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盛唐的诗人(李白、杜甫之流)为何都那么浪漫、那么狂放?

文史漫谈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李白无论是做人还是作诗我们都可以用狂放、浪漫来形容,但是杜甫不可以,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主要是感伤时事,关注民生疾苦,重在写实,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风被公认为“沉郁顿挫”。

为什么李白“狂放”,“浪漫”,而杜甫“沉郁顿挫”呢?

虽然同是生活中盛唐,李白、杜甫的境遇完全不同。

一、社会环境

李白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正处于唐朝最强盛之际,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互融,人们思想相对开化,这种盛唐气象为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奠定了基础。

二、性格与经历

李白自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击剑游侠,并且生活在道教文化浓郁的蜀地,儒道侠三家的影响,也是他浪漫诗风形成的因素之一。

还要一提的就是性格经历,李白26岁开始四处游历,积极入仕,但屡遭碰壁并不理想,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42岁的李白终于有机会奉诏入京,于是便有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职供奉翰林,服侍皇上左右,但实际是做诗词以供娱乐。就像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但这与他济苍生,救黎民的愿望大相径庭。后又因性格狂放不羁,“力士脱靴”,“国忠捧砚”等事件,致使他三年后被赐金返还。这也是他的人生转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离京十年,虽落寞,但也潇洒,他把政治理想寄托于求仙问道。这也是他浪漫飘逸诗风的一个来源。也是在这期间结识了杜甫。

我们来谈一下杜甫。

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于盛唐时代,确切的说应该是盛唐至中唐之间,因为他是安史之乱的见证者。

杜甫诗风总体上是沉郁顿挫的,但如细分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早年游历时期,意气风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豪情壮志。

中年时期(主要是44-48岁),经历了安史之乱,用诗的形式记录了所见所闻,于是便有了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深沉悲怆。

晚年时期(48-58岁),颠沛流离,窘困潦倒。那首《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八悲,沉郁顿挫,浑厚凝重。

李白,杜甫撑起了半部唐朝文学,虽然写了很多,但仍有不尽之处。学识浅薄,不吝赐教。


人生在世诗酒花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疆域广阔,国力强大,经贸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稳定强盛的社会状态带来了开放多元、包容互通、自信通达的社会风气,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促进了整个国家文化高度发达,思想高度自由,文人骚客频出的文化盛世,涌现了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样的大家!

被尊为诗仙的李白,被尊为诗圣的杜甫,各有佳作流传后世,被人称道!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不同,一位浪漫豁达,飘逸大气,一位悲天悯人,朴实深沉,但同样不乏豪气!

能造就两位大诗人大气象的格局和风格,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第一个是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也就是诗人的所处的外在环境,第二个就是成长的自我经历,也就是诗人的个性塑造!两者结合才造就了两位绝世的诗坛大才,也赋予了他们强烈鲜明的个人色彩!

李白出生公元701年,所处的时代,是唐朝开元盛世,李白的个人出生不明朗,一说西域,但依然家境殷实,后迁居四川,见识经历丰富!而杜甫,出生时的家庭还是光鲜的,晚李白约十岁,后期人生跌宕起伏,但依然胸怀苍生,经历了一个社会政治变局,由盛转衰的时代!

不论怎样,李白杜甫都共同生活在两个大格局大背景下,一个是社会的大格局,有开元盛世,也有安史之乱!另外一个,人生经历的大开大合,只是不同的社会背景,性格特点,个人命运的不同造成了两位诗人不同的处事角度和方式,作诗的风格也大相径庭!但他们诗里的大格局大气象是相通的!一个飘逸豪放指天,一个凝炼厚实向地!

是个性的使然,是社会的风尚,是时代的造就,还是命运的促成,或许,讨论李杜,每一个角度我们都没办法忽视!


太平风物


唐代诗人的三种生命状态分别为:做官,漫游,隐逸。

在唐代你要想做官,写诗是基本技能。甚至,在唐代有很多诗词记录下来的就是生活的细节,吃喝拉撒的都有。当时的唐诗很像今天的日记。他们用唐诗记录生活。所以诗也就变得越来越多。也就有更多的精品涌现。

李白的风格,那么浪漫豪迈奔放。其实和他的家乡以及生活环境都有关系。根据考证,李白很有可能是胡人。而且他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传到了很多壮美的景象,然后就进一步的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还有就是,唐朝和隋朝都是关陇集团统治。而关陇集团本质上就是胡汉混血。,李唐王朝身上其实流着胡人的血。你可以想象当年突厥来犯。唐太宗李世民一人单枪匹马的站在突厥大军面前叫阵,指责突厥可汗。是何等的雄壮威武。天可汗名符其实

而统治者会作为文化的风向标。

盛唐的文化环境是非常优越的,就像那个王之涣的那首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到了宋朝就不行了,宋朝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朝就比较压抑,

小园香径,独徘徊

而杜甫就比较倒霉了。他想当官的时候碰到奸臣当道。那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向已经腐朽的唐玄宗说。“野无遗贤”所以大好青年的杜甫就被埋没了。像今天的北漂一样不得志。十多年都在求职。诗也就从浪漫变成了沉郁顿挫。他最开始也是意气风发的。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为什么唐朝诗人辈出啊!重要原因是因为考试考,今天高考就是诗歌除外其余体裁都行。

推荐《诗映大唐春》


助推思考白说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的客观原因,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为诗人学习作诗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二是诗人自身性格等主观原因:1、李白在安徽的南陵接到玄宗皇帝的诏书,让他进京做官。这一次,可是皇上邀请入京的,这可把李白高兴得要死。杜甫诗中说“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那是在吹牛皮,可李白这次真的是皇帝盛情邀请的,他高兴的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就一路狂奔入长安。2、李白的仕途比较坎坷,壮志难酬,现实社会与自己的理想格格不入,现实社会得不到认可,往往会把理想的社会生活寄托于诗里。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诚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杜甫作为李白的铁杆粉丝,自然受到李白诗的影响。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似乎可以看到那个意气风发,心怀家国的苦难和忧思。




盛行乾坤


杜甫给李白写了很多诗,这我们都知道。那么李白有没有给杜甫写过呢?

答案是有的。虽然数量赶不上老杜,但我们不妨看看。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杜甫与李白交情之深,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程度。当时二人交游,别于鲁郡,杜甫由此去长安。这一走之后,李白因为思念,竟也到了“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的地步——用现在的话说,这叫茶不思饭不想,做啥都没意思了。尾联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分明是要让西南流去的江水带着自己的思念,追上杜甫好做一番倾诉。这份感情,难道不够深沉?

颔联的“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这种浪漫到都不认识的对仗,真是白大爷的拿手绝活。他的另一首著名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二联,较这一联更浪,但浪归浪,满脸的“我要写对仗”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学不来啊学不来……

好的,再看另一首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题目来看,这首和上一首的写作时间是相近的。诗里说现在离我们分别还能剩几天呢,我们已经把动物园水族馆游乐场电影院小吃摊都转了好多遍了。下次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呢?这句与杜甫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多么相似!同学们哪,这还没分别,就盼着下次相见了,小别胜新婚啊同学们!这感情马上就压抑不住了啊!

为什么说压抑不住了呢?我们仔细看这四联的内容。若是不考虑格律问题(其也没太多可以考虑的,这些作品可以看作不严格的律诗,这首就非常偏古),让你来安排顺序将会如何?如果是我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变成,首联放着不动,然后接着登临写景色,也就是颈联放到颔联;然后写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即尾联放到颈联位置,最后期待一下未来的相会,把原颔联放到尾联。对不对?我们来看一下:

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魔改版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是不是也挺顺的?但是不好。这么合情合理的安排,放到李白这里就不行。作为应该收束全篇的“难忘今宵”直接在跳完开场舞就唱了出来,这岂不是因为导演犯了失心疯?然而这就是李白天生的才气,一般人学不来的。

有这样的作品摆在这里,你还能说出李白没有赠杜甫的诗篇吗?你还好意思为了讲个段子,强行塑造一个冷面傲娇的白大爷形象吗?你还能不为他们之间的爱【不【基【不【深情感动吗?

不能的。

其实李白也挺调皮。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老铁啊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就算是为了作诗也别这么拼啊。

调侃之作,但也可以说是笑中带泪了。

这首见于全唐诗,但现在对是否为李白所作有争议

事实上,李白年长杜甫12岁。李白成名早,杜甫则多数时候是个文章卖不出去的爬格子文艺青年。在李白吃香喝辣有人帮着抠脚的日子里,杜甫正挂了科举不几年,在四处旅行散心,二人的生活经历实在相差太多。不如说,他们能够相遇、相知、相爱(划掉)互相欣赏,也算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玄学之智刘大懒人


为什么盛唐的诗人(李白、杜甫之流)为何都那么浪漫、那么狂放?

对于喜欢唐诗的人们,只要对有着盛唐诗歌代表性的诗人李白、杜甫了解了,那么就会不难理解为何盛唐诗歌会那么浪漫又那么狂放。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是兴圣黄帝(凉武昭王李暠)第九世孙,显然出生贵族。李白5岁通六甲(唐小学识字课本),15岁时已广作诗词,这时的李白已得到当时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和奖掖。颇很得意,加之经济殷实,辞亲远游,游遍了祖国的山川,广结贤士。当时朝廷贺知章读之诗文惊叹"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可见李白之非凡。李白在获得玄宗赏识,伴君左右,天天为君作诗,其实说官不是官,就是写点诗词供皇上娱乐。后自暴自弃厌倦皇宫,重游天下,与天下贤士以文墨纵论天下。李白爽朗大方、喜醉酒、也知剑朮。每每酒后作诗以展狂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1莫使金樽空对月。"足见李白酒后作诗之狂放。再看李白的"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么浪漫。

杜甫与李的截然不同,他感叹而忧心社会,满肚文章多有怀才不遇之伤感,同时又势气高傲,落得一声漂泊浪迹之凄凉,屡试不第,四十四岁及弟后小官不愿做,朝庭进不了,抱负难施。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么狂妄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又觉浪漫而平静心安。

因此熟知李白、杜甫一流后,再看大唐社会现状就理解了盛唐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浪漫和狂放的诗人。


巧看世间


象李白杜甫之类所以狂妄浪漫其原因有以后原因。

一,本身的文化修养高境界商,智商高,大脑进入高维空间,超于常人,所以在言语行动上超常的表现,有时达到超脱境界。

二多数浪漫和妄诗人,一般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不一样,不受统治阶级的约束和束缚,甚至看不起统治阶级的所做所为,有时得不到重用,有的甚至不得志,故出遊名山大川,山河壮丽,给诗人更增添了壮观美丽的内心世界,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写出了更多的浪漫主义诗词,表现流露着狂安情怀,的确高尚。



赐福堂6664077924646


一定社会的文化说到底是由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李白、杜甫生活的年代,正式我国封建社会最高峰的顶点——盛唐时期。

经过“贞观之治”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大唐王朝,以它雄视古今的开放姿态向世人展示了它的自信与包容。这种自信源于经济的繁荣发展,源于封建政治的日益完善,源于全面发展的文化和思想。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一开始就登上了顶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怦然心动。这种浪漫所彰显的恰恰是大唐王朝的繁荣经济和开明政治,试想一下如果文化牵制的时代谁能写出如此气派的诗文?谁有好说不担心“文字狱”的出现?

杜甫,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大唐由盛而衰的时期,可以说唐朝的衰落,杜甫是最真切的见证者,亲历亲见了唐王朝的由盛而衰。杜甫的诗也就分成了前后两个不同的类型,后期以写实为主,反映了社会现实。前期的作品映射的也是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可以说李白杜甫的诗文不是个案,唐朝是我国政治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文化上吸收了优秀的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而形成了开放包容而又自信的大唐文化,这种文化在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谴唐使”就是这样来的。这种文化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肯定会打上“自信浪漫、开放包容”的印记。

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说到底是由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它们是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融合的关系。所以说,正是强大的大唐王朝和盛唐文化才产生了浪漫又狂放的大唐诗人!



生涯教育文史读书士子


感谢题主出题。大家好,我是苏州诚简,一名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唐朝的诗为什么那么久负盛名,这主要跟历史的发展和唐朝的发展有关。

首先,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比较特别或者擅长的文学形式。比如先秦的诸子散文,汉朝的赋,魏晋朝的志怪小说,南北朝的乐府,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说以及最出名的唐诗和宋词。

而唐朝的诗之所以那么名声大噪,这主要和唐朝盛世以及朝廷的推动有关。唐高祖李渊开创了唐朝之后,相继形成了唐太宗李世明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之治,这都使得唐朝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在这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下,自然有很多的文人骚客滥情于创作。加上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最主要的两个考试科目为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考儒家思想治国精髓,进士则主要考吟诗作赋。所以,这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为什么李白、杜甫等诗人都那么浪漫和狂放?

在我们印象当中,不论是唐朝还是纵观所有历史,最浪漫又最狂放的诗人则莫过于诗仙李白!而在我看来,李白、杜甫或者是唐代其他诗人之所以浪漫或者狂放,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唐朝盛世所致

试想,如果生活在一个战争的年代,社会动乱不断,百姓贫苦不堪,外面诸多现实困境之时,还谈何浪漫?所以,浪漫的基础之一,便是盛世太平。当唐朝的诗人大都吃饱喝足之后,平时有时间有条件可以到处旅游,可以拥有更多的浪漫情怀,可以憧憬更多的浪漫的故事,可以创作更多浪漫的唐诗。所以,这是一种原因。

第二,诗人乐忠于喝酒所致

诗人为了提升写诗的灵感,大家便聚在一起把酒吟诗。有些人酒量欠佳,没喝多少就醉了,有一种说法叫做酒壮怂人胆,于是他们变得疯癫起来。更有甚者,很多诗人都喝到了假酒,于是酒过三巡便作诗,然后他会认为自己写的诗无人能及,都是天下最好的诗。于是乎,唐朝的诗人借着酒劲,便浪漫和狂放起来。久而久之,这些诗人便一个比一个浪漫,一个比一个狂放。于是最终,李白成为了唐诗中浪漫和狂放的经典代表。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导,祝生活愉快!


我本无心争天下


才气性情诗若人,

心情喜怒入诗文。

如椽巨笔泼浓墨,

精美名篇万古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