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间,收到村民捐款物资用于卡点执勤人员消费没用完怎么办?

炎陵身边事


防疫期间,我们村对村里的五个进出口进行了临时管制,其中三个路口直接封死,另外两个主路口是由6人看管设置的移动路障。另外,还有四人在白天的时候不间断的在村街道巡查,防止有人“不听话”,乱出门。

说到这两个主路的卡点,其实有点像每年夏秋两季设置的防火点,都有专门的人进行24小时执勤。不同的是:防火点是由村里出钱,雇人执勤。而这次疫情期间的执勤人员和往日不同,都是志愿的,都是不求回报的。虽说是志愿的,但也总不能“亏待”了这些志愿执勤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由我们村委出钱供他们吃喝。就这样,没过几天,不知道是谁提议的,组织村民进行捐款或物品。

志愿者都是党员!

在提议下,我们村大部分人都进行了捐款、捐物,少则100块钱,多则5000,最终共捐了8万两千多块钱,谁也没想到会捐这么多钱。为此,村主任曾多次公开说明了这笔钱除了用于执勤人员的必要开销之外的用途。

1、购买消毒用品。除了镇里给配发的消毒用品外,我们村又购买了一部分防疫用品。(口罩、消毒液)由之前的一天早晚两次对街道消毒,改为如今的早中晚三次消毒。每户提前准备好储存消毒水的瓶子,会分发到每家每户。村民欣然接受。

村里发的84消毒液和75%酒精

2、支援邻村。之所以支援邻村,是因为邻村相对比较小,也可以说是我们村的“附属村”,他们村没有村委会,平常镇里有什么事的话,都是由我们村向他们传达。(他们村只有一个小组长)所以,虽然他们村里没有参与捐款捐物,但是我们村依然对他们村进行了消毒。村民欣然接受。

3、援助弱势群体。这其中包括:五保户、残疾人和无父无母跟爷爷奶奶或叔叔大爷生活的孩子,确保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生活有所保障。村民欣然接受。

疫情结束后,除了以上这些开支,剩余的钱都会分发到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手里。到时候,老人拿着身份证可以直接来领。


鲁南小邵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申明一点的是,不管是村委会,还是村党支部,都没有权力接受村民的捐款用于本村的防疫抗疫。在疫情期间,单位和公民都可以捐款捐物,这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捐款捐物都要有规范的渠道,村一级可以统一收取村民的捐助,但必须统一上交,由民政部门或者红十字会统一收取,统一发往疫区,村一级不允许截留村民的捐款用于本村防疫。

事实上,在全国各地都进行封村设卡执勤的情况下,每个村都会有志愿者担任执勤人员,如果没有志愿者,也必须由党支部和村委会安排专门人员设点设卡执勤,而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带头执勤。

那么,这些执勤人员,应不应该获得一定的报酬呢?晏子以为,如果是志愿者执勤,按规定是义务服务,不应该发给报酬。如果是党员干部带头执勤,这也是体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不应该获取报酬。如果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不够用,需要安排村民执勤,那应该酌情付给一定的报酬。这报酬应该有村委会支付,村里没有集体经济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反映,有乡镇财政拨付。村里没有权力号召村民向执勤人员捐款,更没有权力向村民分摊费用。

当然,有好多村民,感觉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冲在前面,过意不去,自觉自愿地为这些人捐助一点钱物,用于改善他们的执勤条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接受的这些钱物,应该有村委和党支部安排可靠的人员统一掌握,根据执勤人员情况,统一安排使用,比如购买必要的防护用品,为他们购买一定的执勤期间的食品等。但必须专款专用,不允许有一分钱挪作他用。

如果执勤完毕,疫情平息,这部分钱还没有用完,那应该怎么办?第一个办法,应该按村民捐款的比例,退还捐款人员。如果捐款人员执意不收,这笔钱要经村民代表进行讨论,并经得捐款人员同意,用到五保老人、贫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身上,也可以用于村庄公用事业上。但前提是,必须经过捐款人员同意,并经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都没有权力决定捐款资金的使用去向。


齐东晏子


这个要看你是什么卡点,如果是乡村卡点剩余的东西直接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就行,反正不能自己带回家,只要你能做到大公无私就行,也可以送给敬老院或者村里的贫困人员,反正只要能做公益就行。

村里卡点剩下的东西一般不多,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矿泉水、方便面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村里自己处理就行,但是必须用于公益,绝对不允许占为私有。

城市的卡点剩余的东西必须有政府人员处理,一般最后交到红十字会,做妥善处理,但是像方便面这类食品必须尽快处理,因为这些东西是有时间限制的,也可以直接送到敬老院,因为这些东西不能长期储存,所以食品类必须尽快处理。

卡点剩余的口罩、消毒液必须交于红十字会处理,这些东西可以长期存放,以后能用得着,也可以作为不时之需,大家都知道捐款也是这样,如果受捐的人中途去世,剩余的钱一般有红十字会代为保管,有时候转交给下一个患者,所以剩余的东西必须妥善处理,我们不能浪费爱心认识的心,大家说对吗?

卡点剩余的东西最后一般都是送给那些孤寡老人,还有贫困户,这样大家都没有怨言,这种方式大家都能认可,毕竟这也是公益,大家说对吗?


大海传媒


个人只坚信一个原则,那就是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至于某些什么慈善机构,这基金会,那红什么会的,这些年的所作所为真的是让我们百姓堪忧,希望能做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村在这次疫情中也是接收到了很多村民自发的捐款,款项不多13000多元,这笔款项的每一个明细都会在村里的公示板进行公示,而且村里的会计也是做好了明细账。这些款项中有在外打工的人心系家乡捐的,也有一些看着执勤人员太辛苦而捐的,还有一些老一辈人心系国家捐的,总之这些人都是真心想为抗击疫情做贡献,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那么这些捐款和物资余下的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这的款项是这样安排的,购买了大量的消毒液和口罩,因为村里有很多公共场所需要消毒,所以就用来采购了消毒液,而口罩是因为在日后的防疫工作中还是需要的,所以就买了4箱口罩留作备用。而余下的4000元钱,经过给上级汇报,然后通过走访村民,将这些钱给了村里的10户五保户,因为疫情他们在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所以为了帮助他们挺过这个难关,就用余下的钱买了生活用品慰问了这些五保户。

这就是我们村对于捐款和物资的一些处理方法,每个村每个村的处理方法都不一样,但在这个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村民都展现了家国情怀,能出力的绝不含糊,能出钱的也非常慷慨,所以,从这次事件看出来,其实咱们农民的凝聚力还是非常强的,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祖国能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起种植


我们村就在昨天取消了封闭,关于你这个问题,小农人可以把我们这的实际情况跟你讲一下。

我们村总共是4个执勤点,后来因为执勤人员少,就封掉了2个执勤点,只留北口和南口,在这次疫情初期,很多人都没有想象到这次疫情这么严重,刚开始的几天大家还有说有笑的执勤,可随着每天确诊人数和死亡病例的上升,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疫情的严重性,后来就改成了两个执勤点,对出入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坚决一个不漏的排查。

在这次疫情中,村民看执勤人员辛苦,都自发的捐款捐物,从头到尾捐款总额是42000元,捐的物品因为很多都是自发送的,而且都是朋友和亲戚什么的,基本都没有记录下来,但最后统计的时候是剩了1箱300只的口罩,几箱方便面,还有2件饮料,其它的也就没什么了。因为这次执勤的全市党员,所以基本是没有这笔捐款当时捐的时候,村里是上报给了镇政府,而且每笔捐款的人和数额都做好了统计,当时镇政府的意思是他们接受了上报情况,但具体的这笔款项由村委会进行分配,报酬的,而且在吃喝上也都是有捐赠,基本没有花销,所以最后要处置的就是这笔捐款。

就在昨天开村委会的时候,村长和村书记建议将这笔钱用在贫困户和村里的垃圾处理上,因为这次疫情,贫困户的生活会更加艰难,所以一定要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难关,而垃圾处理一直是历史遗留问题,一到夏天就臭烘烘的,但一直没有人和资金,正好可以趁这回一并解决,而且会上还要求把捐款人写在公示榜上,用以表彰,主要也是让大家伙看看是谁为了这个村做的贡献。就这样,我们村的捐款就是这么处理的。

其实按照正常规矩来说,村委会是没有权利来处置这个捐款的,但因为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且这笔捐款是用于改善村集体的生活,所以这个问题也就没人去深究了。


布衣小农人


村民捐款应用于、村庄消毒和卡点需用品,村庄卡点夜间买点保暖用品。反对在卡点人员聚集,多人在卡点多人吃喝。


笮春国


这个问题我就提2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卡点需要买什么就买点(晚上值班人员吃得水果、方便面之类等)、能省就尽显省点、这毕竟是爱心人士所赠送。第二个观点、就是所剩下钱应该交给当地公益部门(红十字或儿童基金会等部门)、账目要透明 、这样就可以了!


用户陈茂满


这个好解决的。

因为卡点是分有几波人的呀。交警、医护人员、政府人员等。社会物资确实会有限,可以派人负责采买的嘛。

那天我们也去捐赠了一些物资。卡点的工作人员确实很辛苦。

加油!辛苦了



美罗视野vlog


按照法律规定,这属于特定的捐赠,如果没有用完,应该归于经济集体组织,按规定列入账目,用于集体的公益性正常支出。


秦东法曹之老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f060000b2808c432ca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