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儿子太优秀等于没儿子?

潮味盐焗鸡潮汕牛肉丸


为什么有人说儿子太优秀等于没儿子?大家好,我是城市问答专家@北京范儿。

为什么有人说儿子太优秀等于没儿子?我看这个问题就都是儿子不优秀的人提出来的。有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一般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会说儿子太优秀了,就会离你很远。甚至是出国,根本就孝敬不了父母,父母就只能看着干着急。所以,就等于没有了儿子一样。我倒是想根据这几点反驳一下这些人的观点。大概有以下这么几个观点吧:

01、优秀的儿子虽然会走得很远,但是,人家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呀。

单单从收入这点来说,恐怕优秀的儿子可以给父母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身边的缺陷。这是不优秀的人所比不了的吧。相信还是重要的一点。虽然说用钱来解决事情有些俗,但是,我认为有时候通俗一点会更好。所以,人家优秀的人,是可以简单的用钱来解决的。比如给父母很多钱,让父母可以往返于国外和国内之间。只当是旅游了。这难道是不优秀的人可以比的吗?

02、优秀的儿子会有社会效益。这也是值得骄傲的地方。

人家优秀的儿子,就会在很多方面对社会有贡献。比如一些研究啊,一些项目啊,一些社会慈善活动啊。甚至会成为名人。这种在社会上有名气的效果恐怕是不优秀的人企及不到的吧。毕竟看着自己的儿子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绝对是一个不错的体验。如果这个儿子在国家的一些对外事业上有所建树。那可就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整个社会都有可能替他尽孝。您还怕没有儿子孝顺吗?

03、不优秀的儿子就那么孝顺吗?

我们说,一个儿子孝不孝顺,跟他离你的距离没有关系。假如一个不优秀的儿子不孝顺,就算是住在一个小区,也不见得能得到他的孝顺。他完全有可能天天去丈母娘家,也完全有可能天天玩牌喝酒,不务正业,甚至是啃老。这样的儿子即使在身边,又有什么用呢。恐怕不把父母气死就已经不错了吧。

写在最后:所以,一个儿子如果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他在各个方面就都会是优秀的人。

说优秀的儿子等于没有的是世俗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也是片面的。其实这么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儿子还是留在身边的好。试想,如果所有的儿子都留在父母身边,那么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所有的儿子都孝顺父母,为了孝顺而不远行,都在父母的这一亩三分地里讨生活。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闭塞。多么落后。所以说,这个观点不成立。


北京范儿


举几个例子,父母A,儿子是最标准的学霸。从小成绩优异,小学到初中哪怕到高中,成绩从未落下过第一。高考时,别人担心能否考上大学,他如愿以偿进入了国内最顶尖的名校。本科毕业,高分考上了外国名校的研究生,并取得全额奖学金。一直到博士毕业,都没花父母一分钱,而且还因为成绩优异领了不少奖学金往家里寄钱。虽然不多,但孩子的优秀和对父母的那份心意,父母都懂。

毕业后,优秀的学霸儿子留在异国工作,并和另一位同样出色的留学生结婚、组建了家庭。

看到这里大家都想说,这孩子就是一个标准的成功青年。孩子如此优秀,他的父母应该心满意足了吧?

然而,提起优秀的儿子,他的父母却是经常眼圈发红!

老两口现已退休,有钱有时间,但却不觉得幸福。跟着儿子到异国他乡吧,人生地不熟,连生活的基本语言交流有障碍,两位老人家难以适应;既然不适应那就留在国内呗,可是唯一的儿子却在万里之外,两位老人家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享受不到。

孩子那么优秀,可正是他们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才使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明明是别人羡慕的事情,可那种纠结和无奈,老两口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02

父母B的处境截然不同,他们的孩子也很优秀,但他并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在北京,娶妻生子。

这不正是父母A羡慕的景象吗?父母B劳碌一生也算有点积蓄,但倾尽所有也只能在北京给孩子买了一套小平米的住房,而且还只是交了首付而已,剩下的高昂月供,还要靠两代人共同承担。

在这个汽车泛滥的时代,他们没有买车。因为父母只是在小城市工作,就算不吃不喝他一年的收入充其量也就够在北京买一平米的房子!所以他需要省下每一分钱,减轻这个家庭的负担。

奔波了一辈子、忙活了一辈子,却只是为了北京几十平米的房子。孩子优秀,但为了生活却赔上了他一辈子的辛劳,这就是父母B的宿命。

03

另一对父母C则是另一种典型。

孩子读书时并不优秀,上学时不求上进,没有考进好大学最后只是随便混了个学历。毕业后不留学也不北漂,而是选择家乡小城市,在父母的庇佑下谋了份压力不大挣钱不多的工作。地方小、物价低,也足够他花销。

不久前,孩子他结婚了,父母全款给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大房子,女方家里陪嫁了一辆小轿车,滋润的小日子感觉无忧无虑,毕竟一开始就啥都有了。

尤其是年轻人家离两边老人都近,无论回哪家都只是“一碗汤的距离”,平日随时可以回家看看,周末也想聚就聚,日子过得滋润踏实。

那最幸福的不就是这样吗?

04

然而有意思的是,听过这三位父母的境况在一通感慨之后,没有一个父母回家告诉孩子说,今后不要再好好学习。

该催作业的继续催作业,该送辅导班的继续辅导班,绷紧的心弦并没有因为感慨而放松下来。

是我们口是心非吗?不是!

每一位父母当然想和孩子永远在一起,孩子就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但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更快乐,人生更成功。

幸福与否当然不是出国或者留在大城市就能说明,但至少父母用尽全力让孩子优秀,让孩子人生有更广阔的舞台,有更多的选择。

就像父母A的孩子,他有能力可以到国外,但只要他愿意他也能回到国内,也可以回到家乡小城,可以回到父母身边,这是一种选择的能力。但父母C的孩子,选择只能有一种。

这就是差距。

05

龙应台曾给儿子写信说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也许,这就是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如果一切重来,父母A知道儿子会出国但肯定也会和以前一样,让儿子去努力学习,而父母C也仍然会要求孩子像优秀的人看齐。

每一个父母,虽然不舍,但都希望孩子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作为孩子,更应该懂得,父母放手时的那份不舍和心痛。


拉着傻妞去看海


举个身边的例子吧,有个农村的父亲,养了俩个儿子,大儿子毕业成家,还有个高中生,大儿子成绩非常优秀,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己在上海找工作,在上海找了本地姑娘,结婚要买房,首付80万,老丈人说帮他拿60万,20万自己想办法,但老父亲是个农民,养两个儿子就攒不到钱,唯一的就是贷款,在银行里贷了二十万,还有一个小儿子要快高考,一棵树要成长,是要吸收土地里的养分的,他大儿子太优秀了,但除了荣誉跟债务,其他的好像跟老父亲没关系,大儿子在上海也回不了几趟,媳妇和生的孙子也不会跟爷爷家亲,只会跟外婆那边亲,自己的父母也就只能一辈子在农村,不是说没孝顺的,而是生活不到一起


贪吃会胖1


这也是我岳母的名言,她说孩子太优秀等于没有。我岳父母作为某上海知名大学教授,两个女儿。改革开放后,上海父母都期盼孩子们出国留学定居,结果很多优秀的孩子去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当年八九十年代,这些出国的孩子每个月给国内父母汇款100美元,那时国内工资很低,这100美元折合人民币往往就是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做父母的脸上非常光彩。我夫人姐妹两个由于小的被我抢走没有出国,大的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出国,到现在两个女儿都在身边,我岳母晚年感到非常幸福,她那些孩子们出国定居的老同事,孤苦伶仃的,到现在孩子还是每个月汇款100美元,殊不知现在的上海100美元等于没有,这些老人的孩子们大多在美国已经退休,有了第三代,想回来照顾父母又是不可能的了,他们非常后悔了!


缥缈的我1828


现实生活,我村里一户人家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孩,都是非常的优秀,儿子是大官,女儿也优秀,都不在家里,父母年轻的时候还是过的非常好。年龄大了以后麻烦就来了,四个孩子都工作忙,最后老人病了在家里都没人知道,父母的自尊心也非常强,不想麻烦别人和孩子。父母亲两个最后一起喝农药走了。


手机用户65378100477


我儿子虽然不是太优秀,但在本地小县城,也算差不多,在广州一个大字研究生毕业,现在省城一央企上班。我与老伴住在县城。我冠心病发作,住县医院,因老伴腿疼,不能陪床,我孤独一人,尚能自顾自理。而我临床有一病人,与我岁数差不多,他儿子没念下啥书,在本县一私人玻璃厂打工,现混成了小组长,基本每天都有,他儿子的厂里头头,还有他带的一帮下属,断断续续的看望不断,他的孙子也二十左右,也早早不念书,在玻璃厂里混,他的一帮小年轻,一下班就带着好吃的,爷爷长爷爷短的,在病房里热闹着。每到晚上,临床的病人跟前儿孙及朋友一堆,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而我孤独伶仃的蜷缩在床角,心里难免有一种复杂的心绪在缠绕。哎,不是咱娃不孝顺,谁让咱的孩子不在跟前呢?远,遥,几百公里,你让娃天天守在你身边吗?想想这些,心也坦然了。


诚实140793466


这样的儿子是极少数的,但不能说没有,我亲眼看到的我村里的一家人,这个父亲叫石岐山,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五八年他老婆饿死了,因家穷没有在娶,他大儿子我只见过一会,就是大兴村办企业的时候回来的,据说是中央派出到农村村办企业工作组,据说他是北京农业部的不知道什么官,他据说是当兵在北京成的家,他老爹在家有病从来没有回来看过更别说给钱了,一直到他爹死他也没有回来,假如他先在回来我村没有人认识他了,我快七十的人了现在见了也不认识,我们村有几千口人就他这一个优秀的儿子不孝,这人今年大概也有八十多岁了。


手机用户62976570124


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大学同学家庭曾经是令人羡慕的家庭。夫妻都是高知,儿子非常优秀,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学霸。清华大学毕业以后,留学美国,博士毕业后,获取了绿卡,定居美国。后来,娶白女人为妻,生三子。

这个儿子,一直是同学在圈子里炫耀的资本。羡煞众人。

而现在,同学却懊悔不已。原因是临近70的老人,有子有孙,却享受不到丝亳膝下之欢。

原来,两老人过不惯美国的生活,与儿媳妇也有文化冲突,而儿子更不愿回中国。老少远隔重洋,思念之苦,懊悔之痛,就这样伴随着两位老人孤守余生。

曾经让同学值得骄傲的更是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们同全中国的大多数父母一样望子成龙,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非常推崇西方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尤其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从小到大直呼父母姓名,这样的个性曾经让同学们感到新奇,甚至也有些许羡慕。

然而,曾经荣耀却变成了现在的痛苦。这是两位老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更出人意料。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下教训。

一、培养孩子的孝心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连父亲这个尊重的称谓也能够放弃,去学什么西方的个性教育。这是走偏了。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变成这样,父母老景堪忧,这是上天的惩罚。一点也不值得同情。

二、如果孩子有孝心,即使再优秀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儿子,即使远在天涯,她也会挂念着父母,一定会把父母安排得当,一定会陪着父母安度晚年。而不会变成西方化的只顾着自己的自私自利的这样一个儿子。

三、一个家庭,没有了老少长幼之分,孩子就会像一匹脱僵的野马,疯狂的生长着自己自私自利的不尊重他人的情感。这样的孩子会出问题的,孩子出了问题,也就是家庭的最大问题。

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孝,几千年来,形成了独有的家庭家族文化,这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唯一延续几千年不断层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的人血液里,一直流淌着孝的基因,如果刻意改变寻求西方的个性教育,是会出大问题的。现在家庭、社会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跟不分好坏推崇西方教育有关。


思想时空


我不赞同,儿子就是一家人的寄托,儿子就是一家人的希望,一家人的传承就要靠儿子,儿子优秀是一家人的荣耀和骄傲,这都是永远不可争议的事实。毋庸置疑,儿子优秀都是每个家长期望的,儿子优秀带来的是一家人的幸运,给予家庭的能量。家人希望的就是孩子成才,有作为,孩子的成长都是作为家长一种责任和义务,成长的过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要付出家长很多的心血,陪读,接送上下学,课后班补习,都是家长要付出的。如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每个过程都是对孩子成长很必要的,不能忽视每个环节,良好的家庭氛围造就出孩子的健康心里,学校的教学认知,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态度,社会的大家庭影响着孩子成长。

所以,一个家庭孩子优秀是家庭培养的结果,也是孩子的后天的努力,儿子的优秀给家人带来的是希望和精神寄托。“儿子太优秀等于没有儿子”这句话是不对的。


丰硕缘野


儿女太优秀到老了注定是孤单的,虽说不是全部,但大部份真的是这样的。我自己也是其中一个,总的来说女儿待在身边只待了十三年,上初中后就慢慢离父母越来越远了,镇初中,县高中,省名牌大学,再到大城市事业有成,自已也从沒日设夜为女儿打拼,不知道什么叫孤单,随着年岁的长大,经济条好转,一下子空闲的时间多了,就出现问题所提及的情况,子女越走越远,越来越孤单,不是子女不孝顺,是自己住慣了农村,是自已不愿去享受比农村更加孤单的城市生活,宁可生活在感到孤单,但生活是充实的农村,看着下一代事业越来越好,内心也是充实的,有子女坚挺的经济支持,我们也一定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总的来说我们也属于老了是幸福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