算是三千乘之國。

可是,楚國的實力有多麼強大?

從楚武王到楚昭王,在漫長的春秋時代楚國所吞併的諸侯國不下數十,即便這些被楚人“滅國為縣”的諸侯國實力都不過三百乘,也可輕鬆地超越吳國了。更何況,這些被吞併的諸侯國中有不少都是千乘之國。楚靈王時期吞併了陳、蔡、東西不羹等等諸國後,楚國極有可能是東周第一個超過萬乘的諸侯國。雖然楚平王推翻楚靈王后履行承諾,將陳、蔡等等復國,但楚國綜合國力依然遠超吳國。

吳國之所以敢於發起滅楚之戰,是看準了三點時機:其一,王子朝在王室內部鬥爭中失敗後,楚國收留了他,致使周王室召集諸侯一致反對楚國,這讓楚國陷入了孤立;其二,楚昭王年幼,楚國大權落入令尹囊瓦之手,而囊瓦又是一位貪得無厭、嫉賢妒能之人,殺死了許多賢良大臣,造成人心不附楚國公室;其三,因為囊瓦的貪得無厭,導致盟友蔡、唐二國與楚國反目成仇,加入了吳國陣營,這更進一步削弱了楚國力量。

正是看清了楚國處於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低谷期,熟諳楚國事務的伍子胥才趁機慫恿吳王闔閭前往伐楚,並在柏舉一戰中僥倖地戰勝了令尹囊瓦率領的楚軍主力,攻入了郢都,差點滅了楚國!

之所以說這是是“僥倖”,就是因為一個重要人物——楚國左司馬沈尹戌。

戰前沈尹戌曾提出了一個誘敵深入的殲敵計劃:放吳國大軍入南陽盆地,由令尹囊瓦率大軍據守漢水西岸與吳軍形成對峙,拖住入侵之敵;沈尹戌則率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軍隊殺向蔡國附近,破壞吳國舟船,以切斷吳軍的糧草供給;然後,沈尹戌再通過後世的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殺回南陽盆地,與楚國主力配合,對漢水以東的敵人來個前後夾擊,徹底擊潰吳軍!

如果沈尹戌的作戰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即使吳軍再怎麼英勇善戰,恐怕都難以善終。恰恰是因為囊瓦嫉賢妒能,中途單方面改變了沈尹戌的作戰計劃,把殲滅戰打成了遭遇戰,才造成了郢都的淪陷。

柏舉之敗,並非楚軍實力不如人,而是因為囊瓦的嫉賢妒能,太不得人心

即便是郢都被攻陷後,楚軍還有大量軍隊退守南陽盆地北部以及方城之外;楚國領土遼闊,也有足夠的戰略空間與吳國軍隊進行長期的消耗戰。


可就在攻破郢都後,吳王闔閭出現了政治上的致命失誤。

進入郢都後,吳王闔閭下令,從他本人到下臣,按照祿位等級分別住進楚王及各級大臣的宮殿,淫遍楚王君臣的妻子。吳軍貴族們尚且如此荒淫無度,吳軍底層將士的兵紀如何,可想而知。

吳軍對郢都的肆意劫掠,激發出了楚人仇恨,使得他們的抵抗更加頑強了。

為了徹底消滅楚國的殘餘抵抗力量,吳王闔閭不得不再次分兵:他本人率主力在南陽盆地內由南向北進攻;親弟弟夫概則東出南陽盆地,從外圍往方城方向攻擊前進,試圖來個前後包抄。

就在此關鍵時刻,申包胥從秦國搬來了五百乘的救兵。方城之外的楚兵配合秦國救兵,迅速擊潰了夫概的軍隊。然後,他們再迅速返回南陽盆地內,與吳王闔閭展開了決戰。

這時,楚國另一盟友越國也趁虛對吳國發起了進攻。為了抵禦越人,南陽盆地之外的夫概被迫率軍退回國內。可夫概剛一回國,見國內無人能制衡,就野心膨脹地自行稱王!

留在南陽盆地內的吳國疲憊之師根本無法抵擋生猛的秦、楚聯軍,連敗數陣。在聽到夫概自行稱王后,多重打擊之下吳王闔閭再也無心戀戰,趕緊退兵,回國平叛去了。

至此,吳人滅楚之戰功敗垂成,徹底失敗了。


為什麼擁有伍子胥、華登、孫武等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會功敗垂成?

首先,最關鍵因素在於楚國綜合國力實在太強,即便是郢都被攻破,其殘存兵力在廣闊的楚國大地上也足以與吳人進行長期消耗戰。相反,吳軍卻是勞師遠征,根本承受不起這種長期的消耗戰。

其次,吳王闔閭在攻破郢都後的倒行逆施,激發了楚人仇恨,讓楚人抵抗得更加強烈了。郢都被攻破前後,楚國上下可謂是一片散沙:藍尹亹拒載逃跑的楚昭王,蔓成然之子鬥懷曾經想殺楚昭王,雲夢澤內的楚人攻擊楚昭王……。這些事實都說明楚國公室已經不得人心了。如果不是吳人的倒行逆施激發出了楚人仇恨之心,讓楚人再度團結在公室之下進行頑強的抵抗,也許楚國真會被吳人滅國。

第三,楚國兩個盟友秦、越在關鍵時刻鼎力支持,發揮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同仇敵愾之心,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第四,闔閭之弟夫概的造反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吳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窘境之中,闔閭不得不退軍去平定國內之亂。

正因如此,使得吳國伐楚形勢急轉直下,即使伍子胥、華登、孫武等人再強大,都無法扭轉敗局了。時勢可造人,也可毀人。錯過了絕佳時勢,就算是神仙也難以再挽回了。


欲雲談史論今


當時的形勢,即使秦國不出兵,吳國最終也得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吳國陷入了全民抗戰的泥潭。歷史上有很多巧合,很多重複,說是巧合,實際上往往是重蹈覆轍。秦國的出兵,只是加速了吳軍的失敗,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在吳軍破楚的二百多年後,燕國又攻破了齊國,情形頗有幾分相似。燕將騎劫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把齊國人的祖墳給刨了,這一刨,齊國全民皆憤,怒不可遏。本來都已經投降的城池,已經做好當燕人的齊人,一聽說有這種事,都立馬起來反抗,跟燕軍血戰到底。古代人迷信,掘墳是很大的禁忌,如果被掘而無動於衷,那會終生自責,會認為死後無顏見列祖列宗。騎劫的一時衝動,是真的挑戰了齊人的底線,讓齊人忍無可忍。當全民反抗的時候,即使把樂毅再請回來,也無濟於事了。

伍子胥千不該萬不該,不應該打老楚王墳墓的主意。其實,攻破楚國首都,讓新楚王流離失所,這已經報仇了,再鞭屍,實在是太過了。老楚王雖然不好,雖然對不起伍家,但是並沒有對不起大多數的楚國人。而且新楚王還比較英明,對百姓還不錯,這樣侮辱他的先王,老百姓不同意,會認為是對全體楚國人的侮辱。另一方面,吳王闔閭佔領楚都後,沒有安撫當地百姓,而是隻顧著收集楚都的財富,這在策略上是嚴重的失誤。當年周武王可不是這樣,他攻破朝歌后,趕緊親自全城巡行,安撫百姓,並讓商朝的官員都各復其職,還把蒙冤入獄的人都給釋放出來,又打開糧倉分給百姓,還把鹿臺的金銀財寶拿出一部分分給百姓。武王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王者風範,一系列的舉動下來,殷人無不感動,無不稱讚,甘心臣服。可惜闔閭把這些舊事都給忘了,沒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放在心上。

吳軍的失敗,一方面是陷入了抗戰的泥潭,另一方面是後院問題沒有解決好。吳軍攻楚,幾乎是傾巢而出,導致後方嚴重空虛。越國雖弱,雖遠不足以跟吳國正面抗衡,但是趁虛而入,打個勝仗還是綽綽有餘。不打楚國的時候,越國很老實,一旦楚國受到重創,那越國人是坐不住的。因為楚國一旦被滅,下一個一定是越國,所以必須通過進攻吳國的後方,來緩解楚國的壓力,保住了楚國,才能保住越國。闔閭當年沒做到穩紮穩打,沒先滅越然後再攻楚,在先後順序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伍子胥總結了經驗,所以到夫差的時候,堅決建議夫差先滅越,然後再爭霸。

還有一方面,闔閭當時沒認清國際形勢,不知道在那樣的形勢下,要吞併一個大國是會引起其他大國強烈關注的。那時候總體來講,大國之間有一個平衡,一旦某一國實力急劇擴充,其他各國會有嚴重的危機感,會不得不相繼捲入進來,以遏制平衡的嚴重打破。吳軍佔領楚國的時間很短,如果時間再長一點,不但秦軍會來,其他北方大國的軍隊也會來。國與國之間互救,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常有的事,到了戰國時期更明顯。倘若吳國攻破了越國,那中原各國是不會公開介入的,因為越國當時還是小國,無足輕重,但是楚國不行,影響太大。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要命的原因,那就是自家叛變,導致四線作戰,跟楚,跟秦,跟越,跟自己人。越國襲擊吳國後方,闔閭好像也沒有太在乎,有遷都的傾向,想幹脆把吳國的首都搬到楚國的都城來,因為郢都確實比姑蘇城繁華很多。同時他的弟弟夫概也有了新想法,既然闔閭要遷都楚地,那我乾脆擊敗越國,我返回姑蘇老家稱王。本來越人襲擊後方,闔閭並不是太在意,因為吳國的精銳都在他身邊,只要楚國這邊穩定了,返回滅越,分分鐘的事。但是夫概揹著他在吳都稱王了,這是堅決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立刻決定放棄吳地,返回平叛。因為如果不平叛,就是在給手下的將士樹立不好的榜樣,以後叛變的人會越來越多。

吳軍雖然有伍子胥、孫武這樣的名將,但是名將只是名將,不是宰相。伍子胥打仗,搞經濟,都很厲害,但是安撫民心不太會,是一個比較衝動的人,不是肚裡能撐船的人。孫武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家,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他也不太懂。另一方面,孫武的建議,伍子胥和闔閭明顯沒有完全採納,因為《孫子兵法》很重視對百姓的安撫,不重視對財富的掠奪。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這場戰役後孫武不見了?這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攻陷郢都後,吳王和吳軍的一系列舉動,給楚國人民造成了災難,讓他感覺很失望,所以就選擇隱退了。周禮有這樣的規定,“為人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吳軍的失敗,不是失敗在軍事上,而是失敗在政治和外交上,如果僅僅從軍事戰術角度考慮,那是很成功的。其實吳國是有盟國的,一個比秦國還要強大的國家,那就是晉國。當吳國戰敗的時候,晉國沒有絲毫的援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晉國雖然看楚國不順眼,但是並不想讓楚國滅亡。

吳軍進入楚國,打著以華夏伐蠻夷的旗號,但是到了楚國境內,所作所為卻並沒有華夏的樣子。後來導致秦國以秦楚“諸夏親暱”為由,來驅逐吳國這個蠻夷。華夏不僅僅是一個血統問題,不光是“姬姓我為伯”就能怎麼樣,還得有華夏王師的那份威武文明才行。楚莊王當年經常把周武王掛在嘴邊,向周武王學習,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但是吳王闔閭作為周室宗親,卻沒有向周武王學習。夫差後來很重視禮儀之邦的建設,也是對闔閭過往的總結,只可惜夫差也是顧此失彼。


秦客逸民


導語:

伍子胥從楚國逃到了吳國,在吳國成為了吳王闔閭的重要幫手。此外孫武也加入到了吳王闔閭的陣營當中。這對闔閭來說,簡直如虎添翼。

伍子胥負責整體戰略的謀劃,而孫武則負責具體的戰術佈局。這兩個人幫助吳王闔閭擊敗楚國,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國幾乎滅國。

在這個檔口上,秦國出手相助。擁有伍子胥加孫武的黃金配置的吳國,依舊還是退了回去,使得楚國得以復國。那麼是什麼阻擋了吳國滅亡楚國之路呢?

01申包胥入秦求救,秦王出兵救楚。

楚昭王簡直哭瞎了,伍子胥和孫武實在是太強大了,眨眼之間楚國大軍潰敗而逃,吳國軍隊長驅直入進入楚國國都郢都。

楚昭王立刻帶著妻兒老小逃了出去,這個時候能夠搭救楚國的,可能只有秦國了。因為當時的秦哀公是現在楚昭王的外公,有這麼一層親戚關係,秦國應該不會袖手旁觀。

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吳,夾水陳。吳王闔廬弟夫概欲戰,闔廬弗許。夫概曰:“王已屬臣兵,兵以利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弒昭王,昭王與鄖公奔隨。而吳兵遂入郢。---《史記》

所以楚昭王派遣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援,結果秦哀公卻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因為秦國並不希望得罪強大的吳國。

這個時候申包胥展現出了他的忠義,他在宮殿大門口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打動了秦哀公。於是秦哀公派遣了子蒲、子虎率領500輛戰車前往救助楚昭王。

  1. 但是秦軍從來沒有跟吳國打過仗,所以這兩位將領也不知道吳國的戰術。於是他們打算先讓楚軍和吳軍交戰,他們在旁邊觀戰。
  2. 當時吳王闔閭派遣他的弟弟夫概追擊楚軍,本是必勝的戰役,結果半路殺出了一支秦軍。秦軍和楚軍合作,將夫概徹底擊敗。
  3. 此後吳國的軍隊雖然再次擊敗楚軍,可後發制人的秦軍又擊敗了吳軍。這場戰爭,孫武和伍子胥都沒有參與其中,所以他們倆的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

當時伍子胥正在楚國國都為他的父兄報仇雪恨,而孫武也沒有趕往前線,這才給了秦國和楚國得以喘息的機會。

當然秦國的出手,不是決定這場戰役最終勝敗的關鍵所在。真正的關鍵,其實還在楚國人自己身上,他們自己不努力,誰也救不了他們。

02吳國內部叛亂,越國偷襲吳國,闔閭無暇顧及楚國。

秦軍和楚軍聯合起來,實力的確不小,不過強大吳國並不會感到害怕。可這個時候吳國出現了新的情況,迫使闔閭必須要回去解決問題。

  • 當時越國的國王允常覺得闔閭大軍正在楚國,他們國內比較空虛,所以允常就吩咐越國的人馬進攻空虛的吳國,希望能夠拿下吳國。
  • 闔閭志得意滿,壓根就瞧不起越國的進攻,索性只派遣了一支人馬去對付越國,自己依舊留在楚國。
  • 可是另外一件事的發生,使得闔閭不得不動身回去。當時闔閭的弟弟夫概被秦軍擊敗以後,不告而別,帶著自己的人馬提前回到了吳國。

他回去不是為了抵抗越國,而是為了在吳國自立為王。這件事非同小可,畢竟夫概是闔閭的親弟弟,是有繼承權的。

如果夫概在吳國的地位穩固了,那闔閭可就無家可歸了。所以闔閭不得不帶領大軍回到吳國,平定這場內亂。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復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為堂溪氏。---《史記》

也就是說吳國的外患其實並不能阻擋闔閭滅亡楚國的決心,但是內亂是闔閭最擔心的事情。其實強大的對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跟你不是一條心的隊友。

趁著吳國帶兵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秦國的大軍也長驅直入,將吳國殘留的人馬全都趕跑了。秦哀公幫助楚昭王重新恢復了自己的國家,楚國這才得以復國。

不過經此一役,楚國元氣大傷,國內損壞十分嚴重,民不聊生的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楚國自此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能力。

03伍子胥太缺德,滅楚之戰天怒人怨。

伍子胥父親和兄長的死,的確令人感到比較淒涼,畢竟他們是忠臣孝子,卻遭遇瞭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1. 不過伍子胥後來報仇的手段,實在是令人感到膽寒。他帶兵攻入楚國國都以後,將殺害他父親的楚平王給挖了出來鞭屍,這在當時來說,是很令人驚訝的一件事。
  2. 不僅如此,他強烈建議吳王闔閭,必須要徹底消滅楚國,所以一定要將楚國的宗廟給全部搗毀了。所以當時闔閭將楚國祭祀先賢的宗廟盡數搗毀,楚國失去了相應的根基。
  3. 對死人如此殘忍,那也就算了。伍子胥對楚國的活人也豪不手下留情。伍子胥進城以後,完全放縱手下的士兵對楚國國都內的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闔閭本人霸佔了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甚至將楚國大夫的家人們全都抓了過來,按照男女分成了兩隊。大夫的女眷們,全都被吳國將士們給糟蹋了。

他們對楚國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以至於楚國復國以後,不少女子因為失身自縊而死,楚昭王的夫人更是覺得失身於闔閭,對不起楚昭王,所以自盡謝罪。

如此行徑,長達三月有餘。闔閭為什麼不願意那麼早回到吳國呢?他在楚國的小日子過得實在是太舒服了,他捨不得回去。

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弒昭王,乃與王出奔隨。吳王聞昭王往,即進擊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欲殺昭王。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隨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吳請入自索之,隨不聽,吳亦罷去。---《史記》

因為他們對楚國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壞,所以引起了楚國百姓的群情激奮。幾乎所有楚國百姓,都開始反抗吳國。吳國軍隊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一時之間無法應付楚國百姓們的反抗。所以在這個時候,闔閭選擇回國,這也是一個原因。

總結:孫武看不慣伍子胥和闔閭的所作所為。

整個過程當中,闔閭驕奢淫逸,伍子胥發洩出氣,所有主人公當中,只有孫武是沉默不語的。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幫助闔閭戰勝楚國以後,居然會出現如此殘忍的事情。

也是在這裡,孫武看清了吳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性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孫武在回到楚國以後,毅然決然選擇辭職。

即使闔閭將滅楚的最大功勞給了孫武,孫武還是表示拒絕。和骯髒的官位比起來,孫武似乎更喜歡歸隱山林的生活。

所以從這兒以後,孫武選擇歸隱山林。也是在他歸隱以後,他寫出了曠世名作《孫子兵法》。


江湖小曉生


楚國、秦國是傳統大國,底蘊雄厚;吳國是爆發戶,底子差。吳國以小搏大,且取得勝利,外部原因在於晉國的支持,內部原因則在於伍子胥和孫武的加持。吳國能攻破楚都,已經難能可貴了,要擊敗秦楚聯軍,吳國自身實力還差得太多,更何況吳國還有內亂和天敵!以謀略取勝,也是需要實力的,孫武再厲害,也無法以一敵百;更何況孫武並沒有掌握吳國全部軍隊。

柏舉之戰時,吳國軍隊3萬,楚國軍隊20萬,吳軍以小搏大,擊潰楚軍主力,攻入楚都,楚王逃奔隨國。吳國軍隊在楚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舉激起了楚國世族的反抗。楚國曆來是世族分治,對外作戰或許不齊心,但是反抗外國侵略還是很齊心。楚王雖然逃了,但是楚國世族還存在,他們集結各地楚軍開始反攻吳軍,且楚軍數量遠遠超過吳軍。另外楚國還支持越國在背後偷襲吳國,越國跟吳國是世仇,自然十分用心用力。

晉國是中原強國,他南阻楚國,西阻秦國,讓秦、楚兩國進入中原十分困難。秦、楚單獨對抗晉國都力不從心,因此秦楚自然而然聯合起來對抗晉國。為了減少楚國施加的壓力,晉國扶持姬姓吳國對抗楚國,而楚國則扶持越國對抗吳國。在天下這盤大棋中,吳、越兩國都是棋子。秦楚達成協議後(秦救楚,而楚割商於郡),秦國派五百乘兵力(約5萬人)入楚伐吳。

秦楚聯軍在二十萬左右,兵鋒正甚,楚軍更稱得上是哀兵。吳軍只有三萬人且沒有戰心,因為吳軍在楚國劫掠後,都成了有錢人,因此不想把命丟在楚國。秦哀公命大將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戰車聯同殘餘楚軍南下幫助楚復國,敗吳軍於沂;楚將子西也率兵于軍祥擊敗吳軍,秦楚聯軍也滅亡了吳的屬國唐國。此時,越國乘吳國內空虛發兵進襲吳都,夫概又企圖奪取王位,吳王闔閭被迫於同年九月撤離楚地,引兵東歸。


大秦鐵鷹劍士


秦國出兵幫助楚國,有伍子胥和孫武的吳國為何會失敗?因為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智謀和兵法都是沒用的。

當時的吳國國力原本就比楚國差,只是還沒達到實力懸殊的程度,尚有拼手一搏的機會,因此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智謀指揮下,可以取得勝利。

但是,當秦國加入進來以後,這種機會徹底沒有了,兩個大國聯手打擊一個小國吳國,吳國無論再怎麼智謀超群,都無法在實力上抵擋秦楚聯軍,因為戰爭歸根結底拼的還是國力,所以當秦國出兵以後,吳國必敗。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我們先交代一下為什麼吳國要滅楚國,春秋時期楚國就是大國了,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只有伍子胥隻身逃離楚國,投奔楚國東邊大國吳國。吳王闔閭領兵滅楚國不但替伍子胥了報仇,而且可以擴大自己領地,何樂而不為呢。吳王闔閭能順利滅掉楚國,和一個人分不開,就是鼎鼎大名“武聖”孫武。吳王拜孫武為大將軍,發兵攻楚,吳軍在蘇武指揮下連戰連捷打敗楚軍,攻下都城,楚王和太子都逃離了楚國。吳王闔閭貪戀楚國廣大土地,就想完全佔領楚國,孫武說楚國也是南方大國,地界大,人又多,附屬國也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收服的。

忠臣,申包胥是伍子胥是老朋友了,現在伍子胥帶領吳國大軍不但滅了楚國,還佔了國都郢都。申包胥想要復國,寫信給伍子胥希望他說服吳王退兵,伍子胥當然不肯退兵。申包胥無奈只能去西方大國秦國搬救兵。見到秦國秦哀公,說吳王是貪心暴君,現在滅了我們楚國,下一個滅就是你們秦國,他想獨霸天下。秦哀公不想和吳國打仗,就敷衍申包胥,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米水沒進。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被申包胥忠誠打動,派大將子虎和子蒲率領500戰車和吳軍決一死戰,申包胥知道秦國派兵之後,讓楚昭王收拾殘兵敗將有子西和子期指揮和秦軍合兵一處攻吳軍。

吳國公子夫概(闔閭親兄弟)和秦楚聯兵相遇,看到大軍帥旗是“秦”,不由心驚,不敵秦楚聯軍敗下陣來。沒有想到秦軍來救楚,夫概速回郢都見闔閭。吳王沒有想到秦國會出兵救楚,和大將軍蘇武緊急商量對策。

夫概偷偷帶一隊人馬跑回國內,散佈謠言說吳王闔閭兵敗,生死不明,依照吳國規矩,有我繼承王位,守城的太子波和專毅不讓夫概進城,夫概無奈請求越國出兵,事成之後送五座城池當謝禮。伍子胥聽說夫概偷偷回國了,告訴吳王,夫概要篡位,吳王連夜回師,路上碰見太子波信使,信上說夫概勾結越國,越軍快打到國都了。吳王派人去把孫武和伍子胥招來商議。申包胥派來信使談議和,大概意思是你們吳軍退出楚國,我們也讓秦國退兵,吳王、伍子胥和孫武都同意,吳兵撤退時,把都城所有值錢東西都搬走了,一把火把郢都也給燒了,還遷走一萬多戶人。

吳王帶兵回國和城內士兵夾擊打敗了夫概和越軍。夫概兵敗逃跑了。


話歷史談道理


前言:吳國之所以能夠打敗比自己強大的楚國,一是因為有吳王闔閭這樣的雄主,又加伍子胥的主謀,孫武的參贊,吳王弟夫概的神勇;二是因為楚昭王年輕,楚國王族囊瓦擅權,欺詐楚國屬國唐成公,蔡昭侯,致使兩國聯吳叛楚,共同攻打楚國。此消彼長,經過五戰,吳、唐、蔡三國聯軍長驅直入,攻破楚國都城郢,楚昭王無奈之下,棄城逃亡隨國。

那麼兵鋒正盛,又有春秋末期傑出人才伍子胥、孫武統領的吳軍,為何敗於遠道而來的秦軍哪?這還要先從吳國君臣上下無道說起。

01.吳國君臣得意忘形,失道寡助。

吳王闔閭率軍攻入郢都後,並沒有實行針對楚人的安民政策,而是紀律敗壞,縱兵四處擄掠姦淫,無惡不作。從楚王宮中,到王公大臣府上,乃至黎民百姓家中,無不遭受三國聯軍的擄掠。

◾️吳王闔閭更是肆無忌憚闖入楚王宮中,任意蹂躪楚王后宮,好似衣冠禽獸一般。

◾️伍子胥因為復仇心切,建言吳王毀損楚國宗廟,辱沒楚王先祖,掘楚平王墓以洩私憤,闔閭竟不加阻攔,任其恣意妄為。

◾️夫概、伯嚭、唐成公、蔡昭侯,各個如狼似虎,貪婪不已,紛紛擄掠王公大臣家產,侵掠他們的婦女,連一向持重的孫武都見利忘義,言不由衷的加入了進來,一時間郢都成了一座人間地獄。

聯軍的種種暴行,激起了楚國百姓的強烈憤慨,人們紛紛拿起武器拼死抵抗,聯軍顧此失彼,數月間平定不了楚人的反抗。

02.申包胥哭秦庭,搬來救兵。

原本躲進山中避禍的申包胥,從好友伍子胥及吳王闔閭君臣的暴行中,得出吳國此次攻入郢都,決不是洩一時仇怨,而是要以滅掉楚國為最終目的。

於是他晝夜不停的馳往秦國,向秦哀公痛陳吳國的種種暴行,乞求秦國發兵救楚。最初哀公虛與委蛇,不為所動。救國心切的申包胥“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最終感動了秦哀公。

秦哀公發兵車500輛,步卒3萬多人,命子蒲、子虎率軍援楚。臨行前,因感嘆申包胥忠心救主,並以此激勵援楚的秦軍,哀公高聲朗頌《秦風•無衣》以壯秦軍行色: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03.吳楚交戰,秦軍乘機掩殺。

秦軍援楚主將子蒲,通曉軍事。在半道上他告訴申包胥:秦軍從未和吳軍交過手,不知吳軍的戰法。你先回楚國,召集散落各地的楚軍,先於吳軍交戰,我隨後乘其不備,率軍掩殺吳軍。

於是申包胥率先回到楚國,召集散落的楚軍,在與秦軍約定的時間與地方向吳軍發起了進攻。吳軍主將夫概,不屑前來挑戰的楚軍,率軍在沂地迎戰楚軍。誰知被尾隨楚軍前來的秦軍從兩翼掩殺過來。至此,夫概方知秦軍已援楚而來,但為時已晚,吳軍被打的大敗而逃。

散落各地的楚軍聞知申包胥已搬來救兵,紛紛聚集起來攻打各地的吳軍。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手忙腳亂,四處征討,顧此失彼。

而秦軍主將子蒲審時度勢,決定先拿吳國的盟軍唐國開刀,以此來震攝另一個盟軍蔡國,使其不敢救援吳軍。此招果然見效,唐國被秦軍所敗,唐成公被殺後,蔡國保持中立,不敢援吳,吳軍頓時像折了兩翼。

04.吳國內亂,闔閭回援,伍、孫勢孤。

吳王弟夫概在沂被秦軍打敗後,生怕闔閭怪罪,於是反心橫生。他暗地裡派人勾結越國攻吳,自己又帶著部屬悄悄撤回吳國,準備篡權奪位。

吳王闔閭接到留守吳國的太子急報後,連忙召集伍子胥、孫武商議,遂決定由自己率軍回吳平定夫概叛亂,由伍子胥、孫武、伯嚭率眾駐守郢都,等待自己平叛歸來。

闔閭率軍回吳後,伍子胥、孫武收縮兵力,試圖長期佔領郢都,以待吳王迴歸。可伯嚭不聽伍子胥、孫武的命令,擅自率領三千吳軍出戰,結果被秦楚聯軍打的大敗。情急之下,伍子胥、孫武率兵救出伯嚭,可吳軍損失慘重,最後連戰死的屍首都沒來的及收斂,便匆匆而退。

無奈之下,計窮力竭的伍子胥、孫武只好派人急報吳王闔閭,請求罷兵回吳。闔閭雖心有不捨,但礙於留楚吳軍的形勢,也只好同意罷兵回吳。

結語:

吳王闔閭雖然在國內“任賢使能,施恩行惠”,不失為春秋時期的一代雄主,伍子胥、孫武也稱的上當時的賢能之輩,輔國棟樑,但他們在率軍攻入郢都後的所作所為,確實違背春秋時期的基本禮義,為眾諸侯及世人所不恥。

吳國攻入楚國郢都,創春秋時期大國都城被攻陷先例。但由於吳王闔閭政治上的短視,又有伍子胥挾私復仇的惡行,再加上孫武過於迷信以武力征服,不施仁政,最終導致吳軍被秦楚聯軍所敗,損兵折將,不得不撒兵回吳。

由此可見,雖然吳國強兵興國,以弱勝強,攻入楚都,但僅憑武力,不施仁政,是更本無法征服楚國這樣的大國的。縱使僥倖成功,最終還是陡然落得個蛇欲吞象的結局,損人而又害己。


方城闕


楚國就是個軟柿子,吳軍只能欺負楚國,孫武和伍子胥率領吳軍攻入楚國郢都,把楚王屍體打成肉醬,申包胥到大秦求救,老子們秦軍出馬三拳兩腳把孫武和伍子胥打得抱頭鼠竄,楚國得以復國。要不是老子們大秦仗義相救,戰國七雄就沒有楚國。[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大漢摯愛詠春


首先你說失敗不合適。伍子胥,孫武以當時弱小的吳國兵力,長驅直入,攻破強大的楚國郢都,鞭屍楚王,最後全身而退,這本身就是勝利。

但由於楚國土地廣闊,吳國只是攻破了都城,沒有那麼強的兵力去佔據地方,楚國依然有戰略空間,而且楚國人心都未歸附,這種情況下吳國就不可長期停留,拖得時間越長,對自己越不利,更不可能據楚國為己有,況且還有強秦作為外援,勝算就更不大。

此時吳國內部正好發生內亂,吳王闔閭就先回去平叛了,命令伍子胥、孫武留守。伍子胥、孫武搬空了楚國寶物,又從容遷走楚國人口數萬到吳國,還立了華勝為楚王,智者知難而退,真看不出來失敗在哪裡。


太宗歷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前楚王聽信讒言,迫害伍子胥父子,喪失民心。國力江河日下。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富國強兵,同時在諸侯盟會上孤立楚國,因此能勢如破竹,五戰五捷,攻下楚國都城郢。

可是攻下郢都後,吳人卻充分暴露出暴虐無道的一面。吳國君臣羨慕郢都繁華,縱兵搶劫,各自忙著佔據豪宅大院,又見楚人貌美,強行賤淫各家婦女。伍子胥為報家仇,將楚王掘墓戮屍,這一系列的舉動,讓楚國人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何不奮力一戰呢?喪失了群眾基礎,吳軍焉能不敗?這是主觀原因。

另外當時越國趁吳國空虛而攻吳,闔閭弟弟夫概私自回國,自立為王。內外交困,吳王不得不率領大軍回國平叛,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慢慢恢復元氣。這是客觀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