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近日,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指示下,核动力院一号点实施弹性工作制。目前疫情形势紧张,而科研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实现疫情防控和重点任务“双确保”,是一号点的首要任务。

当前,一号片区是院五个防疫片区中部门构成和人员流动最复杂的片区,中核华兴、高通公司、专项指挥部及相关承包商等人员驻扎一号点,一所作为一号点区域管理和协调单位,以一号片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开展统筹协调工作,切实做好区域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后勤服务保障,全体领导小组成员靠前指挥,站在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第一线,要求各科室、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抓紧抓实防疫各项工作,开始了科研生产任务的复产复工!

精兵简政,分散作战,高通量堆新年首炉献祖国

2月10日上午11点。49-3堆堆厅。

“开始反应堆堆芯倒料!”

2月12日晚上7点。

“报告值班长,安全完成全部倒料工作!”

2月13日。

“全体注意,现在开始反应堆所有系统起堆准备!”

“报告值班长,推临界试验完成!”

“堆厅压力壳封盖完成!”

“系统充水打压完成!”

“仪表定值校验完成!”

......

2月13日晚上8点09分。

“报告值班长,反应堆已具备启堆条件!”

“全体注意,开始启动反应堆!”

晚上9点整。

“反应堆达物理临界!”

晚上11点15分。

“报告值班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达满功率80MW!”

随着一声声指令和报告,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开启了2020年春节后的第一个炉段。要保科研生产,更要保疫情防控。在这个特殊时期,时间紧张、任务刚性、疫情防控、人手不足、就餐不便等都为高通量堆的启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所49-3室实施精兵简政、不开大会分散作战,从省外回所的职工在一号点就地隔离,原本安排上岗的人员全部由已完成隔离的人员顶上,同时运行的各项会议分散召开,落实到各个班组分别召开或通过电话会议执行。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除了启堆准备,后勤部门也在全力保障运行队伍的正常运转。一号点食堂提前紧急启动采购外送餐盒,保障运行人员用餐,而运行倒班人员上下班也尽量统筹安排接送,能送到家门口的尽量送到家,减小人员感染风险。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核动力院院长罗琦在启堆当天来到了高通量堆主控室,检查仪表参数和开堆状况,再次询问了疫情防控和弹性工作制执行情况,并亲切慰问了主控室操纵员们。

精准执行防疫措施,精简人力调配、优化工作流程,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示和全所各科室、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不到4天完成了高通量堆的安全启动,这是一所、49-3室在这个特殊时刻以新春首炉向祖国的献礼。

就近避远,全员最小化,推动科研生产任务稳向前

春节前后,正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同时保障科研生产任务推进,这是一所九室从节前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所九室共百余名职工,春节期间散布在全国22个省份地区,在疫情期间要全员复工是不可能的事情,九室领导班子明确了防疫要点是减少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和交叉感染风险,就近避远,做到全员最小化。

春节之前,九室决定本地员工全部投入春节期间运行值班,九室领导班子春节假期值班,统筹协调保障安全。在节后的复工安排中,以最小化人数开展弹性工作制期间的工作。这个决定得到了运行人员的大力支持,被安排在春节值班的人员没有怨言,“其他同事离家远难得回去一趟,又遇到疫情,我们留下来是应该的。”

2月10日复工第一天,副院长王丛林来到了现场,亲切慰问了值班的运行人员,并带队完成了现场复工检查,结合疫情现状,针对性地对近阶段工作计划进行了重新梳理。

一所九室以“就近避远,关键岗位不减员,专业方向配置全”为指导思想,以最小化的人数规模完成了新春复工工作,在防疫底线的同时,确保任务完成。现在,一所九室全员整装待发,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工作中,推动科研生产任务稳步向前!

四地办公,巷战式突击,三大战术精准执行重点任务

节后伊始,院重点辐照力学试验任务的复工迫在眉睫。确保重要节点的完成,这是防疫期间一所热室的一大难题。此前,热室针对此项任务以年轻党员同志为核心、热室力性组人员为基础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而现在这些年轻的党员们需要在做好防疫大战略不松懈的同时,确保重点任务按计划稳步推进。

为此,热室以三大战术开展精准执行重点任务工作。

分散式作战,形成四地办公格局。

在春节假期期间,热室采用“四地办公”模式,将职工的工作地点按照1号点实验区域、1号点办公区域、华阳新基地办公区域、在家办公四地进行分流,最大限度减小人员聚集,同时保证项目任务顺利实施。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巷战式作战,做好现场试验开工。重启材料辐照后力学性能测试是本次工作的核心,在复工第一天青年突击队队员们根据防疫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每个测试的窗口都隔有相应的距离,每个窗口的科研操作人员就好像一名战士,他们站在各自的“巷口”分散作战,既保持了天然的隔离距离,也做好了突击任务的准备。

轮班式作战,制定“人停机不停”制度。2020年,热室科研任务硬节点需要完成的解体切割的样品10余个,力学试验样品数量千余个,如此巨大工作量已是历史新高。为开足马力确保按期完成任务,采用每天14小时两班倒“人换机不停”的工作制度加班加点突击试验任务,既保证任务进度,同时也避免长期工作疲劳。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在复工第二天,热室以三大战术确保了材料辐照后力学性能测试任务的重启,他们克服了液氮供应、就餐、防护物资缺乏等多重困难,确保了按时保质为工程项目及核电机组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持,他们用保障科研生产的实际行动表明了抗击疫情的决心。

提前谋划,抓大放小,确保同位素研发生产进度

早谋划、抓重点、保核心,是一所放化(同位素)室节后复工的科研生产工作原则。

在“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下放化室严控现场在岗人数和会议频度及规模,梳理出当下紧要工作:开展高通量堆水样分析确保顺利启堆和确定同位素研发关键工艺参数。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围绕当下重要工作,放化室召开了科研生产视频布置会,会议分析了疫情对科研生产的影响,充分考虑了特殊时期工作方式的科学性,讨论了在岗人员的防护措施,对后续工作思路进行部署安排。

为了保障高通量堆顺利开堆,上班第一天放化室职工在做好防护的同时,轮流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当天完成了全部测量仪器的准备工作,并第一时间测定了反应堆相关系统水样,为开堆提供了有力保障。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为确定同位素研发关键工艺参数,同位素研发团队紧锣密鼓制备三批次工艺样品,质谱分析团队高效、严谨完成复杂样品分析,为下一步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按照“抓重点、保核心”的工作思路,放化室以最小化、分散化方式启动了重要科研项目工作,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坚守岗位,投入到科研生产中,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确保。

细致谨慎,妥善调配人员,做好辐照资源综合论证

高通量工程试验堆辐照资源综合论证,关系着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按节点完成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常规运行、产品生产、元件使用、外运统筹管理以及今年将在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上开展的十余项科研任务。

2月10日,在上班的第一天,一所物理室就接到了这项重要任务。

任务下达后,物理室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及科研骨干第一时间召开了电话会议,一方面研讨如何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不出丝毫纰漏,另一方面研讨如何开展方案论证工作,统筹安排急需加班上岗人员,确保不耽误科研生产进度。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消息一经传达,物理室职工纷纷主动申请上岗,表示愿意克服困难到科研生产第一线,保障特殊时期科研人员人力需求。在统一部署下,除已经上岗人员,再新增两名确保解除隔离的物理、热工计算人员到现场,全体职工采用“轮班制”,将上午、下午和晚上分割为不同工作时间段,不同上岗人员采用轮班方式开展工作,办公和开会时都要求分散式开展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高通量工程试验堆辐照资源论证任务按计划推进。

直击核动力院最前线: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启动运行

现在,物理室科研人员正在紧张的开展论证工作,哪怕周末仍在加班加点,他们要在2月20日前完成这项任务。他们说:不能站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但是要站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贡献力量。

齐心协力双确保,众志成城渡难关

此时此刻,一所职工仍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三废室以青年党员为骨干成立“净峰”青年突击队,疫情之下、突击依旧,队员们在一号点、华阳基地和职工家中纷纷开工,虽身处各地,却心心相系,通过电话、邮件、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而在一号点现场,196室联合三废室完成冷却水管道阀门维修更换,计量站完成缓发中子监测仪、γ剂量率仪等40余台套运行监测仪表校准.......

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科研生产一线、在办公室、在家里,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在遵循保密要求的基础上,想方设法确保重要任务完成,一所各科室、各部门、全体职工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自己的岗位,与疫情防控一道奋战在各自的第一线,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