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現在還願意看紙質書的是什麼樣的人?

易宗禪


比較傳統的人還是更喜歡實物,雖然現在科技發展,互聯網能替代生活中很多事情,但也不可否認實物帶給我們的價值感,實體書籍帶來的質感還有懷舊感都讓人感覺擁有它,電子書可以存手機上,手機會換,軟件會換,幾番折騰東西就不知道到哪裡了,而書籍在書架上在手中那才是真正的擁有


KEF


現在還愛看紙質書的人,應該就是被大浪淘沙淘出來的真正的讀書人了吧?

我出生於60年代,我喜歡看紙質書,而且是百看不厭,(紅樓夢)想起來看一遍,(苔絲)(紅與黑)(飄)(戰爭與和平)這些世界名著我都有紙質的,實在無聊的時候,就拿起書,重溫一遍。而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穫:關於優美語句的,關於風土人情的,關於人性美醜的,關於歷史背景的,總能在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我寫作能力強,就是得益於我愛看書,而且是邊讀,邊想,邊記筆記那種。

兒子生於80年代,他也愛看書,愛聽書,都是從網上下載的,那些“快餐書”。聽過了也就忘記了,純粹是消磨時光。我建議他找點紙質書看,他笑我老古董,說我不嫌麻煩。

其實,我覺得還是閱讀紙質書有營養,用眼睛看文字,用腦子想情景,記得牢,寫作時也用得上。

真正的讀書人,還是喜歡讀紙質書。





靜水深流691


現在還願意讀紙質書的人必是有“情懷”人。

1,閱讀習慣的情懷。

他們對紙質書情有獨鍾,喜歡紙質書的油墨書香味道,他們拿起紙質書都會產生身心的愉悅,對紙質書更有一種敬畏之情。

因為我就是這種人,雖然電子書我也看,那有時候是為了方便和打發時間而已。真正有空的時候,我會畢恭畢敬地端坐於書桌前,攤開一本名家名作,逐字逐句閱讀,旁邊放好了筆和本子,遇到美句,便摘抄下來;這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並不追求讀書的速度,這算是我主動娛樂的方式。,特別是好的作品,一定要買了看紙質版,那和看電子書的感覺是絕對不一樣的!我看電子書的時候也做筆記,都是複製後粘貼到了電子筆記中,雖然方便,但是總沒有讀紙質書和記紙質筆記本的感覺。

2,文化使命感的情懷。

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在進步,今天比過去好,人不一定。那文化就更不一定了!快餐文化時代,碎片化的泛娛樂化文字也許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有態度的電子媒體平臺更是鳳毛麟角,而還願意看紙質書的人,也許就是這個時代的一股清流了,他們大多是有文化使命感的,也有文化不高的,但他們一樣的堅守,證明了他們是有著向上追求精神的文化使者。

當然,紙質書的內容也有好有壞,一些不會用電子產品的人也許是被逼無奈讀的“快餐式”的紙質書,但是我覺得,紙質書的藏汙納垢能力還是有限的,因為它只有想象化的視覺體驗,而視頻音頻的衝擊力會大得多,所以紙質書這種媒介大概只適合留存偉大的作品,邊邊角角的“偽文化”一定會被這種媒介淘汰。

也許有一天,紙質書將很少見到,那時候,紙質書一定是非常貴重的東西,因為還能藏於紙張中的文化作品必是精品,而且每一本都是珍藏版印刷,只適合作為禮品相送了。那時還能堅持讀紙質書的人真的難能可貴,而讀紙質書就變成了一種奢侈了。

趁著現在紙質書還能買得起,我們還是多看看紙質書吧!


嫩冬瓜


我就是堅持看紙質書,看到你的問題,很心動,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喜歡看紙質書的人多半不喜歡看電子書。我也看過電子書,但看著很累眼,眼睛不舒服。

其次,電子書不方便做讀書筆記整理。每個人的看書習慣不同。我喜歡邊看書邊做記號,看到喜歡的句段,字詞,會劃橫線或者圓圈做標註。這樣便於過後做摘抄筆記。電子書不太適合這種看書習慣。

最後,看紙質書會讓內心更安靜。我喜歡邊看書邊飲茶,喜歡這種看書的氛圍。喜歡手捧一本書,紙張通過指尖一頁頁翻過,在字裡行間中找尋最令人怦然心動的句子,那種感覺很美妙!

上述三點,是我看紙質書的一點體會。

我覺得現在還願意看紙質書的人,都是內心沉穩,有情懷,懂浪漫的人。

他(她)們不急不躁,有條不紊捧讀一本書在看的樣子很浪漫。與書本約會,內心才能安靜祥和。看紙質書的過程也是修心的過程。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手機不離手,用手機閱讀電子書也很方便。但還是對閱讀紙質書情有獨鍾。喜歡紙質書中散發的淡淡油墨香味。

也許現在還願意看紙質書的人多半都是喜歡慢生活的人吧。





雪凝時間


問題:您覺得還願意看紙質書的是什麼樣的人?

“今日頭條”《鹿徑路標》系列原創編者(作者)蘇櫶邑以詩作答:

《紙書》

*蘇櫶邑

感情難寄託,一紙花雨夜。

三頁夾歡歌,五頁夾失落。

六格放不捨,九格存蹉跎。

餘書無處擱,心房還有格。

常有不眠夜,鉛字是星月。

不懼兄猝死,還有弟一個!

【註釋】

喜歡讀紙書的人:

都是些熱愛生活的人、尊重感情的人、珍愛生命的人、講究禮節的人、藝術人生的人、品味思想的人、情操高尚的人!

所以,請心神煩亂的急行者們放慢焦躁不安的腳步,腋窩挾一本大書:或者是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或者是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或者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是泰戈爾的《新月集》、或者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者是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或者是楊沫的《紅紅的山丹花》……都行!

在你的不遠處,就有一片寂靜的園林,小花小草,山溪游魚、大樹落鳥,石凳是空的,空氣是新的,在此洗涮心靈,無人打攪。

(作於2020·2·19 雨水)



蘇櫶邑


電子書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有幾點電子書替代不了紙質書:

一、紙質書方便任意風格的標記和筆記。可以畫個圈,或者在某段落旁邊寫一段話,貼某個貼紙等。電子書雖然也有標註的功能,但功能還是比較受限。

二、有些專業書籍包含尺寸較大的圖表。紙質書可以根據其內容選適合它的本子大小,換做電子書,你可能需要換一個平板或換一個顯示器。

三、更重要的是,紙質書比較不傷眼。你可能說有kindle之類的設備,但是墨水屏也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夠流暢、翻頁時刷新稍微遲鈍,跳著翻更不方便了。

紙質書缺點也很多,比較貴也比較重,不方便攜帶。因此,根據自己需要,決定看什麼樣的書。與其說看紙質書的是什麼樣的人,不如說什麼樣的人有看紙質書的必要。





清無色


現在的生活裡,有太多的時間被電子設備侵蝕,即使是用kindle看書,仍會覺得自己沉浸在網絡社交中,難以抽身。

不是kindle本身存在缺陷,不可否認kindle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舒適體驗。但是,它無法替代紙質書。

喜歡書的人,會很享受購書拆箱的快感,會動心思想想這本書擺在書架哪個位置合適。書卷泛黃,示意著它陪伴了我們度過多少時光。正如《查令十字街84號》所寫的一樣。

手指翻閱書卷的感覺與觸碰屏幕截然不同,一頁頁翻過,似乎更容易讓人沉靜下來。

紙質書並沒有凋零的勢頭,你會發現近些年頗有新意的圖書館、書店越來越多,西西弗、噹噹閱界,風格不一但都引來不少讀者。

可能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想要從紙質書裡提取到一些澄淨的文字和思維吧。


撩一撩浮世炊煙


是一種珍愛文化的人,因為相對於電子書而言,紙質書以紙的物化形式,能長期保留,你看與不看,它就在那裡。對於好的書,我願意珍藏它一生。是一種愛思考的人,我看書,習慣於在書上標記,哲理性的句子,文筆優美的句子,我都愛劃上,甚至有感而發時就記在書頁的空白處。是一種愛玩味的人。紙質書,不受任何約束,電量、網絡好壞、是否保存等都影響不到,我想看時翻開即可閱讀,不想看了夾一個書籤即可離開。沒看懂的、好看的篇章我隨時能重新閱讀。總之,我還是對紙質書籍情有獨尊鍾。


笙鳴山澗


我認為:是一個愛學習的人,是一個靜得下心的人,是一個精緻生活的人,是一個有深度的人。理由如下:

首先,開卷有益。前幾天宅家,我也看了好幾本書,雖然不是一字一碼,但現在感覺,過程挺精彩。剛開始,覺得無法閱讀,但慢慢的,漸入佳境,實踐起來,“開卷有益”,確實真理。

其次,魅力獨特。辦公室翻翻紙質報刊,或宅家角落手捧薄書,徜徉知識海洋,寫寫劃劃,摘摘抄抄,折摺疊疊,偶爾還激勵自己“此頁回頭還得細嚼”,這些,就是紙媒獨有的魅力。

最後,與己對話。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其實,拿著任何一本墨香書,安下心,靜下身,深讀時,就是與高人對話。當然,另一角度看,讀的不是書,讀的是自己。與己對話,讀懂自己,本就是任何人,一生的課題。



胡小匠


首先思考書籍的本質和意義

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的低廉成本和大規模生產的可行性帶來了可書寫紙的普及。這意味著,知識不再為少數貴族和士人所裹挾,因為當時文字是記錄在甲骨、竹簡和絹帛上,笨重而成本昂貴,底層群眾無法觸及。如此一來,紙的大規模生產和普及,必然帶來文字記錄、創作、思考的爆發,整個社會的知識從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流動。

所以以此類推,從倉頡造字開始,每一次傳播文字的工具得到創新和普及,也就意味著文字的內容、內涵和形式的更新以及量的爆發。

也就是說,到了21世紀,因為出現了電子閱讀器,使得文字與知識再次涅槃,得益於技術發展和生產成本可控,文字的呈現面貌更為豐富,比如可以在段落旁創建思維導圖,APP可以記錄閱讀者習慣和軌跡;閱讀文字的方式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能更高效利用碎片時間和公共交通空間。這意味著每個人既是文化的受眾者也是創作者的條件真正成熟了。

這麼看來,電子書和電子閱讀器的未來十分可期。

同時,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明白,無論是紙,還是電子閱讀器和APP,都是承載文字、知識和文明的載體與工具。它們都將是人類漫長曆史長河中,不可忘卻的文化傳播工具,實際上,人類會牢牢銘記所有這些為文明星火相傳的工具。

因而爭論兩者誰更好實在味同嚼蠟。

只要能讓個體最大程度收穫知識和真理,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可以皆為我所用。在這裡,我們要做的就是摒棄“哪個更好”的認知偏見。

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受眾群體

作為國內較有代表性閱讀消費平臺,來自當當網的數據顯示:

  • 2018年紙質書購買群體中,30歲以下讀者比例高達52.3%;
  • 數字閱讀數據中,30歲以下讀者比例達到53.4%;
  • 在讀者性別比例方面,紙質圖書的女性讀者佔比達到69%,數字圖書的女性讀者達到86.7% ;
  • 電子書閱讀時段高峰分別出現在早上8.00、中午12.00達到峰值、晚上21:00~22:00,這一般是上班路途、午休和睡前的集中時間。

另外來自《2019中國圖書市場報告》數據:

  • 電子書閱讀時間佔據所有閱讀時間的1/2,紙質閱讀低於1/4,聽書時間則佔17.5%,報刊雜誌閱讀時間佔10.4%
  • 紙質書消費趨勢是實用性。排名第一的目的是學習和自我提升,佔比60%;第二則是職業發展,為了考試和升學,佔比36.2%;緊接著是為孩子買書。

可以看出:

  1. 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受眾群體很有可能存在交叉,同時大數據也反直覺地顯示我們這一代中青年並沒有放棄紙媒閱讀方式;而電子書閱讀一般都集中在零散時間和公共場合。
  2. 紙質書消費出於實用目的的呈現“壓倒性”佔比,說明紙質閱讀方式更被深度閱讀群體需要所青睞著,同樣也說明電子閱讀在幫助人們深度閱讀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3. 如果紙媒閱讀代表傳統和經典,那麼其對立面的現代與潮流就意味著電子書閱讀? 顯然不是,這幾年異軍突起的聽書、網課和慕課等新潮流顯然也在擴充和豐富我們對知識學習與文明傳遞方式的認知邊界。這也再次說明,爭論電子閱讀和紙媒閱讀誰更好實在很雞肋。

紙質書or電子書or其他

我在前面兩部分的介紹和梳理,已經很清晰地指出了兩種閱讀方式的較量實質是文化承載工具的更新迭代。紙質閱讀仍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幫助人們深度閱讀方面還無法被電子閱讀取代。同時,電子閱讀雖然成本相較低廉、閱讀不受時空限制,但在營造閱讀感受和輔助思考工具方面還有一段路亟待探索。

況且,書籍的終極歸宿在於傳遞知識與真理,既然明確了這點,作為讀者,我們既可以手不釋卷,也可以藉助電子閱讀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根據需要聽書、上網課和慕課等,何必限於窠臼,限制了自己的知識疆界呢?

衷心希望我的回答對每一個讀者都有啟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