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兩個人誰更正確?

秋天的紅葉882


一個是打擊外敵收穫失地才能凝聚民族團結之心;一個是攘外必先安內,最後消弱了自己壯大了敵人。如此區別。


風雨天下67


有句話說得好,“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柴榮和趙匡胤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而他們無論是主張先解決契丹,還是後解決契丹,都是根據自身情況與當時的環境與態勢而做出的決定。換個環境與情況,他們可能會做出相反的決定和主張。

所以非要用不同情境下的決定,分出一個誰更正確,這太形而上學了。

而且必須要強調一下,柴榮和趙匡胤要解決的是燕雲問題,而不是契丹。這兩個不同的問題!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正式稱帝。契丹帝國先後征服了臨近的奚、烏古、室韋、阻卜、回體等部,吞併了東部的渤海國,實力不斷壯大,總兵力可達數十萬。也就是說,早在北宋王朝建立的二十多年前,契丹帝國就已經成為了一個軍力強悍的強大帝國。

這個強大的帝國不是柴榮的後周和趙匡胤的北宋所能輕易解決。

柴榮和趙匡胤所要解決的是燕雲問題。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作亂,結果遭致後唐大軍圍攻太原。石敬瑭隨即遣使契丹,表示願割讓幽燕十六州,“命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並“歲輸帛三十萬”,以求契丹出兵為援。

遼主耶律德光大喜,九月之時親率五萬騎兵自代州南下援助石敬瑭,並於太原汾水邊破李從珂數萬大軍,與石敬瑭會合。

十一月十二,耶律德光立石敬瑭為帝,命“仍以爾自茲並土,首建義旂,宜以國號曰‘晉’。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之後,契丹與石敬瑭聯軍自太原向洛陽進發。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從珂見大勢已去,自焚身亡,後晉入主洛陽。

登上皇帝寶座的石敬塘“事契丹甚謹,奉表稱臣,謂契丹主為‘父皇帝’。每契丹使至,帝(石敬瑭)於別殿拜受詔敕。歲時贈遺,玩好珍異,相繼於道”。

石敬瑭待契丹如此畢恭畢敬,“朝野鹹以為恥”,戲稱其為“兒皇帝”。但石敬瑭“事之曾無倦意”,繼續卑躬屈膝。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十一月,石敬瑭遣趙瑩使於契丹,以幽燕十六州“並圖籍來獻”。至此時,契丹便在事實及法律上佔有了幽燕十六州這一天險!

就此,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契丹國志》曾說,“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石晉輕以界之,則關內之地,彼扼其吭,是猶飽虎狼之吻,而欲其不搏且噬,難矣。遂乃控弦鳴鏑,徑入中原,斬截華人,肆其窮黷。卷京、洛而無敵,控四海以成墟。”

契丹人掌握燕雲十六州,也就幾乎控制了防禦中原的所有戰略關溢,並在河北獲得了相當大的立足點。耶律德光在獲得燕雲地區以後,立即升幽州為南京,將幽州變成向中原進攻的前沿陣地。在後來與北宋對峙的年代裡,遼朝統治者往往親臨於此,憑藉幽雲地區的有利地形,在遼宋戰爭中,始終處於進可攻、退可守,居高臨下的的有利地位。

幽雲地區的軍事地位的重要性,還可以從遼王朝在幽雲地區的駐軍數量看出。據《遼史兵衛志二》載:遼朝在重要之地設置了40個提轄司,管理駐紮在當地的宮衛軍。其中設置在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的提轄司多達37個,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和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僅3個,而與高麗有接壤的東京遼陽(今遼寧遼陽)1個也沒有。由此可見幽雲地區之重要。

也因此,對於中原王朝的雄主來說,奪回燕雲是必須的行動。

先說柴榮,

顯德六年(959年),在針對南方的軍事行動連連告捷後,周世宗柴榮決意針對契丹採取軍事報復,並意圖收回燕雲十六州。柴榮命義武軍節度使孫行友控扼定州西路,防止北漢自團柏谷沿南關出兵入侵;命侍衛親軍都虞侯韓通自滄州沿水路進發入遼境,通遼瀛、莫兩州。至三月,周世宗親率數萬步騎自滄州沿陸路進發。

其後,周軍兵分兩路,水路以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陸路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周軍自滄州行至瓦橋關沿線,乾寧軍、益津關、瓦橋關、瀛州與莫州諸地的契丹方守將皆降。自此,周軍佔有了瓦橋關所謂的關南之地。


柴榮之所以著急解決燕雲問題主要因為兩點:

第一,他真的太能打了!三徵淮南,奪南唐江北十六州。輕取後蜀四州。北取契丹一州三關。他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擊敗契丹人。

第二,天不假年,他的身體不好,所以他才著急要解決燕雲問題。因為他擔心他的繼承人解決不了燕雲問題。歷史上,奪取瓦橋關之後,周世宗柴榮欲乘勢繼續北上,並攻佔了固安縣,卻因為突發病疾班師回朝。

而趙匡胤不著急解決燕雲問題主要也是因為兩點:

第一,他也很能打,但沒有柴榮那麼能打,沒有自信一定能打出柴榮那麼厲害的戰績。

第二,他身體還好,覺得自己還能活很多年。可以慢慢來。

而且遼朝自五代時期入主中原失敗後,對於中原的野心有所下降;而宋朝此時面臨著自唐末以來中原政權故土紛亂割據的局面,因此將主要的鬥爭目標放在收復割據勢力之上。因此試圖避免與遼朝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宋遼雙方在邊境地區都竭力剋制大規模軍事衝突的發生,甚至遣使修好。然而北漢作為遼朝山前諸州的重要屏障,是遼朝所必然扶植的政權。因此宋遼雙方雖避免軍事衝突上升到全面戰爭,但卻依然圍繞著北漢發生過數次軍事衝突。儘管如此,雙方都試圖將戰場控制在北漢河東地區,而不擴張到河北地區的定州、關南。

所以,他們兩個人的決定對於他們自身所處的環境和態勢都是正確的。

歷史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柴榮的決策是對的,就意味著趙匡胤的決定就是錯的。

那麼錯誤的解決燕雲十六州的決定是什麼樣呢?

那就是不能打還想上去浪一波的宋太宗趙光義了。

雖然消滅北漢與收復燕雲十六州是趙匡胤時代就定下的戰略。不過,如前面所說,趙匡胤當時已經認識到遼朝是一個不可輕視的敵人了。因此他採取了比較慎重的態度,通過“雄州和議”,與契丹人保持一個相對和平的關係,試圖通過談判手段收回燕雲,至少是讓北宋王朝積蓄力量以備將來。而趙光義卻打破這種穩健的國家策略,選擇戰爭手段。

是因為對於繼位不到三年、特別因兄終弟及而被人懷疑得位不正的宋太宗來說,急需一場遠超先帝的勝利,來提高威望、證明自己、避免皇位動搖。因此,在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年的正月,宋太宗發動了大規模的北伐,其目標是遼朝所支持的北漢與所佔據的燕雲十六州。

這種僅從其個人政治利益的角度出發,輕易開戰,還意圖攻擊敵方堅城,這自然是兵家大忌。其結果也就是高梁河之戰的慘敗。


冷兵器研究所


五代十國就一個字亂,亂的根源就在於幾乎所有的政權都是建立在粗暴的軍權基礎上的:誰有軍權誰就可以是皇帝。這種亂象根源就在於唐中後期藩鎮制度,節度使在唐末各自為王,至唐滅各自稱皇!柴榮當時面對的現實是南邊的政權沒有穩定的,北方政權沒有積弱的。柴榮其實都試探性的和南北爭鬥過,發現南邊政權林立,戰鬥力良莠不齊,統治者基本以維穩安逸為目標,並相互牽制,各自都很難有大的動作。而北方政權較單一,朝局也較清明,加上驍勇善戰,為政者基本都以開疆拓土,建立功勳為目標。我們從歷史可以看到,柴榮當時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對南部政權,以蠶食弱化打擊為主,並沒有一舉滅之,而是騰出手來對北部堅決死戰,大有直搗黃龍,全面吞噬的架勢,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早逝的柴榮,北邊南邊都沒完成一統。可以揣度柴榮認為南邊可以緩,北邊卻不能等,趙匡胤偏安一方的心思和南邊其他執政者其實並無二異。宋終其一朝都把政權和軍權都尖銳的對立著。遼和後來的金(再後來的蒙古卻截然不同)彷彿就是以前宋原來本身:周。


luang與duang


其實柴榮也是聽從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採取的"先南後北”之策。郭威建立後周,雖說只當了三年皇帝,但他也是一代名君,中原在他手中局面為之一新。稱帝當年曾大敗過契丹五萬大軍。柴榮在郭威的基礎上內修政事,外擴疆土,使後周實力很快超過其他藩鎮。後周是取自後漢,而北漢開國君主是後漢開國君主劉知遠胞弟。劉祟自知不敵後周,於是依屬於遼國,經常與遼國侵犯後周邊境。這樣一來,柴榮就不敢全力南下。957年盡佔南唐江淮之地後與之簽訂合約,國力驟增,為北伐也掃除了後顧之憂。959年三月揮師北伐,出兵42天,兵不血刃收復3州17縣之地。正準備收復幽州時,柴榮身染重病。六月十八日,一代聖主壯志未酬身先傑,死時年僅39歲。柴榮之所以可以北伐成功,也與當時遼國迅速的衰敗密不可分。當時遼國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奇帕皇帝“睡王”耶律璟當政,只會喝酒、睡覺和打獵。可以說這時是中原王朝北伐的最佳時機,但隨著後周的滅亡和劉崇的去世,宗漢邊境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緊張,而遼國新君耶律賢集中精力發展內改,不輕易對外用兵。這樣一來,趙匡胤當然也樂於先統一江南,然後再騰出手來解決北方邊事。但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殘酷,宋朝雖統一了中國大部,實力今非夕比,但遼國在一代聖君的治理下,臥心償膽,國力達到顛峰。與其子耶律隆緒便是遼國曆史上威名赫赫的“景聖中興″時期。當979年,趙光義帶著滅掉北漢的餘勇,想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耶律休哥高梁河一戰,從此終北宋一朝,再也不敢北伐定燕雲了。


手機用戶6729318225秋


從我國地理地形來看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燕山山脈與長城防線位於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之間,可說中原農耕民旗的最後防線,一旦有失,草原民族只要足夠強就可長驅直入,飲馬黃河,五代北宋之首都,天下首府將處在敵人兵鋒之下,隨時都可渡河滅國亡朝,讓人如鯁在喉,不除不快。利劍在頭,不拿不安。

如此情況下縱算能守住黃河,保京城不失,甚至派援兵北渡進行反擊,但人家是騎兵來去如風,你也追不上,拿人家沒辦法,只是疲於奔命,浪費人力,物力,財力。

如此北方河北基成人家狩獵場,後花園,隨時都可來打草谷,進行收割……其之殘破已成必然。

不僅不能給自己什麼助力,財富資源,還要牽制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償失。

因此無論如何不管是為了統一天下,結束戰亂,滿足自己的野心,還是為了自己安全,王朝長治久安都必須打契丹,回燕雲。

也只能如此才能徹底止血,擺脫被動挨打的不利地位,恢復漢唐雄風,昔日強國大國地位,與強盛起來的契丹爭鋒,真正將其壓倒,滅掉。

而也正因此打契丹,回燕雲是必然的,只要是個雄主,有雄心,遠見,為明君都會這樣做。

而對此開國之君,尤其像柴榮,趙匡胤這樣的人是不缺的,不過是誰先誰後,先打誰,先做什,是先打契丹,回燕雲,徹底穩定後方,避免干涉,再統一天下。還是要攘外先安內,第一步先統一全國,然後再集中全國,一切人力物力與契丹爭鋒,回燕雲吧了。

不過從契丹內亂不斷,終是少數民族,經濟基礎薄弱,遼東雖好,但開發不完全,其佔燕雲十六州,擁有龐大漢人人口,與平津沃土才穩定局面,徹底坐穩江山,真正發展強大起來,

其公元九三八年才佔燕雲,至柴榮登基,徹底統一北方,長江以北才二十,趙匡胤黃袍加身,坐穩位穩二十五六年,不足三十年,才產生一代人,老人,中年未死,人心向漢,思漢,不甘為奴。

還有以契丹之野蠻,掠奪特性,長期掠奪燕雲所生仇恨,即使佔了才上來肯定也是大肆剝削,圈佔,破壞,仇恨似海,不得人心,沒有徹底消化,根基薄弱。

燕山防線,長城防禦都是對外,不對內,一時難以改變。

否則屢屢南下與後周爭鋒都失敗。

……

可以說此時是收回燕雲,擺脫劣勢的最佳時機,過早過晚都不行,否則契丹徹底在平津燕雲佔穩腳,將其消化,變得更強,沒有一切不利因素,人心開始變化,或認識到燕雲對其重要性,無論如何都不想失,來攻都是對其傾國來戰。

再不是自己弱,在沒有回關中,江淮,解決打服南唐,巴蜀前清沒有實力與遼契丹爭鋒,因後患,敵鋒芒在背也不敢打。

或正因此柴榮才會這麼做吧。

可惜柴榮早死,沒有時間來完成此,北伐失敗。

至趙匡胤時因其是黃袍加身,得位不正,所以叛亂不斷,浪費不少時間,再加其急需滅國之功消除名望之中的不利地位,穩定皇位。

所以在北攻北漢難成,面臨契丹,北漢兩面夾擊,其連光攻弱小北漢都不成,更不要說人家兩邊聯合,兩面夾擊,能斷其後路的情況下,只好先南後北。先統一天下,再說北方。

不過如此雖無奈,不得不如此,但也正因此由於其統一天下南方花了二三十,到那時契丹已佔燕雲四五十年,該乾的事已幹,不該死的人已死,已讓其徹底消化,歸心,優勢不再,併成為其之支柱,不會輕易放棄。

而宋朝雄主趙匡胤已死,其弟趙光義雖奪其位,但能力遠不足其,所以在準備不足,輕敵冒進,慘敗高梁河,無論大宋精銳,還是人力,物力,尤其其之心氣受嚴重打擊,已被奪魄,再無膽子,能力北伐,不再北伐。

而隨時間越來越推移,遼變更強,在燕雲統治越來越鞏固。

而相反宋卻變更弱,雄心不再。

所以大宋可以說徹底失去了奪回燕雲的可能,深受其害,最終更因其而亡。

從這個角度來說柴榮是對的。可惜天不假年,不僅不假柴榮,更不假趙匡胤,唉!






毀建策


我覺得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無所謂對錯,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貴在看形勢。收復燕雲十六州要看時機,遼國景宗時期,內亂四起,國力受到削弱,正是北伐的好時候。當時趙匡胤在南方忙的不亦樂乎,等趙匡胤南方忙完了,遼國內部也安定下來了。宋祖在個人和圈子內部不失為英雄人物,若論國際大局觀,比漢武差了不止一點半點。中國的事,大體上先北後南,先西后東就比較好辦。倒過來,就容易人心思定。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對外戰勝了一般評價都不高,敗了就認倒黴。宋朝具有典型的農業國際觀,基本上就是盼著天下太平,硬著頭皮過日子,在遼金滅亡的時候進行了軍事投機。


行雲8519


仔細回顧周世宗和宋太祖制定和實施統一方略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總體思路是一致的。但他們又都是務實之主,根據實際情況(包括一些後人常忽略的情況)作出了最符合實際的決策。

總體思路一脈相承

宋太祖和周世宗,他們執行統一的綱領性文件都來自王樸的《開邊策》。

在《開邊策》中,王樸提到,統一戰爭應該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後唐與宋接壤兩千裡,很容易騷擾···先平定江北,再平定江南,只要平定江南,那嶺南、巴蜀都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再取燕地。河東北漢是死敵,但經歷了高平之敗,已經難以危害到後周了,應該最後平定。

周世宗十分讚許這份《開邊策》,採納了其中的可取部分。


宋太祖奪了後周江山,也繼承了柴榮的統一方略

到了趙匡胤時期,他和趙普的“雪夜對”,繼承了《開邊策》“先南後北”的大方向。

因此,在統一步驟的總體思路上,趙匡胤和柴榮一脈相承,並不存在原則性的差別。

都對《開邊策》不合理部分作了修正

《開邊策》中,先易後難的總體思路是正確的,但其中也有不合理部分。

這份策略,要在徹底平定南方後,再回師與北漢、契丹作戰,這是非常危險的。

要平定南方,並不是出兵討滅後蜀、南唐政權就可以的。

後唐莊宗也曾滅前蜀,但四川又很快重新割據

後唐就曾經滅掉前蜀,結果,後蜀冒了出來,繼續割據;南唐也曾經滅閩和楚,結果,閩和楚的軍將起兵,趕走南唐軍隊,繼續割據。

要想一口吃下南方,稍有不慎,南方平定區域又會再次割據。後周想要穩定地控制南方,需要大量的長期駐軍,這是十分危險的。

因此,無論是柴榮還是趙匡胤,都沒有“本本主義”,死板地按照《開邊策》推進統一步驟。

周世宗的“先南後北”及北伐契丹

周世宗時期,儘管後周國力遠遠強於南唐和後蜀,但要想一口吃下誰,不現實。

先易後難,最開始的點並不是南唐,而是後蜀控制的隴右。


諸葛亮北伐,累死累活,就是要拿隴右。此時,後蜀已弱,卻控制著對極大威脅關中的隴右。

周世宗在高平之戰後,迅速平定隴右。把後蜀的勢力壓制在劍門以南。耗時:2個月。

隨後,在和後蜀達成合議後的當月,周世宗就開始討伐南唐了。按照《開邊策》的方略,先平定了江北,把南唐的勢力壓制在長江以南。耗時:2年4個月。

隨後,周世宗並未繼續“先南後北”,而是回頭徵遼。這也是根據當時形勢作出的決策。

957年,周世宗徵淮南,契丹的南京留守蕭思溫率萬餘騎攻下後周的北部州縣。同時,契丹還多次和南唐聯絡,商討聯合對後周的進攻。

除了契丹的威脅,此時,距《開邊策》提出的時間已經過去5年,北漢的實力也得到恢復,一旦後周軍大軍扎入南方,北漢也有力南侵。

因此,周世宗在將近一年的準備後,發起北伐。可惜,在北伐伊始,在後周取得迅速進展的情況下,周世宗病故,北伐半途而廢。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伐早期極為順利時,後周將領就提出契丹軍主力尚在幽州以北,建議見好就收,被周世宗拒絕。

與討伐後蜀、南唐時的“有限目標”不同,周世宗極可能把與契丹進行一次主力決戰,甚至收復幽云為此次徵遼的目標。也就是:先奪回幽州,再回頭南下!

後來的歐陽修,就遺憾地指出:周世宗時期,遼主昏庸,有極好的機會可以收復幽雲。

不過,宋太宗第二次徵遼時,宋人也以為遼“婦人干政”、“政事不修”,結果宋軍一敗塗地。

柴榮徵遼,是否會遇到又一個耶律休哥?後周將領會不會像後來的曹彬一樣“南下無敵,北上懵逼”?總之,仗沒打,說不好!徒留遺憾!

宋太祖及太宗的統一路徑和功敗垂成

宋太祖“陳橋兵變”後,迅速平定了李筠、李重進叛亂,並對統一步驟進行了思考。

由於北漢曾經支持叛亂,因此,趙匡胤有先攻北漢之意。但在宋太祖、太宗及趙普“雪夜對”之後,繼續執行“先南後北”的方略。


在“雪夜對”中,趙普補充:北漢可以作為抵禦契丹的屏障,如果平定北漢,北宋與契丹接壤部分大大增加,會被牽制大量軍力,難以再實施統一戰爭。

還有一件事情,也影響了決定。

963年,有謠言說宋將北伐,河南地區出現了大量驚逃的現象。

這說明,當時民心尚不穩定,宋朝自己尚未穩固(周世宗養子即位,尚有高平之戰足以立威,趙匡胤以“篡逆”之姿上位,此時威信還不如初即位的柴榮),對外戰爭經不起失敗,更應該“先易後難”。

因此,對遼,宋太祖採取防禦+擴大貿易的方針,穩住北線。先撿最軟的柿子下手:首先滅掉了最弱的南平、武平;隨後,企圖“出子午谷”與北漢聯絡伐宋的腦殘後蜀作死,被宋滅掉了。


滅後蜀後,北宋回頭打了兩次北漢,擊敗北漢和契丹援軍,穩定了北方戰線後,才繼續推行對南漢、南唐的統一戰爭。

對契丹,趙匡胤很慎重。他曾嘗試圖遷都,在遭到眾人反對後,表示“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殫矣。”但是,這不應該視為膽怯,而應視為慎重。

趙匡胤的用兵風格一直是謹慎的,早在平叛時,他就曾經說:“如果戰敗,趙普幹什麼,我幹什麼,穩定住形勢。”


因此,如果趙匡胤對遼開戰時尚在位,他會以更為穩妥的方式推進對契丹的決戰。即使拿不下幽州,也極可能避免大敗,保存有生力量,保持對遼的優勢。

而反對遷都,“在德不在險”的宋太宗,卻在滅北漢後,倉促發起對遼戰爭,遭遇挫折。在隨後的北伐中,又指揮不當,損失慘重,致使宋遼戰爭攻守易勢,收復幽雲徹底成黃粱一夢。

因此,柴榮、趙匡胤,都秉承了“先南後北”的總體方針,他們也都是務實的君主,實事求是地根據形勢調整統一步驟,妥善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幽雲十六州的這筆賬,算不到他家頭上!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肯定是柴榮正確。你的這個提問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先北漢還是先契丹?而契丹主要是指幽雲十六州,因為滅掉契丹在當時是不能的。

一、趙匡胤時期沒有武力收回幽燕地區的打算

其實趙匡胤根本沒打算武力收回幽雲十六州,他是打算用五百萬貫錢贖買。這並不是抹黑,是真實的。當然趙匡胤從來沒有放棄過幽州故土,趙匡胤的家鄉就在幽州。只是趙匡胤的策略是以和為上,柴榮是主張武力解決。

後周王樸的《平邊策》中三次提到幽燕地區,柴榮對收復幽燕地區是時時掛念的。趙匡胤和趙普的統一戰略中並沒有提到幽燕地區。在著名的《雪夜問對》中只是說到了北漢,沒有提及契丹。還有記載:在收回幽燕的問題上,趙普對趙匡胤曾經說過:“孰取幽燕,孰可代之。”意思就是派誰去收回幽雲十六州,誰就會坐地稱王。這個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意思一致,是宋朝壓制武將的傳統策略。趙匡胤在如何謀取幽燕的策略上的態度上是搖擺不定的,或者說是束手無策的(除了花錢贖回,當然要看對方願不願意)。

二、柴榮的方略很明確:就是武力收回

周世宗在世時,契丹政治腐敗,君主愛殺人,人心惶惶。這點對柴榮來說肯定是有利條件。周世宗先打契丹主要有兩點原因:

1、“先易後難”的策略沒有改變。契丹比北漢強大的多,先打契丹不是“難”嗎?其實是因為,打北漢契丹會出手,還是要有一戰,而要拿下北漢老巢太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到時候雄兵耗盡,以疲敝之兵再戰契丹,就更難了。先打契丹就不一樣了,只需少數兵力監視北漢動向,北漢也不一定敢出兵,以主力打契丹。只要打贏契丹,餘者自服。

2、政治上,幽雲十六州百萬漢人的人心向背問題。當時的漢人在契丹的統治下,遭受橫徵暴斂,苦不堪言,而且地位低下,“蕃人毆漢人死者,償以牛馬,漢人則斬之,仍沒其親屬為奴婢。”至於契丹的民族政策改變,那是後來的事情。

有人細數中原軍隊與契丹的多次交戰,契丹敗多勝少,所以契丹並不是天下無敵的。

所以柴榮克復三關,不是偶然事件,更不是運氣。其中有一段插曲來自資治通鑑記載,這是宋朝時期的著作肯定不會去吹捧後周世宗。周世宗帶五百侍衛疾馳,脫離了大部隊,在休息時突然出現了契丹騎兵。“從官皆恐懼。胡騎連群出其左右,不敢逼。”就當時地形,契丹兵不是怕有埋伏,是柴榮的威名震懾住了契丹兵。

之後在準備圍攻幽州時,柴榮突發疾病,本來應該是一場惡戰,以這種方式結束。

借用丞相的一句話:“天不助我,助爾曹!”


思美人否


首先,兩位君主都是歷史上的明君,可以說這是兩個很有魅力的人。但是我反對這個問題的提法,這是歷史上最應該仔細甄別的地方,究竟為什麼這麼說,那麼就讓我來幫大家好好分析以下的局面。

後周世宗柴榮,是皇帝裡的拼命三郎,為批改奏摺通宵達旦,時常為了制定國策晝夜不休,在他執政期間,後周可謂兵強馬壯,已有席捲江河之勢。但最後在攻打契丹的途中病倒,白白的將大好江山拱手讓人,讓萬千史學人士大呼嘆息。

關於柴榮幾次打幽州,有著不同的版本,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當時的地圖,在後周與契丹控制的那片土地邊上,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國家存在著,與他們接壤的北漢,看似病怏怏,但也不是任人宰割,背靠契丹這棵大樹,在五代末期始終屹立不倒,這是一個讓柴榮徹夜難安的敵人,作為與北漢交手過無數次的後周,甜頭是吃到過,但苦頭也沒少吃,北漢與契丹的關係倒是如膠似漆,每次柴榮去攻擊一方,另一方肯定會去幫忙,多次戰役,後周並沒有得到多少地盤,倒是威逼利誘南唐,得到不少油水,以全局戰略來看,先南後北是理智的,後周也是這麼做的,是以,我得到的結論是:柴榮和後周的國策並不是先滅北方的北漢和契丹,而是和趙匡胤一個思路,先南後北。原因是什麼?我來告訴你正確答案。

後周的地理位置與北漢和契丹接壤,多年的征戰互相十分了解,論實力來說,後周佔領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經過五代時期各個王朝的積累,兵強馬壯,並不是契丹和北漢聯手就可以輕易撼動的,而柴榮的岳丈符彥卿這個大神,曾經將契丹皇帝打得丟盔棄甲,有這尊大神鎮守北方,契丹北漢聯手也只是騷擾邊境,打打秋風罷了。而南方則不然,南唐的李家可是有錢人,國力與財富比後周只強不差,只因李老爺子老邁昏沉,無進取之心,屢屢讓後周佔了便宜,但如果南唐的新君不像李煜般荒唐,恰恰有個明君出現,加上南唐富裕的人口資源,劃江而治的南唐,絕對會是後周的最大敵人。所以先南後北並不是趙匡胤的想法,他只是照著柴榮的思路繼續而已。

百姓口中竊取後周的趙匡胤,也的確是按這個思路去走的,在南唐和後蜀最虛弱的時候發起了滅國行動,敗天所賜,南方統一戰爭全部勝利了,當他騰出手來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壯年毆了,就那麼不明不白的掛了,只能讓弟弟趙光義來完成他的遺願了,可惜趙光義滅了北漢後,在兵分三路大軍去滅遼國的時候,在高梁河戰役中,臀部中箭險些喪命,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機會,逃跑時丟掉的武器兵甲,讓遼國契丹人真正的武裝到牙齒,至此有了和宋叫板的資格。

我是通遼人,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我想把更好的歷史故事寫給大家看,真心希望每一個喜歡歷史的人關注我。





大通遼人


從中國歷史上經驗來看,大多數政權,如果一開始,就是由北往南發展的,都能統一全國,並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而如果是從南而北的,大多數都會功敗垂成,這個是歷史定律,除了明朝的朱元璋。

從這個歷史規律來看,趙匡胤儘管也是一位非常厲害的政治、軍事高手,但是從整體的政治、軍事能力來看,周世宗柴榮選擇先北後南,是更有戰略眼光的。

南方一直就不是問題,後周過於強大,南唐、南平這些諸侯國,國力衰弱,國主並無大才,就算不去打他,他也只能自保,何況南方還有四五個割據政權,互相掐的厲害。

但是北方就不一樣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歷來都是中原王朝大患。更何況契丹人已經實現了蒙古高原的統一幾十年,不僅霸佔著幽雲十六州北方的門戶,還有個乾兒子北漢做前鋒。

如果選擇先難後易,解決了北方的問題,就可以將國門恢復到長城以北,就可以額關起門來,輕鬆統一全國,然後再舉全國之力,深入漠北,重現當年漢武大帝的榮耀了。

此時契丹在幽雲十六州經營的時間,不過一二十年,根基不深,攻下比較容易。而周世宗柴榮經過一番國內的軍政改革後,國力軍力強盛,此時舉全國之力,消滅北漢統一山西,再奪回幽雲十六州,不是難事。而他親征開始,戰場捷報頻傳,收回幽雲十六州指日可待,無奈突然患病,大業未成身先死了。


收回幽雲十六州,合併山西,後周就擁有了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關中地區,這些地域範圍,可是霸業最好的跳板。

趙匡胤也很有才華,政治軍事能力都非常優秀,但是他選擇了一條先南後北,也就是先易後難的路子。這個路子,看似容易成功,其實等於葬送了後周一統全國的大好前程。


因為一旦政治軍事中心向南發展,就沒辦法和北方的騎兵軍團相抗衡了。就像跆拳道練拳,如果一開始就和高手過招,那麼成長的更快,如果一開始就和弱者過招,只會拉低自己的水平。

每個王朝從一誕生開始,就逃避不了時間遞減衰退率。時間越往後推,一代不如一代,過了幾十年,就會走下坡破路了。

假如趙匡胤能或者統一南方,然後再回兵北上,或許有可能打敗契丹。但是偏偏他在剛滅完南方的諸侯國,就死了。接下來的太宗趙光義,打仗就是一個草包,北伐了好幾次,都是失敗而回,有一次還屁股中間受了傷,從此再也不敢自以為是,親征幽雲十六州了。

後面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大宋的軍事戰鬥力,很快就走下坡路了。

大宋一代,一直缺乏神一樣的軍事高人,這都是宋太祖趙匡胤埋下的種子。

~~三生有畫,畫中有話,歡迎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