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

阮六六


过去由寻常清贫百姓人家构成的中国家庭的传统新年的文化内涵,是对屈指可数的美食和数不胜数的美好愿景的无限憧憬与祝福。而现在由千千万万绝大多数都富足的家庭构成的中国家庭的新年文化的内涵,则是天天都在超越过去新年才有的传统美食的几乎都享用不尽的物质基础上的、在追求和憧憬和尊享更加高远、更加时尚的新年目标的过程中,自然就少了过去那种只有在新年才有的传统年味!

新年新气象!

时代在不断地向前进,生活也在发生日新月异地变化!我们中国人追求更高、更美、更好的生活的心没变!有生性永远都勤劳、奋发和善良的中国人民,跨在正道上的中国的明天当然会越来越美!










我本率真1


前几年我也挺不理解的,春节没了年味。也许农村还好,但是城市当中,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办法,后来想通了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别说现在年味淡了,以后仍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形成于农耕经济和宗族文化。然后现在人们一边抱怨没有了节日趣味,一面也在逐渐放弃传统文化下的生活。说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一个同事是江西九江乡下的,他们现在也很重视家族文化,无论工作多忙,到时候一样请假参加老家的祭拜、过节,他自己也很重视。

生活方式改变了。如果你住在16楼,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那个二踢脚肯定在你家玻璃窗爆照。以往肯定没事,16楼高的高度,没人住。现在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在不禁止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再去燃放了,年夜饭吃饺子前需要放的那挂鞭炮成了负担。

娱乐生活的多样性,人们不再热衷于春节活动。手机里面各类app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吸引了人们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春节文化生活已经不够刺激。

物质生活丰富了,对春季中饮食、服饰的盼望境降低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小时候春节买新衣服,吃好的,现在可以天天买新衣服,吃到想吃的东西,春节少了一份盼望。

人群呈现小众化。以前身边的朋友、家人层次和思维都出不多,大家聚在一起都能说得到一款。现在人工作在不同的领域,思维结构各各个不同,话题少了,以往的亲友也有了距离感和陌生感,这样加少了不少聚餐动力。


二马过三石


年味,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眷恋。所以,当传承的观念淡薄,眷恋变得浅淡,年味也就变得没有味道了。

第一,传承的观念变得淡薄,是因为缺少了仪式感。

记得小时候过年,总会觉得很兴奋。因为一到过年,我就可以穿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吃上自己心爱的糖果。更值得开心的是,我可以收到真实的一张张的钞票,闻闻钱币的气息,放佛自己是一个有钱人。我也可以在夜里打上可爱的灯笼,和小朋友一道,大摇大摆地在街道闲逛。你碰下我的灯笼,我撞下你的灯笼,好不快活!

那时过年,代表的是一种仪式。只有在过年时,我们才可以做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渴望会很强烈,很强烈。

现在呢?一切来的好容易。过年了,手机发红包,想吃糖果了随便买,衣服旧了随时更换。既然平时都可以得到,那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呢?而导致这样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前,一块橡皮1毛钱,两根辣条1毛钱,一个冰棍1毛钱。现在,哪里见到1毛钱的商品呢?

第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眷恋变得浅淡。

在以前,我们很喜欢过年。因为我们没有手机的干扰,珍惜与堂哥表弟过年玩耍的时间;因为我们更喜欢听对方的声音,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的变化;因为父母不会很在意我们的成绩,只会在我们考砸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努力。

而现在呢?好不容易过年了,阿姨见了你,问你的成绩;舅舅见了你,问你的工作状况。爷奶见了你,问你的婚姻情况。要是大家不聊这些了,正好,都抱着手机玩玩,也不会觉得寂寞。有人在没人在,根本没有区别。因为,我们被手机控制了,情感变得淡薄了。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脑里满是竞争。也正因为竞争,我们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害怕婚姻,更害怕别人对自己善意的关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过年,你觉得还有年味吗?


一枚铜豌豆


我是78年的

小时候是很盼望过年的,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生活不大好,一个月才吃二三次肉,在蹭蹭长个的时候,没有肉类的我们那一代人基本都是精瘦的身材。而且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哥哥他们穿剩下的,还会有布丁。所以那时候才会高高兴兴的盼望过年。过年了有好吃的好穿的,怎么能不喜欢,喜欢了,年味儿就浓了。

现在的人基本不缺营养,平时吃的还好,过年了反而吃的累~营养过剩让身体新陈代谢变的困难了。

一个人的思想要想有新鲜感,就必须要有对比性,天天吃糖也腻了,所以现在的人对年已经没有那种渴望感了~当然就渐渐没那么浓了。


虚怀若谷学无止境


为啥感觉现在年味淡了,主要是现在生活好了,对过年没有期盼了。以前生活太差了,吃了上顿没下顿,不逢年过节不舍得吃肉买新衣服穿。

以前物质匮乏,没有娱乐项目,大家忙了一年,过年了都在大街上凑热闹。现在都有手机电脑大家都猫在家里不出门,街上冷清也不热闹了。

总之不管啥事你不再期盼,那就变得感觉平常了。





龍族豹团同舟


年味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小时候盼过年是想买新衣吃好吃的,只有到过年才能无休止的玩老人不管的,走东家串西家唠唠嗑喝喝酒打打牌,大家忙碌一年了平常不相见过年了都拜拜年,特殊意味着是交流感情的,还有张灯结彩放鞭炮老热闹了,只有过年才能居家大团聚。而现在感觉比以前淡了,没那种气氛了,不知怎么的了


天道自轮回


年味是什么?过年是阴历大年三十,新老交替,新春更迭的历法讲究,其实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节气岁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过年的习俗传统延续了那么多年,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中国的农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二是中国的血缘宗亲大家庭文化与农耕文明配套延续至今,第三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保留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可是这三种原因发展至今,已经失去了文化的突然:

第一、农耕文明已经进化到后现代工业文明。虽然中国至今还有9亿农民,但是“农民”的概念早已今非昔比。这些农民只是农村社会转型城镇化社会的过得阶层,在过去几十年里,农民通过进城打工,成为城市农民工的流动渠道,实现了和土地的脱离。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其实就是市民。如今农民虽然有土地使用权,但是国家的粮食储备主要依靠大型机械化农场,农业税减免之后,农业占比经济的比重也下降了,农民自给自足,在故土中等待城市的到来。而离开了土地的农业文化,与春节渐行渐远。因为春节是春播夏耕的产物,而工业社会是不分四季的。春节的年味随着人口流动、国际化和非农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得淡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中国血缘宗亲大家庭已经瓦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乡土大家庭是农业社会的基层组织模式,而工业社会中,独家独院、独门独户。兄弟姐妹、父母住在一起的联合式的大家庭,父母子女两代人混居的主干家庭,逐渐被夫妻两加孩子的一家三四口的核心家庭代替了。即便是过年,也是各自庆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大家庭鸡飞狗跳、欢快闹腾的感觉。


第三,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对于传统社会的传承逐渐断裂了。最明显的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从城市管理和安全环保角度,烬燃烟花爆竹是非常合理的,它有利于降低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节省治理成本,保护环境。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有弊端,那就是因噎废食,为了减少治理者的麻烦,而愿意对文化作为,不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加上禁止酒文化、年会限制等等,造成过年少了很多气氛,传统的年味也随风飘零。相信再过不多久,中国的年俗文化将彻底被现代社会的孤独、冷清所替代。


西双版纳的茶花


“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是个伪命题!

“年味”这东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的年味有多少得以保留?现在大家嘴里的“年味”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再之前国穷民贫,过年能吃上肉穿上新衣已是奢望。

八十年代是个分水岭,联产分田到户,能吃上饱饭,家庭人口又多,每家每户不少于七八口人,多的十几二十口,人多了自然热闹,年味也丰富多彩。

现在的家庭,人少,三四口人,最多也就五六口人,老人占了2/3,一家人围绕一个孙子孙女宝贝,含起来怕化了,捧起来怕摔了,玩手机的多了,聊天围炉子少了,猜码划拳,摔胶打陀螺,吟诗作对,渐渐绝迹……年味也就变了。

新的“年味”在孩子孙子心里扎根了,压岁钱红包微信才是他们的主要内容,若干年后,这些“年味”也会被新的内容取代。

说“年味”变了的人,说明你开始老了,开始怀旧了。


方不圓


中国渐渐失去的年味的原因很多,尼山布衣认为,主要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也有家庭方面等等。

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前物质极度匮乏,人们普遍缺衣少食,惟有过年时,才能吃好的,穿漂亮衣服,所以,对“年”极度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了,人们手头宽裕了,再也不会为吃饭穿衣犯愁了,现在几乎天天都是过年,特别是小孩子似乎对年的盼望不是那么迫切了。

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农民还是县城居民,外岀打工的越来越多了,导致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都难于搞起来了。比如,现在许多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少、妇。年轻人不在家乡,即使是春节期间回来十几天,但许多春节的习俗也无法开展和举办。比如:闹花灯、打年糕等春节习俗都需要在一个月前就做准备。可是,年轻人不在家就没人去搞,造成春节期间“冷冷清清”。

三是环境保护的需要。限制了一些传统的被人们认为很有年味的习俗。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规定不让放鞭炮,不让放烟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年味。

四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式生活越来越少。过年,人气旺盛是第一位的。过去,我国城乡之所以年味很浓,年味十足,就是因为三代同堂过春节其乐融融,有的甚至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聚在一起过春节。想想看,这么多亲人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闹花灯、发红包、穿新衣,是多么的有年味啊!可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那种几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这必然影响和淡化了现在的年味。

五是发达的科技,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却让亲情与年味渐行渐远。如,电商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少地去体验“年味”了。以前过春节,人们都要到实体店去买一两套新衣服穿着过新年,在买的过程中,赶年集就是一种“年味”,就是一种人气。然而,如今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就没有这些春节的年味体验了。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拜年等习俗在“无形”之中就实现了,就解决了。比如,过去年初一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很是热闹,也很有“年味”。而现在拜年就一个信息、一个视频就解决了,显得“年味”不足也就不奇怪了。如今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的确淡化了,以至于春节期间都很少互相走亲戚访朋友了。记得我小的时候过完春节,都会随父母亲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种感觉真是具有浓浓的春节味道。吃外婆做的好吃的菜;享受外婆给的尽管只有几元钱的红包;与外婆家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打鞭炮、放烟花。可是,如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下一代却越来越少了,怎么不会使年味越来越淡化呢?

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西方文化的浸透,也使年味淡了。春节既是中国人共同的盛大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春节期间,祭拜祖先,就是一种“孝”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的认同,春节期间的很多礼仪和传统风俗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淡忘了甚至不知道,有的却对“圣诞节、万圣节”等洋人的节日津津乐道,的确可悲。建议教育、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教育,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七是春节假期太短,人们没有足够时间“忙年”,也冲淡了年味。春节期间,人们要购买年货,要杀鸡宰羊,过酥菜,打扫卫生,写春联,贴春联,走亲访友等等,可是春节假期只有7天,根本不够用,建议放假时间从除夕到正月十六,这样既方便了人们过年,人们还可以趁机放松、旅游,刺激假日旅游经济增长,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邯郸小超


首先是缘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前,小时候生活困难,穿着破烂的衣服,盼望着过年能穿件新衣服,能吃好吃的,包几顿饺子吃,小时候生活困难那会除了春节平时是吃不上饺子的。现在饺子成了家常饭。没了念想,盼头…家人能给买上几支小"电光鞭炮",很享受这种啪啪的感学。年龄是一方面,现在长大了。也没了放鞭的兴趣,再说国家现在也不让放。没有了这种"炮火连天"的气氛,衬托不出年的味道来。再就是旧村改造,家家户户住楼,串门的少了,人情味淡泊了。以前东屋西屋孩子们都不走门,从中间的平房或猪窝爬过去。亲情味,乡情味很浓!过年要接年了,东屋西屋喊一声,都在一个胡同放鞭炮接年,情味浓,年味浓,人味浓…楼房,拉远了人们的距离。楼高了,人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