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的威力到底怎么样?

墨西哥唢呐


驳壳机是一种24连发的杀人武器,威力大杀伤力强,在当时相当于一把小冲锋枪。


手机用户红帽老爷


驳壳枪相比同期那些撸子而言,无论是动能、初速还是穿透都算顶尖。


它标准型发射的时候7.63x25mm毛瑟手枪弹,光看25mm的壳长就知道装药量不会少。由驳壳枪发射的时候弹丸初速在440米/秒左右,几乎可以秒杀同时期所有手枪弹。(比他初速更高的手枪弹得等到1935年的.357马格南),弹头相对较轻,标准为5.6克,枪口动能超过500焦耳,相比当时那些打.32ACP的撸子普遍只有两百出头的动能...

高初速除了提高了动能,也让他的有效射程在百米之外,如果将枪套当做枪托接上,有效射程能达200米开外。

高初速和较小的弹头截面积也让他的侵彻力非常优秀,至少当时没有一款手枪比它穿透还猛的。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较小的弹头口径往往让他在打人的时候穿透有余而停止不足,初速虽然高,但还达不到让弹头碎裂翻滚的程度,因此弹头所蕴含的动能往往只是在穿透人体时消耗了一小部分,剩余的都穿透之后浪费了。

不光是驳壳枪,7.62x25mm托卡列夫弹也是基于7.63毛瑟弹而来,因此托卡列夫手枪和54手枪也有穿透有余而停止不足的毛病。而且驳壳枪死贵(一支顶三支栓动步枪),又大又沉(不适合军官自卫使用),所以它在国际市场上销量并不好。


疯狗的轻武


驳壳枪,即毛瑟C96。它的威力很大,使用枪托抵肩射击的时候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00m以上,远超一般的手枪。驳壳枪枪管长达140mm,用的是7.63x25mm毛瑟手枪弹。初速高达425m/s,在手枪里算是比较罕见的。由于后坐力很高,以至于毛瑟兵工厂不得不给这种枪配了一种枪托,可以让用户连发射击时抵肩以提高精度。

装上枪托的毛瑟手枪


对于手枪来讲,这种手枪弹威力其实是过剩的。我说说另一种手枪大家就明白了。54式“大黑星”手枪大家都知道吧?这种枪本来是军用手枪,建国后被公安干警广泛使用。这种枪威力非常大,基本上被打中的人基本上会立即失去行动能力。但在执行任务时也非常不方便,原因就是这枪穿透力太强了,容易直接穿透歹徒身体打中无辜群众,所以后来用威力更小的58式和64式替代了。54式源自苏联的TT3手枪,而TT3手枪使用的托卡列夫弹就是德国毛瑟手枪弹的苏联改进版本。所以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驳壳枪的威力。

驳壳枪和54式使用的子弹其实是有很大渊源

54式使用的托卡列夫弹和驳壳枪的毛瑟手枪弹


纸上的宣仔


驳壳枪是德国研制的一种手枪。它在中国被称为“盒子炮”。这支枪是士兵们常用的。之后,中国士兵自己改装了这把枪,使用起来更加流畅。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抗日剧中,我们都能看到驳壳枪的身影,操作简单。这把枪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驳壳枪的有效射程,据搜狗百科介绍是50米,枪长0.29米,枪重1.16公斤,握在手中,不仅感到沉重,而且也很大,与同期装备民警的国产54式手枪相比,不但体积大,而且也要重许多,只是子弹比弹匣供弹的54式手枪多了2发而已,因此驳壳枪事实上并不好使,死沉死沉的,全然没有影视剧中使用者的那般潇洒自如。

由于驳壳枪的木质枪盒的枪口处,可以和驳壳枪枪柄部位相接驳,因此可以实施抵肩射击,除了缓解后坐力、提高射击精度以外,能大幅提高驳壳枪的有效射程,有效射程150米,相当于冲锋枪的射程了。

至于驳壳枪手持射击有效射程50米,与木质枪盒接驳抵肩射击时,有效射程就立马提高到了150米,具体原因不是十分清晰;如同MG-42通用机枪,两脚架轻机枪状态时,有效射程800米;三脚架重机枪状态时,有效射程就是1000米的区别相仿。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毛瑟公司推出了C-96军用手枪的改进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驳壳枪的弹仓压弹,改称了机匣下方的20发弹匣供弹,在增加了火力持续性的同时,供弹也方便快捷了许多。

一把20发弹匣供弹的毛瑟C-96军用手枪,民间称“20响”、“盒子炮”、“快慢机”、“大肚匣子”等,当抵肩射击时,20发子弹输出的强大火力,貌似一把微型冲锋枪了。

因此,盒子炮就深受缺乏冲锋枪等步兵自动枪械的国内军人的欢迎,成了抗战时期与捷克ZB-26轻机枪齐名的枪械,也是令侵华日军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把枪械,因为有许多侵华日军死于捷克ZB-26轻机枪和驳壳枪、盒子炮手中。





河洛春晓


说到驳壳手枪,很多人并不陌生,原名德国毛瑟7.63毫米M1896式手枪,由德国的毛瑟兵工厂研制,1895年12月11日获得专利,1931年5月正式量产。子弹容量20发,达到了一般冲锋枪的水平,枪最大射程为150米,这种手枪有着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易携带等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其中在中国使用最广,仿制数量最多。

这种枪具体是哪一年进去中国,说法也不一,有档案记载1912年9月北洋政府就有购买,也有记录显示是1924年进入的中国,具体我们也无法查证,但这把枪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时相对落后的八路军,对驳壳枪的使用情有独钟,被广泛使用,步枪可以没有,但是驳壳枪可以说基本每一个部队都有,甚至有的部队全部是驳壳枪。

八路军为何对驳壳枪那么情有独钟?从参数上来看,这把枪并没有太多优秀的地方,说威力大,但是它的射程只有150米,倒是比一般手枪威力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尴尬的枪,西方国家不喜欢,因为太笨重不适合军官配枪,发给士兵用它的射程又太短,远远不及步枪,达不到要求,除了八路军以外,其他国家部队都很少装备。

八路军之所以喜欢,那是因为这种枪的优势所在就是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简单,在近距离上非常适合打游击,射速快,比一般的步枪要快的多,在100米范围内要比步枪好使。重量轻,打游击撤退快,不容易被敌人包围,可以做到速战速决的作用,在打游击上优势非常明显。

那么这种枪在现实使用中到底如何呢?在打游击上的确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枪也有很多先天性的不足,诟病也是折磨着使用的人。因为在中国的驳壳枪基本都是仿制品,受限于加工技术,导致这种枪有时候极其不可靠,在很多环境下容易进灰尘,近灰尘后就要清理,不然发射子弹就可能会哑火,或者炸膛,很多精密部件更是要不断更换。

在抗日战争早期,这种枪的确被大量使用,甚至还有很多改装成有枪托的微型冲锋枪,不过那都是因为穷,没有武器装备迫不得已使用而已,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有了大量新枪的补充,这种枪的使用频率开始减弱,这种枪在中国手里使用了差不多50年,而在西方国家它的服役期就短暂得多。

不过这种枪虽然深受喜欢,并且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现实使用过程中,和今天的抗日神剧基本可以说是两回事,有老兵回忆称,在近距离上还有优势,到了一定距离上就会吃大亏。射击精度也不可能像电视剧里面那么高,枪枪爆头那都是





来自唐朝的朋友


这个怎么说呀?驳壳枪有各种口径,不可一概而论。基本型毛瑟1896采用7.63x25手枪弹,枪口动能576焦耳,动能不算出众。但子弹初速和穿透力优于584焦左右的9x19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对于其他同时期更短更小的手枪弹比如7.65x17、6.35X15.5等则是碾压优势。但相对于11.43毫米等大口径手枪弹就差远了。比如M1911枪口动能高达477焦耳。本来7.63x25弹的停止作用就不如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和11.43以及一众左轮用的大威力手枪弹比就是被碾压。而且图一里的一堆子弹基本上也都比7.63x25威力大(动能高)。所以基本型毛瑟在当时仗着长枪管高穿透,还可以往大威力手枪里混,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但驳壳枪也有9mm口径,山寨的晋造驳壳枪还有11.43毫米的口径,这个威力就大了,在当时除了一干大威力左轮,足以碾压大部分手枪。







荠菜糰子


在旧中国,抗日战争前期,驳壳枪是使用量最大的手枪,因为当时的中国无法进口到更好的枪械,日本限制了,日本的海军在东亚是神一般的存在,当时的中国民国政府不得不进口这种杀伤力较小的枪械当冲锋枪使用。

如果说威力,驳壳枪太过笨重,威力大过手枪但远不如冲锋枪,介于两者之间,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肯定不会选择这款驳壳枪的。

这款驳壳枪用的人多了,自然神枪手也多了,在中国这款驳壳枪当时可是传奇一般的存在,基本的军阀,土匪,中共红军,游击队等都大量装备。


爱烫头的石头


没见过,不知道。


任我自由自在的飞翔


没有用过,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