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他的那些太妃们去了哪里?

轮回五千年


清朝宣统年间,自溥仪登基还活着的先帝妃嫔一共有4位,分别是端康皇贵妃、庄和皇贵妃 、敬懿皇贵妃、荣惠皇贵妃。其中端康是光绪的妃子,庄和、敬懿、荣惠是同治的妃子。那么在1924年11月5日宣统皇帝被赶出紫禁城后,这四位太妃都去了哪里呢?



端康皇贵妃

端贵皇贵妃即瑾妃,乃是光绪最宠爱的妃子珍妃的姐姐,1889年入宫为嫔,号“瑾嫔”。后因慈禧60大寿被加恩为妃,不过在1894年因其妹妹珍妃忤逆慈禧,她被牵连被贬为贵人,但次年又被晋升为妃。



1909年溥仪继位后,瑾妃被上尊号“兼祧皇考瑾贵妃”。1912年溥仪逊位后,瑾妃上尊号“端康皇贵太妃”。1924年9月24日,瑾妃病逝于永和宫中,此时距离溥仪被赶出皇宫还有41天的时间。所以当溥仪被赶出皇宫的时候,瑾妃早已魂归天国啦。

庄和皇贵妃

庄和皇贵妃即珣妃,她的侄女就是同治的皇后孝哲皇后。1872年,入宫为妃,初封嫔,号“珣嫔”。1874年11月15日晋升珣妃。1894年正月,被光绪皇帝晋升为珣贵妃。1909年溥仪继位,册封她为“皇考珣皇贵妃”。1913年,逊位的溥仪晋升她为庄和皇贵妃。



1921年4月14日,庄和病逝于储秀宫。此时距离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还有1301天。同端康一样,庄和在溥仪被赶出时已魂归天国。

敬懿皇贵妃

敬懿皇贵妃即瑜妃,她是四大太妃中最漂亮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琴棋书画无所不能。1872年入宫,初为瑜嫔。1874年11月15日晋升为瑜妃。1894年正月,被光绪皇帝晋升为瑜贵妃。1909年溥仪继位,她被上尊号“皇考瑜皇贵妃”。1913年3月12日,她又上尊号“敬懿皇贵妃”。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赶出皇宫,并前往北府居住。而敬懿则前往位于麒麟碑胡同的荣寿固伦公主府(荣寿固伦公主于1924年病逝)居住,直至终老。1932年2月3日因病逝世。

荣惠皇贵妃

荣惠皇贵妃即瑨妃。1872年2月初3进宫,初为瑨贵人。1874年,晋升瑨嫔。1894年,光绪皇帝奉慈禧太后懿旨晋升其为瑨妃。1895年,再次晋升为瑨贵妃。1909年溥仪登基,其晋升瑨皇贵妃。1913年,被晋升为荣惠皇贵妃。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赶出皇宫。荣惠和敬懿两位太妃一起前往位于麒麟碑胡同的荣寿固伦公主府居住,直至终老。1933年5月18日因病逝世。



可以说溥仪在位时宫中的四大太妃除了端康皇贵妃、庄和皇贵妃两位皇太妃在溥仪被赶出宫前就去世的。其余的两位太妃都前往位于麒麟碑胡同的荣寿固伦公主府居住,且一直居住在去世。


澳古说历史


溥仪被迫退位之时,不论是皇宫也好,或是清政府也好,皆由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一人作主。

他的退位诏书也是隆裕让人草拟并且下发的,溥仪的退位让她松了一口气,也让她没了继续撑下去的动力,所以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隆裕便在抑郁之中病逝。

1913年隆裕病逝时,溥仪只有7岁,紫禁城应当由谁来主持呢?

隆裕死后,争夺这个“皇宫之主”的便是当时的四位太妃,她们之中有三人是同治皇帝的遗孀,即敬懿太妃、荣惠太妃和庄和太妃;一人是光绪皇帝的遗孀,即端康太妃。

同治帝虽然留下了三个遗孀,不过却以敬懿太妃为首。

1908年慈禧选定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因为同治帝和光绪帝二人无后,所以让他“继承同治,兼祧光绪”,也就是说溥仪是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二人为子,那么同治和光绪的遗孀便都是溥仪的嗣母。

所以,对这四位太妃,溥仪一律叫她们“皇额娘”,倘若隆裕活着的话她们实际上是没这个资格的。

后来是哪个太妃成了“皇宫之主”呢?是端康太妃。

说到端康太妃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若说到被慈禧投井的珍妃的话,恐怕没人会不知道吧?端康太妃便是珍妃的姐姐,在被册封为端康太妃之前,她的封号是瑾妃。

端康太妃之所以能够打败敬懿太妃,成为继隆裕之后的皇宫的掌舵者,实际上是因为她找到了外援——袁世凯。

溥仪退位之后虽然能够享受“清室优待条件”,虽然能够躲在紫禁城里继续当逊清“小朝廷”皇帝,可说到底他和“小朝廷”能不能继续存在,或者能不能继续享受优待条件,还得是住在中南海的那位袁总统说了算呀!

袁世凯站出来“干涉”,钦定由端康太妃主持皇宫事务,谁敢不从?

端康太妃被袁世凯钦定为皇宫的掌舵人之后,敬懿太妃那个气呀,隆裕活着的时候敬懿、荣惠和庄和三人便受到了打压,一度被隆裕打入冷宫,好不容易熬死了隆裕,原想着熬出头了,谁知道又跳出来个端康。

后来溥仪之所以会娶婉容,婉容之所以成为皇后,也是由端康太妃一手拍板决定,气得敬懿太妃有气也不知道往哪撒。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的时候,这四位皇太妃又去了哪呢?

冯玉祥是在1924年10月23日发动“北京政变”,随后一不做二不休地在11月5日派鹿钟麟去皇宫驱逐溥仪,溥仪也于当日下午3时左右离开皇宫驱车前往醇亲王府。

可实际上,早在溥仪遭到驱逐之前,庄和太妃和端康太妃便已经不在人世了。

庄和太妃在1921年4月14日因病去世,随后被葬入同治皇帝的惠陵的妃园寝。

端康太妃虽然在隆裕死后成为了皇宫里的主宰,体验了一把大权在握的美妙感觉,可也没能体验多久,这才过完了1924年的中秋节没几天,她便病倒了,并且一病不起,于1924年9月24日病死了,随后被葬入了光绪帝崇陵的妃园寝。

这也算是端康的幸运,她才死了一个月,冯玉祥便发动了政变,然后驱逐了溥仪。

溥仪当时被鹿钟麟那句“你愿意平民,还是想继续当皇帝”给吓得脸色苍白,急急忙忙收拾好东西逃出了皇宫,在醇亲王府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仍然心有余悸,又赶紧离开醇亲王府去了日本使馆请求庇护。

庄和太妃和端康太妃死了,溥仪被赶走了,可是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却留了下来。

冯玉祥口口声声溥仪他们如果不离开皇宫的话,他便对着紫禁城开炮,怎么敬懿和荣惠没走,他却没有开炮?说白了冯玉祥也不过是在吓唬溥仪而已,他要真敢对着紫禁城开炮,恐怕早被骂死了。

他也没打算让敬懿和荣惠留在皇宫,但是这两位老太太耍起了赖皮,鹿钟麟好说歹说,她们却说什么也不肯出宫。

当时敬懿和荣惠已经是68岁的老太太了,鹿钟麟也不敢对她们动粗,只好向冯玉祥请示。

冯玉祥听说了这事之后也有点发愣,你说你们两位老太太也快70岁的人,怎么还在这耍赖皮呢?

说实话,敬懿和荣惠毕竟到了这个岁数了,已经活成了人精,她们可不像溥仪那样没经历过事,所以碰到事便慌慌张张不知所措,从冯玉祥让人“逼宫”却又给了时限,在时限之上又多给几个小时这么点小事,她们便看出来冯玉祥嘴上说要开炮,但显然不敢真的这么做,所以她们才敢赖在皇宫不走。

不过,敬懿和荣惠也不是不走,她们只是不想走的那么着急,因为皇宫里的“家当”还得多拿一点呀!

冯玉祥让人围着皇宫,她们不走的话谁照顾她们的吃喝拉撒睡?

她们之所以没和溥仪一起出宫,原因便在于想多拿一点“家当”,这样的话即便离开了皇宫也能继续享受自己的晚年。

这两位老太太拿够了东西之后,这才晃晃悠悠地离开了皇宫,然后住进去了麒麟碑胡同,仍然好吃好喝地活着,还没在皇宫时的那种压抑感。

敬懿太妃后来病逝于1932年2月,荣惠太妃则病逝于1933年5月,后于1935年被一同葬入妃园寝。


宁糊涂


清朝宣统皇帝,即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而那些太妃们指的是光绪皇帝和同治皇帝这哥俩的健在的妃子。她们分别是:瑾妃、瑜妃、瑨妃和珣贵妃,后来均被封为太妃。


1、瑾妃——端康皇贵妃,光绪皇帝的三位后妃之一,就是被慈禧下令推入井中的珍妃的亲姐姐,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后,尊其为"兼祧皇考瑾贵妃"。1924年9月24日,瑾妃病逝于永和宫中,年51岁,谥号为“温靖皇贵妃”。


2、瑜妃——敬懿皇贵太妃,同治帝的妃子之一,颇有心计。1932年2月5日病死,终年七十七岁,谥号为“献哲皇贵妃”。


3、瑨妃——荣惠皇贵太妃,同治帝的妃子之一,溥仪尊封为荣惠皇贵妃。1933年5月18日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敦惠皇贵妃”。


4、珣贵妃,同治帝的妃子之一,宣统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又称她为庄和皇贵妃。1921年4月14日病死,终年六十五岁,谥为“恭肃皇贵妃”。


光绪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同时隆裕被封为皇太后,与溥仪的父亲载沣共同摄政。而瑾妃也被封为皇太妃,而瑜妃、瑨妃和珣贵妃却没有什么事,根本没有想到对她们进行册封。

一、瑜妃和瑨妃


因为瑜妃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而且曾因慈禧把她和瑨妃一起打入过冷宫,所以俩人感情特别好,平时说话聊天,可谓是共患难的闺蜜。瑜妃曾经两次闹出过非常大的动静,一次是在拜祭慈禧时,瑜妃在清东陵撒泼打滚,大闹天宫。另一次是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逼迫她们搬走时,瑜妃又是以死相逼,争取了十几天的收拾财物的时间。


话说,瑜妃看着趾高气昂的隆裕皇太后是心里一万个不痛快,能不能摄政她不在乎,也争抢不了。但是名分上的事,能争取还是要争取。特别是还得天天奴才长奴才短的给隆裕太后请安,本来是平起平坐的,想到这里,她心里的话就蹭蹭地往上冒。当然,瑜妃是打心眼里瞧不起隆裕。


慈禧出殡时,大家一起去东陵拜祭。瑜妃直接来到载沣的面前,在空旷的天地里,当做大家所有人的面,质问他,溥仪是是不是同时过继给了同治帝和光绪帝,肩挑两家。载沣说是,瑜妃就开始坐在地上连哭带絮叨了,质问他为何隆裕皇后被称为母后,自己还是奴才。见载沣不说话,瑜妃干脆在地上打起滚来。


在百官相劝和载沣同意回去就做安排后,瑜妃才不哭不闹,一起回京。可是此事一直拖着,没有 解决。一年后,有一次去清东陵拜祭,瑜妃又旧事重提,颇有让慈禧给她做主的意思。这次,瑜妃直接就向柱子上撞去。回京后,问题得到了解决,瑜妃心愿得到了满足,捎带瑨妃和珣妃也跟着她沾光,一起被封为皇太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限期溥仪他们搬离。瑜妃先是哭闹,看看能不能不走。是啊,去哪里能赶上皇后里好呢!一哭二闹三上吊之后,瑜妃一看不走是不行,最后得到了缓期搬离的宽限,于是和瑨妃尽最大可能把宝贝都带上搬了出去。


瑜妃和瑨妃搬走后,过了几年的舒坦日子,毕竟手里有钱。几年后,瑜妃病逝,一年后,瑨妃也走了。而珣贵妃呢?在瑜妃去世前的十几年就因病去世了。

二、瑾妃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妹妹(珍妃)被入选宫中,初封为瑾嫔,后晋妃,光绪二十年因珍妃忤逆太后而受株连,降为贵人,次年复升为妃。

当时,作为光绪三个后妃之一的瑾妃的境遇与皇后隆裕一样,是被冷落的。珍妃皮肤白皙,相貌秀美,人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瑾妃却又矮又胖,相貌平平,性格沉稳。光绪帝当时只喜欢珍妃一人,天天与珍妃在一起,都不正眼瞧她俩。但是在慈禧西逃时,瑾妃比妹妹珍妃幸运,被带上了。

宣统即位后,瑾妃的徽号是端康太妃,住在永和宫,此时,她与溥仪关系不错。溥仪退位后次年,隆裕太后去世,瑾妃的地位有所提高。瑾妃得到袁世凯的支持,得到了抚养溥仪的资格。


瑾妃有了权后,开始与溥仪关系有了裂隙,监视并制约溥仪,并且对太监和宫女非打即骂,搞得大家对她意见都非常大。有一次,溥仪与瑾妃大吵之后,瑾妃把溥仪的生母和奶奶都叫进宫训话,结果溥仪生母气不过,回家后寻了短见。


之后,瑾妃与溥仪关系一度降到冰点,之后稍稍缓和。在1924年秋天,瑾妃受了风寒,不久便病逝。

三、隆裕皇太后


隆裕(1868-1913,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隆裕皇太后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长得平常,又是慈禧的眼线,深得光绪的厌恶。溥仪继承皇位后,隆裕作为溥仪的养母,又是皇太后,且能摄政,权利是非常大的。但隆裕与溥仪的感情比较淡。


隆裕不善于巴结于人,所以亲信不多。但她尽力抚育溥仪,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的责任人。她在和袁世凯进行了长谈后,对他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最后表态说:


“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隆裕自我感觉罪孽深重,觉得大清断送在了自己的手中,她说只要天下平安就好。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校书郎工作室,柒月夏


历史漫谈君


1924年11月5日,对于逊帝溥仪来说,这真是狼狈的一天。他被西北军阀冯玉祥逼迫着,连换洗衣服都来不及拿,就带着婉容和文绣被赶出了紫禁城他的家。然而,让冯玉祥头痛的是,紫禁城里居然还有钉子户跟他性命相搏,硬是死活不肯走,而他竟束手无策。这钉子户究竟是谁呢?

(敬懿皇贵太妃)

这钉子户就是敬懿皇贵太妃和荣惠皇贵太妃。

敬懿皇贵太妃是个狠角色,她和荣惠皇贵太妃都是同治的遗孀。

早在光绪帝去世时,由于光绪帝没有儿子,慈禧便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抱进宫来,把他过继给同治,同时让他肩祧两房,亦兼承光绪之祧。

溥仪继位时,还是3岁的毛孩子。慈禧遗诏,把光绪的皇后隆裕封为皇太后,和载沣共同辅政。

当时敬懿皇贵太妃和荣惠皇贵太妃还是瑜妃和瑨妃。并且由于同治早逝,慈禧称,看到她二人容易想到去世的儿子,所以将她俩打发到冷宫里了。

隆裕被封为皇太后以后,瑜妃和瑨妃没能得到分封。更可气的是隆裕还称她们为奴才,所以瑜妃很不满。

在慈禧下葬清东陵时,王公大臣还有后宫嫔妃都要前往祭拜。

瑜妃待祭拜完毕,便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直接问载沣,溥仪入继,是否只过继给德宗(光绪)没有过继给穆宗(同治)?

载沣还没明白瑜妃的用意,便老实说,兼继穆宗。

瑜妃听了立刻当众指着载沣的鼻子问,那为何隆裕被封为皇太后,而我却还是个奴才?

说完,瑜妃作死作活地就往柱子上撞。扬言与其回宫去做奴才,还不如给老佛爷殉葬。

瑜妃一闹,大家都慌了神。要知道这可是皇家祖陵,埋的都是先人。如果瑜妃真死在这里,说出去被人笑话,会丢了皇家脸面。

众人又拉又劝,瑜妃就赖在地上打滚不起来。

载沣没办法,只得和隆裕商量后,同意晋封她为皇太妃,除了不用称奴才外,月钱亦增加,她这才罢休。

(载沣剧照)

当然,瑜妃被封为皇太妃,瑨妃和珣贵妃,还有光绪帝的遗孀瑾妃也都跟着沾了光,被封了皇太妃。

溥仪退位时,这4位太妃也都健在,只是她们都和隆裕关系不好。

虽说隆裕是溥仪的养母,但隆裕性情暴躁,喜怒无定。溥仪和她感情很生份,倒是和思想开通,喜欢新事物的瑾妃最为亲近。

隆裕病逝后,一心想做皇太后的瑜妃,便打起了溥仪的主意。她施展手段,想得到溥仪养母的身份。但瑾妃也不是省油的灯,她很快联合袁世凯,阻挠了瑜妃的阴谋。同时她又拉拢溥仪,被溥仪封为端康皇贵太妃,这样一来,她就成了4太妃之首。

瑾妃自从被封为皇贵太妃后,对溥仪的态度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不仅强迫溥仪喊她皇额娘,还压根不把溥仪放在眼里。

对待瑜妃、瑨妃和珣贵妃那更是百般责难,气得瑜妃三人,常常背地里对她说三道四。

至于宫女太监,那就更惨了,非打即骂。看谁不顺眼,就撵出宫去,结果宫里上上下下都对她不满。

溥仪有一次被宫女太监怂恿着,和她大吵了一架。结果她就把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和祖母刘佳氏叫到宫里,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她们教子无方。刘佳氏和瓜尔佳氏跪在地上一再给瑾妃赔不是,又逼着溥仪道歉这才算完。

(瑾妃剧照)

没想到瓜尔佳氏性格刚强,受了气后回去就吞鸦片自杀了。从那以后瑾妃才有所收敛,但她和溥仪的关系也算是彻底完结了。

1921年4月,最没有存在感的珣贵妃先行病逝。溥仪给她上谥号“恭肃皇贵妃”。

紧接着,能吃会喝的瑾妃在1924年过中秋时,由于受了风寒不久病逝。溥仪给她上谥号“端康皇贵妃”。

这下就剩下瑜妃和瑨妃两位太妃了。

瑨妃和瑜妃早年都不得同治宠爱,后来又一起被慈禧打入冷宫,凡事都由瑜妃做主。因此二人在4位太妃中,关系最亲近。

然而瑾妃去世不久,瑜妃和瑨妃就赶上了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说实话,政变对她二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是紧接着她二人要被扫地出门,这就要了她们的命。

面对冯玉祥的军队,一把年纪的瑜妃不像溥仪那么仓皇。她一边在冯玉祥军队面前以死相逼,一边命瑨妃尽全力清理财物。

看着瑜妃又哭又闹,冯玉祥也傻了眼。他担心,万一她真自杀了,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他只得多给了瑜妃和瑨妃15天时间。

在充裕的时间内,瑜妃和瑨妃尽最大力量把所有财物打包,甚至连光绪当年登基穿过的一件龙袍也被打包带走。

她们先是到荣寿大公主的府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接着二人又迁到东城麒麟碑胡同居住。

后来瑜妃听说溥仪要到伪满洲国去做皇帝,还把她从宫里带出来的龙袍献给溥仪,希望待溥仪登基后,还能跟着去东北吃香喝辣。

可惜她没能等到溥仪登基,便于1932年2月病逝了。瑜妃一走,瑨妃顿觉人生没了趣味,不久便也找瑜妃去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宫时,大清尚有4位太妃,其中包括同治皇帝遗孀三位,光绪皇帝遗孀一位。原本按照继承皇位先后顺序,这四位太妃应是溥仪的奶奶辈和妈妈辈,但因为溥仪曾被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所以最后四位太妃也就都成了溥仪的妈妈辈,简称“四个妈”。

也正因此,四位太妃的最终去向问题,可以统一被归结到:溥仪的“妈妈们”去哪儿了。

溥仪在当上皇帝之前,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被过继给光绪为子,以此继承大清皇位。

按照清朝皇室的先例,溥仪就该叫光绪为皇阿玛,管他们的皇后叫皇额娘。于是,溥仪在这种先例之下,就有了两个爸爸(算上亲爹)和两个妈(隆裕太后和亲妈)。

裕隆刚当上皇太后,就赶上了大清国灭亡。作为皇帝的母亲,隆裕太后自然是要垂帘听政、自然是要签《退位诏书》、自然是要承受遗老遗少们的责骂。

大清国亡了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就在郁闷中去世。

如果严格遵照清朝皇室礼法,隆裕太后死了,那溥仪就算是没妈的孩子了。可溥仪赶上行情了呀!大清国的灭亡,可是中国古今未有之大变局,现在已经是共和时期了!过去的那一套,必然是要摒弃的。

于是呢,在袁世凯的提议下,应该给同光二帝的四位妃子加以封号什么的。按理说袁世凯不应该管这个闲事,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谁知道这四位太妃的家人怎么想的,也就是瞅着皇帝没什么权力了,才敢请求袁世凯出面管闲事。

袁世凯管闲事的直接后果,便是小皇帝溥仪又多了“四个妈”。(按照溥仪的话就是:本朝从来没有皇帝管妃叫额娘的。)这四个妈分别是:敬懿太妃、庄和太妃、荣惠太妃、端康太妃;其中只有端康太妃是光绪帝的妃子,其他三位全是同治帝的妃子。

这四个妈刚进宫的时候,受慈禧压迫;慈禧死了,又被隆裕太后打入冷宫;好不容易隆裕太后也死了,大清国却完蛋了。忽然之间失去了约束,四个老太太那还不得分个高下?可大家都是妃子,这高低贵贱该怎么分呢?

要不怎么说人人都喜欢年轻呢?因为年轻就是好啊!

隆裕太后去世之后,后宫群妃无首,四个太妃为了争太妃之首,也是拼尽了手段。最后,袁世凯指定端康太妃主持宫中,并取得了皇帝的最高抚养权;并对紫禁城里的一切闲杂人等吆五喝六,俨然把自己当成第三代慈禧老佛爷了!

端康太妃成了太妃之首,对她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因为溥仪心里有什么邪火,总是冲着她发。也就仗着皇帝年幼无知且又逊位无权,端康太妃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终于有一次,这个老太妃把溥仪的亲妈给逼死了,这才引得溥仪大怒!

溥仪跑到端康太妃住的永和宫,把她给吼了一顿。要不怎么说人家年轻呢,这一顿吼虽说只是镇住了端康太妃,却把庄和太妃给吓的一病不起,最后愣是病死在床上。至此,宣统皇帝的五个额娘一个妈,已经死了一半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冯玉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解散国会,并组织了自己的内阁。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扛把子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把紫禁城的小朝廷移出宫禁,并严令他们“三个小时全部搬出去!”

这个时候的紫禁城,大家都在干嘛呢?溥仪皇帝业已完婚亲政,正在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端康太妃刚刚去世不到十天,前朝遗老们已经替她办完了丧事。偌大的紫禁城,如今只剩下三个主人了:溥仪和他的两个皇额娘。

听说要在三个小时内搬出去,溥仪急的跳了起来!匆匆忙忙收拾了一些财宝之后,便搬到亲爹的宅邸“北府”。

溥仪搬出去之后,并不意味着紫禁城已经空了;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还赖在宫里没走呢。若是别人,执行驱逐命令的鹿钟麟连拖带拽也就拉出去了。可是这两位年事已高,真要闹出个三长两短,自己也没办法向上级交代。

无奈之下,鹿钟麟只好将其他人都赶出来,留下两位太妃和几个贴身太监在宫里。鹿钟麟总是要执行上峰命令的,为了逼她们自己出宫,将紫禁城围起来,只许出不许进。两位老太太在扛了几天之后,实在饿得不行了,只好带着精挑细选的珍宝,方才晃悠悠地出来。

这两位老太太能从同治年间,一直活到民国时期,凭借的可不只是脾气好,而是心眼儿多!她们极善察言观色,对于危险有着敏锐的嗅觉。慈禧太后那么难伺候的主儿,她们俩都能应付,一个小小的鹿钟麟,完全不在话下。

冯玉祥下令驱逐皇帝出宫的时候,两位老太太就已经察觉出,他的动机并非是要赶尽杀绝、而是单纯的看不惯这个小朝廷。在这种情况下,两位太妃便尽可能多的盗取珍宝,以便出了紫禁城,自己的生活也能多一份保障。

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在搬出紫禁城之后,并没有离得太远,而是在交道口附近一个名叫麒麟碑胡同住下。溥仪虽然老大不乐意,毕竟这两位也是他的皇额娘,只要她们还健在,溥仪就得尽一天孝心:每个月给二位8000大洋生活费,并定期写信安慰。要知道,溥仪给自己亲爹尽孝,也才2400大洋,皇帝的老婆就是不一样!

麒麟碑胡同虽然不大,里面的宅邸却别有洞天。两位老太太手里有钱,又没有杂事叨扰,日子也是优哉游哉。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她们乐享天年,离宫几年后相继病逝。

自此,溥仪皇帝的妈妈们便也全部去了天堂了了。


记者李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时有4大太妃。

庄和太妃

阿鲁特氏,蒙古人

他是同治的妃子。她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是同治皇后的姑姑以外(这算不算乱伦?),是个很平庸的人。

姑侄二人同时被选入宫,侄女被立为同治帝的皇后,姑母却被选为嫔。

同治因为天花(一说嫖妓染上梅毒)暴毙,庄和太妃19岁就开始守寡。

1921年,65岁的庄和太妃去世,没有赶上冯玉祥的逼宫。

端康太妃

他他拉氏,满族人

运气最好的就是端康太妃。隆裕太后死后,宫里就是端康太妃主事。他是贞妃的姐姐,光绪的原配贵妃。遗憾的是,无论是他还是隆裕太后,都被光绪极端厌恶,认为她们是慈禧的爪牙。端康太妃和光绪,从没有同过床,当然也没有后代。

不过端康太妃性格较为随和,为人慈善,平时很少在宫中作威作福,所以人缘很好。

只是晚年,端康太妃患有严重的甲状腺疾病,最终不治而亡。

她的运气很好,死后才20天,冯玉祥就派兵将所有人赶出了皇宫。

这几个太妃中,端康是唯一死在紫禁城的。

敬懿太妃

赫舍里氏,满族人

据说她当年是个大美人,身材苗条,冰肌玉质,花容月貌,而且聪明机敏,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被同治皇帝看中,成为妃子。

只是同治得了没多久就死了,敬懿太妃基本也是守活寡。

敬懿太妃虽没有慈禧太后的能力,但是4大太妃中最厉害的,一度压到了懦弱的裕隆太后操纵了后宫的大权。

只是,好景不长,很快紫禁城就树倒猢狲散了。

冯玉祥部队来驱赶时,溥仪吓得半死,婉容文绣哭哭啼啼。

但敬懿太妃非常乘坐,一面以死相逼,一面全力清理自己的财物。

冯玉祥见敬懿太妃闹得厉害,怕她真的自杀不好收拾,就让她留下来多住了15天。

由此,敬懿太妃得以将所有的财物,包括一些稀世珍宝《中秋帖》、《伯远帖》等带出宫。

相反,溥仪他们除了随身带走一些最值钱的财物,其他基本都丢掉了。

出宫以后,年级很大的敬懿太妃在东城麒麟胡同豪宅隐居,当时他们因70岁高龄。

8年后,78岁的敬懿太妃寿终正寝。



荣惠太妃

西林觉罗氏,满族人

她也是同治的妃子,比敬懿太妃小1岁。

荣惠太妃几乎是敬懿太妃的影子,两人在同治死后就关系密切,互相保护。

只是荣惠太妃没有太多野心,能力也不强。

她的生活轨迹同敬懿太妃几乎一致。

冯玉祥来赶人的时候,敬懿太妃一同要寻死,得以和敬懿太妃一同留下了半个月。

这半个月内,她和敬懿太妃一起将所有财物装箱。说起来,荣惠太妃更细心一些,连光绪帝穿过的龙袍和她自己被晋封为皇贵妃时所得的部分仪仗、伞盖、舆轿等“软片”,全部带走了。

荣惠太妃甚至试图带走自己的金丝楠木棺材,只是因为太大无法搬运,最终只得留下,成为目前故宫的文物。

荣惠太妃和敬懿太妃一同隐居东城麒麟胡同隐居。1932年,她的好友敬懿太妃去世。荣惠太妃一个人倍感寂寞,1年以后也去世,享年78岁。


萨沙


溥仪还是嫩了点儿,被冯玉祥一吓唬乖乖的就搬出了故宫,而那些久经考验的太妃则就不同,他们死缠硬磨愣是在故宫里又住了些日子,收拾了众多宝物,然后主动出宫。

清帝逊位后,按照《清室优待条件》依旧住在故宫里,当时宫中有四大太妃,分别是

同治皇帝之遗孀—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同治皇帝之遗孀—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同治皇帝之遗孀—庄和皇贵太妃阿鲁特氏;光绪皇帝之遗孀—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

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

四妃中最有名的当属端康皇贵太妃,因为他正是珍妃的亲姐姐瑾妃。这位号称“胖娘娘”的太妃,一生与世无争,成为太妃后在后宫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婉容之所以能力压文绣成为皇后就是得到了端康皇贵太妃的大力支持。

端康皇贵太妃是幸运的,去世后仅仅十几天溥仪就被赶出故宫。

庄和皇贵太妃

阿鲁特氏,蒙古族,是同治皇帝的嫔妃之一,是统治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但是却比皇后还小三岁。庄和皇贵太妃1921年病逝,终年六十五岁,所以也没有赶上被逼出宫。

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 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

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是同治皇帝的瑜妃,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是同治皇帝的瑨妃。

溥仪被吓得离开皇宫,可是这两个老太妃可不是吃素的,一番死缠烂打,哭天抹泪弄的鹿钟麟也没办法,只好将他们暂时留在宫中,这两大太妃在宫中也没闲着,他们四处搜罗将很多宫中藏品打包,然后主动离开了皇宫。

出宫后他们住在附近的胡同里,依旧有大批太监伺候,1932年赫舍里氏病逝,北京还举行了盛大的皇家葬礼,一年后西林觉罗氏也病逝。


一点点历史


清朝最后一位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以后,留下了清王朝的四位太妃,分别是同治皇帝的三位遗孀:懿靖皇贵太妃赫舍里氏、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庄河皇贵太妃阿鲁特氏,还有一位是光绪皇帝的遗孀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著名的珍妃的姐姐)。

在退位的清王室中,除了隆裕皇太后之外,就是四大太妃的地位最尊贵。其中的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年纪比较轻,思想开明,在隆裕皇太后升遐以后,就属端康皇贵太妃地位最高。


四大皇贵妃中的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最为美貌,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光绪帝死后第四天就被尊为皇贵妃。被赶出紫禁城后迁入了荣寿公主府,民国二十年病逝。而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也一样的命运。

庄和皇贵太妃阿鲁特氏是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也是同治帝的妃嫔,清朝灭亡后被尊奉为皇贵太妃。

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就是光绪帝的瑾妃,也是著名的珍妃的姐姐。他他拉氏姐妹入宫后,珍妃入主景仁宫,瑾妃入主永和宫。瑾妃成为端康皇贵太妃以后,溥仪非常尊重她,称其为皇阿娘。

瑾妃长相并不美观,甚至有点那啥,但是地位非常高,清朝灭亡后她仍旧居住在永和宫。而瑾妃爱好美食,永和宫的小膳房也相当出色。民国年间,瑾妃病逝于永和宫。


澹奕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老梁先做俩个小科普,然后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科普一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啥是太妃?说道这里估计有那耐不住性子的朋友,要撸起袖子抽老梁:“这俩字能不知道吗?浪费俺们的感情!欺负俺们不识字是咋的?”其实老梁觉得有一部分朋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让老梁掰扯一下。

这太妃它是个总称,不是啥封号。过去有皇帝的时候,给那些个皇帝的生母,或者前任皇帝大大小小一堆老婆,以及挂掉的有着王爵帽子的大老婆的一个位号。所以太妃这帽子不是皇帝老婆独有的,这一点大家伙要明白。

那么这个时候,大家伙就应该知道满清皇帝溥仪的太妃,其实指的溥仪自己的妈,以及前任皇帝的老婆们,还有哪些个以及盖在棺材里有着王爵帽子的大老婆。当然老梁也能看得出来题主的问题应该不包括最后一类太妃。

科普二

溥仪和前两任皇帝同治和光绪是啥关系?

首先同治他叫载淳,而光绪呢叫载湉。瞅这俩人的名字,一目了然都是载字辈的,所以这两人是兄弟,而且是堂兄弟。

所以大家伙要明白光绪是满清第一个不是皇子身份当皇帝的人。原因大家伙应该了解,都是哪个老寡妇慈禧闹腾的,搞的亲儿子同治连个后都没有留下(十九岁得了花柳病直接就挺尸了)

而傻眼的老寡妇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利,它只能选亲王的儿子光绪当皇帝(简单的说这两个皇帝的爷爷,是一个爷爷,但父亲这辈分家,到了他们这辈算是两家人)。

说道这里,有人要问了,那为啥要选光绪当皇帝呢?很简单光绪的母亲是老寡妇的亲妹妹,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拉着娘家人一起玩,结果把自己亲妹妹的儿子也坑了。

而光绪也被老寡妇慈禧闹腾的断了气,同样连个后都没有留下。这又推出了替代品溥仪上位,这溥仪呢是光绪亲弟弟的长子,算是光绪的侄子。

那有人要问了:“选溥仪就是因为溥仪是光绪的侄子吗?”

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溥仪的亲妈是老寡妇慈禧的养女。

真够乱的!让老梁先喘口气,不过好歹大家伙总算是明白这三个皇帝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老寡妇慈禧之间的关系了。

有了这些知识垫底,咱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溥仪龙窝边上的四个太妃

咱先从光绪这下手,他这简单。光绪身边就三女人,一个比一个磕碜,首选隆裕皇后,这女人是老寡妇的亲侄女,远远看去整个就是一弯腰驼背的老大爷,正脸一瞧一张大马脸,对您这么一乐,满口的牙上蛀满了小圆洞口,大晚上撞到这位,吓不死你算老梁没说。

这女人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安稳做个家庭主妇还成,但让她掌控一个国家,用愚蠢二字形容也不为过。民国二年死的,当时的民国政府以国葬的待遇处理的,和光绪合葬在了崇陵(一辈子和光绪没睡在一张床上,死了到是同穴)

第二个就是珍妃,这女人长的很漂亮,还善解人意,天生的乐天派,还喜欢接受新事物,缺点就是性格有那么点傲气(就因为这一点她一直被老寡妇瞧不上眼)。

老梁就说这样的人蹲那都能让男人瞅上眼,所以珍妃最受光绪的喜爱。但老寡妇慈禧最看不上眼的就是珍妃,乘着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一家伙就塞井里弄死了,后来弄一破地草草埋掉了事,直到姐姐掌握了后宫,才把她挖出来,葬在了崇陵的妃园寝。这件事之后光绪整个人就垮掉了,亲爸爸老寡妇要干嘛就干嘛,自己整个就成了一行尸走肉。

第三个就是瑾妃,也就是咱要介绍的溥仪身边的第一个太妃。封号端康皇太妃,他他拉氏。是珍妃的妹妹,人长的一般,性格开朗,啥都能看的开,所以三人中活的也最长,也就能享受太妃的待遇,字号就是端康太妃。

这人也是个苦命的人,姐妹俩同时嫁个光绪,但得宠的只有妹妹珍妃,她在光绪的跟前享受的待遇和隆裕一样,床板那叫个冷,但瑾妃根本就不在意,该干嘛就干嘛。

隆裕崩了之后,四个太妃属她最年轻,思想也开通,所以她是整个溥仪后宫的大拿。溥仪娶婉容的时候,就是人家拍的板,鼎力支持。

在后宫里没事写个大字,画个小画,自娱自乐之外,还弄个小厨房添补一下自己的肚子,享受生活,如果弄现在那也是个美食家,那些个窜门子的遗老遗少很喜欢她小厨房出品的美食。

五十一岁的时候,也就是民国十三年和溥仪看完中秋节的灯之后,受了风寒这就死了,同样下葬在了崇陵妃园寝中,挨着自己的妹妹走完了一身,她也是满清西陵最后一位入葬的皇妃。

只是十三年后,她的墓被人盗了,据说挖开的时候,瑾妃还面容姣好的躺在里边,没有一点的腐烂迹象。

接着咱介绍一下庄和太妃,蒙古人阿鲁特氏。这人真没啥好说的,就有一点八卦,是同治的姑姑,没啥存在感的人,别下场子砸锅卖铁的吆喝,她就是一蹲边上的看客。六十五岁的时候走的,冯大脑袋来逼宫的时候,人家已经走了,受了一辈子的活寡。十九岁进宫到死也没出了紫禁城那片方格天。

敬懿太妃,同治留下的另一个老婆。这人长的美,如果请去搞个美白肌肤的宣传片,一定老火了,观众一水的纯爷们。而且聪明,一向就看不惯没啥智慧的隆裕,总是喜欢压隆裕一头,而且一直想要蹲在后宫里说话算数。

瑾妃搞个婉容皇后,她就联合其他人整个文秀做淑妃。

而且是经历过庚子国难的主,见过白鬼子的阵势,当年冯大脑袋来逼宫,就被人家一眼就看穿,冯大脑袋就是个死吆喝怕赔本的主。这不冯大脑袋来到人家的宫门前,拉开宫门,拿出女人的看家本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架势,就把个冯大脑袋吓了一哆嗦,毕竟冯大脑袋也不想弄出个啥人命出来,不然舆论之下他也不好过。

冯大脑袋给溥仪俩小时,让他收拾收拾卷铺盖滚蛋,但给敬懿太妃却是十五天,这人比人就是气死人啊。这顿搜刮,看的冯大脑袋心里直哆嗦,接着人家带着一帮子太监宫女在东城的麒麟胡同搞了一豪宅安享晚年。死的时候七十八岁。

最后一位同样是同治的老婆荣惠太妃,西林觉罗氏,比敬懿太妃小一岁,她知道自己的智慧是垫底的,就拉了一靠山——敬懿太妃,基本上就是敬懿太妃的跟屁虫。

敬懿太妃干嘛,她就跟上干嘛,敬懿太妃一哭二闹三上吊,她也跟着,这不也弄了十五天的宽限期,把家当整的利利索索,和敬懿太妃住在了一起。

这么说吧,荣惠太妃就是一个守家的女人,您让她出去抗风抗雨是不行,但守个家还成,为啥老梁这么说呢?

因为只要能戴上的这人全带走了,连她当皇贵妃时的一整套礼服都拿走了,走的时候,还想把那个给自己准备的金丝楠木棺材带走,但目标实在太大,只能留下,现在咱故宫里,这东西还在。

死的时候,是七十八岁,比敬懿太妃迟一年去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哟!


梁老师说历史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当时宫中有四大太妃和隆裕太后,共5个皇室遗孀,都没有后代,分别是敬懿皇贵太妃,她是同治的妃子,封为瑜妃,光绪时晋封为瑜贵妃,溥仪继位再次进封为瑜皇贵妃,溥仪退位后封她为敬懿皇贵妃,一直生活在紫禁城,19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时,被段祺瑞派人先安排在六国饭店落脚,后来在麒麟胡同给她修了个房子,1932年去世,享年77岁,据说她很漂亮,很遗憾没留下照片。

端康皇贵太妃,也就是瑾妃年轻像。

荣惠皇贵太妃也是同治的妃子,最早封为瑨嫔,光绪时晋封为瑨贵妃,溥仪时尊为皇贵妃,溥仪退位后封她为荣惠皇贵妃,一直生活在紫禁城,1924年北京政变被赶出宫后,和敬懿皇贵太妃一起,先被安顿在六国饭店,后居住于政府提供的麒麟胡同,1933年去世,享年78岁,她和和敬懿皇贵太妃一起葬入清东陵的惠陵妃园寝。

图为隆裕太后年轻像。

庄和皇贵妃也是同治的妃子,最早只是个嫔后升为妃,光绪时升为珣贵妃,溥仪时尊为庄和皇贵妃,她在1921年病死了,没等到1924年的溥仪出宫;端康皇贵妃是光绪的妃子,封瑾妃,溥仪时晋升为瑾贵妃,退位后尊为端康皇贵太妃,她在1924年9月病死了,仅过了1个月爆发了北京政变,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宫。而隆裕太后早年就死了,满清是在她手里终结的,所以郁郁寡欢,退位诏书仅1年后就病死了。

图为溥仪淑妃文绣像。

所以1924年溥仪被赶出宫时,遗留的4位太妃只剩下2位老太太,当时政局难辨,年龄太大了不能跟着溥仪东奔西走,在段祺瑞的授意下,住进了六国饭店,然后在麒麟胡同专门给修建了房子养老,算是有了最终归宿。而溥仪身边的2个女人,皇后婉容一直跟着溥仪,淑妃文绣在逐出宫之际想与溥仪决裂,反对投靠日本人,但被溥仪制止未果,跟到天津,于1931年离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