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每年都会把收获的粮食存放等涨价,这样做划算还是在地里就卖掉划算?

砚风烙画画廊


我来答,要是价格运行平稳玉米在地里卖省很多事。长时间存放可能减重量。小麦只要能不生虫无所谓。


农村老于


我来自东北农村,我们这里是玉米主产区,每年都有留干粮的农户,地趴粮也不少。我种地15年每年的玉米都是地趴粮。但是价格多数年头是干粮价格好,只有少数时候卖地趴粮比干粮划算。

就拿今年为例现在玉米价格30个水0.715元少一水涨一分。那么14个水为干粮。我们可以算一下,干粮与地趴粮相差16个水,加上0.16元,干粮就是0.875。但是六月份的干粮可以达到1元左右,所以还是卖干粮划算。

我们家卖4万斤粮,打水23.5个水卖了0.782元,因为没有玉米篓子,也没有大地方晾晒。所以就买了,今年秋天觉得搭个玉米篓子,存干粮了。


靠自己生活会更美


这根本不是划不划算的问题,关键是一种习惯,我们的老一辈都是这样,他们经历过挨饿的年代,还有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所以他们特别珍惜粮食,即使大丰收也不会立即卖掉粮食,一般都是第二年收获的时候卖陈粮,在他们眼里这样才安全,这也是年代的烙印。

我老爸每年都收1万多斤麦子,1万多斤玉米,晒干都存放起来,坚决不卖,我经常说放他干什么,卖掉算了,不行,你们都卖我了,你叔叔家也卖完了,万一减年怎么办,我说怎么会,现在不用担心减年,根本不会发生,那不行,等下一年收完再说,每年爸爸都是这样。

有人存粮是为了卖个好价钱,有人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农民大部分都有这个爱好,这也是一种习惯,过去大家都有存粮的习惯,主要是老人,他们害怕,这些人都是有经历的,所以不足为奇。

一般粮食差价不大,还是在地头卖掉划算 ,拉回家晾晒要折秤的,还特别麻烦,需要好多天折腾,所以现在农民大部分都是直接地头卖掉,这样是最划算的。


大海传媒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记得小时候家里种的麦子都是收获完放到家里,什么时候家里缺面了就带一袋子去面粉厂换面,家里的玉米也是收获完,搬到房顶,晒干了,盖好。啥时候用就擦点玉米去磨面。家里养着狗,基本就是喂狗呢,[惊呆]从来没有直接在地里卖掉,而是实在吃不了才卖玉米,小麦还不够吃呢[晕][晕]


东子的记录


老爸每年都会把收获的粮食存放等涨价,这样做划算还是在地里直接卖掉花算?

在农村种地可谓又脏又累,他们早出晚归揍收地,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收成,多打粮,打的粮食越多,他们心里越自豪,越有成就感,当然打这么多粮食不是为了解决饿肚子的问题,除了留够自已吃的以外,大部分都要卖掉,以满足这一大家子的花销用度,为了卖一个好价钱,他们也大费周折,有的把粮食晒干,存放起来,坐等涨价,还有的趁粮食沒有晾出多少水分,打下来就卖掉,虽然价格低些,但此价格不是彼价格,这里面有不少水分也被他们卖了钱,细一算,他们总觉得这样卖最合适,一是省了不少后续的人工,二是卖了省心。而反观把粮储存起来等涨价的人家来说,但是费了不少周折,晾晒,装袋,入库,储存,在这期间,还有精心管理,如果稍一不细心,就会叫粮食生虫,其中有一种牛子的昆虫很历害,象虱子一样大小,黑黑的,全身披挂象一个个铠甲勇士,它们对粮食危害非常巨大,一个月时间就能把粮食盗空,还有老鼠,也把粮食糟蹋的不象样子。这样的粮食,如果粮价有一个很大的涨价幅度,是可以多赚一笔的,如果涨价空间很小,是得不偿失的。

农妇本身是农民,因为头些年挨个饿受过饥,对粮食本身就有一种钟爱,每当粮食打下来,不管粮食价高价底,坚决不卖,一定把粮食存起来,等第二年的粮食要收成了,再匆匆忙忙的卖,因为收粮的贩子少了,还只得拉到粮点去卖,粮点老板又压价,又挑剔的态度真叫人生气,而且家里的粮食被老鼠带糟践带吃也得损失几百斤,这样下来,细想真的不合算呢,而且粮价涨的时候少,到是涨的时候多,卖完粮,怕左邻右舍的笑话,都灰头灰脸的不敢说实话。

不怕笑话,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几年,终于有一年,下决心把刚打下来的粮食卖掉,一下子觉得轻松和省心不少呢。

至于粮食打下来是留还是卖,农民们还是各有各的打算,咱们谁也不能强求,农妇的经验和教训是直接卖掉,省心又省力,当然在卖之前,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就是以后粮食再涨也不后悔,粮食再涨也不要太高兴,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这就是农妇对粮食打下来卖好,还是储存下来等涨价卖好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回答,希望你不要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你对市场规律的敏锐洞察力,有自己的小九九,毕竟对农民来说,种点粮食已经很不容易了,多卖点钱,实现利益最大化才是硬道理。

好了,农妇的回答就到这里了,网友们,再见。


农妇做视频


在农村粮食收获以后,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只要粮贩子肯收,就会把粮食卖掉,最好希望粮贩子开车到田边,收获的粮食立刻过称拉走,一种是把收获的粮食拉回家,晒干扬净,好好的保存起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卖;题主的老爸显然属于前者。

那么,农民收粮卖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

先说第一种现象,把收获的粮食,没进家门就卖掉。

这一类人大多是些头脑灵活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他们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抢占先机。每当新粮下来的时候,粮食加工企业都会高于市场价,收购一批粮食,抢占市场,因为新粮做出的食品清香浓郁,远不是陈粮所能相比的,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谁先抢占市场,谁就能获取丰厚的利润,因此粮食加工企业,会出高价,收购水分含量很高的新粮;这些人发现粮食加工企业的这个秘密,新粮刚收回来,就会卖掉,这时候卖粮价格高,水分足,远比晒干了再卖合适的多。

(二),减少时间的付出。粮食从田里收回来以后,晾晒干了再储存起来是非常耗费时间和花费极大的体力的,往往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农民都不是专门在家种地,忙完家里的农活以后就会到外面打工,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把晾晒粮食的时间挤占出来,到外面打工,获得的收益,远不是每斤粮食多买几分钱所能相比的,这笔时间账他们算得很清楚。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把收获的粮食,精细化的晾晒,收回家储存起来。而是快速的把他们卖掉。

再说第二种现象,他们迟迟不卖粮食,也有几个原因。

(一),他们看到收获的黄灿灿的粮食,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快乐,会好好的晾晒,再把它们拉回家,细心的储存;看到屋子里堆满了粮食,会感到非常的踏实,一旦把它们卖了,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所以,他们不会把收获的粮食立刻卖掉。这些人大多数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他们挨过饿,受过苦,在他们眼里,钱可比不上粮食珍贵。

(二),还有一种人,他们发现刚收获的粮食价格不错,会认为水分高的粮食都卖出高价,晒干的粮食怎么可能会价格低,边等着粮价生的更高的时候再卖;由于他们看不清市场的奥妙,只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判断市场,结果好粮卖不到好价,出了力,花费了时间,反而减少了自己的利益。

至于题主问,收获的粮食坐等涨价买合适,还是就地卖合适,这个问题不用考虑,当然是就地卖合适。因为粮食这种产品属于国家的管控产品,它的价格只会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波动,即便上涨了,也不过几分钱,下跌了,幅度也有限。但就地卖粮的综合效益,是坐等卖粮的综合效益不能相比的。所以,为了让自己种地的效益最大化,一定要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当然是在地里卖掉划算。打个比方就拿去年的稻谷说,刚收割的是新米口感都很不错的,那肯定比前年的陈米卖的价钱高。在我们农村大部分人都喜欢吃新米,香甜啊!特别是刚出的新大米做米饭老远都能闻着香气,不要菜都能吃两碗。总之,新的粮食存放时间长了口感就差了许多,永远没有收获的新粮食口感好,自然价格就不一样。





鄂西北阿锋


老爸每年都会把收获的粮食存放等涨价,这样做划算还是在地里直接卖掉花算?

大家好,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当然无论是直接卖掉还是晒干之后先存起来肯定是各有好处的呀,很多农民都是自家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我爸每年都会把粮食晒干存放起来等到涨价再卖,这个是有原因的。

第一。在地里收割完了粮食。马上卖掉对于农民很不合适。因为收购者他会把粮食水分给你算出来,这个误差就很大了.吃亏的就是老百姓,辛辛苦苦忙活一年都想再挣点,

第二。也是考虑了很多因素。天灾人祸。 这个谁也算不准,谁也猜不透。俗话说的好: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由此可见粮食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特殊时期,粮食是救命稻草。

总之,对于一些农民来说小麦收割后在田地里就把小麦卖掉,主要是为了省事、省力,当然也是为了节约时间,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而已,总结我的感受就是在地里卖掉不太划算。也就是多辛苦多出点力。多抗几袋子小麦[奋斗]。再就是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







奋斗中的老A


在农村种地可谓又脏又累,他们早出晚归揍收地,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收成,多打粮,打的粮食越多,他们心里越自豪,越有成就感,当然打这么多粮食不是为了解决饿肚子的问题,除了留够自已吃的以外,大部分都要卖掉,以满足这一大家子的花销用度,为了卖一个好价钱,他们也大费周折,有的把粮食晒干,存放起来,坐等涨价,还有的趁粮食沒有晾出多少水分,打下来就卖掉,虽然价格低些,但此价格不是彼价格,这里面有不少水分也被他们卖了钱,细一算,他们总觉得这样卖最合适,一是省了不少后续的人工,二是卖了省心。而反观把粮储存起来等涨价的人家来说,但是费了不少周折,晾晒,装袋,入库,储存,在这期间,还有精心管理,如果稍一不细心,就会叫粮食生虫,其中有一种牛子的昆虫很历害,象虱子一样大小,黑黑的,全身披挂象一个个铠甲勇士,它们对粮食危害非常巨大,一个月时间就能把粮食盗空,还有老鼠,也把粮食糟蹋的不象样子。这样的粮食,如果粮价有一个很大的涨价幅度,是可以多赚一笔的,如果涨价空间很小,是得不偿失的。

农妇本身是农民,因为头些年挨个饿受过饥,对粮食本身就有一种钟爱,每当粮食打下来,不管粮食价高价底,坚决不卖,一定把粮食存起来,等第二年的粮食要收成了,再匆匆忙忙的卖,因为收粮的贩子少了,还只得拉到粮点去卖,粮点老板又压价,又挑剔的态度真叫人生气,而且家里的粮食被老鼠带糟践带吃也得损失几百斤,这样下来,细想真的不合算呢,而且粮价涨的时候少,到是涨的时候多,卖完粮,怕左邻右舍的笑话,都灰头灰脸的不敢说实话。


黎家妹阿红


我是老牛爱遛弯,是一位庄稼老把式,资深农民工。我愿用我昨日的干货经历,换取你明天的成功喜悦。

关于农村老人把收获的粮食贮存起来,等待涨价再卖,这样做是否划算?我们可以这样解析:

1、老人经过多年摸索,掌握了粮食行情,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举措

虽然市场行情难以捉摸,但还是会有一定起伏规律的。如夏秋季的蔬菜价格会低一些,平时蔬菜价格就高一些,而且比较平稳。可是到了某个节日,蔬菜大多会有一定程度的涨幅。如春节前,蔬菜就一定会涨价。如果恰巧遇到大雪天气,蔬菜价格上涨会更高。

农村老人把新收的粮食贮存起来,坐等涨价,应该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通常情况下,粮食收获集中上市的时候,价格会低一些,而过了一段时间,等粮食集中上市的阶段过去了,价格有一定回升,这时候再把粮食卖出去,会得到更多的收益。既然这样,农村老人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老人并不了解市场波动行情,只是心理上认为在粮食集中上市以后再卖,价格会有上涨,有些想当然

这样的心理,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因为粮食集中上市的时候,数量巨大,收购商压价是普遍现象。作为农民用自己汗水换回来的粮食,低价卖出去,在情感上、在收益率上都无法接受。所以干脆把粮食贮存起来,等候粮食价格上涨后再卖出去。其实市场行情有时真的不好掌握。在粮食大量上市的时候,收购商为了提高竞争力,在确保流通利润的情况下,抬价收购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作为一个农民,显然无法掌握这些。即使粮食市场行家,也不一定摸准这样的市场细节。

3、农村老人把粮食贮存起来,等候涨价的行为,作为子女应该支持,不要否定

农村老人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想把粮食多卖几个钱,这样的出发点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老人都没有错!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粮食不是蔬菜,蔬菜不能长期贮存,而粮食是可以长期贮存的,贮存粮食不会造成损耗损失,再说老人可能真的掌握市场动态。等粮食有涨价,那时候再售卖,当然是正确的选择,作为子女当然需要支持。第二、可能老人并不了解市场行情,只是自己主观推断。即使这样,子女也不要干涉老人的

做法。为什么呢?因为老人贮存粮食,贮存的是希望,如果希望实现不了,也不会造成损失,所以作为子女就不要进行干涉。如果等候期间,粮食有涨价,那就不仅是老人收获希望的时候,也是老人成就感收获的时候,同时,也是子女们收获对于老人的理解和孝顺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