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燒、呼吸困難、一度交代後事……一位武漢疑似患者的居家抗疫戰

持續發燒、呼吸困難、一度交代後事……一位武漢疑似患者的居家抗疫戰

文/半島記者 王好 圖/由受訪者提供(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已經16天不發燒了,咳嗽減輕,可以做簡單的家事。本月底會再進行一次核酸和CT複查。”回首過去的近一個月,餘女士和家人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作為在武漢當地居家吃藥隔離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2月18日,41歲的餘女士告訴半島記者,從1月24日診斷為疑似病例,到2月17日最終拿到解除疑似的複查結果,再到現在身體逐漸恢復,對於他們一家來說,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的噩夢,終於要醒來了。

除夕傳來的噩耗

餘女士是武漢當地一家醫療機構的護士,1月20日,她跟往常一樣按照排班安排到單位工作,“當天發熱病人很多,我們的防護就是常規的口罩”。當天下班回到家,她感覺有些累,“當時以為是工作產生的正常疲勞感,而且正好是節前忙年的時候,事情也比較多,沒有在意。”而就在這一天,鍾南山院士宣佈疫情確定出現了“人傳人”的現象。

22日,餘女士出現發熱、乾咳症狀,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本能地察覺到了異常,“可能是職業原因,其實之前聽說人傳人以後,我就注意防護,除了戴口罩,在家裡也儘量跟家人保持距離、注意通風和清潔消毒。”

不過,令她和家人擔心的情況還是發生了。“24號除夕那天,武漢封城的第二天。我的症狀突然加重,發燒、乾咳、乏力,非常不舒服,根本沒辦法準備年夜飯。”餘女士意識到,必須馬上去醫院檢查。“前後去了兩家醫院才排上隊,第一家排到300多號。”當天,CT和血檢結果中顯示有“兩肺磨玻璃病灶”,“嗜肺軍團菌”。醫生告訴她,由於暫時沒有核酸試劑檢測是否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因此“只能定為疑似”。震驚之下,多年的醫務工作經歷讓餘女士保持了最基本的冷靜,她知道必須有戰勝疾病的信心,“我身體素質一向很好,這麼多年沒有過發燒咳嗽”。

“在醫院排隊做完檢查,取了藥,折騰了差不多一整天,回家已經很晚了。再加上我不舒服,一吃就吐,我們一家三口的年夜飯就是一人一個饅頭。”

甚至開始“交代後事”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由於是新型病毒,尚無特效藥進行治療。作為疑似病例,餘女士最擔心的是此前防護措施不夠周到,可能給女兒和丈夫造成感染風險。

此後,餘女士開始遵醫囑用藥,並將自己和家人的情況上報社區、做好登記,根據工作人員的要求和提示嚴格居家隔離,進行健康監測。除了佩戴口罩以及每天用84消毒液對家中環境、物品、垃圾等進行消殺外,一家三口雖然同處一室,但都各自在不同的房間起居生活,餘女士除了上廁所,更是不踏出房間一步。“吃飯的時候我老公會送進來,之後我會讓他趕緊離開。”而一家人的交流,都是通過電話語音的方式完成。

疾病的發展比餘女士預想的要更加兇猛,接下來的五天,她反覆高燒,並且乾咳、乏力,大多數時間只能臥床。與此同時,所服用的部分藥物在她身上出現了明顯的副作用,包括嘔吐、服藥後不適感加重等等。

1月29日,她再次來到醫院,“CT複查影像報告說與前片相比病灶增多,雙肺可見磨玻璃密度影。血檢c反應蛋白超過正常值上限五倍多。”於女士和家人深知,這意味著她的感染加重,體內的炎症在不斷滋生。然而此時,武漢市內的各大定點醫院早已持續爆滿,一床難求。社區負責對接安排患者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無論是做核酸測試進一步確診,還是後面的住院,都需要排隊。

雖然身邊親友已經調動了所能聯繫到的幾乎所有資源為她提供幫助,雖然理性告訴她只要堅持就有希望,但面對未知病毒的恐懼、複查結果的不理想、可用藥物的有限、無法及時入院可能給家人造成的傳染風險加劇,種種負面信息和情緒像是心魔一般,令多日來神經持續緊張的她漸漸失去信心,感到絕望和無助。“當時真的感覺自己挺不過去了,發燒到38.5℃,胸肺難受,感覺呼吸不了了,生不如死”。

1月30日,餘女士的精神幾近崩潰,他開始跟丈夫和女兒“交代後事”。“媽媽這一天一直在跟我說自己不行了,沒救了,可能撐不了幾天了,讓我和爸爸好好過,不要太傷心。”餘女士還在上大二的女兒小麗告訴半島記者,她第一次覺得死亡離自己那麼近,“我要沒媽媽了”。不過,這個一直被父母當作“小孩子”般疼愛呵護的女孩,在這個全家陷入困境、彷徨無措的時刻,似乎“一夜長大”,她開始通過自己的方式保護媽媽,“我一直安慰她,緩解她的擔憂和緊張。和她說我年輕,我心態好,不會有事的。”

網絡“自救”遇貴人

與此同時,小麗開始尋求更多途徑進行“自救”。“我不斷撥打武漢當地的所有正規渠道發佈的救助熱線,同時通過微鄰里、QQ空間這些網上途徑進行求助。”令小麗和餘女士沒想到的是,求助發出後,無數社會志願者、熱心人士、社區工作人員以及有醫學背景的義務救助者開始跟他們聯繫,“有認識的,更多是不認識的熱心組織、專業人士給我們提供各種權威渠道的信息和最新的抗疫醫學專業知識。”

這其中,尤其令餘女士一家難忘和感恩的是,一位武漢大學的藥學教授,在得知她的病情後,主動幫助查看檢查報告,同時根據餘女士用藥後出現的副作用進行用藥指導,“當時家裡沒有藥了,她就親自開車給我們送過來,完全不求回報,也不要我們的醫藥費,真的是我們家的貴人。”

半島記者隨後輾轉聯繫到了為餘女士提供幫助的武漢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虹。她坦言,因為自己的專業背景,這段時間收到了很多素不相識患者的求助,其中不少都是像餘女士這樣的居家隔離治療的疑似病例。“從事醫學的人有一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安慰。對於他們來說,首先是很需要像我這樣懂醫的專業人士來給出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克服因為不能入院隔離治療而產生的恐懼和焦慮。再來才是發揮我的專業科普優勢,來指導他們對症用藥。”丁教授說,雖然從事的是幕後科研教育工作,但自己懂藥理,同時還是內科學博士,在抗擊疫情的當下,身在疫情最為複雜嚴峻的抗疫“主戰場”武漢,利用專業所長投身一線幫助患者,義不容辭。

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氧氣枕、藥品、營養品、心理輔導……在專業志願者組織和救助人士的幫助下,餘女士獲得的“外援”越來越多,大大緩解了此前裹挾著她的焦慮情緒,逐漸重新振作起來。“每天按時吃飯、服藥,注意臥床休息,保護增強機體免疫力。雖然體溫有反覆,但總體上高燒次數在減少,呼吸方面的障礙感也在減輕。”

2月2日,餘女士一家三口接到社區通知,安排到定點醫院進行核酸檢查以及CT複查。2月17日,檢查結果宣告,餘女士一家的抗疫戰迎來“拐點”,“我們一家三口核酸檢測都是陰性,結合我的第三次CT檢查影像,可以解除疑似,但是還要繼續隔離觀察。”

連日來,餘女士一家一直在持續關注疫情的進展和防控消息,看到好消息越來越多,她的內心百感交集。“這是全國上下社會各界努力的結果,包括我和家人,除了親人的相互守望關愛,社會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幫助我們度過了最為灰心絕望的時刻”。

目前,根據武漢市的相關封閉管理規定,餘女士和家人繼續居家隔離,“我已經16天沒有發燒,心率也在正常範圍內。”與此同時,與她密切接觸的丈夫、女兒持續沒有出現相關症狀,更讓她鬆了一口氣的是,自己病發之前所在單位的同事,也至今無一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我們現在仍然繼續嚴格執行居家隔離和健康監控,一天兩次測體溫。準備月底再進行一次核酸和CT複查。”

談到自己的抗疫經歷,餘女士和家人坦言,她想告訴更多仍然身處艱難時刻的抗疫家庭和患者,首先是戰勝心魔,通過正規渠道及時獲取權威信息,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適度合理用藥,一旦藥物出現副作用,必須馬上尋求專業指導。同時,身體“底子”也很關鍵,“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加強營養管理,注意飲食和休息,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多跟家人溝通,排解不良情緒,保持樂觀心態,增強機體免疫力。”

“肺炎患者在恢復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心肌的營養和保護,防範可能繼發的心肌炎。同時注意休息,起碼半年之內不要進行劇烈活動。”丁虹教授提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