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造谣传谣的处罚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造谣传谣的处罚规定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突如其来,当前我国进入了战“疫”关键期,一些不法分子,抱着不同的目的,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恐慌等负面影响。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曝出一些造谣传谣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件,对案件行为人予以行政拘,并处罚款。在这里,我想相关当事人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应该能够深刻的反省自己的错误了。那么,这些造谣传谣的人,违反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哪一条,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故意散布疫情耀眼、谎报疫情的,都是一种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那么,这种违法行为有哪些特征。

一、 侵害的客体

这一类违法行为侵害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未定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破会社会公共秩序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二、 客观的表现

散布谣言,是向社会公众或他人传播谣言的行为。谣言可以是自己编造的,也可以是来自于他人的谣言,散播的对象可以是特定的他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

其他的方式,是指除了故意散布谣言以外的方式,可以是新闻发布会、制作歌谣或漫画、向国外媒体发布假消息等方式。

三、 与其他行为的区别

(一) 与一般谣言行为的区别

危害的后果不同。虚构事实扰乱了公共秩序,影响了社会生活。一般谣言传播行为只是小范围传播,没有对社会秩序构成影响。

(二) 与“恶作剧”的区别

针对对象不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是针对社会公众,而“恶作剧”仅仅是针对特定的个人和较小数量的群体。

信息内容不同。虚构事实阮鸾公共秩序的行为是社会性问题;而“恶作剧”中虚假信息主要是针对个人的特定问题。

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当承担治安行政责任;而“恶作剧”一般情况下,承担道德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承担民事赔偿。

以上就是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案件的一些相关内容,在这里,还是奉劝大家,不信谣言,网传内容甄别真伪,坚持相信官方发布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