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羌、匈奴、突厥、回紇、鮮卑、契丹、女真之間有關係嗎?爲什麼?

阿柯的煩惱


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如果說沒有關係也不可能,但是想確切的追究起源也比較困難。

北方遊牧民族,先有崛起主要有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這些遊牧民族在某一時刻強盛雄踞北方,隨後又衰落消失、遷移或者被融合。某一遊牧民族強盛起來後必然會吞併之前民族的一些部落或者殘部,所以他們之間必然有一些血緣關係,但是大體應該還是隸屬關係。

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入匈奴則為匈奴,入鮮卑則為鮮卑。

匈奴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第一個崛起的統一民族,曾控制很多弱小的部落及民族,比如鮮卑

鮮卑曾是匈奴帳下的附屬部落,在匈奴被漢打敗後,北方遊牧民族重新開始一次勢力大洗牌,而這個過程中鮮卑崛起逐漸吞併匈奴的地盤與殘餘部落,成為新一代霸主。

鮮卑後來分裂為西部鮮卑、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

西部鮮卑包括吐谷渾部、乞伏部和禿髮部等;中部鮮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東部鮮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柔然民族起源眾說紛紜,有匈奴說、東胡說、鮮卑分支說等,但是柔然的上層世襲貴族來源於拓跋鮮卑

柔然原先受拓跋鮮卑的奴役,在拓跋珪南下中原時,柔然崛起於更北的草原,並逐漸統一各方勢力。

柔然是一個有拓跋鮮卑人統治的一群融合鮮卑與匈奴的遊牧民族

突厥不是民族名稱而是一個部落聯盟的名稱,原為柔然統治下負責打鐵的

突厥帶有匈奴血統(歷史經過這麼多年,沒有才怪),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

最主要的突厥後裔民族是土耳其人,土庫曼人、撒拉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阿塞拜疆人,烏茲別克人,維吾爾人,吉爾吉斯人

契丹起源東胡或鮮卑,女真為黑水靺鞨,自古生存在東北的少數民族

宋人說契丹為匈奴之種,但是南北朝與唐人記載契丹源於鮮卑或者鮮卑系別部,南北朝時契丹為遊離與鮮卑、柔然、突厥等統治下的部落,不時被人欺負,最終團結起來變得強大。

女真則為黑水靺鞨,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肅慎,北魏稱"勿吉",隋唐時寫作靺鞨,契丹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從此女真的稱呼代替了靺鞨。

羌族源於古羌是古代對居住在西部遊牧部落的一個泛稱,商朝是就有方國“羌國”

回紇是維吾爾族的先祖,鐵勒諸部的一支,北朝後期開始處於突厥汗國統治之下

除了羌多居於西部,女真居於東北,其他民族強盛時期的活動區域差不多,一個民族興起,必然要取代前一個勢力,而這個過程中也必定會互相吞併融合。


妖鬼雜談錄


題目裡這些民系既有關係,也沒關係。

第一、羌人很明確,就是指西戎北三苗O3系和夏后氏西支的O1系。目前羌族成分也是這兩種基因各半。究竟這兩支民系哪一支才是標準的羌人,目前還不能定論。我個人認為北三苗O3為正宗,因為從流入彝族的民系看,有的還保留著羌夷的名稱。周秦兩代返回的羌人也反應出是北三苗。

O1繫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源自夏人西逃後融入。另外一個是與O3系羌人一樣是從中東一同返回的。這一支歷史上是大洪水後被帝堯集團擊敗發配東北,然後又從東北出發去的中東。大禹這一支是發配四川,由四川經甘肅、陝北返回的夏人。由中東返回的那一支O1歷史上可能不在羌方里。而是在鬼方聯盟裡。他們其實一直都是以回虎和龜自稱的。

第二、回鶻其實就是回虎的意思,指返回、東歸。而羌方是達來。來和回都是迴歸的意思。鬼方與羌人一樣就是東歸的以色列支系。所謂殊途同歸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北三苗是被大禹擊敗後才離開中原到西部牧羊,進而去了中東埃及。他們不是一同去的,但在古埃及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返回時卻是一併返回的。

回鶻的前身被認定為丁零人,丁零也是鮮卑的一種。而我認為更早應該是鬼方。就是日耳曼基因R1b與夏后氏O1的聯盟。其中可能還有部分印第安Q系。今天維吾爾族裡很明顯存在日耳曼基因R1b,但O1不見了。其實O1脫離出來自己成了一族,哈薩克人祖先可能就是,月氏就是他們,越人也確實自稱海薩。然而今天的哈薩克父系基因在戰爭中丟失了。回鶻裡的O1還變成了那個不可描述的族群。那個群體裡就同時有O1和R1b。就是說他們與O3一樣都是與東歸的以色列有關。歷史上就是隨蒙古人返回的那群了。

後來的回鶻則已經是日耳曼主體遠走,O1分離出來之後的了,再後來回鶻裡融入了白匈奴時代的波斯基因和阿拉伯基因、蒙古基因、還有13%的漢代士兵基因。很奇怪,苗蠻體系數理就是13。

回鶻雖然成分變化很大,但是文化卻保留著。你能明顯看到其文化與中國古代沿海民系的類似之處。比如其典型服飾中的兩色豎條紋飾在日本、臺灣原住民、西南百濮民系以及歐洲都有。而是標準的兩色豎條服飾是綠白兩色。達板城與日本大阪、中國沿海大班是一個詞,就是老虎的意思,指斑紋。舞蹈很明顯是割頭舞,與沿海支的獵頭文化一致。

第三、突厥其實就是以鬼方、回鶻為基礎的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日耳曼和月氏就是其中核心。後來日耳曼帶著一部分北歐基因I系去了歐洲,留下一部分日耳曼人帶領著眾多跟隨民系,就是土耳其人的前身。

所以很容易發現,日耳曼的桀們與夏桀、突厥名稱的一致,大夏阿富汗也是阿虎汗的意思。甚至奧氏在阿拉伯語裡指中國,其實就是指中國沿海。但土耳其有奧斯曼、日耳曼有奧地利等等。標準的突厥還是指日耳曼基因R1b和夏后氏的O1這個聯姻體,但因為存在多個高加索跟隨民系,又因為草原互相兼併,所以很雜。目前土耳其裡只有14%的日耳曼基因R1b,這個數字同樣神奇,因為這個體系的數理就是十四。

維吾爾算是保留回鶻名稱的這一支,嚴格地說他們文化上與哈薩克一樣更接近突厥。而土耳其更多是奴隸軍團後裔,而且還流入了高比例的阿拉伯基因。

第四、鮮卑如果以錫伯族作為參考應該與鬼方有關係,與突厥,與東胡裡留守的白種有關係。其摸你黑習俗在西南百濮民系裡還存在。這是因為顓頊時代在中國沿海搞 和九黎 時與矮黑融合留下的文化。

但後來鮮卑其實是匈奴入東胡後,形成的新鮮卑。其主要民系是羌人的北三苗O3,還有部分匈奴的另外兩個民系極北基因N和白匈奴R1a。北三苗羌人O3構成的鮮卑就與漢族是同源的,漢族是周秦兩代返回的北三苗。漢代楚人劉邦做主中斷了與遊牧民系聯繫。這部分鮮卑後來就兼併了東胡C系構成了蒙古族。所以蒙古族文化是以北三苗文化為主的。蒙古一詞也是苗族的芒勾。

第五、契丹有些搞笑,一直都以為是東胡民係為主,匈奴系鮮卑為輔助。然而不是。其主體目前發現是楚人北逃的一支,基因O2a。與泰國老撾主體基因一致。他們不可能是隨萁子北逃的,萁子族為O2b,O2就是商代的主體民系。O2a沒有南逃的,其實就是楚人的一支,漢族裡存在5%。這一支最大可能是楚漢爭霸時代項羽的族人失敗後北逃。因為如果再晚,漢文化就會很濃重。太早不可能,最早的古人是隨族群統一行動的。不會輕易分開。今天契丹後裔的達斡爾族還保留著潑水文化。這也狠狠地打了那些把潑水節說成源自印度的媚洋學者的臉。

契丹裡確實存在東胡和鮮卑化的匈奴,尤其與蒙古聯繫緊密。但主體確實是楚人。後來耶律大石帶領部分契丹去了西域建立西遼,這也使得這個沒有出過中國的民系在西域也有存在。這也使得那些腦殘學者把泰國人說成源自阿爾泰。後來西遼人有的隨那個不可描述的群體返回。所以有名人信誓旦旦認為自己是外族,然而驗了基因是O2a。這個基因在西部最大可能是西遼後裔,其次是漢族士兵後裔。最後補充一個,老撾泰國也稱寮。老撾泰北還保留有楚人的偏髻髮型。契丹的剃禿頂明顯與匈奴一樣是受到了東胡影響。與百越斷髮紋身一致。

第六、女真應該就是東胡了,如果與滿族核心一致的話,就是東胡民系裡的O1。屬於發配東北的那一支留下領導兩支矮黑跟隨民族的群體。比如日本基礎就是少量O1帶領D系渡海建立的。後來的添油戰術使得日本保留了沿海支的文化,與漢文化不同的那一部分就是。今天的日本當然佔優的是萁子族O2b和秦人漢族的O3。

關於女真研究不多,只能說屬於東胡。不排除有匈奴民系流入。比如N系。滿族皇族測了基因確實是O1,這也使得他們以為是南島民族。其實不是。東南亞的O1是百越南逃的結果。屬於大禹體系,夏人後裔。就是說夏人大多數是返回江浙老家了,再後來才被迫南逃。東北的則是大鯀時代就北逃的那部分。滿清和那個不可描述群體返回其實都是冥冥中註定的。估計有一天黃種老大支系N系也會有這個機會返回的。


國病


古代羌人發源於西北地區陝甘一帶,一部分農耕一部分遊牧。周穆王時西征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秦漢都和羌人有衝突。戰敗的羌人進入北方草原是一個很好的避風港。事實上,匈奴是多民族部落的聯合體。北方草原上象個大舞臺。東漢時,竇憲北伐打敗北匈奴迫使其西遷。鮮卑人開始統治北方草原,留下十餘萬戶北匈奴改口自稱鮮卑人。鮮卑人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做為民族主體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留在草原上的鮮卑人建立柔然帝國。突厥人為匈奴別部,即匈奴的一個支系,所以土耳其人把建軍節提前到冒頓單于時代的原因。突厥人為柔然鍛奴,打鐵的有較高生產力。突厥人滅了柔然以後建立突厥帝國,東起興安嶺西自裡海。整個北方草原突厥化,使用突厥文字,說突厥語言影響至今,屬於阿爾泰語糸。柔然人失敗後有一支踏著匈奴人足跡西遷稱作阿蘭人。向東分成兩支。一支在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之間生活形成契丹人。另一支遷到興安嶺一帶稱作室韋,唐時室韋一支又叫蒙兀室韋或萌古子形成後來的蒙古族。所以北方草原上的民族或許血源相近,或者是多族群聯合體。當一方強大時稱匈奴,當鮮卑人主宰草原時又都自稱鮮卑,即然都生活在草原風俗和語言有著同一性或相似性。為了生存稱呼只是一種符號。女真人源自三代時期的肅慎自古和中原交往密切,以漁獵和農耕為主。漢魏時稱作挹婁,南北朝時稱作兀吉,隋唐時稱作靺鞨。靺鞨又分作黑水靺鞨和慄靺靺鞨。其中唐代慄靺靺鞨建立了渤海郡國。遼代黑水靺鞨發展成女真建立大金國。幾百年後女直變成滿族。







關東俠客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我們不妨以中原王朝為時間軸,從先秦時期開始梳理,對於這些少數民族的興起和滅亡有一個大致瞭解。只要搞懂了這個,對於這些民族的關係也就比較好理解了。

先秦時期:羌

羌族是泛稱,主要指的是先秦時期在中原王朝西部遊牧部落,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一代。

在殷商時期,羌族建立的部落是有部分是殷商的屬國,其部落首領也曾在朝中任職。

到了周朝時期,很多羌族部落開始融入中原,其中的分支“姜”與周王朝關係極為密切。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後,羌人建立的義渠國一度也極為強盛,其領地包括今甘肅東部、山西北部、寧夏和河套以南地區。

義渠國在於秦國經歷了170多年的戰爭後,最終被秦國所滅,羌人就此逐漸被秦國融合。生於的部分則居住在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大部分過著遊牧和漁獵的生活。後迫於秦國壓力,羌人再次遷徙,直到漢朝時期才有部分再次內遷形成東羌,融入中原王朝;剩餘的西羌則分佈在西北和西南地區。

秦漢時期:匈奴

匈奴其實和羌人大致源於同一時期,羌人生活在中原王朝以西,而匈奴則生活在中原王朝以北。

在殷商時期,隨著中原王朝的擴張,很多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林胡、樓煩、犬戎等少數民族被迫北遷,這些民族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融合之後,逐漸形成了三個大的部落:月氏、東胡、匈奴。

先秦時期的匈奴人主要生活在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遠,隨著不斷征服和吞併其他遊牧民族,匈奴開始壯大。趙國在擊敗林胡、樓煩之後,匈奴趁機吞併兩個部落。戰國末期到秦朝時期,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率領下,大敗東胡王,趕走月氏,開始成為中原王朝北方的最強民族。

漢朝時期,在北方崛起的匈奴已經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最大敵人,面對匈奴的強盛,漢朝初期選擇以和親穩定對方,積極謀求發展壯大。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對匈奴展開反擊,就此拉開了中原王朝和匈奴之間長達270餘年的拉鋸戰。而在於中原王朝的交戰中,匈奴最終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內遷逐漸融入中原王朝。

東漢和帝時期,漢軍大敗匈奴北單于,北匈奴主力開始不斷西遷。此後,北方的鮮卑族開始強盛,逐步佔據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從此開始自稱鮮卑人。而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隨著逐漸的漢化,也最終分裂融入並形成了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匈奴作為一個民族自此消失。

三國兩晉:鮮卑

鮮卑的起源史學界至今沒有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鮮卑起源於北方部落,東漢時期被封為王侯,管轄鮮卑、烏桓等部落。後來隨著匈奴的分裂,鮮卑開始逐漸擺脫匈奴控制並崛起。

東漢時期,鮮卑先是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大敗北匈奴,在北熊惱怒被破中亞後,鮮卑趁勢佔據蒙古草原,併吞並匈奴數十萬人口,開始正式崛起於中原王朝北方。崛起後的鮮卑再次對東漢北方形成威脅,於是東漢與鮮卑衝突爆發。但在鮮卑首領檀石槐去世後,鮮卑分裂為三部分,分別是雲中、雁門一代的步度根集團;代郡、上谷的軻比能集團;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的東部鮮卑。

三國時期,軻比能集團開始兼併其他鮮卑各部,最終統一漠南鮮卑各部,開始對曹魏北部邊境形成威脅。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各部再度分裂為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相互征伐,其中禿髮部和乞伏部也先後從鮮卑分裂出來,並開始內遷中原。

兩晉時期,八王之亂後,西晉王朝崩潰,天下大亂,鮮卑各部也趁機立國,先後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同樣來源於鮮卑族,乃是東部鮮卑時期的宇文部。北周滅亡後,鮮卑族國家全部滅亡,逐漸消融在其他民族之中。

隋唐時期:突厥

突厥的起源同樣難以定義,早期的突厥極為弱小,歸附於柔然,為其鍊鐵奴,後遷至阿爾泰山一代。六世紀中期開始崛起,552年大敗柔然,於漠北建立了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並奴役控制周圍的鐵勒部落人(回紇前身)。

隋朝時期,由於隋朝的分化離間,583年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東突厥可汗為突厥可汗的正支嫡系。隋末時期天下大亂,東突厥開始崛起,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國先後歸降。

唐朝時期,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李靖等率兵10萬,大敗突厥軍,俘虜頡利可汗,次年東突厥徹底滅亡。顯慶二年(657年),唐朝派出兩路大軍進攻西突厥,西突厥戰敗,並最終被滅。

永隆元年(680年),南遷的東突厥餘部北返復國,682年建立後突厥汗國,但在唐朝和回紇的聯合攻擊下,最終於745年亡國。後突厥滅亡後,部分併入回紇,部分融入唐朝,突厥這個民族也就此基本消失。

唐朝時期:回紇

回紇源於早期的“丁零”部落,早先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北部邊緣,弱小時期相繼受匈奴、鮮卑和柔然等國的奴役。四世紀之後,“丁零”又被稱為“鐵勒”、“高車”等,主要分佈在西起伏爾加河,東至興安嶺的東西萬餘里的歐亞北方大草原上。

突厥崛起之後,鐵勒部受突厥的奴役,為了與突厥對抗,“韋紇”、“僕固”、“同羅”、“拔野古”等東部鐵勒中較大的九個部落結成地域性的“回紇”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

唐朝時期,天寶三年(744年),骨力裴羅率領的回紇聯盟在唐軍配合下推翻突厥汗國,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漠北迴紇汗國。回紇汗國早期與唐朝關係極好,在安史之亂中還曾出兵幫助唐朝平亂,並在貞元四年(788年),改回紇為“回鶻”。

九世紀中期,回鶻被黠戛斯擊敗,回鶻諸部就此分裂,有的被黠戛斯俘虜,有的則南遷至內地,有的遷至甘肅西部投奔了吐蕃,大部分則遷至西域,進入安西都護府轄地和于闐以西的地方,這部分回鶻在融合了突厥各部、漢人、操焉耆、龜茲、于田語,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之後,最終形成了維吾爾族。

遷往西域的一部分進入了中亞草原地區,並最終聯合葛邏祿、樣磨等族建立起了喀拉汗王朝。十二世紀初,部分契丹人在耶律大石的率領下遷至中亞,征服了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王國,建立了西遼。而在西遼末期,高昌王則脫離西遼歸順了成吉思汗,高昌回鶻成為了蒙古的屬國。

唐宋時期:契丹

關於契丹的來源,主要有鮮卑和匈奴融合和鮮卑系別部兩種說法,不過總體來看,契丹是和鮮卑密不可分的,是在此基礎上融合多民族後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

契丹崛起之前,雖然號稱契丹八部,但總體仍然比較弱小,天保四年(553年),北齊高洋親率大軍攻擊南下契丹,俘獲10餘萬人,契丹損失慘重,後又遭受突厥侵擾,導致部落離散,八部已然不全。隋初時期則分別依附於隋朝和突厥,逐漸獲得恢復,但在大業元年(605年),契丹南下時再次遭到隋朝毀滅性打擊,4萬餘人被俘。

唐朝時期,契丹在唐初形成部落聯盟,但仍臣服於突厥。雖然一度崛起,但在唐朝的攻擊下又迅速衰敗。突厥滅亡後,契丹又依附崛起後的回紇。直到唐天佑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可汗,契丹這才迎來了真正的崛起,在歷經“諸弟之亂”、“鹽池之變”後,耶律阿保機清除了內部反對勢力,重新一統契丹八部,並在神冊元年(916年)建立“大契丹國”,年號神冊。

五代時期,遼天顯十一年(936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請遼國出兵攻擊後唐,後唐滅國。後又滅掉了石敬瑭建立的後晉,遼國開始佔領大部分中原地區,並在遼大同二年(948年)二月,改國號為大遼。

兩宋時期,遼國後期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遼天慶四年(1114年),完顏阿骨打(女真族)起兵反遼,並在1125年攻滅遼國。遼國滅亡後,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補,建立西遼政權,意圖恢復大遼,然而卻不想成吉思汗崛起,最終在1218年被成吉思汗滅國。

西遼滅亡後,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契丹人淪為了金國的臣民,後來這部分契丹人不僅頻繁起義,且積極參加蒙古滅金的戰爭,並隨著蒙古的征戰,最終遍佈中國、朝鮮、中亞和西亞等地區。少部分西遼貴族則在八剌黑的帶領下,在今伊朗南部臨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建立了起兒漫王朝,史稱“後西遼”,最終這部分契丹人融合於回鶻、蒙古和中亞當地人。

明清時期:女真

根據《金史·世紀》記載,女真應當起源於靺鞨族,宋朝人稱女真為朱裡真,後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真。

宋朝時期,女真臣服於遼國,後來完顏阿骨打一統女真各部,在收國元年(1115年)建立金朝,國號“大金”,領導當時東北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共同反遼,1125年攻滅遼國後獲得遼國大部分土地,隨後金國與宋朝聯盟破裂,金國開始大舉攻宋,最終滅掉北宋,佔領了北方大片土地。但隨著北方蒙古的崛起和南宋的反抗,加上金朝自身的腐化,金國開始迅速衰敗,最終在天興三年(1234年)被蒙古所滅。

金朝滅亡後,女真人仍三局在關東,並分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

明朝前中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收回了遼東領土,並與高麗劃界於鴨綠江。永樂年間,明朝開始經略遼東,並在遼東陸續設置384衛、24所、7地面、7站、1寨,並設奴兒干都司統管。永樂以後,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部被迫南遷,到英宗時期,逐漸穩定定居在渾河上游地區,迅速發展,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等“建州三衛”開始崛起。面對女真的發展,明朝採取“分其枝,離其勢,互合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的策略,導致女真各部相互牽制、陷於分裂婚戰不休。


明朝中後期,萬曆十一年(1583年),出身建州左衛指揮使世家的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誤殺,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並最終一統女真各部,於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開始公開與明廷對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自立為帝,改元崇德。

後金崛起於遼東後,一面與明軍對抗,另一面拉攏攻擊蒙古各部,最終一舉佔領漠南大片領土,開始從長城以北全面威脅明朝北疆。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滅亡,後吳三桂與李自成農民軍在山海關激戰,吳三桂向清廷求援,多爾袞隨即率滿清軍隊入關參戰,擊敗李自成軍,並正式遷都北京,征服全國,開始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此後滿洲族改稱“滿族”,解放後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滿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於中國東北、華北一帶,散居全國。


【寫了三個多小時,已經凌晨兩點了,實在沒精力校正了,大家見諒】

香茗史館


古代羌族,原居住在陝西西部,甘肅南部,以及青海河湟流域一帶。東漢時期,董卓鎮守的涼州經常和羌族交戰,每次戰勝對方都會把俘虜往關中遷徙,陸陸續續,日積月累下來,到三國時期已有五六十萬的規模。五胡十六國時期羌族建立後秦政權,因為和漢人長期雜居,久而久之融入了當地。另一部分則合鮮卑族合成吐谷渾,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禮佛信教,後被藏族融合。

匈奴崛起於河套陰山,控弦三十萬,雄霸漠北,屢次伺機南侵中原。宼邊搶掠,殺人奪物更是不計其,秦漢兩朝都視之為心腹大患。最終在漢朝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衛青,霍去病等一干天縱奇才的能臣武將,經年累月,不遺餘力的打擊下。把匈奴一分為二,一部分投降稱臣,被遷入關內,逐漸融入漢族。一部分則在北單于的帶領下深入不毛,遠走西方,建立了匈奴帝國,縱橫歐洲,號稱上帝之鞭。

突厥是匈奴後裔,原居住在阿爾泰山南麓。本來臣服於柔然,後期強大之後反噬其主,擊敗柔然。佔領了漠北地區和準噶爾盆地,巔峰時期,橫掃草原,形成了突厥王超。疆域之大,東起遼西,西連西亞,北至貝爾加湖,虎視中原。後來被唐朝先後擊敗,投降之後被遷入關內,和漢族融為一體。一部分則西遷至阿富汗,在中亞成立了塞爾柱王朝及奧斯曼王朝。

回紇,契丹,鮮卑,女真也都是北方草原,雄霸一時,輝煌無二的強大民族。每當一個部落的興起,就會有其餘部落在刀槍劍戟下的臣服,草原悠久的歷史,伴隨著部落的興衰榮辱,此興彼亡,上演了不計其數,你死我活,的民族存亡大戰。幾千年的分分合合,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時至今日,早已分不清。

至於斯坦人則先後被大草原的匈奴,突厥,以及他們的後裔建立的王朝征服過,佔領過,其中絕大部分血液裡流淌著大草原,經血與火洗禮的血脈。


小魔225694741


這個真不好說,他們世代居住北方草原,都有各自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他們屬於不同民族,應該不會有太多的關係,就算有也是後期不斷融合過程中產生的關係,就好比契丹這個曾經非常強大的民族後來被融入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當中。

在中國境內各個民族到了後來都相互融合了也就很難分清他們之間的關係了,很多少數民族跟漢人接觸以後都接受了漢族思想和文化,連姓氏都改成漢人的姓,很多北方漢人其實早期都是少數民族。但不管怎麼演化,我們都是中華民族,都是血濃於水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