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究竟有没有用?你有什么看法?

最新报道与评论


是一种书香的氛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如果你研究点什么,不可能随时到网上去找,而且去书架上很精准地拿起你翻了无数次的那本书。


青禾书画美术书法


现在有些人藏书确实是为了装门面。一次,我到一家饭店去吃饭,看到每一个包间里都藏有很多名著,我想这家饭店企业的老板肯定是很有文化的,但当我走近伸手去摸那些书的时候,谁知道那里的书是用板做起来的,喷上书的封面和书脊。据说现在有很多富豪,尽管家里装饰的富丽堂皇,但是他们也愿意用这种办法来打造自己的门面。

有的人家里也藏了不少书,但这些书从来也没有看过,理由是现在工作忙,家里琐事很多。等哪一天退休以后,闲下来的时候去翻翻。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钱歌川就是这么说的,“所有的藏书家都抱着一个期待,要在他辛苦多年,把生活问题解决之后,便摆脱一切俗务,把自己关到图书室中去,每日用充分的时间,来发掘那无穷的宝库。”

现在很多人家盖房子或者买房子,多想留一间专门做书房。有书房当然好。但是书多了搬家也是个麻烦。特别是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了。许多日用品旧了都想扔掉,但是书又不肯丢掉。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老家有一位学者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他年纪大了,把很多有价值的书,想方设法运回老家的图书馆。图书馆专门给他腾出地方,列了一个专柜,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效应,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我在网上还看到了一则消息,老人要去养老院了,他问儿子家里什么东西要给你留下,他儿子说,只要把你床底下几瓶茅台酒和五粮液留下就可以了,其他的包括那些书都可以扔掉了。老人沮丧的不得了,他确实不能带走这么多的书,养老院里也不可能有专门的地方给他藏书。他很可怜的只带走了两三本书,其他的都让他儿子卖到废品收购说去了。

许多书是很珍贵的。尤其是书摊上那些按斤两卖出的书,有些是孤本,错过了一个机会,以后就很难收藏到这样的书了。收藏书籍当然很辛苦,有时候泡上一天时间,也只能拣到几本有用的书。有些地摊上的书价格低的惊人,当时定价1块多钱的书,现在卖到20块,只要有收藏价值,也是很划算的。

我也收了一部分书,现在是城乡轮流着住,书保管的问题确实困扰着我。我觉得书终归还是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随便翻翻,总觉得比喝茶聊天收获要大得多。

我的藏书里是充滿学问的,尽管它属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学问的人。



最新报道与评论


藏书有两种藏法:

一种是因为喜爱读书而藏书。本人就属这种。当六十多年前,在幼儿园时,从苏联阿姨手中见到的第一本书俄文版的看图识字起,我就喜欢起了书。书里的知识太多,太有趣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的丈夫是区图书馆馆长,认识他以后我就经常去图书馆,赶到星期天或寒暑假期我就去馆里做义务服务员,帮助整理杂志,图书和打扫卫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多读些书。虽然是这样我还是经常到书店去,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几本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的原有书都封存了,书店也少有文学书籍出售,我就陆续买了新出的二十四史和史记。69年我到工厂学徒有了工资就买书宽松了一些,就到黑书市和废品收购站买些旧书回耒读。特别是新华书店成立内部发行部后,我在那里买了不少内部发行的书: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列.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朱可夫的《战争与思考》,《第三帝国的兴亡》,《一千零一夜》等等。还有《摘译》(外国文艺前身),《世界文学》。为了解决买书的经济问题我就去给补习班和电大讲课。补助费几乎全部买了书。如今我已有万余册书,嗜书如命。每天睡在书房,沏上一壶清茶,酙上一杯老酒,感觉是无比享受!

一种是藏书是为收藏。收藏是爱好!古本书,宋丶元丶明丶清木刻版书,孤本书等论价值都不菲。持书待价同收藏古玩,古董,古字画,古瓷,古傢具等一样。

两种收藏都有用,如果不是一味地从升值出发,或炒弄,都是良好的爱好,都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一种高境界的追求,一种享受和陶醉,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慰。


孙举海sunjuhai


藏书究竟有没有用?记得周五吧,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则报道视频,介绍天津一位女性平日省吃俭用,家中没有一件象样家俱,却藏书四万余册,凡喜看书者均可前往借阅。这是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我认为这是一种无私的崇高精神,为求知识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家庭藏书对需要看书的人来说,是珍贵的精神资源,从中可以充实自已,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对那些不喜读书的人或另有喜好者,书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纸张而已,还不如物质享受来得舒坦适意。本来人各有所爱,勉强不得。但总是有人对买书藏书看不入眼,对藏书之人进行一番冷嘲热讽,认为这是“呆子"行为,不划算,不实惠,不懂得生活等等。

具实家庭藏书是值得倡导的一种文明行为,不少人对书籍怀有兴趣是一种很好的社会现象。尽管有人藏书是为了读,有人藏书仅仅是因为书籍封面设计美观,装订豪华大方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书籍总会找到需要它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买了几本书,放在餐厅里,成了点缀品。但这个人总有儿子,孙子,侄儿,外甥需要读它吧,不少人迷上文学,正是从藏书开始的。父辈们的藏书成为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或许书籍可能被卖掉,这也没什么坏处,有些书正因为保存多年,后来遇到了爱书的读者。私人购书藏书当然应该根据各自已的爱好和能力。不必用那些“一次性阅读“的书塞满书架。家庭藏书应当是那些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性作品。最值得收藏的是工具书,词典,及历史典籍之类。而对那种一次性的读物,就大可不必购买进屋。收藏图书的艺术体现在克制,只收藏那些有价值的珍贵书籍作品。至于对藏书之事上的各种议论,爱书者是大可不必把它放在心上的。




浙江湖州罗林


藏书其意义何在?它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它是某些人终身的嗜好。它可以让历史不再中断,它让我们呼喚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无数经典得以演绎。这一举措,有人认为徒劳而毫无意义,有人倾身家性命托付。可见不同的人,对于国家藏书,宗族藏书,城市藏书以及个人藏书是有廻然不同的看法。外国有一个鬼子,不远万里,到了中国的西北的不毛之地,一个叫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地方,积几年之辛劳,把很多的经书连拉带拽地运出了中国,现在外国的博物馆珍藏着。这些被称为人类的瑰宝的东西,珍藏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就个人藏书而言,本人几十年间,也有几千册之多。有什么用处?我搬过5⃣️次家,搬家的师傅说了,你的家里只有几本书是值钱的。所以即使在劳工阶层来说,书是值钱的。我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里,藏书丰富是我行路之车舟,飞行之双翅,是我备注之大脑,一个深受书本知识之影响的人,是深深地爱戴着书籍。人生之短暂,书本之无限,只能择其要点,急功近利,尽其所能。我会把这些书籍保护着,放置在我的桌后左右,有空翻看几页,不亦乐乎!




刘声90883005


如果收藏书为显摆,那只是一时兴趣,浮华不实,没有真爱诚心,不会长久。

如果收藏书为利图财,绝非短时能成,要等到子孙数代后方可能见效。

藏书要耐得住平淡,吃得住苦,舍得投入,恒久坚持。

做藏书人,必须要做个书生,读书人的清苦,你都要吃;还要具有读书人的品性,读书人的执著。谁说藏书人不是做事业?做事业绝非轻尔易举。

小时候我就爱读书,饿着肚子买了不少小人书。随着年龄增加,受周围人影响,开始看一些故事书。十二岁左右从好伙伴家中借书,接触到大部头的书籍,达到迷恋地步。《欧阳海之歌》、《艳阳天》等长篇小说都是那时看的。父亲借的《印度对华战争》翻译作品,我一气读完。阅读兴趣越来越大,自己攒钱买了不少好书。由于没有收藏意识,没有保存下来,很遗憾。

成年后,慢慢似乎悟出点什么,购回的书阅读后一定要保存,时间久了,家中藏书有好几木柜。每本书籍仿佛都与自己结下难舍情缘。闲来泡杯清茶,翻开书籍,认真品味,顿觉心旷神怡,如入仙境,真的闻到书香。

耳濡目染,妻子由厌倦、反对,到默认、接受我买书,慢慢地她也偶尔翻阅图书,常埋怨没有时间读书。儿子用功读书,考上大学,成为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所以我还要感谢书籍,为我的家庭带来温馨。

书籍不仅为我们传识解惑,还教我们怎样处事做人。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熏淘渗透,让人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改造,塑造灵魂,改变人的形象,将你提升更高层次,明辨真假善恶美丑,为你插上强大有力翅膀,展翅高飞。书籍确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好帮手。





赞赞的爷爷1


藏书为了自己消遣,概不借出。借出等于送出,开口借书一借一包回来不了几本,宁送不借,送的是购重的。已购书刚超过两万本,己经成灾了,凡购的书都是有兴趣看的,但真正读的一年超不五十本。半月不下楼,十天不出门早就是常态。龟缩在书巢。藏书无用自娱而已!




用户6291725460474


藏书究竟有没有用呢?这主要看你藏书的目的是什么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藏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为了方便读书;对一小部分人来说,他藏书的目的就是单纯的藏书,和收藏古玩字画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售出,无可厚非。

为读书而藏书之人,也分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读书人,一种是伪读书人。伪读书人就是那种以书籍作为装潢门面、附庸风雅的假的读书人,看似家里也摆满了很多书,其实他也没看几本,或者一本也没看!

这里再说说那些真正的读书人了。俗话说书籍有价,知识无价,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古来喜欢读书之人,也莫不爱书如命,就如酒鬼之与酒、赌徒之与骰子、瘾君子之与毒品一样,陷溺其中,难以自拔!

陶渊明《无柳先生传》中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先生可谓好读书之人,读书如饥似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了,但是他不会死读书,读死书,苦读书,而是乐读书,在读书中寻找快乐!陆放翁有诗云: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先生的藏书室被称为书巢,几乎没有回旋转侧之余地,藏书可谓汗牛充栋了。

藏书对读书人究竟有没有用呢?清代随园主人袁枚袁子才曾著有《黄生借书说》一文,我们在初中课本中都学过。“书非借不能读也”,是作者在此文中阐发的观点和读书心得。“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者省记”,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何异!以这种热情读书,又有什么书读不好呢?等到自己“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又“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读书的兴趣和热情比之以前借书之时,可谓有天渊之别,读书之效亦可想而知矣!昔有富人,日食费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今之藏书万卷者,茫然四顾,不知何书可读!藏书于读书有益乎?曰:无益也!






桃源居士81


回答这问题分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一,至现在来看,藏书不说沒用,可以说几乎无用。你查什么资料,什么书籍,点鼠标,电脑里什么都有。二,至于古籍书,孤本,善本,宋版的值钱书,一般老百姓没有这类书,也不懂这样的书,也藏不了这类书,所以,这类书不在咱讨论范围。三,以前拥有书,拥有资料你就拥友知识,就拥有财富。藏书藏的知识,藏书藏的是地位,身份。藏书藏的是金钱。那可以讲,藏书很有用。至于现在,读书人还有很多人在给沒读过书或不读书人打工,读书已不显有用了,藏书还有什么用?


河南白光


真正爱书的人,绝对不是为了摆设和充面子而购书的!为了摆设,有三、五百本足亦。一个真正爱书的人,大多是爱书如命!从小至大,随着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更替变化,藏书日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结识了书籍这个良师益友,收获了知识的积累,经历过久别重逢的喜悦,也饱尝了千里寻觅的艰辛,更体味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藏书几十年,个中滋味只有爱书人方可享受。附书屋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