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蘇軾的書法於二王后獨樹一幟,別開生面。其字豐滿肥潤,跌宕多姿。筆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學養。蘇軾書法還表達了強烈、深刻而含蘊豐富的意境。在營造意境的同時又能將線條與文辭完美地結合起來。蘇書追求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沖和淡遠、自然蕭散的風格,其書法美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蘇軾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蘇軾書法作為“宋四大家”之首,其成就十分顯著。蘇書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筆墨寄情、意境營造和風格評價方面頗多新意,體現出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依筆者淺見,蘇軾書法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寓意深刻的筆墨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作於元豐五年(1802),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蘇軾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淒涼惆悵,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錯綜變化的線條,寓意深刻的筆墨,表現了作者複雜的內心世界。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筆觸乾淨利落、行間距離較寬,帶來一種疏朗之感,幾處有力的折筆和個別字對軸線的偏離,表面上似乎很平靜,實質暗示作者內心的躁動;“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筆勢逐漸展開,運筆速度隨之加快,線條由謹嚴變細膩,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表情。“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行筆放慢,線條變為厚重,字體也稍稍變大。此句表露出對海棠的憐惜,隱隱寄託出自己的身世之感。由此第四、第五兩行成為書作第一段的重心。從詩作來看,被泥水玷汙的海棠恰好是描寫的重筆。而書法作品的重筆和詩歌作品的重筆恰巧是一種暗合。


蘇軾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相對於第一段詩中所表達出的一種節制感情,第二段詩中則表達出一種濃重的感情色彩。“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船,濛濛水雲裡”,用沉著的筆觸、欹側的結體,與作者動盪的心境相吻合;但是,險惡的境遇卻不能使他發洩心中的全部抑鬱。詩歌立即轉入悽苦的哀怨:“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這幾行字或促局、或開張,或拙澀頓挫,或奔放不羈,線條的律動伴隨著時空節奏劇烈變動,使觀者心境震盪,產生一種莫可名狀的壓抑感。“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每一點畫都透露出不尋常的分量,字裡行間彷彿注入了作者的全部悲哀。但凝重、厚實的線條則表達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包容一切的氣度。這也許出自作者豁達的天性,對人生執著的信念,抑或是對君王“明鑑”隱約的幻想。正是這一切,才共同湊起《寒食詩帖》餘音不盡的尾聲…


2、含蘊豐富的意境


《黃州寒食詩帖》之所以在蘇軾所有書法作品中卓然特立,數百年來不多叩動人們的心絃,是因為它表達了強烈、深刻而含蘊豐富的意境。書法作品要有意境,從作者的命意、精神狀態,到構成作品的各種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線條是書法藝術主要的形式手段,文辭是書法作品的題材內容,線條與文辭的完美結合才會構成美妙的意境。《黃州寒食詩帖》中,線條時間節奏、空間節奏的豐富變化使作品傳達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激情,而是這種激情生髮、推移的過程,作品中生髮、推移的過程與人們的生活體驗相契合,因而特別自然、真實,從而不知不覺把人們引向意境深處。


蘇軾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這種層次豐富的意境反映在形式上有兩個特點。


其一,不可預計,變幻莫測。有不少書法作品,線條的排列和分割很有規律,速度、結構缺少變化,因而缺少層次和韻律的變化。《黃州寒食詩帖》則在用筆的速度、長短、線條的疏密、欹側方面全無程式可言,如果離開感情的發展線索考察,簡直找不到任何變化的依據。正如蘇軾自己所言,如“行雲流水”,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這一例作品當中,沒有預想的感情進程,也沒有預想的精彩構成形式,只有不可預計的感情抒發和不可預計的形式構成。


蘇軾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其二,不可替代、風格獨特。我們試將蘇軾所傳墨跡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黃州寒食詩帖》與其它作品迥然不同。雖然此帖筆法、結體還保留著作者的某些習慣,但是出現了許多其它作品所沒有的特點,古軸線的彎曲、字結構的欹側和大小錯落、空間的疏密對比等,使人一眼就能將它與其它作品區分開。


3、沖和淡遠的書風


對於書法作品風格的評論,反映出他書法美學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總體而言,蘇軾對於書法的風格是持兼容態度的,他強調書法風格的多樣性,如《次韻子由論書》詩云:“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反映出他的美學興趣是廣泛的。他對杜甫“書貴瘦硬”的審美觀提出異議,認為“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書法藝術具有不同的風格和個性,肥瘦各有特點,不應厚此薄彼。而且,僵硬的美的客觀標準不如活生生的帶有缺陷的個性,所以他的字因為形態的偏扁而被黃庭堅調侃為“石壓蛤蟆”,他也毫不在意。創作個性是書家在創作實踐中養成並表現在其作品中的性格特徵。這種性格特徵是書家個人的獨特的世界觀、藝術觀、審美趣味、藝術才能及氣質秉賦等因素綜合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明顯特徵,它制約和影響著書法風格的形成和顯示。風格是書家人格和創作個性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書法的風格、個性也是書者性情的自然流露。蘇書隨著蘇軾人生閱歷、社會生活、個人情感的變化,風格亦有不同。


蘇軾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但無論什麼風格,蘇軾首肯的是有自然之姿的作品。他十分注重書法的神采、骨力、意韻等,他讚美顏真卿的字“清雄”、“清遠”,評論永禪師的書法“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評論張旭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評禇遂良的字“清遠蕭散”,評歐陽修的字“神采秀髮,膏潤無窮”,評秦少游的字“有東晉風味”,都可看出他在書法風格上的美學追求,他追求這樣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沖和淡遠、自然蕭散的風格。這種風格和中國古代從清真到平淡的自然風尚是一致的。


蘇軾在書法美學思想方面強調筆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學養。追求含蘊豐富的意境。並能將線條、文辭與意境完美結合起來。崇尚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沖和淡遠、自然蕭散的藝術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