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捷克式輕機槍的彈夾在上面,射擊手是如何瞄準敵人的?

談笑聲聲


捷克式輕機槍學名是ZB-26輕機槍,這把槍的準星在槍身的左側,並不是每一種槍械的準星都在槍身的上方,現代一些槍支也會安裝側瞄準器。捷克式輕機槍的上方是彈匣,大部分機槍手都習慣用右手持槍,因此捷克式輕機槍的準星才會安裝在左側。當機槍手射擊的時候,會盡量用左手握住槍身,以保持射擊的穩定性,同時機槍手會用自己的面部緊貼槍身的左側,以便於觀察射擊。



很多人受國產抗日劇的誤導,對於捷克式輕機槍的用途有著一定的誤解,真正的捷克式輕機槍只有20發子彈,不可能像國產抗日劇中那樣持續不斷的射擊,更不可能像抗日劇中那樣抱著射擊(槍管發熱會燙傷手)。捷克式輕機槍的射速只有500發每分鐘,這個射速在輕機槍裡面屬於正常水平,但是同重機槍以及通用機槍相比,捷克式輕機槍的射速就比較低了。因為射速較低,彈容量較少,捷克式輕機槍並不具備持續壓制性射擊的能力,在戰爭中主要是通過點射的方式來打擊敵人。


捷克式輕機槍的射程高達1500米,有效射程能夠達到1000米,要比普通的步槍射程更遠。而較低的射速也能讓捷克式輕機槍的機槍手在有限的彈容量內完成更多次數的點射,因此捷克式輕機槍對於射擊的精準度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捷克式輕機槍在二戰爆發前就已經進入我國,我國購買捷克式輕機槍並不是因為這類輕機槍的性能優越,而是因為從1919年開始,我國被國際社會實施武器禁運,剛好捷克式輕機槍不在禁運的名單內。當時我國軍隊缺乏遠程的壓制性武器,捷克式輕機槍要比單發步槍的火力強得多,而且捷克式輕機槍採用的是7.92毫米,子彈和我國仿製的毛瑟步槍的子彈口徑相同。

在二戰前我國共進口了大約4萬挺捷克式輕機槍,後來我國在進口的捷克式輕機槍的基礎下進行了仿製。國內仿製的捷克式輕機槍,要比進口的捷克式輕機槍數量更多,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我國國內大約裝備了10萬挺捷克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在面對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的時候具備一定的優勢,在我國抗戰時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捷克式輕機槍在歐美戰場上的表現十分一般,特別是在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大量裝備之後,捷克式輕機槍無論是射速還是彈容量都不如MG-42通用機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遠不如後者。捷克式輕機槍在我國一直裝備到56式自動步槍服役的時候,當時的捷克式輕機槍還專門改造成了7.62毫米的彈匣。以便於和56式衝鋒槍的彈匣相匹配。在56式輕機槍大量服役之後,捷克式輕機槍才逐漸的淡出了我軍的裝備舞臺。


軍武小咖


捷克式機槍彈匣雖然在上面,但是也還是有準星和照門的,有準星有照門就可以瞄準射擊了。

在那個年代,很多自動武器的彈匣都在上面或者側面,這個主要是受限於當時技術上的一些問題,在當時這樣做也是盡善盡美了。不光捷克式,英軍的布倫機槍、日軍的九六式九九式、蘇軍的轉盤機槍,彈匣都在上面。

彈匣在上面,還是可以瞄準的,不過就是準星和照門偏一點而已。捷克式機槍照門下那個圓圓的,就是用來調節標尺的。標尺可以調節,準星還在,瞄準是不成問題的。

其實對於機槍來說,這個偏移的準星和照門影響並不大,機槍並不是像步槍那樣要精準射擊。機槍本身打的也就是個概率射擊,壓制住最重要,至於打不打得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歪把子機槍準星也是偏移的,只不過他們的準星是向右偏移,因為槍管左側是歪把子的彈鬥,而槍管正上方是注油器,如果準星直接放在槍口正上方,視線則是完全被擋住了。

這種彈匣在上方的槍幾乎戰後就淘汰了,也就我們旁邊某個鄰國還在用。下方供彈的槍的可靠性什麼的遠好於上方供彈的槍。


軍武文齋


的確,如果不注意的話,這把槍會被人誤認為沒有準星。同時,也會有不少人覺得,機槍不就是用來提供火力支援的嗎?如此一來,只要大致瞄準一個方向,朝瞄準的方向進行火力輸出就可以了。因此,有沒有瞄準基線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

但事實上,捷克式機槍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同時,這把機槍和其他類型的機槍還有不少的差距。那麼,這把槍和其他機槍究竟有何區別呢?就拿抗戰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歪把子機槍來說,歪把子機槍彈夾少說也有30發,這樣一來即便是間接突突多少也能給軍隊提供點火力輸出,但捷克式輕機槍最初的時候,彈夾僅僅只有20發,可以說稍微手抖一下,就得換下一個彈夾。

那怎麼克服這種困難呢?儘可能的適應槍械,然後去瞄準敵人在開槍。畢竟,這把槍射程可不同於一般的步槍。據悉,捷克式步槍高達1000米,也就是說只要你有能力,扛著輕機槍點射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由於在那個年代技術水平有限,經常會出現卡殼的情況,為儘量避免這種現象,只能將彈夾倒立起來,放在槍管上方。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樣一來會嚴重影響這把機槍的精度,但實際上這把槍在設計時,竟然還在機槍側面設計了準星。然而,這並不是最讓人意外的,最讓人意外的是設計出來後,竟然沒有很大程度的影響機槍手的瞄準。

那麼上面那種情況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事實上,任何槍對於人來說,只要設計出來就有一定合理性,這個時候學著去適應就好,當習慣之後就會發現,好像也並沒有特別難。當然,話說回來,彈夾還是多少對機槍手的視線有一定影響的。


軍武視界


這個問題看過真槍就明白了。

捷克式輕機槍是上個世紀我國大量進口使用的機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其最顯眼的特點是彈匣頂置,上方供彈,不過這麼一來,傳統的照門和準星就被迫挪位置了。

挪到哪裡去了呢?看上圖,很明顯他的準星是側置的,那麼答案就有了:

捷克式輕機槍的準星和照門都設置在槍身左側,射手瞄準時可以避開彈匣的影響。

同類機槍,例如英國布倫式和日本九九式/九六式等都是類似的瞄準原理。


深藍防務


彈夾在上面不代表遮擋瞄準視線,捷克式的瞄準基線在彈匣的左側,並沒有在槍身中線的位置,所以既不耽誤瞄準,也不耽誤換彈匣。只是這種設計對於左撇子來講十分痛苦,如果不用右肩抵住槍托基本上沒法用了。

ZB-26輕機槍,瞄準基線在彈匣左側,準星很明顯是偏的

捷克式輕機槍射擊的經典動作,槍托抵住右肩,左手扶在槍身後部


捷克布爾諾兵工廠的另一款得意之作,是布倫式輕機槍,也是英國二戰裝備的制式輕機槍,同樣採用上方安裝彈匣。日本人山寨捷克式的99式和96式輕機槍也同樣採用這一設計,這幾種槍在二戰大量生產裝備,這說明這種瞄準基線其實並沒有耽誤士兵的瞄準射擊。不過缺點還是有的,那就是高聳的彈匣還是會遮擋一部分視野。所以這種設計二戰之後基本上銷聲匿跡了。除了朝鮮那個73式輕機槍。

99式和96式

朝鮮的73式輕機槍,應該是二戰後唯一一家這麼設計輕機槍的了


紙上的宣仔


這種彈匣上置的機槍在一戰乃至二戰之前研發的一票機槍裡都是標配,不光捷克,還有布倫、劉易斯、DP大盤、麥德森、FM24等等這一票全是上置供彈。畢竟對於當時自動武器的可靠性偏低,而上置供彈帶來的供彈可靠和維修勤務性是下置供彈不能比的,而且還能降低火線高度。

至於怎麼瞄的話,用彈匣的就把照門和準心移到左邊啊,雖然這對精度確實會有些不利影響(不單要調整上下歸零,還得考慮左右歸零),但機槍作為一個概率射擊的全自動武器,影響不算太大。

而彈鼓彈盤啊這種,直接加高照門準心就行


瘋狗的輕武


通過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我們可以瞭解到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所使用最普遍的一款機槍就是捷克輕機槍。在那個缺少重武器的年代有一款輕機槍是各個部隊都夢寐以求的。那時候的連發武器基本都是靠敵人的繳獲,捷克式輕機槍是我國進口數量最多,而且國內可以自己仿製的一款機槍。還有一個比較鮮明的特點彈匣在機匣的上方。這讓人就不得不懷疑它到底是怎樣瞄準的呢?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捷克式輕機槍並沒有瞄準系統。畢竟作為機槍它只需要大體瞄準一下,然後進行火力壓制就可以。其實並不是這樣捷克式輕機槍的機械瞄準系統位於槍身的左側,這種瞄準系統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是很少見的。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機槍供彈技術還不太成熟,如果採用下置彈匣可能會造成子彈的卡殼,所以只好把彈匣改到上面。為了能讓射手進行瞄準就將瞄準系統改造了槍身的左側。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槍身的左側有兩個凸起,就是機械瞄準系統



量子聊軍武


捷克ZB-26輕機槍雖然彈匣在上面,但是不影響瞄準,上面還是有準星和照門。上置彈匣具有下置彈匣不可比的優勢,使得重心下移,下置拋殼,也不容易卡殼,特殊的設計使得槍在射擊的時候非常穩定,操控就變得容易,火藥氣體不會刺激射手的眼睛。


怎麼瞄準? 有了彈匣,照門和準星就移到左邊了,裝彈上膛就可以瞄準射擊了。機槍的射擊大多是連射或者點射,說白了,使用照門和準星概略瞄準,大多數情況下,抗戰的時候交戰距離一般都是在150米左右近戰,捷克機槍射擊的時候很穩定,雖然彈匣只有20發子彈,但射程在700米,精度好,散佈小,有經驗的機槍射手很容易打中目標。

不得不說捷克人的工匠精神,捷克式輕機槍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明星武器,永載中國抗戰史冊。



一顆小白楊188818128


很簡單,準星在槍口左側,而不是在槍口正上方。


致遠星的淪陷


跟著感覺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