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否有点过了?

斤斗山下


人不是太阳或者上帝佛祖,付出第一要看对象,是否有感恩之心,否则付出会被受施者,视为理所当然,形成惯性和依赖,溺爱和伤害孩子就是这一派的;

第二施予者也有有度和界线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目的是救急但非救穷,因为穷根不是别人可以帮忙解决的,而是在自己的心里的,认为自己穷别人富,就理所当然该帮自己,把自己贫穷的原因归结于外部而非自身,生活是不可能变好的,这种恩简直可以害了对方。

非洲有人把援助其的棉花种子换酒钱,你给其越多,越是滋长其穷根和无耻,不是大仇还是什么?


苗政4


施恩勿念,受惠莫忘。这是君子应该保持的理念。

现实情况往往是:帮助或者救助过别人的,往往自我夸耀,甚至一再提醒承受过恩情的人。承受过恩情的人再怎么偿还,甚至稍有违逆意见,就被指责为“忘恩负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本来是受惠者的自我要求,结果却成了施恩者对受惠者的硬性期望或者要求。最后施恩者觉得没还完,受惠者觉得还不够,往往最后成了仇人。刚开始如胶似漆,好成一个人,到后来相看两厌,解不开的疙瘩情仇。

这也是“最难还的是人情”的来源,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自己拮据或者困苦也要立刻了结人情的原因。因为有的恩情不是突然发生的,往往是一件件小事积累出来的,渐渐的“我帮的你多,你回馈的少”就会由量变产生质变。这也是真正有见识、有德操的人为什么会有“防微杜渐”观念的原因之一。有便宜、好处不赚,不是傻,恰恰是有先见之明。贪、巧之功,天不佑也。不抱侥幸心理,不贪多据得,不避难就誉,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才能睡安稳觉。

有些机会不能抓,即便是再好;有些事不能做,即便是再前程似锦;有些人不能依靠,即便是再富贵亲近。


久住青山Lee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要论最大恩惠莫过于救命,可佛并没有要你报答的意思,只是为了修行。由此之见“自古大恩如大仇”只是某些人的性格的问题,也就是某些人想多了,才造成心灵上的扭曲,别人对自己有天大的恩典,见了面老觉得短人家什么,无以脸面见人,才日久生恨。

但是君不见俗话说的更好:“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大恩不言谢”所以还是自己想开为好,别人对自己有天大的恩惠,不要总挂在心上,就是说一旦恩人有事尽量帮助他就好,千万不可以因爱生恨,那样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哪个恩有父母的生养之恩大?要像“自古大恩如大于仇”那么说,要和父母结仇吗?

综上所说,显然这个“自古大恩如大仇”是有偏见的。应当“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才对。




汉语言故事常


大恩如大仇,这是中国人于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至理名言,古今同理,中外一也,放之四海皆准。在我辈看来,小恩小惠如家常便饭,你请我一顿,我请你一顿,施之者如沐春风,受之者吹面不寒,倒显得觥筹之间一团和气,而大恩则不然,施之者居高临下,受之者心有戚戚,均知恩重如山报之不易,长久则成为双方的负担。但凡朋友往来,谁不希望人敬一尺?起码也要平等,谁愿意见一个自己先矮三分的故人?受人大恩的感觉,大抵如此,避大恩人有如避大仇人。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是如果你暂时甚至永久都拿不出涌泉哪怕是滴水回报,则又当如何?只有无颜相对,避之惟恐不及,有恩难报的压力,低人一等的心理暗示,转化为怨恨自然毫不足奇,阴暗一点的,甚至希望恩人在眼前永远消失,于是大恩即成大仇。古之高风亮节之人,施恩不望报,常常举家归隐或远迁,以免相见之尴尬,其实,这些畅晓世情的通达之辈,此举名为避世、实乃避祸,深得大恩如大仇之三昧。



国学宗师


“自古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有点过了,是在走了一个极端。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有恩必报与恩怨分明,“恩”和“仇”是相互对立的两面,恩将仇报为社会所不容,有仇不报并非君子。而有恩不报的话,就会激起全社会的鄙视与唾弃,堪比小人。

我们对别人施恩的时候,有时候很容易,可能有时只是举手之劳而已。而对于受恩者来讲,得时刻记着别人的恩情,时刻想着去回报,不仅时时地感觉低恩人一头,有的恩情也许尽其所有,穷极其一生也难以报答,这样的恩情恩便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和难以摆脱的紧箍,长期以往便会心理失衡。轻者,与恩人老死不相往来;严重者甚至希望恩人在人间消失,如此大恩逐渐演变成了大仇。

在唐代就出现过“大恩如大仇”的这么一个经典故事:

唐朝有个岭南节度使,名叫李勉,在开封尉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刺客。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徒。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故囚说,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故囚仍然摇头,说,还不够。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幸得此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很难想象故囚妻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你不报恩也就算了,人家又没逼你,因何非要杀了恩人呢?

在古龙的作品《多情剑客无情剑》中也有类似的桥段。文中龙啸云对李寻欢有一段关于“大恩如大仇”的经典独白:

你以为你痛苦吗?你把心上人让给我,这种施恩的高尚感会减轻你的痛苦。而我则比你痛苦得多,我抢了你的人,而她却不爱我,别人都知道是你把她让给我的,我成了小人,却得不到幸福,还要承你的恩,我只有杀了你,才能从痛苦中解脱!

如此种种的恩将仇报的行为令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为人所不齿,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提倡,一定要唾而弃之。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我们没有涌出泉来的能力,甚至连一滴水都无以回报时,来日方长,一颗感恩的心得保留。退一步讲,我们宁可做一个有恩不报的小人,也不能去做一个恩将仇报的恶人。

但是这个问题反过来也值得施恩者们来反思。自古高风亮节之人,施恩从来不含杂念,在对别人施恩的时候从没想着要别人回报。

春秋时期著名的介子推就为人们做了楷模,他在重耳危难时期忠贞不二,甚至割大腿肉让其裹腹。当重耳得势做了晋文公后,介子推以“不贪天之功”为由拒绝报恩,与老母亲不惜被烧死在绵山。他就认为重耳的成功是天意,是大势,就算没有他们这些辅臣,人家也会成功。这就是介子推的人生大智慧,他不接受回恩,不只是在避世,也是在避祸。反观历朝历代多少能臣能士居功自傲,不明事理而遭杀身之祸者比比皆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对别人施恩时也要当做一件善事来做,遵从自己本心即可,不要时时把对别人的好挂在嘴边,更不能以此来要挟或羞辱对方,而使别人难堪与尴尬,否则容易使双方关系走向不好的一面,不但自己会感到失落与失望,我们恩公的形象也会在对方眼里大打折扣。

综上,我们做人,不论是施恩者还是受恩者,一定要有善良之心与怀德之志。


老武小侃


大恩不言谢,施恩莫图报。

何为大恩?是雪中送炭,雨中赠伞,还是援业解惑,伸手提拔。

韩信饥饿时,有村妇送饼,齐王得位时,还饼之恩,村妇已忘记,饼虽小,其恩大,回报以百金。故尔,恩之大小,不在于施之多少。

文种救越,扬广弑父,复国大恩,养育大恩,大恩引发大仇,招来杀身。只因人性的自私与险恶。

农夫暖蛇,东郭护狼,这是畜生天性无知,可以理解。比喻于人,凡大恩莫要施于小人、恶人人,阴险之人。

对格局小的只可施小恩,此恩不会变为仇恨,对格局大的君子,方可施大恩。仗义之手,当有区别。

受人大恩而生大仇者,一是利益冲突,见利忘义;二是翻身成功后因为虚荣心受到威胁而反目;三是施恩者以恩压人,压到极限而招来大仇。四是施恩者常常把这事挂在嘴边,见人就说,严重伤害了受恩者的自尊和面子,引起仇恨心。

大恩如大仇,这句语说的一点不为过,必竟恩将仇报的事也不多,多数是大不了不记恩而已。慈悲仗义乃是施恩人的善良性格或重情重义决定的,而恩将仇报是两个人共同促成的。

愿我们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



南山明月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信奉恩怨情仇,大恩大德,没齿难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有的人确实是恩将仇报的,还有的是习惯了别人的恩,只能索取好的,见不得半点不好的,有半点没有做好,就把恩德抛到九霄云外,这些人都是小人。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对他人帮助付出太多了,容易养成好吃懒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道自己努力拼搏进取,最后结局非常惨。有一个母亲,从小对儿子娇生惯养,捧在手上,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到大唯我独尊,坑蒙拐骗,偷鸡摸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最后孩子长大强奸贩毒杀人,在判刑枪毙时,他对他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我恨你!这就是大恩如大仇得报应了!


德仁普汇


举个例子来说,我现在有急事,找朋友借了一千块钱,可能下个月我手头宽裕了,我就可以请对方吃个饭,给朋友家里孩子买点东西,把这一千块连带利息一起还上。这样我们的恩情就最起码抵消了。这就是滴水之恩。

可是如果我因为有急事,比如家里有人病了,急需用钱,那么我即便知道以后这钱很难还上,但是还是会找朋友借一百万。那么这个恩情就是一个大恩了。

可是我借了这一百万,虽然省吃俭用到了期限还是没办法还,怎么办?借给你钱的朋友可能也不会催你,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

但是这这件事就一直搁在你心里了。本来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开始你也很感谢他能帮助你,但是时间一长,这份人情还不上,甚至连大恩的利息都还不上,你怎么办。以后再见到你这个朋友,你永远会感觉心虚,甚至在道德上低人一头。再时间长了,人心的阴暗面就冒了出来,你恨不得永远不要再看见这个人。

总而言之,这就是说的,别人给予你的是一个大恩,你没有办法报恩了,最后就成为仇了,这就是大恩如大仇。

其实我们身边有太多这种例子,好朋友因为金钱或者其他事情闹僵的比比皆是,所以也借着这篇文章分享一下个人的感悟,人情最难还,所以奉劝大家,不要轻易的欠下人情债。同时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找好方法,否则真的会影响感情。


乡土云南


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大恩如大仇这句话背后的道理

人有逆反心理或为现实所困。因为大恩无以为报,如同背债,不堪此债务之重负时,会觉得活得好累,如同仇人给自己莫大伤害而想向仇人讨债带来的心理负担是一样的。例如电影《搭错车》的女主角成了大明星,不想认她捡酒瓶的养父一样,在她成了大明星后,认为自己养父的身世会丢她的脸面,损毁她的前途一样,视她的养父为仇人,直到最后觉悟回归。如果捡酒瓶子的人对她没有养育的大恩情或者没有前后的现实落差,就没有电影起伏的情节了。

一般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大恩即大恩,无论给予恩情的人是谁,有机会报则报,没有机会的话说句谢谢,保持感恩的心就可以了,因为恩仇未必了,保持心灵的自由,不必过于负累于陈旧的人情债务观念影响未来的生活。



仗剑书生看世界


自古大恩如大仇这句话不能片面理解,需要辩证地看待此问题。恩将仇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恩不言谢(早已记心间)等都是自古以来人们嘴边常见的。所以,恩是雪中送炭,必将救人翻身或者日后回报施恩者,回报社会;另一种就是农夫与蛇了,给了它好处,反而咬你一口;再者就是,施恩者万事考虑周到给受恩者形成一种依赖,最终让其依赖过分,突然施恩者不再援助和提供帮助,那么施恩者就成了他的仇人,他就会报复甚至下毒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