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是:講情不講理、記對不記錯”,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家庭就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地方。為家過日子,沒有道理可講,沒有輸贏可論。





魯苑詩風


從來有情相守才是家。

講情不講理,那是因為通情才能達理。這是一種狀態,心平氣和之下,誰都會講道理的。在對方有情緒的狀態下,要先照顧對方的情緒,待情緒穩定之後。自然就會理性的看待問題。

老婆是用心來愛,用心來呵護的。

很多家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在老婆氣得暴跳如雷的時候,男的還一個勁的講道理。最後的結果就是雞飛蛋打,一地雞毛。

男的就覺得很鬱悶,你們女的怎麼不講理?

女的覺得很氣憤,男的怎麼這麼不懂感情?我都氣成這樣了,還來跟我講道理,呵護我一下,讓一下你會死呀!

記對不記錯是一種情緒上的處理方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任何一件事上處理都是對的。我們在居家過日子的時候,要經常倒垃圾的,不是嗎?如果你不倒垃圾的話,這家還能住人嗎?

經常在一起相處,偶而也會受受氣,受了氣就會產生情緒上的垃圾。

打掃家裡的垃圾,家裡就會幹乾淨淨。

清理情緒上的垃圾,心情就會疏疏朗朗。

所以,只記你的好。

你好,我也好。


前波往前


如何處理好與家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講情不講理、記對不記錯”,說的很好,很貼我心。本來不想拿自己說事,算了無所謂,跟大家交流下,也幫我反思下。


我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很多:兒子、丈夫、爸爸,頭銜很多,是家裡的紐帶,也是家裡的支柱(他們常這樣說)。以前自己在外地工作,沒有小孩相對事少,也單純一些。自從回家後,生孩養子、照顧老人,就這樣三代人住到了一起。家裡最難處的就是婆媳關係,我深有感悟!人常說,女人心海底針,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的確如此。如何處理好家裡的關係,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是不要較真碰硬,論高低

可能因為長期養成的工作習慣,丁是丁、卯是卯,自己的原則性很強,遇到事情總想論個對錯。以前我爸就常給我說,不要跟家裡人講道理,家裡本來就是一本糊塗賬,凡事不要非論個對錯!剛開始,我還不以為然,直至在這相處的兩年多時間裡我處處碰釘子,兩頭不討好後才反思:唉,老人講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真是大智若愚,人生積澱!

二是彌補隔代鴻溝,巧說話

有的人可能想著,家裡人都是自己最親的人,不用太多顧忌。其實不然,家裡也是需要處理人際關係的,面對年齡差距帶來的隔代鴻溝,要注意溝通方式的。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老年人有自己的慣性思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是在思維認知的碰撞中產生的,家裡亦是如此。我媳婦心地善良,人很好,但卻比較直,不會拐彎說話,特別是在育兒理念上容易跟家人發生矛盾。話說出來,本來她自己心理沒啥,但老人容易多想,就會不高興。哎呀,我的難呀。我也給她提醒多次,但想改變一個人真心不容易,算了,我也放棄了,讓她慢慢調整吧。包括我自己有時急躁上火了,對家人說話也不注意分寸,惹得大家生氣!靜下心來思考,真的很不應該!

三是倘若條件允許,分開住

這裡講的分開住,不是說不贍養老人、老人不去照顧小孩。我們這一代人壓力山大,有很多事情要做,也需要自己的空間。老人雖然能夠給我們分擔一些,但由於生活習慣和觀念的不同,長期住在一起,難免磕磕絆絆,如果不能妥善處理,矛盾很容易升級。我是這樣計劃的,年底搬新房後,給老人在同小區找個房子收拾好,讓老人住的自在和舒心。這樣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空間,彼此都能得到釋放,相互照應也很方便。大家圍繞娃這個中心,我想應該能夠充實和快樂的生活吧。唯一擔心的就是怕老人多想,接下來還要跟他們好好交流引導下。

至於關愛家人之類的話就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也會這樣做。說了這麼些,有人可能想說,你說的我都知道,呵呵!自己知道的不一定能做好,知行合一還有很大的差距呢,送給大家一起共勉吧。


燭光夜貓子


這句話的出發點是對的,目的是為了家庭和睦;但一個家庭不能無原則地“講情”,無原則地“記對不記錯”。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因為家庭和睦是人生幸福的基石;如果離開了和睦,家裡整天吵鬧嘔氣,凡事較真的家庭,人就不開心,不開心就沒有快樂愉悅之情,那麼幸福從何而來呢?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和睦的家庭;因為家是避風港,家是溫馨的小酒館,讓人安全輕鬆自在而又暢所欲言,所以在家裡提倡:講情不講理,記對不記錯。

但是,大千世界,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得依據實際情況來行事,否則,可能事與願違,講理的一方永遠吃虧被動,對的一方得不到認同支持,違背了初衷,為了和睦而和睦,為了和諧而和諧,既苦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講個故事:有一個家庭,父母生了三兄弟,打小品性不同:老大似爹,凡事不爭,既可說是大度,又有點得過且過的性格;老小耿直,是非恩怨分明;老二特鬼,愛佔便宜,私心較重。

小時候,家庭家裡吃的、用的老二總是先挑先選,撿點好處,老大讓著他,老小抗議時,老爸說:“一家人別計較,和氣才好”;慢慢地養成了老二的享有特權,凡事佔便宜,理所當然。

長大了,三兄弟都外出打工,老人每月固定寄錢回家;老小離家不太遠,每月都有回家,常帶點禮物,也給些錢父母;而老二幾乎不寄錢回家,總說收入低,還有朋友來往不夠花,有一次把廠裡發的福利食品捎回家,而不久後就跟老媽哭窮,於是得到家裡補助。

這事老小回家時得知,便跟老爸說:“老二這人太精太能裝,以後不可再慣他”。老爸又老調重彈,“家就是:講情不講理,記對不記錯的地方,兄弟別計較”。老小聽後無可奈何,只能搖頭嘆氣。

後來,三兄弟各自結婚了成家。

時來運轉,城市的發展改造徵地,爸母的房子拆遷後,又分到補償金一佰多萬元。

此時,老二最先動起腦筋,找理由說要買房子,伸手向父母借款五十萬。父母感覺得有點為難,借給了老二何時會還?如果老大老小再來借怎辦?於是乾脆找老大老小商量一下。

錢這東西,不多的時候,誰也無不在乎,得過且過,爭了也不富裕。可一筆幾十萬的現錢,擱普通人身上,誰能不動心?

老小堅決不同意,老大也表態:得一碗水端平;兩人態度之堅決,令父母陷入了僵局……。

反思一下:“家就是:講情不講理,記對不記錯”這句話,父母出發點都為家庭和睦,然而,尺寸拿捏不準,嬌慣了老二自私的心,老大老小在小事忍讓,大事大利益面前,終歸要回到人的本性上:必須公平公正,是非分明,一家子兄弟才能真誠友愛,以一方得利益,另一方忍讓的家庭關係也難以長久不變。

所以說,家中的情與理、對與錯,不可過分苛求,也不可毫無原則;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要念得好,難也!


莫道君行早243


Hello!大家好,我是(合肥小悟)我是一個熱愛美文的一個人,喜歡查閱、編寫美文、美文摘抄,同時我也是美文領域創作者,對於這個問題,我闡述下我的看法:

一是不要較真碰硬,論高低:可能因為長期養成的工作習慣,丁是丁、卯是卯,自己的原則性很強,遇到事情總想論個對錯。以前我爸就常給我說,不要跟家裡人講道理,家裡本來就是一本糊塗賬,凡事不要非論個對錯!剛開始,我還不以為然,直至在這相處的兩年多時間裡我處處碰釘子,兩頭不討好後才反思:唉,老人講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真是大智若愚,人生積澱!

以上就是我對美文的理解,希望對你有所感觸,大家如有有更好的美文作品可以分享出來,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大家,謝謝!!!


合肥小悟


“家就是:講情不講理、記對不記錯”,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下面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認為一個家庭,既要情理並存、也要記對明錯。只:“講情不講理、記對你記錯”都是不全面的。

家庭是每個人嚮往的心靈港灣,是充滿愛和溫馨的地方。“情”要排在首位。不過我們畢竟是凡夫俗子,食著人間煙火。一些小小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不犯錯的人是沒有的,一點小小的錯誤,不至於鬧得滿城風雨,雞犬不寧。作為家裡的成員,都要相互體諒互相包容,這和家庭的幸福感才會持久。

比如:孩子做錯了事情,愛是第一,但不能溺愛。正因為愛,才會批評教育,讓孩子健康優秀。

夫妻之間無論誰犯了錯,都不能“看水流舟”那是不負責的態度。也是應該需要幫,少些埋怨,應拉不應推。

小錯可諒 ,如果對方犯貪汙挪用錯誤,賭博錯誤,“只記對不記錯,”就更不妥了。作為愛人,要對他進行思想教育,耐心的進行開導,幫助改正。同時,也要做出一些規定,不讓其重蹈覆轍。暴力乃至原則上的錯誤,比如出軌,不記錯又如何?

還有好多兄弟之間反目成仇,因為老人的財產爭奪不休而訴至法庭的也屢見不鮮。如果一個家庭,“講情不講理,只講對不講錯”,就不會是這局面。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疫情當前,但願每個家庭都平平安安,家人之間和睦幸福。,相互包容,彼此珍惜。


你身邊的一朵雲


“家是講情不講理,記對不記錯的地方。"我非常贊同這句話,而且恨只恨知之甚晚。

家是社會的細胞。實現社會和諧,家庭和美是基礎。和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和諧理念也越來越為世界上絕大多數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接受。

家庭和諧,是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良性互動的結果。實踐證明,只有妥協才能換來和諧。為什麼要妥協,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要守望相助,團結友愛。凡事都叫真,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像華山論劍分個輸贏,那麼,家庭豈不是又一個江湖?

在親人面前,無理不強詞奪理,有理也要饒人。真心去愛,相互包容,相濡以沫,攙扶前行。在家裡,情比天大。把事情及時解決掉就算對。

佛家言:罪不及死,以愛扶之。家庭成員在一個屋簷下,如唇齒相依。天長日久,豈有舌頭不碰牙的?唇亡齒寒的道理,我們都懂。因此,只有多記人好,莫記人錯;多講感情,才講道理;家庭成員間彼此關係才會融洽。





響沙


人世間的事兒,理和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溫暖和睦的家庭模式可能是情大於理,凡事都爭對錯肯定傷感情,彼此包容大事化小正是溫情的體現。

我想:在家講情 情是一種溫和的表達方式,但並不代表凡事沒有原則、邊界,而對錯不分。錯到黑白顛倒不明事理,仍然不指點溝通,反而用溫情呵護和發揚,這樣的行動如果放在教育孩子上將來可能要鑄成大錯了。

因此,我更傾向於,家是講情又講理的地方,用溫情去表達正確的理念和價值觀,讓所有人,溫柔而有邊界。



安妮楊


對於這句話,我是不認同的,我的觀點如下:
家是不講理的地方,多指家庭出現矛盾問題的時候,不要認死理,而是要去講情,用情去包容對方,感化對方,化解矛盾,如果單純的這樣說出來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是一家人,無論對錯,一方發個脾氣,對方擔待一下就過去了。如果存在這種心理,認為對方包容自己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就會放鬆自我約束,變得不講道理肆無忌憚,一旦成了習慣,在以後的生活當中,不但家庭難以和睦,家庭成員特別是夫妻之間就會關係惡化,日積月累,一旦發酵,就容易失去控制。所以人們常說,人要識大體,明是非,講道理,這個道理不僅是對外人,對親人愛人也是一樣的,在家庭裡,大家都做到互相尊重,相互約束,講道理!所以對於對方對的地方要記住,不對的地方也要記住,在關鍵時刻提醒對方應該怎麼做,存在哪裡了,而不是視而不見!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c10482bbabf488bae3e31e4db9975b4\

陽妞媽咪


我並不認同這句話。我認為家是一個既需要講情又需要講理,既需要記對又需要記錯的地方。

家是什麼?家是一個可以給你溫暖,給你舒適,給你親情的地方,但這並不說明家就是講情不講理的地方。講情不講理,一味地講究親情,而忽略道理,這樣子下去,家庭遲早會出現問題。不講理,別人會認為你胡攪蠻纏,胡不講理,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自己的判斷,即使在家裡面也是如此認為,這樣子的相處容易讓家庭成員之間產生隔閡,遇到事情不願意相互商量,相互理解,因為你不講道理。講情又講理,這是最完美的家庭相處方式,既講究親情,又講究道理,有情有理,令人信服,這樣子的相處才會令人舒服,這樣子才會家庭和睦,有事好商量。

對錯是邏輯學的概念。如果主觀上的概念與客觀上的事實是一致的,則稱為對的,否則稱為錯的。在科學上,一個判斷與事實相符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與人的立場無關,這是客觀對錯。在家庭相處之中,記對不記錯不利於培養家庭成員正確的價值觀,不利於營造一個勇於承認錯誤,勇於改正錯誤的良好氛圍。只記住對的,而不記住錯的,這是一種逃避困難,逃避現實的懦弱表現。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勇於承認錯誤才能更好地前進。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一個溫馨的小社會,所以既要記對的,也要記錯的,這才是最完美的家庭相處方式。記住對的有利於激發我們的鬥志,繼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記住錯的有利於我們改正錯誤,更好地培養我們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方式,增進我們之間的感情,砥礪前行。

家是一個既需要講情又需要講理,是一個既需要記對又需要記錯的溫馨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