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的祕密是什麼?道家精彩破解老子道德經千古之謎19

大道至簡通天下,言坤開壇傳真經。

——道家解道系列之19



一、帛書本和楚簡本綜合校勘

注:通行本第19章,帛書本第63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二、簡單解讀

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杜絕和摒棄搞個人崇拜,杜絕和摒棄崇拜個人的聰明才智,提倡返璞歸真,提倡以玄德治理天下,民眾就能過上最好的生活。

2、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杜絕和摒棄單獨列出的仁愛,杜絕和摒棄單獨列出的公平公正,提倡返璞歸真,提倡以玄德治理天下,民眾自然就會恢復孝道和慈道。

3、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杜絕和摒棄崇拜個人的投機取巧,杜絕和摒棄崇拜個人利益,提倡返璞歸真,提倡以玄德治理天下,就不會有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去胡作非為。

4、此三言也,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這三句話,用文字描述、並不足於完整表達玄德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只是其中的一類典型代表。

5、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總而言之,要提倡返璞歸真,不要鼓勵追求個人利益,不要鼓勵追求個人慾望和享受。杜絕樹立"以追求個人利益、個人慾望和享受為目的"的學習榜樣,民眾就不會因為個人的利益和慾望得不到滿足而感到憂愁。因為只要用玄德治理天下,百姓所獲得的利益將會是無窮盡的。


見素抱樸,返樸歸真


三、詳細解釋

如果看過前面兩章的解讀,這一章其實不難理解。

1、絕聖棄智的真正含義

聖:聖人,得道之人。

智:智慧,智謀,聰明才智。

"聖"和"智"都是褒義的,為什麼要杜絕?甚至杜絕之後,民眾反而會更好?

第17章已經論述,在太古的三皇五帝時期,是用玄德治理天下。大家仔細想想,三皇五帝有聖人可崇拜嗎?有聰明才智可借鑑嗎?沒有啊!

太古人類,生吃野獸食物,慘遭野獸威脅,飽受疾病困擾。於是先有人皇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讓人類從此擺脫茹毛飲血的生活。

其次,人類很難吃飽,並且不懂記錄(沒有記錄就意味著前人的經驗得不到延續和傳承),於是有人皇伏羲氏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創造八卦符號以記事,模仿蜘蛛結網以捕魚,尋找和篩選可供食用的動植物來推廣種養,讓民眾逐步擺脫飢餓。

解決了吃的問題後,人類還飽受疾病和傷痛的摧殘,於是有神農氏和炎帝嚐盡天下百草,篩選可以用來治病的草藥,從而逐漸發展成了一套以治病為目的的醫療體系——中醫。

如此種種,哪來的什麼聖人?哪來的什麼聰明才智?無非是一代又一代的祖先們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總結,才有我華夏子孫如今的繁榮昌盛!

大道的本能是靜默地生養萬物,大道之德是玄德,一切以民生為唯一目的,即以民眾的利益和繁榮昌盛為唯一目的。玄德是聖人(得道之人)的思維和行動,本身已經包含了聖人和聰明才智,包括仁、義、孝、慈、禮等等,都是包含在玄德之中的,所以沒有必要再單獨拿出來崇拜。這就是本章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2、老子的道追求的是什麼?絕仁棄義?

仁:仁愛。

義:公平公正。

孝:孝敬,尊敬。

慈:慈愛,愛護幼小。

最大的仁愛是什麼?最大的公平公正是什麼?最大的孝慈之道是什麼?是大道,是玄德,靜默淡然地生養萬物,以民生為目的。

前面兩章我們討論過,在老子看來,"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根本沒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討論和推廣,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包含在玄德之內的,單獨拿出來完全就是本末倒置。正是因為大道被拋棄,玄德被拋棄,所以才要把"仁義孝慈等"獨立出來。因此,只要恢復大道,恢復用玄德治理天下,這些東西都是自然而然的正常現象。

所以,老子的道追求的是大道之德,也就是玄德。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3、天下為何會有盜賊?

人為什麼要去偷東西?盜賊的本質是什麼?是不勞而獲,是投機取巧,是追求個人利益。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老子在第3章說得很明白:"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意思是:不崇尚金錢地位,民眾就不會去爭搶;不提高稀缺物品的價格,民眾就不會去偷盜;不宣揚能讓人產生慾望的東西,民眾就不會肆意放縱自己的行為。

所以只有杜絕投機取巧的不勞而獲,杜絕崇拜和追求個人利益,就不會有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去胡作非為。

但是,人活著必定會有追求,有些人追求安穩平靜的生活,有些人追求奢華的享受,有些人追求心理或地位上的滿足等等。老子的道,提倡追求的是什麼利益?是玄德,是所有人的利益。因為所有人的利益已經包含了個人利益在裡面,所以只要人人平等,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民眾自然心理平衡,不會再去冒險追求個人利益,沒必要啊!

4、本章最容易理解的部分

"此三言也,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之有所屬",這是本章最容易理解的部分。

言:"說的話"叫言,引申為"我(老子)說的話"。

足:完備、充實、足夠(形)。

未足:不足夠,不充實。

令:使、讓、用。

屬:歸類,一類。

所以這部分的意思很明確:我(老子)說的這三句話,用文字來描述,但還不足於完全表達我的所有意思,還不足於完整表達玄德所包含的全部內容,我只是以這三句話為代表,來作為玄德所有內容中,其中的一類典型代表。


迴歸自然,上德無德


5、"絕學無憂"是提倡不要學習嗎?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先解釋"見素抱樸"。

什麼是"素"?就是蠶剛吐出來還沒有染色的生絲。什麼是"樸"?就是沒有加工過的原木。所以"見素抱樸"的意思就是:返璞歸真,保持原來的樣子。什麼是"原來的樣子"?就是大道的本能啊,也即是大道之德、玄德啊。

"少私寡慾"容易理解。"少私"就是不追求個人的利益,"寡慾"就是不追求個人的慾望和享受。

什麼是"絕學無憂"?當代很多流行的解讀中,竟然解釋為"與文化學問斷絕,才能免於憂患",多可怕的想法!

想我人皇伏羲,千辛萬苦作八卦符號以記事,教民眾結網捕魚和種養動植物以填飽肚子,神農炎帝嘗百草而篩選出有效的草藥治病救人,後人竟然說不要學習?如果老祖宗泉下有知,估計會氣得從土裡跳出來把丫的給抽死!

"絕學無憂"是緊跟在"少私寡慾"後面的,竟然假裝看不到?

什麼是"學"?漢典的解釋很清楚,就是"效法,學習"。"絕學"就是"杜絕學習"的意思,杜絕學習什麼東西?就是上一句說的話呀,也就是"私"和"欲"啊。杜絕學習"追求個人利益",杜絕學習"追求個人的慾望",意思就是不要把"追求個人利益"和"追求個人慾望"這兩種東西當做學習的榜樣來推廣宣傳。

老子說的有沒有道理?反思一下當前的實際情況就知道了。為什麼追星的粉絲越來越年輕化?甚至連幾歲的小孩子都知道長大要當明星當網紅。這不就是因為把"追求個人利益和慾望"當做榜樣來宣傳嗎?

什麼是"無憂"?憂者,患也。漢典解釋:沒有憂患,不用擔心。

不用擔心什麼?就是包括前面所說的民利、孝慈、盜賊,以及老子前面所說的"不足於完全表達出來的"所有內容,簡而言之,就是不用再去擔心民眾的利益問題,因為如果不把"私慾"當做學習的榜樣,民眾的利益將會是"民利百倍"的,是無窮盡的。


道儒之爭,無有是非


四、老子的道跟孔子的儒家之道是對立的嗎?

通過前面的論述,包括以後解讀完道德經後,我們會清晰地看到,老子從頭到尾、壓根就沒有反對和排斥過儒家之道,甚至跟儒家所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等都是相通的。

老子跟孔子最大的分歧在哪裡?並非道不同,而是治國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同。老子和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有著相同的時代和歷史背景,春秋五霸時期其實也是諸子百家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治天下的時期,後人謂之"百家爭鳴",所以當時他們考慮的核心問題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看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而已。

春秋時期的天下為什麼會混亂?要如何解決?

孔子認為,天下之所以混亂,是因為民眾缺乏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等這些東西,所以要用"補"的方法給民眾補課,以期能夠達到"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的治理好天下的目的。但老子不這麼認為。

老子認為,大道和玄德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仁義禮智信孝慈等等這些東西,內容甚至更多更豐富。正是因為君主拋棄了大道,沒有用玄德來治理天下,才導致天下混亂,君主才是罪魁禍首。但是老子當時不敢明確說出來啊,要被砍頭啊!所以老子只能用道來暗中提示這種情況。

老子的理念是,只要君主能恢復以玄德來治天下,仁義禮智信孝慈等等這些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存在,老百姓不需要補課,要補課的是君主,也就是從上到下的理念,跟孔子正好是反著來的。

一句話,老子認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其方法不正確,速度太慢,效率太低,就這麼簡單。這就是道儒兩家最大的分歧所在,而不是道的核心內容不同。

當然了,用當代人的眼光來看,諸子百家都有其片面性。歷史證明,單純用一種方法、無論是哪家,都是治不好天下的,只有綜合運用,取長補短才是最好的辦法。可是當時老子和孔子,包括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在內的等等所有子,他們不知道啊,所以各說各理。這就是百家爭鳴的本質。

我以真道布天下,驅除病毒諸邪,無上太乙度厄天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