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現在的歌曲沒有十多年以前的好聽了?

胖臉帥


倒退了!中國好聲音,唯一標準是聲音好聽,甚至蒙面具判別誰唱得好。這是去本求末!歌唱藝術是使靈魂都讚美的藝術,不僅要求聲情並茂,而且舞臺形象也要以美感人。此外,任何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包涵著深厚的情感內容。在時代的激盪之中,偉大的主題藝術經久不衰,傳唱不休。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我愛你,中國,今無是你的生日,再過二十年我們再相會。。。。。。等等,令人百聽不厭,激情澎湃,歌曲,.要唱響時代,振奮人心,要不斷創新,給人希冀,希望多創作出好作品,多出好歌者!


聽雨24721


其實,每個年代的好歌爛歌比例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好歌爛歌會混在一起發出來,在「變老」的過程中,爛歌都被淘汰了而已。這就會讓很多人產生一種「新歌垃圾多,老歌都好聽」的錯覺——老歌裡面,你不知道的爛歌可多了去了。


但為什麼新寫出來的好歌卻得不到聽眾的好評呢?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人的審美會定型。


歐美早有相關研究,流行音樂產業的主力消費群體是 Teenagers(十幾歲的年輕人),這些人是流行音樂最主要的聽眾群。而且大部分人群(非文藝專業人士)年輕時的音樂品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審美偏好。


我們先來想想十幾歲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十多歲時開始青春期,家庭、學校、社會關係進入了一個比較微妙的階段,所以人通常會把情感和對未來的嚮往寄託在一些文藝作品當中。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的世界觀尚在形成當中,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此外,十幾歲的年輕人生活方式相對固定(都在上學),有一些自由時間(但都很碎片化)和零花錢(不太多),非常適合流行音樂這種消費門檻不高、欣賞方式便捷靈活的娛樂方式。


人到了二十多歲就會開始面臨許多新的問題,畢業、深造、找工作、組建家庭等等。與此同時,他們的世界觀也逐漸穩固,不會像青少年時期那麼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的娛樂時間比原來少了,但消費能力又有了提升,所以二十多歲的人娛樂休閒的選擇非常多,比如看電影、旅遊、攝影、購物等等,花在音樂上的時間和精力會大大減少。


聽音樂,或者說審美,是一種需要投入時間精力的精神活動。假如你不再花費時間欣賞、感受新的音樂,你自然也無法理解新的音樂類型與風格。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中外皆是),十幾歲通常會是他們這輩子裡花最多時間聽歌並且聽得最認真的階段。假如不是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需要時刻關注新的流行音樂的話,他們的流行音樂的審美也會漸漸固化在他們年輕時喜歡的那些音樂類型中。也就是所謂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


而當新的音樂類型(或者說,審美原則)逐漸開始被文藝界專業人士接納(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社會的審美)時,社會的主流才會逐漸認可他們。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流行音樂在剛出現時都會遭到社會主流的批評與非議,中老年人聽不慣年輕人喜歡的歌,這實在是太正常了。像最早的鄧麗君、李谷一、崔健、羅大佑,到後來的齊秦、王菲、周杰倫,包括國外的 Beatles、Michael Jackson、Eminem、Lady Gaga 等,都是剛出來時主流輿論一堆批評,但年輕人又都特別喜歡,兩方吵來吵去誰也說服不了誰。等熱乎勁兒過去了再翻出來聽聽,發覺都挺好聽的,都是流行音樂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只要音樂好,不論之前受到多少非議,時間會證明你的價值。


當然,對於普通聽眾而言,面對一大堆新歌卻分辨不出來誰好誰壞時,千萬不要有負擔(畢竟這不是你們的專業)。而對於一些業界、專家一致好評的歌但你怎麼也喜歡不起來時,你也不用沮喪——審美本來就是很個人的事。你又不在音樂行業工作,幹嘛非要強行改變自己的口味呢?


不過,你越早跳出自己固化了的口味、跳出自己的審美舒適區,就能越早發現新的領域的美,得到更多的享受。


鄧柯


因為現在的所謂“歌曲”,普遍缺乏優美動聽的旋律!

因此,遠不如十多年以前的歌曲好聽!

十多年以前的歌曲之所以優美動,其根本原因完全在於歌曲普遍具有優美動聽的旋律!

人所共知,歌曲一般有“歌詞”與“曲(樂譜)”兩部分構成。

抽去了“曲(樂譜)”的“歌曲”,剩下的只有單純的“歌詞”。

而“歌詞”除了具有文字聯想意義上的優美之外,只有“抑揚頓挫”的節奏和音量的強弱,是沒有什麼“好聽”與“不好聽”之分的!

歌曲之所以“好聽”,恰恰是因為按照歌譜在演唱歌詞的同時,必須嚴格按照“樂譜”規定的優美旋律演唱歌詞!

而這正是與單純的朗誦“歌詞”的根本區別之處!

也是本提問的答案。

當然了,演唱者良好的嗓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歌曲的演唱增色。

但這種增色,首先是建立在歌曲本身就具有優美動聽旋律的基礎之上的!

試想一下,一個具有良好嗓音條件的歌手,演唱具有優美動聽旋律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自然是優美動聽!

如果演唱沒有旋律的《一封家書》,任憑你的嗓音條件再好,唱出的歌聲仍然也不會“好聽”!

再看看現在的所謂“歌曲”,除了鳳毛麟角的幾首拿得出手,唱的出口的真正意義上的歌曲之外,充斥歌壇的幾乎都是些口水歌:

1.普遍缺乏作為音樂靈魂的曲調優美動聽的旋律。

2.從曲譜與歌詞的結合方面看,很多情況下曲譜中強弱拍與歌詞輕重音的結合,違背了歌詞輕重音的朗讀規律。

就是說,在“現在的歌曲”中,處於強拍的曲譜對應的是本應輕讀的詞語,而處於弱拍的恰恰是本該重讀的詞語。

這樣的詞曲配置演唱出的歌聲中,很難讓人聽清楚歌詞唱得是什麼!

3.某些所謂的“流行歌曲”,更接近於“說唱音樂”。

譬如上面提到的《一封家書》,稱其為“歌曲”,遠不如稱其為“說唱音樂”更貼切!

4.歌詞直白粗俗,有的連詞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說的什麼。

5.生命力短暫,曇花一現過後,立馬煙消雲散。

人們欣賞音樂,是為了獲得美的享受,而絕非讓耳膜遭罪!

既然所謂“現在的歌曲”不能給人提供美的享受,曇花一現過後立馬煙消雲散,也就成為流行歌曲的必然下場!

本來就是一堆口水歌式的垃圾,曇花一現過後立馬被人們扔入垃圾箱,這也是其最恰當的歸宿!

因此,歌曲本身具有優美動聽的旋律是其好聽的根本原因!

這也是現在的歌曲遠遠不如十多年以前的歌曲好聽的根本原因!








千枝萬葉74080886


我來發一下言,我在整理中國以前的詞曲創作者,有那些優秀的人中發現了一個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那就是以前的優秀作品,詞曲創作者的文化都比較高,不是一般學校出來的。他們大部分人都受過高等教育,且都是專業人士,文化底蘊都不錯。

喬羽

谷建芬,代表作,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今天是你的生日,瀋陽音樂學院畢業

傅庚辰,代表作,紅星照我去戰鬥,瀋陽音樂學院畢業

趙季平,代表作,好漢歌,中央音樂學院

徐沛東,代表作,籬笆牆的影子,中央音樂學院作品系

陳曉光,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空軍第六航空學校

閻肅,代表作,敢問路在何方,畢業於重慶大學

孟衛東,代表作,同一首歌,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

印青,代表作,走進新時代,天路,當個總政歌舞團團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

張千一,代表作,青藏高原,瀋陽音樂學院管絃系

雷蕾,代表作,好人一生平安,瀋陽音樂學院

三寶,代表作,暗香,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

李海鷹,代表作,彎彎的月亮,廣東星海音樂學院

喬羽,代表作,思念,人說山西好風光,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

黃沾,代表作,滄海一聲笑,畢業於港大中文系

莊奴,代表作,甜蜜蜜,北平中華新聞學校

王洛賓,代表作,在那遙遠的地方,北師大音樂系

從上面的這些詞曲創作者的文化來說,都是專業出身,除去印青是一個戰士出身,自學成才以外,其他的人都是有文化底蘊的。才能寫得出來好的作品,傳唱度高,成為歌曲中的經典之作。所以有人覺得以前的歌好聽,估計有這些因素在內。

現在的人,一來好像就是詞曲唱一把抓,似乎什麼都能做。希望也能像以前的詞曲創作者能留下的經典能傳唱的歌曲。


森映月


歌曲是有靈魂的,曲譜是有意境的,歌詞是需要內涵的,三者配合到一起,引起聽眾的共鳴才是好歌曲,喜歡的人越多,流行的時間越長,就成為經典。

以前的歌曲之所以很多經典,是因為符合了那代人的心理路徑,好歌曲就想一幅畫,一個故事,一種體驗,一種人生經歷,把聽眾帶入其中,甚至忘了是在聽歌,彷彿身臨其境,不論什麼類型的歌曲,都有各種經典,比如《愛的奉獻》《草原之夜》《天邊的西藏》《潮溼的心》《大哥,你好嗎》《烏蘇裡船歌》《放棄我是你的錯》《濤聲依舊》《鴻雁》《紅雪蓮》《家鄉美》《愛琴海》《風中的草原》《為愛痴狂》《西海情歌》非常非常的多。

好聽的歌不僅僅是歌詞也不僅僅是音樂,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韻律,曲譜的韻律和語言的韻律配合在一起,曲譜是靈魂,歌詞是骨架,短短3-4分鐘演繹一個故事,講述一段歷史,吐露一段心聲,放飛一個夢想,絕不是簡簡單單生拉硬拽東拼西湊就走入人們心裡的,之所以好聽是人們喜愛,一旦成為噪音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作品,很有可能毀掉的是一個藝術人生,一個詞曲作者的前途。

好歌曲也需要好的歌者,一個好歌手絕不是在舞臺上青筋暴跳的吼,更不是花拳繡腿的蹦,吼出來的那叫鬼哭狼嚎,蹦出來的那叫滑稽小丑,歌手需要身臨其境的演繹功底,需要對音樂歌詞的內涵的理解和詮釋,過去那些一夜成名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星,不僅僅是歌星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勞也應該歸在詞曲作者名下,當然再好的歌曲沒有好的演繹者,也僅僅是一件好衣服沒有好的衣服架子,走不到廣大受眾面前。


驛動星期六


現在的歌曲是為某些歌手量身打造的,她們能唱紅,別人無法唱。這是其一。其二,現在的歌曲多為聲嘶力竭之作,歌手可以唱,大家不能唱。其三,歌曲內容多為情情愛愛,年輕人唱一唱,老年人無法唱。其四,扭捏的歌星唱的扭曲的歌詞,大家不屑唱。其五,變態的高音唱不上去,大家唱不了。其六,功利性太強,思想性藝術性幾乎沒有,所以成了“短命鬼”。其七,歌詞三四句,翻來覆去唱,價格幾十萬,一般人唱不起。其八,某些歌星太噁心,他的歌就沒人唱……總之,為何以前很多歌曲被稱為經典,那是藝術家們嘔心瀝血之作,所以,生命力旺盛,百唱不衰,甚至越唱越經典!現在的歌都是拿來賣錢的,歌貴的離譜,難聽的卻要死,自然唱幾句就夭折了。曲作者的標新立異,為飆高音而飆高音的聲嘶力竭之作,與國產汽車的粗製濫造有何區別?


徵騎


這是公婆都有理的問題。在老一輩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下,諸如王昆,郭蘭英等藝術家,創作《白毛女》等作品,後來音樂史詩《東方紅》,《紅珊湖》,《劉胡蘭》,《洪湖赤衛隊》,《江姐》,《劉三姐》。。。都是民族民情民俗濃厚的精典劇目。李谷一老師在此基礎上,唱出了新的韻味,使音樂又有了新的氣習。她唱出很多精典,人人都能唱的好歌曲。此後我個人知道了,什麼民族唱法,什麼流行音樂,西洋音樂。。。將音樂分的很細了。尤如服裝的革命一樣,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各樹精典。現在很多人都說,現在的音樂,歌曲,沒以前好聽好唱好譜及。我個人認為是音樂的多極化,多樣化,才引發如此感慨。順便說一句,有些歌手將精典的歌曲,唱成與原曲韻很不相稱腔調來,我是很反感的。


六0堅兵


年輕人好強,喜歡在文藝圏裡明爭暗鬥,不但不向你學習,還千方百計把前一輩趕出圈,到了退休年齡是理由,不到隱居年齡當病退,不要看今天的事,要看就看昨天的你,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作夢你們還是停留在以前,不會作新時代的夢,你們剛知停留,就不會放飛,毛濃濃跟大眾,他們鼓掌,我們叫好,他在舞臺打個H,我們要熱烈鼓掌,只要你在頭條裡看到,不管唱的如何請你伸出的你的手指點贊一下,你已經進步了,真的,做人不要太古板,不是不好聽,而是我們你們不𢤦,以前只憶,請看今朝,中國的未來靠年輕人來一支撐,中國的大家靠年輕人來當,老大人要學會撒手,年輕人要學習放飛……,


譚詩詩689


現在是,歌曲越來越難聽,沒有讓人們傳唱的優美歌曲和好歌曲,反而是歌唱家和著名歌手以及作曲家層出不窮,絡繹不絕,荒誕之極!



樂山樂水317317


曾經有人把2018年的音樂排行榜和十多年前的榜單做過一個對比,結果發現近一年排名前十的歌曲幾乎一首沒聽過,反倒是十多年前的歌曲在我們的音樂播放器中不斷地單曲循環。

這並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從千禧年到2018,音樂排行榜所經歷的變化正是如今娛樂圈演化的縮影,“流行”這一標準正在朝“流量”轉向。

最後一個“流行音樂”的盛世是千禧年前後,當時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一批港臺流行歌手打破了亞洲流行樂壇長年停滯不前的局面,創造了屬於他們的華語音樂黃金時代。

以當時絕對的扛把子人物周杰倫為例,從2002年至2006年,他連續5年獲得最高銷量國語唱片,連續8年成為臺灣唱片銷量冠軍。和如今先有粉絲再有作品不同,那個年代的“流行明星”幾乎每個人都有作品和銷量等實績傍身,是靠實力和作品讓人們記住的,這是“流行”的真正意義

隨著2005年《超級女聲》節目橫空出世,中國迎來了自己的選秀時代,“粉絲”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在那個以“短信投票”為評選標準的節目中,作品和能力開始讓位於“選手”本身。只不過在這個“偶像誕生”的過程中,除了粉絲的參與外同樣包含專業評審的意見,所以最終的結果一定程度上是保持在一定專業水準上的民意選擇。

從那時起,中國的粉絲文化開始發酵,個體的粉絲開始走向集群化,粉絲本身的商業價值開始受到關注

到了2018年,在《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兩檔節目的推動下中國偶像文化與粉絲文化達到高潮。

在這兩檔完全由粉絲投票決定偶像命運的節目中,粉絲本身就意味著商業價值,粉絲經濟的雛形開始形成,對應著偶像的商業價值被無限放大,為了抓住個體粉絲所象徵的C端,商家/影視片方的資源開始向“新偶像”們傾斜,即使他們並不是最適合的人選。

深諳此道的粉絲開始用各種破紀錄般的數據向“金主”證明偶像的影響力,於是乎“流量明星”誕生了,關於“流量”的追逐也開始在娛樂圈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流量邏輯下的另一個表現是音樂類綜藝節目的過度營銷與無盡煽情,似乎只有會炒作、有故事的音樂人,才能被更多的人關注,音樂節目變得像連續劇,原創音樂本身在這場“流量爭奪戰”中落敗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一檔很好看的原創音樂綜藝糊了……

這個選秀綜藝就是《這!就是原創》,本來打算隨便看一眼卻沉迷了一整天,把三期都補完了,收穫了一個上百首歌的歌單。

這節目播出了三期,在朋友圈卻一丟丟討論度都沒有……實糊了。

《這!就是原創》如其名,就是原創音樂選拔,挑選優秀的唱作人,是曾做過《中國好歌曲》的“燦星”團隊打造的

,兩者內核也有相似之處。

這節目在開播前就有一個105首歌的榜單,由聽眾投票,選出了top10,直接入圍第二階段,其他95組歌手直接淘汰……

恕我直言,這top10的歌曲一大半都被十強不入的歌曲吊打。

節目組就是要表達“不在榜單上的歌曲就是會被聽眾淘汰”的殘酷,很現實了。(但村花作為獨立音樂愛好者,反而不太聽榜單歌曲的haha~)

蕭敬騰、陳粒、王嘉爾三位隊長也分別是流行、獨立、嘻哈領域的創作歌手,但他們在節目裡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導師了哦,他們的身份是音樂捕手,拯救那些被榜單淘汰的音樂遺珠。

沒有好聲音好歌曲那種豪華大轉椅,王嘉爾經常蹲在選手間聽歌手演唱,三位捕手直到第三集才有了看起來挺簡陋的椅子坐……整個節目就瀰漫著一種原創音樂人互相分享音樂的氛圍~

三位隊長的人設也都很討喜。

蕭敬騰心裡有一條金線,他的標準很嚴格也很簡單——創作

比如這個叫印子月的選手,唱跳了一首製作得很成熟的偶像型歌曲(是為數不多的尬點之一),自以為看透了綜藝節目剪輯手法的我,以為要留下一個爭議選手來製造噱頭了。

然鵝蕭敬騰無情揭穿了她的創作能力不足,還淘汰她……難怪這個節目會糊了,不過讓人非常神清氣爽!

蕭敬騰傾向於不選市場上已經飽和度很高的音樂,氾濫的小清新就很容易被他pass,他喜歡“未來”的音樂。

也有唱了一半被他打斷的歌手,並不是要淘汰,而是要把可預知的驚喜留到下一輪。妹子一臉懵逼:我可是個唱將,很會飆高音的!

王嘉爾是個諧星擔當,還是親自為選手煲開嗓湯的暖男。

刻板印象讓我覺得他可能更多留下嘻哈歌手,但他的審美足夠多元

選手自選拯救區,一開始蕭敬騰就在找雷鬼歌手matzka(村花也是他的迷妹),沒找到就覺得他一定是去了陳粒區,沒想到是去了王嘉爾區。而王嘉爾也沒有錯過matzka,大呼他是寶中之寶~

陳粒是感性的代名詞,聽歌會哭,聽故事會哭,夜晚和孤獨最能打動她,可能是同為創作歌手的同理心吧。

《這!就是原創》還有個優點就是不囉嗦,沒有沒完沒了的悲情故事

捕手蕭敬騰直接告訴選手,可以簡單自我介紹,但不要說太多歌曲的背景,也不要聊童年的故事,這些我會從你的音樂裡感受……總之唱歌就完事了。

王嘉爾顯然跟蕭敬騰不一樣,想挖掘下選手的內心,然而連問好幾個問題得不到回答,最後還被懟“我可以開始唱歌了嗎”,讓王嘉爾繼承“你的夢想是什麼”夢碎,滿臉委屈。

不叨逼叨悲慘童年,慘痛愛情,就歌論歌,讓整個節目節奏緊湊,密集的金曲轟炸,讓我有了一種看北京臺春晚的爽感!

不過愛講故事的選手還是有的,提前為大家預警一下,鄧見超的前女友生雙胞胎故事,算是為數不多的尬點之二,歌也不太好聽,快進掉不可惜。<strong>


《這!就是原創》的前身《好歌曲》讓我覺得無聊的是,比賽後半程拿同一首歌不停改編有點讓人看不懂。

本來原創歌手就是滿滿的庫存難以得到曝光,拿出來的歌一定足夠成熟,就算不夠成熟也足夠有特點。死逮著一首歌改的賽制,不僅讓他們其他的音樂依然深鎖倉庫,令觀眾審美疲勞,也弱化消磨了原創音樂人的個性啊。

但《這!就是原創》不太一樣,第二集pk階段,第三集突圍階段,大家唱的都是新歌。有的人作品自成一派,有的人曲風多元……從聽歌的角度來說,就是好聽又新鮮~

舞臺酷炫好看,歌曲多元又好聽,節奏緊湊不拖沓,明星隊長公平又可愛,但《這!就是原創》糊得很徹底。

我閨蜜追了“這就是系列”的街舞、灌籃、機甲,然而在我安利前完全不知道這檔節目的存在,好內容死在了優酷的宣發手裡,虧80億真的不冤枉。

要炒作其實也不是沒有點,回鍋肉組的超女、吉祥三寶的女兒、南拳媽媽前主唱,網紅組的學貓叫,YY前女友雙胞胎的哥們,像王菲和陳珊妮合體的選手,學寫歌四個月的天才少女……

明白專注內容不營銷真的不適合這個年代了,這是《這就是原創》的命運,也是華語音樂如今的尷尬現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