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侃歷史
徽州地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知道三國時期,吳國開始經營南方,徽州才有了較快的發展。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歷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遷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這就造成了徽州人口眾多,山多地少的困境,外出經商,成了徽州人最好的選擇。徽商在唐朝宋時期就開始萌芽,明清時期,依靠鹽法政策,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幫,徽商達到鼎盛時期。但是,由於鹽法的改變,加上徽商沒有了進去精神,貪圖享樂,以及西方商品傾銷等等種種原因,徽商慢慢衰落了。
01 環境所迫,經商成為徽州人代代相承的習俗
徽州位於新安江畔,轄境為歙縣、休寧、祁門、績溪、黟縣和婺源(民國時期劃歸江西)等地。徽州山路崎嶇,陸行不便。唯有新安江黃金水道可暢行無阻,由此至錢塘江再匯入大海。徽州人多地少,且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外出經商已經成為徽州人代代傳承的風習,以致“服農者十(分之)三,服賈者十(分之)七”。
他們走南闖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無徽州經商之人。如胡適所說:
“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那個地方就只是個村落。徽州人住進來了,他們就開始成立店鋪;然後逐漸擴張,就把個小村落變成個小市鎮了。”
02 三國時期,吳國開發東南,徽州商業開始萌芽
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長江流域商業活動已呈繁榮趨勢。東晉建都建康(今南京),中原資財大半隨之南遷,經濟活動中心由北移南。經濟生產和物質生活的需要,刺激著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業活動。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吳郡(今蘇州)、會稽(今紹興)、餘杭、東陽等地就已是商賈集中的繁華市區。這些地區環繞徽州,商貿活動引發徽州與毗鄰地區的物資交流,東晉時的徽州商人就這樣乘勢而起,萌芽成長。
唐朝時,徽州土特產資源極為豐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特別是茶的運銷遍佈全國,甚至漂洋過海,運抵國外。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這裡的浮樑就包括徽州祁門西南鄉,說明那時候徽州的茶葉貿易就非常興盛。
徽州盛產茶葉,是因為徽州山多田少,山民為了生計,大量種植茶葉,以茶葉為生的山民佔到十之七八。山民的衣食、日常生活用品,上交朝廷的賦稅,都從茶葉中獲取。每年二三月分,茶葉上市的時候,各地茶商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除了茶葉,徽墨、歙硯,也堪稱徽州二絕。徽墨首創於南唐末期的奚超父子,南唐後主李煜盛讚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務官”,並賜姓為李。徽墨名叫龍鳳墨,歙硯取材於婺源龍尾山,故名龍尾硯,這兩樣都是給宮廷的貢品。五代時,績溪所產的龍鬚紙,質地潔白光滑,也可謂徽州名產。這幾樣文房寶物,受到文人墨客們的追捧,甚至連南唐後主李煜也非常喜歡。茶葉,墨寶這些產品,為徽州人打開了他們的商業之路。
北宋滅亡後,南宋高宗趙構建都臨安(今杭州)。杭州本來是個規模比較小的市鎮,建都後,趙構便大興土木,築宮建殿,僅御花園就有四十餘所。而那些達官顯貴們也毫不例外,紛紛修園子,建樓閣,很快杭州就成一個不起眼的小城變成一做大都會了,“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的規模可見一斑。
大興土木必定使得杭州對建築材料的需求急劇增長,徽州人從這看到了商機。杭州本來就是“閩商嶺賈”的集結之區,徽州商人把土特產售與閩粵商人,再把閩粵地區盛產的木料、石料等轉運內地,徽州人把這些原材料由新安江泛流而下直達杭州,由此,富商大賈便應然而生了。如此暴富暴起,自然刺激更多的徽州人經商。
03 明成化年間的鹽法改革,使徽商開始雄起
明朝建國後製定了鹽法,商人輸送米糧等至邊塞來換取食鹽,之後在指定區域販銷。明成化年間,明憲宗朱見深頒令改變鹽法,商人在產鹽地區納糧換取食鹽,之後可以自由販賣銷售。這項鹽法制度的改革,使得徽商開始起飛。
明朝時期,主要產鹽地區再兩淮、兩浙,這裡也是鹽商集聚中心,晉、陝商人人地生疏,難以與徽商競爭。徽商由此乘隙而入,建立了一個基於食鹽的商業帝國。
經營鹽業是徽商的主要行當,但是其行當也緣此而蓬勃興起。墨商、茶商多在外埠開設墨莊、茶莊,書商開設書坊。除此之外,徽商中有的販賣棉布、絲綢、米穀、紙張、瓷器等,還有的遠到遼陽販賣人參、貂皮,到兩廣販賣珠璣、香菜等。他們的活動範圍還擴大到國外,明代嘉靖年間,徽商許欄、汪直不但和日本、暹羅(即泰國)及東南亞各國有生意往來,其商業活動還遠及葡萄牙。總之,什麼可以賺錢,何處可以牟利,徽商無不經營,無不涉足。徽商由小本經營暴富後,或數人共營,或一家獨營,開設錢莊和典當,獲取暴利。
04 徽州人的商業盛況
據《明神宗實錄》記載,“今徽商開當,遍及江北”,在河南者達“二百十三家”。清代所修《歙縣誌》稱:“兩淮八總商,邑人恆佔其四。”
徽商有上賈、中賈和小賈之分,資產銀兩百萬為上,二三十萬為中,餘皆屬下。鹽商資本最雄厚,多以千萬計,稍次也是數百萬。徽商並非全以販運為主,也兼營一些生產活動。如鄭天鎖、朱之沾在福建開採鐵礦;阮弼在蕪湖開染紙廠,運轉於蘇浙鄂豫冀魯等省,等等。他們僱了很多傭工,其生產規模已具有手工工場的形式,融工商活動於一體。
徽州人大多以經商為職業,徽商時代,徽州男人有十分之七在外經商,極盛時甚至更多。明萬曆年間,徽商汪克在河南所開當鋪竟達 213 家。徽商的足跡遍及華夏大地,北至幽燕、遼東,西至滇、黔等,東南至海外,可謂“賈人幾遍天下”了。
05 徽商開始向權貴靠近
明清時期,徽州人的生意在江南都做的很大。一些文人為生計所迫,趨之若鶩,紛紛投奔徽州,而徽商為了附庸風雅,將這些文人攬為食客。
不僅如此,徽商還以錢財寶貨結納權貴。墨商羅小華就曾賄賂嚴嵩的兒子嚴世藩,而成為嚴世藩的幕僚。他們還和官府勾結,挪欠朝廷鉅款,富商吳養海大言不遜地說,他的大父曾欠納鹽款二十餘萬。徽商經商有道,獲得高額的商業利潤,也就必然以課稅、捐輸等各種形式奉納給朝廷,這是一條定律。清末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是徽商中的代表人物。
如康熙十五年至嘉慶九年的 130 多年間,兩淮鹽商捐銀3900萬兩,米近2200千石,谷近33萬石,上述捐輸多為徽商承擔。此外,徽商還向朝廷捐奉軍需銀2200多萬兩。
06 無徽不成鎮
自明代中後期始,在淮揚經商的徽州人也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開始在這裡融資興業。明代王世貞說:“大抵徽歙,人十之三在邑,十之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則十之一在內,十之九在外。”,徽州人,並沒有很濃厚的鄉土情結,他們可以把資金的十分之九投入外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淮揚等地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正是建立在這樣豐厚的財富基礎之上。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掠揚州,近二百家鹽商慘遭搶劫和焚燬。知府借鹽商三萬兩銀,於舊城外增建新城。新城建成後,民居鱗次櫛比。清乾隆《江都縣誌》記載說:
“商賈猶復聚於市;少者扶老羸,壯者任戴負,與夫美食衎食之人,猶復溢於途;風晨月夕,歌鼓管龠之聲,猶復盈於耳;絃歌誦習,在鄉塾者無處不然。”
到了明萬曆年間,揚州的鹽商多達數百家,資本總額超過三千萬兩,說“揚州富甲天下”,一點也不為過。淮安地處南北要衝,是漕運、鹽務和榷關重地。徽商遷居於此,他們大大改觀了淮安的面貌,使這裡成為可以立“子孫百世業”的大城市。
儀徵是淮南鹽運的中樞。鹽業貿易的發展極大地刺激了市鎮建設。清代袁枚曾有詩誇耀儀徵的繁華勝景:
“渡過揚州水便清,鹽船竿簇晚霞明。江聲漸遠市聲近,小小繁華一郡城。”漢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徽商將它看成是“天下貨物聚買第一大碼頭”。淮鹽引岸地跨六七個省,行鹽口岸大半在湖廣,而漢口就是淮鹽轉運口岸的最大中樞。鹽商和運丁等聚居於此,在當時漢口的百種行業中,做淮鹽生意的當為大宗。早在康熙初年,漢口就建有新安會館和新安巷。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又擴建新安巷,在不斷的擴建下,作為徽商聚居地的漢口就這樣成為繁華熱鬧的市區。凡是徽商聚居之地,哪怕是濱海荒區,哪怕是鄉村僻野,只要他們來了,只要有鹽場署所在,那裡就能形成集市,那裡的經濟就會發展,文化就會振興,那裡就會成為“煙火萬家,商賈輻輳”的市鎮。
07 誇富鬥奢,徽州商人開始沉迷於享受
自古以來就重農輕商,管仲提出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以來,這種等級貴賤的排序,幾千年來幾乎沒變。鉅商大賈儘管富可敵國,可仍然排在第四,還是被視為暴發戶。這種價值取向的陰影一直在徽商的心靈深處揮之不去,而這又成為反作用力,刺激徽商要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自我,彰顯自尊,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這種方式就是一擲千金,鋪張揚厲,有文獻這樣記載徽商的奢靡之風:
“衣服屋宇,窮極華靡;飲食器具,備求工巧;俳優伎樂,恆舞酣歌;宴會戲遊,殆無虛日;金錢珠貝,視同泥沙;甚至悍僕豪奴,服食起居,同於仕宦,越禮犯分,罔加自檢。驕奢淫逸,相習成風。各處鹽商皆然,而淮、揚為尤甚。”
徽商為附庸風雅,徵召名優,開設戲館。於是,揚州也就成了崑曲的第二故鄉。清順治、康熙、乾隆皇帝都是戲迷,每次南巡經過揚州必徵歌逐宴,欣賞崑曲。徽商也由此培養了自己對戲曲的興趣,紛紛招蘇州名優名角,辦起了私家戲班子,從而使蘇州、揚州成為全國戲曲的中心城市。徽商不僅捨得在崑曲戲班子上大把花錢,還不惜錢財,構築園林,以求博得達官顯貴的青睞。
08 徽商的衰落
於是,新的徽州商人漸漸沉迷於鬥富,擺闊,先人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在這些年輕一代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們只是一味地追求享樂和揮霍,這也是徽商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微商衰落的主要原因還是淮鹽運銷辦法的改革,畢竟徽商就是靠著兩淮食鹽的運銷起家的,真是成也食鹽,敗也食鹽。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兩江總督陶澍革除鹽政積弊,無論任何人,只要繳足鹽稅即可領票運鹽,銷售各地。鹽政新法改行六年之間(道光十一至十七年),不僅消除了鹽商虧欠的數千萬兩銀票,反而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以千萬計。這筆鉅款是鹽商於正常利潤外,官商勾結,共同舞弊的結果。
陶澍改革遭到朝廷內外的反對,因為它直接危及了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動搖了徽商淮鹽運銷的壟斷權。僅以揚州為例,鹽政新法後的清道光九年,徽商大多歇業關門,一片破敗。
太平天國時,徽州是太平軍的活動中心,當然也就成為清軍鎮壓太平軍的主戰場。頻仍戰事,兵連禍結。徽商深受其擾,先是地方地主武裝團練的輸捐搜刮,後是曾國藩親自督師祁門,明火執仗,縱兵大掠,徽州府被洗劫一空。清軍在徽州燒、殺、擄、掠,使徽州屍橫遍野,廬舍為墟。徽商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備受摧殘,大傷元氣。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對中國的經濟滲透,使徽商遇到了強勁的敵手。徽商在省外各地經營的錢莊,敵不過外國商人的銀行。西方國家生產的產品價廉物美,方便耐用,也漸次取代徽商手工生產的產品,如布匹、紙張等。連僅此一家的毛筆、徽墨、歙硯等,也幾乎被鋼筆擠出了市場。
洋商的活躍,洋貨的傾銷,使徽商不堪一擊,當年的風光已成明日黃花,最後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淡出商業舞臺。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點贊加關注)一卷青史
明清時期,徽商作為一支重要商幫,篳路藍縷,艱苦創業,不斷髮展,活躍在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商人涉足國外。其商業資本之巨,活動範圍之廣,經商能力之強,從賈人數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自明中葉至清中葉,其間除明末清初由於戰亂一度沉寂外,徽商保持了三四百年的鼎盛輝煌時期,幾執商界之牛耳。沿江區域向有“無徽不成鎮”之諺,據近代著名學者胡適解釋:“那就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那這個地方就只是個村落。徽州人住進來了,他們就開始設立店鋪,然後逐漸擴張,就把這個小村落變成了小城鎮了。"胡適作為一個徽商的後代,他的話反映了徽商從漸成氣候逐步走向輝煌的歷史。
上圖胡適先生
“鑽天洞庭(商)遍地徽(商)”,這句諺語形象地說明了徽商的活動範圍。胡適說過:“徽州人正如英倫三島上的蘇格蘭人一樣,四出經商,足跡遍於全國。”清代也有人寫詩描述徽商的足跡:“丈夫志四方,不辭萬里遊。新安多遊子,盡是逐蠅頭。風氣漸成習,持籌遍九州。”這些記載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徽商的活動範圍非常廣,足跡幾遍宇內。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江南的蘇、松、杭、嘉、湖五府,徽商的足跡已經深入到下屬的各個縣、鎮、莊。據相關記載,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越南、菲律賓、葡萄牙等地。
南宋時曾有“程十萬”、“祝半州”等說法描述徽商資本等雄厚。那樣資本雄厚的徽州商人,在明代以前還是鳳毛麟角,到了明清時期,這樣的富商在徽商中已經不足為奇了。早在弘治年間,歙縣就出現了不少富商大賈,他們“飾冠劍,連車騎,交守相,揚揚然,詡詡然,卑下僕役其鄉人”。明中後期,一歙縣西溪南木商吳養春就擁有數千畝黃山山場。萬曆年間,由於朝廷大興土木,鳩工徵材,齎用不足,吳養春父子兄弟一次捐助10萬兩銀(一說吳養春父輸金30萬兩佐國),皇帝大喜,一日欽賜吳養春父子五人為中書,可見其資本之雄厚。
陵西散人
徽商定義
有句民諺說:“無徽不成商” ,說的是安徽人會做生意。
歷史上的徽商,並非指所有安徽商人,而是指舊徽州府(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商人的總稱,大多都是家族式經營。
徽商多為落第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無奈之下只得捨本逐末成為商人。徽商雖然地位低下,但文化素養極高,不霸道,不張揚,氣質儒雅,待人誠懇,誠信經營,使得徽商有著不錯的口碑。
徽商成因
《江南通志》雲徽州”鹹有溪山之勝,然嶺谷險陋,壤地磽瘠,水湍悍,少瀦蓄。不雨易枯,驟雨則山漲暴至”。 七山二水一分田,發展農業的缺乏基本條件,而人口又與日俱增,迫使徽州人背井離鄉,外出經商謀生,但河網密佈,沿江向東可至南京,向西可達武漢。
明、清時期,徽商極盛。無黟不成鎮,無徽不成商。徽商在長期經營中相信“財自道生,利緣義取”,逐漸形成了“誠”、“信”、“義”、“仁”的商業道德。
絲、棉、鹽、茶等物產成為徽商的主要經營物資。臨近的江浙盛產絲、鹽,因安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龍興之地,安徽在朝為官者眾多,很容易獲得鹽引(鹽業經營許可證);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都是經徽商之手推廣至全國;安徽文房四寶宣筆(宣城)、徽墨(徽州歙縣)、宣紙(宣城涇縣)、歙硯(徽州歙縣)幾乎壟斷了整個官場,成為高端產品的象徵。
徽商代表
①祁門縣程承津、程承海倆兄弟因經商致富,家資以萬計,鄉人稱老大為“十萬大公”, 老小為“十萬二公”,他倆是徽州早期擁有巨資的商人。
②休寧縣汪福光在江淮從事販鹽,擁有船隻千艘,所銷之鹽佔淮鹽的1/2以上。
③祁門縣馬曰琯客居揚州,經營鹽業,與其弟馬曰璐稱為揚州二馬。曾捐資開掘揚州溝渠,築漁亭孔道等;四庫全書館設立時,他家捐書達到776種,為全國私人獻書之冠。
④歙縣鮑漱芳在兩淮官商中具有較大影響,1803年在川、楚、陝三省的平亂中,他組織富商們捐輸軍餉有功,被任命為鹽運使,嘉慶時期多次捐款為朝廷濟困。
⑤績溪縣胡雪巖由錢莊夥計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御賜黃馬褂。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杭州創辦“胡慶餘堂國藥號”,成為馳名中外的中藥老店鋪,是中國商界的一個傳奇。
⑥歙縣程霖生繼承父業在上海發展,數年以後資金累積達白銀6000萬兩,成為上海灘上屈指可數的鉅商,時稱“地皮大王”。
徽商故里
徽商致富後榮歸故里,便大興土木,以奢華精緻的豪宅園林彰顯其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宗耀祖,或樹立牌坊褒獎女人…
徽商留下的徽派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歙縣徽商大宅院、呈坎,黟縣宏村、西遞和南屏,以及績溪縣上莊等,已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人文景點,它們與黃山自然風光相映襯,成為國內外旅遊者嚮往的地方。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一丟不要緊,丟出個與潮商、晉商齊名的徽商。
徽商崛起於明清兩代,因為徽州地處貧困山區,土地貧瘠人口眾多,靠種田根本無法生存,逼迫的徽州人小小年紀出外謀生。
徽州人吃苦耐勞又聰明機智,靠著敢闖敢拼打出一片天地,靠著手工技藝走街串巷或者經商謀利生存,在徽商、晉商、潮商三大商幫中,最先崛起的就是徽商。
徽州商人主要經營食鹽、茶葉、典當、木材、布匹、瓷器、文房四寶等項目,逐漸發家致富名聲大噪,在古代發家致富以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回鄉修繕宅院和興建祠堂,只有這樣才能光宗耀祖顯示富貴,徽商們在老家修建了許多著名的徽派建築,風格獨特氣勢恢宏供後人瞻仰。
徽商家族以黟縣宏村汪氏和績溪胡氏最為著名。
西賊聞之心膽搖
徽商起源於唐朝,至明朝中葉以後迎來黃金期,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徽商有很多。比如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佔徽州府一半,就被時人稱之為祝半州。
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徽商更是出了不少力,著名徽商江元更是一次性資助朱元璋十萬兩軍餉。
到明朝中期成化以後,徽州府經商者更是佔成年男子的70%以上,活動範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都有他們經營的足跡。明中葉到乾隆末期這三百年間更是力壓晉商成為國內第一大商幫,經營行業遍佈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
歷史如明鏡
談及中國古代的商業,我們第一時間便會想到曾經的徽商等商幫,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也曾一窺當時徽商的繁盛事業。民間流傳的“海內十分寶,徽商藏三分”可謂是直接明瞭地寫出了徽商之富,著實引人遐想。那麼在歷史上,徽商到底有多輝煌呢?
徽商來自徽州,包括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六縣,又稱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 徽商逐漸嶄露頭角是在宋代,至明清兩代發展至頂峰,正與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歷程相似。《徽州府志》記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即是說,徽州多為山地地形,土地貧瘠,產出很少,百姓們多依靠手藝、走動經商來維持生計。徽州多商賈,實在是“其勢然也”,若不如此,百姓該如何維持生計呢?這也是後來徽商不斷髮展壯大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strong>
明清時期,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市鎮蓬勃發展,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徽商把握住了發展的機遇,發展到了最繁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徽商,無論是營業人數、經營的行業與資本、經商的活動範圍,都處在全國首屈一指的地位。據記載,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者佔百分之七十左右。諺語“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意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要外出學習做生意,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徽州人投身經商事業的風潮。而徽商的足跡更是遍佈廣袤大地,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甚至遠至日本、暹羅及葡萄牙等地。徽商鼎盛時期經營的行業也是讓人大開眼界,典當商鹽、放貸生息、茶葉貿易、木材貿易、糧食貿易等等,實在是富足之極。
徽商的輝煌,不僅體現在物質財富的富足上,更體現在精神財富的富足。徽商之所以能稱霸商界數百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賈而好儒”,這一點最深刻最首要的便體現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上。徽州商訓中言:“斯商:不以見利為利,以誠為利;斯業:不以富貴為貴,以和為貴;斯買:不以壓價為價,以衡為價;斯賣:不以賺贏為贏,以信為贏……”足以一窺儒學對他們經商的影響。自古以來都說做生意講究誠信,放大來說,生意人精神財富的富足與否亦是經商的關鍵之一。
在長久的經商歲月中,這一特殊的團體創造並繼承發揚了徽商精神,也留下了眾多優秀的人物供後輩瞻仰。<strong><strong>
徽商能夠得到政府許可販賣食鹽就可以看出,徽商相關的政治勢力也不可小覷。他們不僅“賈而好儒”,更是以“業儒入仕”作為終極關懷,“先賈后儒”或是“亦儒亦賈”都不過是他們達到最終目標的途徑。當政治勢力與經濟勢力聯結在一起時,便更是輝煌顯赫了,徽商的鼎盛時期便是如此。
往事悠悠,徽商的輝煌的確存在過,可是多少繁華盛景也終究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不過徽商為後世留下的經商之道與精神仍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靜待我們的探索與追尋。
鄧海春
去看下《天下徽商》就知道了
LiuHHHH
別說徽商了,就一個徽菜都能霸佔八大菜系之首長達約400年時間,你說牛不牛
徽州府文少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後代有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徽商應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中葉,盛於嘉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至清代乾隆達到鼎峰,稱雄三百年,在中國商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作為中國商界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雨夜v風聲
古徽州績溪縣人口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