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閱讀文學名著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用戶68289336


我每天讀中外名著,因為我喜歡寫詩寫小說,寫文學評論。名著通過我的眼睛傳到心裡,再裝進腦袋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所以作家,文學評論家一定要讀名著。中國的我喜歡沈從文,錢鍾書,莫言。外國的我喜歡福克納,福樓拜,雷蒙德‘卡佛,卡爾維諾。


今石看泰國


我自已寫文章寫了有十多年,我主要網上學習,與詩友們網上互動。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多精力在賺錢,思想上是孩子學習,房貸快到了,水電煤氣費快到了。當然我只代表一部分人群。

我初中小兒子就愛看名著,鋼鐵怎樣煉成的,十萬個為什麼?魯迅散文著作等等書刊!讀書是一種文學修養,小兒子文靜,說出話都是文學範十足。

名著讀多了,人會變得孤僻,理想與現實變得有衝突,用現代人一句話,走火入魔。


Songlang1984


閱讀名著使文字具有了永恆的價值,它比圖像更空靈,比記憶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讓你凌駕於偉人的思考之上。閱讀名著是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它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人生、社會,很多都源於閱讀。

閱讀名著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通過閱讀名著你可以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對於一個生命有限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而閱讀名著的意義在於,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層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個人的閱讀史,即是他的心靈發育史。閱讀名著使人超越動物性,不致淪為活動木偶,行屍走肉。停止閱讀就意味著切斷了與世界的溝通,與心靈的溝通,人生也就是進入了死循環,可以說,是閱讀拯救了我們。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卻可以通過閱讀名著改變人生的終點。



唐小米酒


喜歡閱讀文學名著的都是什麼人呢?一定是一個有著高尚情操的人。必然也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而且內心純淨的人。



駿陽媽媽


讀書的人,人如其書。

讀的書成為骨骼和血肉。

而軀體又昇華精神。

讀書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讀書,也是學習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策世品牌戰略lydia


應該都是熱愛讀書的人。

大多數民眾也就是用手機看看新聞耍耍遊戲,真正拿起書本在那裡看的,那真的是種熱愛,愛讀書愛閱讀


如此乾淨


《其實,那些精典的中外文學名著,才是人生道路上的精神路標》

喜歡閱讀文學各著的人,是一種積極向上,有非常強力的求知慾和對生活及其認真的人。他們無論身在多麼殘酷的現實生存環境中,都會想方設法去閱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學著作。比如前蘇聯瑪克西姆.高爾基的《母親》,《我的大學》,《童年》。保爾.安德烈耶維奇.柯察金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等,還有中國的古典名著曹雪芹約《紅樓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等等。要把這些經典文學名著讀懂,是需要花一定的心態和時間的。並且這些文學作品對一個人的人生追求與生活態度都是有很大影響和幫助的!




蓉城也地


1.學生

2.老師

3.公務員

4.國企工作人員

5.學者

6.作家

7.文學愛好者

8.所有人...為什麼所有人都應該閱讀文學名著呢?因為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是非常寶貴的文學財富,它的涵蓋了我們中華民族很多優秀的歷史文化,所以說每個人都應該去閱讀文學古典名著,弘揚和發展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



踏楓行歌


其實,當我們踏入社會之後,會體驗到一個更真實也更復雜的世界。童年的生活好像童話,社會卻是一個大戰場。名著正是我們對於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更深邃和更富有意義的形式,總結我們的生活。而且世界名著往往是三觀比較正的總結。

閱讀名著的目的,也還是為了體驗一個更大更深刻的世界。儘管它描述的這個世界,有時候非常殘酷、過於真實,並不是所有的大眾審美都願意接受,也並不是所有年紀都能夠真正理解。但是它是我們人類歷盡艱辛、走過黑暗和磨難之後,經驗智慧的總結。

因為世界名著的這些知識是好的,應該讓人們知道。


永不褪色的軍禮


應該是對文學有敬畏,有熱愛,並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的人。能耐的住寂寞啃的下嚴肅文學的大部頭。

文學經典名著基本上是可以被認證為文學作品的,但是暢銷書,雜誌,一些讀物,小品文,也可能很吸引人,很有市場,但未必是文學作品,有些只能是文字的堆砌。文學是有靈魂有節操有信仰有精神的,首先創作態度是嚴肅的,經過思考的,有自我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體驗的感悟。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荒誕的,可能讀起來很輕鬆,也有可能不容易閱讀,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其出色的文學性,值得一輩一輩的人去學習,去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