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成長,家庭、學校、孩子自己的朋友圈哪個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快樂的梅老師


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小,得分年齡段來看:

  • 6、7歲之前,家庭對孩子有著絕對權重的影響。又由於年幼階段是構建認知的關鍵時期,因此可以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

  • 一旦孩子進入學校,在低年級階段,通常主要受到老師的影響。家長能夠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話不如老師的管用。

  • 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家人和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開始顯著下降,夥伴將成為影響力最大的人。

成長,是一個動態的行為,對成長產生的影響也是不斷變化的。某個階段的影響再強烈,也可以通過可以修正而改變。


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我們難免有困惑。歡迎關注@為父筆記 ,一起交流,一起成長。

為父筆記


根據我自己成長的經歷,家族的影響最大!從懂事開始,父母、奶奶就常給我講古人學習奮鬥的精神,高懸樑、錐刺股啦,大禹治水啦,還有很多善心成佛的故事,講仁義道德之類的,當時還有點不耐煩,長大以後受益不淺,直到今天那些話時常在心裡打轉! 家人的行為舉止影響也很深,家裡從來不講東家長李家短,遇到困難父母和和氣氣的研究對策,從沒見過他們紅臉。所以我在成長過程中,十分注意辦事公平公正,就是文化革命大變天的年代,我不去跟風誣陷好人,我認定的人一樣來往,盡力保護! 努力學習,是我的最高追求,一個從小學到高中純蒙文蒙語授課的我,到大學本科漢班,到畢業時成了唯一的留校生,即使到了今天,我也努力上網向大家學習新的知識!所有一切,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


滿都拉圖46242307


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孩子出生腦子就是空的你給他貫穿了什麼知識就是什麼,想要孩子優越首先自己的先成為優越的人,比如我的孩子以前都是不聽話了都是打罵,已經習以為常了不聽話的時候說好了不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但是總是忍不住,尤其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經過我的深思後,改變了策略後雖然沒有很大改變,還是能看到改變的

一個家庭很重要的,一個活潑開朗的家庭也是很重要的。孩子得說服教育有時給與鼓勵,也不能驕傲自大,我老公的家庭就是因為父母不和諧導致孩子受了心裡影響,老公跟姐姐感情不是很好就連媽媽跟女兒也不是很和諧。

學校跟老師也是很重要的,什麼樣的學校出什麼樣的學生,校風也是很重要的,以後踏入社會遇到的人也很重要的如果跟對了人就做對的事.如果跟錯了人,遇到社會混混自己長期跟這些人一起自己也會成為混混的。只是個人觀點


婉婉Vlog


對於孩子的成長;家族 學校 孩子的交際圈、我覺得還是家族對於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我個人對於這個深有體會:

在我們印象中,父母的關係一直不好,當然,現在可能是年齡慢慢大了,關係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在我的腦海裡,打我記事起到我出社會的那段日子,父母一直是處於吵架的地步,我跟我哥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一種環境,導致我們兄弟倆一度都比較自閉,內向,不善於交際,那個時候沒人管我們兄弟倆,都是奶奶 外婆帶著我們長大,那個時候,在我們兄弟心裡面,一直是就是雖然說不上恨吧,但是就是有種冷漠感,所以我們兄弟的童年是在一種家族的暴力中長大的,沒人給我們予以正確的引導,內向,不愛說話,不合群,冷漠等等是我們小時候身上的標籤,直到我們出了社會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好,可能是他們想通了吧,吵了大半輩了,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張曉白lovg


朋友圈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看完你就知道了!

01

父母和同伴,<strong>你認為誰對孩子影響會更大一些?

我想大概的結果是:在0~6歲的階段,父母的影響起主導作用。

但是,從孩子上學開始,有自己的朋友圈後,受身邊同伴的影響程度會越來越高,同伴的影響大概要比父母大4倍

因為孩子特別習慣於模仿,所以我們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光要關注家庭的氛圍,我們還要關注孩子跟什麼人交往。

我有個朋友,有一次到外國的朋友家做客,結果主人讓他家的僕人給每個人端上一個放了水的銅盆。主人正好有事離開了座位,客人就盯著這個銅盆,想這盆水到底是幹什麼的。

這時候,他突然看到一個孩子端起這個銅盆把水喝了個精光,所以他也把水全部喝了下去。主人回來之後發現這個盆子裡的水沒了,所以就又讓僕人打半盆水來。

客人一看嚇壞了,連忙說自己已經喝不下了!主人聽後半晌才反應過來,哈哈大笑地解釋說這盆水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洗手的。

儘管這個孩子的舉動是無心的,但是對客人的行為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個成年人的行為都能被別人影響,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其實,孩子們每時每刻都在模仿著大人和身邊同伴的行為。

02

班級裡讀書的圈子,就特別像社會的圈子:分為學霸圈子、中等生圈子,還有一些底層混日子的差生圈子。你想讓一個差生圈子裡的學生變成學霸,難度非常大。

比如有個孩子他以前總是混日子的,從沒認真讀過書。後來他特別想提升自己,也有很大的目標和動力,就開始向學霸看齊。以前他遇到不會做的題目,都是應付一下,現在他準備要把它解決掉,於是去找學霸請教。

可是,你覺得學霸的圈子會很願意讓他進入嗎?

他去請教學霸,學霸會跟他說:“這個題目老師上課不是講過嗎?應該是很簡單的呀!”

他繼續問了幾個人,都是這樣的回應。對學霸來說可能是無心的一句話,但是對這個學渣來說卻很受傷。他感覺自己被瞧不起,內心反而對學霸們產生了仇恨。

結果,當他回到他原有的差生圈子裡,他的同伴和他講:“書有什麼好讀的!咱們去打遊戲去!”這個圈子他本來就很熟悉,很容易就回到了以前的圈子裡。

<strong>

03

所以一個孩子成績要想提升,不只需要調整態度,還要打破他原有的圈子,讓他敢於去挑戰!

特別重要是,當他想去請教老師和學霸們時候,他的內心需要無比強大。當他被人嘲笑和打擊之後,要敢於再次跑過去說:“這位同學真的不好意思,我就是不太明白,麻煩你再給我講一遍。”

只有具備了這種勇氣,他才能面對不足,彌補短板,不斷地提升和成長。如果他的自尊心很強、內心又很脆弱,很難變得優秀。所以孩子想混入更好的圈子,關鍵在於內心的狀態。

很多父母不懂孩子,總是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不夠努力,但關鍵是:你懂不懂得在別人嘲笑他、打擊他的時候,能讓他內心再次勇敢地去面對自己的不足。

換圈子這件事,對孩子來說難,對成年人來說也不容易。如果讓你的孩子跟一群不愛學習人在一起,那麼很快他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如果是一群愛學習的人,他反而會熱愛學習。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重點大學、名牌大學那麼讓人羨慕。與其說裡面的老師水平高,不如說是學校提供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圈子。在這樣的圈子裡,會激發孩子努力變優秀的動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明天我們和各位探討的話題是:如何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優秀的交往圈?明天晚上9點我們再會


如果您有困惑或收穫,歡迎到【留言區】我們一起交流。


回頭教育


首先,我覺得分階段吧,每個階段都有相對來說影響力更大的角色:

在孩子還沒有上學或者幼兒園的時候,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特別是誰撫養孩子、誰帶孩子影響最大。因為這時候孩子活動的範圍很小,所有的日常行為和準則,都是靠模仿或者得自於撫養和陪他玩的人,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所以這個階段家庭影響最大。

在孩子上學以後但是大學之前(或者高中),這段時間,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比重更大一些。因為這時候孩子是以學業為主的,再加上,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是比較容易被影響或者有一定的崇拜傾向,老師作為一個最特殊的群體,無論“好與壞”,都會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孩子特別是剛上學的時候,一般會把老師說的掛在嘴邊,因為老師在他們心目中是萬能的和神聖的。

在大學(含高中)到工作以後,這時候,他身邊的人和環境開始對他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說他的朋友圈。因為這時候,與他朝夕相處的開始是朋友,同學和同事,他已經開始獨立成長和思考,很多事情需要獨立面對。老師?離他太遠,畢業了跟老師的聯繫就基本很少了。家長?很多事情不能說、不敢說、甚至覺得說了也沒用。所以,他的社交圈開始對他產生影響,因為所有的事情有可能都需要他的朋友圈的參與和幫助才能完成。

當然,這只是大體的分段,從大多數人的一生來看,所起作用大小的排序基本為:家庭、朋友圈、老師。但是,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不一樣,可能在某一個時期某一個人或者角色對他的人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的可能是父母,有的可能是老師,有的可能是朋友,有的甚至是陌生人、敵人等等,不能一概而論。


五戒1977


當然是家庭的影響更大,因為家庭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歸宿,從出生到死去,我們的家人都一直陪伴著我們,家庭貫穿我們的一生。

家庭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我們的很多行為習慣,思想,道德意識,主要都是被家庭影響的。為何國家要號召良好家風的培養?就是為了培養好一代人,給他們務實基礎。

家庭的影響往大了說可以上升到家族歸屬感,國家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深深地紮根我們的血液裡。為何有的人犯罪,全家包庇,我們通常和別人有仇的時候,通常會是兩家敵對,甚至明知道是錯的,大家也會維護他。特別是在宗族文化濃郁的地區,甚至有氏族對立,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

像很多地域黑的想法,其實是源自於這種文化的薰陶和感染,哪怕是國與國之間,都有這些影響。

我們之所以能夠立足於世界,跟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我們的文化是源自於宗族,以血緣為紐帶。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就像現在,很多祠堂,同鄉會,宗族會等等,都富有濃郁的宗族氣息。

身在異鄉,我們會不自覺的會跟相同地域的人親近,特別是遇到同鄉,那種親切感歸屬感油然而生。

綜上所述,話題扯遠了,總的來說家庭影響最深最遠,學校主要是培養能力,家庭主要是培養人格素養,而朋友圈則是豐富我們的生活,為此增添色彩。


半斤八兩的魚


您好。做為一名高中老師,同時也是一名父親,我談談我的看法。

我覺得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家庭。

上班十多年,帶過體育班、美術班、普通班、實驗班、明珠班。總結出一些規律,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但也是自己的經驗吧。

普通班裡有很多特別聰明的孩子,但高考只能考到300多分,這些孩子身上有一些顯著的特點。比如,學習態度不端正、懶散、聽性很差、自制力很差、叛逆心很強、學習動機嚴重不足。這些特點直接制約了他們的學習成績。

如果接觸到他們身後的父母,就會發現,很多和孩子的這些性格相似的特質。舉一個例子,我以前帶的一個學生,大小的違紀行為經常有,而聯繫父母來學校的時候,他父親要麼就是說要打死孩子,要麼說我不去學校,你告訴他願意死哪去死哪去。

當然我必須說明的是,其實這些普通班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優點,比如說善良、熱情、重情義、外向、活潑。

明珠班的孩子,特點我不說了。我舉一個我接觸到的明珠班孩子家長的例子,這個孩子很聰明,但特別愛打架,經常因為打群架被勒令回家反省。他和目前的關係到高二的時候以至於降到了冰點,相互不說話。但他的母親從那時候開始,每星期給兒子寫一封信,放在兒子的書房。每天依然伺候吃穿,最後這個孩子到了高三,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努力,然後慢慢的又開始和母親說話,關係緩和。最後這個孩子考入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這個孩子抱著他媽媽哇哇大哭,為以前的不懂事向母親道歉。


師說高中學習那些事兒


我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5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

而5歲之前孩子跟家人的相處最為密切,所以家庭教育最為關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對了孩子性格、習慣等各方面的養成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日本有一句諺語:“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

顯然,孩子是看父母怎樣做,自己就會怎樣做;而不是聽父母怎樣說,自己就會乖乖去做。

在此,我特此推薦《月童度河》一書。

《月童度河》記錄了慶山和女兒的相處之道和教養之道。

慶山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予了年輕的媽媽們很多的感悟和啟迪,幫助年輕的媽媽們更好地陪伴孩子、指導孩子,以及與孩子共同成長。

慶山說:“沒有什麼是比存在本身更重要更強烈的教誨。語言不重要,我們如何對待周圍和彼此很重要,這代表著自己。”

對於孩子強行灌輸道理往往是無效的,因為孩子關注的是父母怎麼做。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因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

慶山說,父母應該帶孩子出去旅行,途中孩子會真正接觸現實社會,從中學習父母的為人處世之道,所以此時“父母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待服務人員有禮,處理問題乾脆認真,對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去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決定著孩子將來為人處事的準則。

顯然易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小靜讀童書


對於孩子的成長與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可以理解為孩子自己的朋友圈)各佔其一,共同構成了孩子所接受的全部教育。

作為一名老師,我常教育我的學生,家庭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家庭教育佔孩子成長的70%,學校教育佔30%。如果加上社會教育(孩子自己的朋友圈),我覺得可以這樣去理解家庭教育佔孩子成長的50%,學校教育佔30%,孩子自己的朋友圈佔20%。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孩子自己的朋友圈。

一、家庭教育

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它講的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影響。教育根本上還是人的教育和影響,所以教育時間和行為是很重要的。這裡我對於家庭教育的影響從時間上來看,其實就已經很明白了。一個孩子生於家庭,終於家庭,可以說一生的一半時間都捆綁在家庭裡了。從時間的影響上看,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是潛移默化和深淵持久的,對於孩子的影響最大,當然,家長行為習慣的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這方面,我比較欣賞兩位古人的家庭教育,一位是孟母,一位是曾國藩。https://m.toutiaocdn.com/item/6695313220535583236/?app=news_article×tamp=1562076197&req_id=201907022203160100230740129085579&group_id=6695313220535583236(具體文章鏈接)

二、學校教育

從時間上來看,小學6年,初中高中6年,大學4年(幼兒園和研究生不計入)是一個人會經歷的學校教育的時間,共16年,遠遠少於家庭教育。從行為習慣上來看,學校教育的行為是更應該關注的。學校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但是在應試教育下,知識的學習似乎變成第一位的了,而性格的鍛造、習慣的養成會退而求其次,效果不如家庭教育。另外一點比較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往往是二對一(兩位家長和一位學生),而學校教育是一對多(一位班主任對30-50位學生),其效果對比可見一斑。

三、孩子自己的朋友圈

其實,我想說孩子的朋友圈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挺大的,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麼樣的人交往就可以看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決定一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性格,我覺得應該把自身性格的方面考慮進去。

所以,綜合起來,我認為對於孩子的成長影響的考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孩子自己的朋友圈。

這些就是我的想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請@溫古文知親斤,給我點個贊,和您交流教育和學習心得,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