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女孩》:從魔幻現實、情感、逃避解析全職主婦“情緒崩潰”

導讀:《書店女孩》的作者辛西婭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建築學專業,她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2018年憑藉首部小說《書店女孩》斬獲“薇拉文學大獎”,在美國《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雙雙榮獲暢銷書榜單;併入圍Goodreads Choice大獎、MPIBA閱讀西方獎、科羅拉多作家聯盟獎、女性小說家協會星辰獎等多項獎項。

《書店女孩》充滿了魔幻現實色彩,它講述了一個名叫凱蒂的單身女孩和閨密弗裡達開了一家名叫“好姐妹”的書店。後來凱蒂結婚生子後改名為凱瑟琳。因為要照顧女兒米奇、米茜和自閉症兒子邁克爾與弗裡達產生分歧,她只得退出了書店經營。隨後歷經了閨密感情破裂、父母雙亡的打擊後,導致情緒崩潰後喪失部分記憶,陷入了凱蒂和凱瑟琳的混沌角色中,她把現實生活當想象,把想象中的一切當做現實生活。直到最後在與閨密和解,並在丈夫拉爾斯的幫助下,重回現實生活的經歷。我將從魔幻現實、情感訴求與爆發、對現實的逃避與和解三個方面分析從書店經營人到全職主婦的凱蒂的“情緒崩潰”。

01 充滿魔幻現實之凱蒂和凱瑟琳的生活

在讀《書店女孩》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誤以為凱蒂就是主人公的現實生活,而凱瑟琳只是她夢中的意志的體現,因為她的想象和記憶太過於真實。

故事中的凱蒂是好姐妹書店的合夥人,也是一名三十歲的大齡女青年,出於對婚姻的期待,她進行了徵婚,而三十四歲的設計師拉爾斯·安德森前來應徵,他們之間從此結識。只是後來在“凱蒂”幻想的生活中,拉爾斯早已因心臟病不幸逝世,於是“凱蒂”靠自己的想象力在“夢中”與拉爾斯相愛結婚並生下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書店女孩》:從魔幻現實、情感、逃避解析全職主婦“情緒崩潰”


我為這個從沒有見過的人感到極度悲傷,因為我在夢中遇到了他。還有我那些荒唐的想象,我大概是瘋了,在夢裡勾畫出與這個人生活的點滴,面對一切,我只得苦笑。


我急切地爬上床睡覺,好奇夢裡會發生什麼。

從文中的故事以及凱蒂的想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凱蒂兩方面細節問題:一方面對於拉爾斯,無論在現實世界還是想象中的世界,她都迷戀。也可以說她對拉爾斯一見鍾情;另一方面她的“虛擬生活”過於真實和刻骨銘心,以至於讓她自己都產生了迷亂之感,分不清哪個是真實世界,哪個是虛構世界?

這其中的原因不僅有“凱蒂”對於愛情和婚姻的嚮往,也有對她“虛擬”出的三個孩子的喜歡和母性的光輝。只不過她一直對於拉爾斯有種不真實的錯覺,她覺得自己配不上這麼好的男人。

這從凱蒂”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我一直以為我的心態是逐漸改變的,慢慢從一個愛幻想、充滿希望的年輕女孩變成一個老姑娘。而從拉爾斯放我鴿子那一天,我內心對愛情的渴望就自動消失了。所以她對於愛情的期待只剩下了傷感和孤獨,只殘存於夢中:

夢中夢。夢到一件小事,雖然美好,卻不真實。所有的這些,都出現在不真實的夢中生活裡。我在自己家裡醒來,躺在自己的床上,孤零零的,突然感到一絲不安。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當“凱蒂”面對“幻想”中出現的拉爾斯,會主動用身體去自然盡情回應,就像多年出現的習慣一樣,也才會對“幻想”出的兩個女兒和罹患自閉症的兒子百般耐心。

《書店女孩》:從魔幻現實、情感、逃避解析全職主婦“情緒崩潰”

“凱蒂”對自己夢中的一切不僅清晰,而且特別真實。更玄幻的是她“夢中”的生活才是她正經歷的現實,而“凱蒂”僅是她出於幻想的產物。更準確來說只是停留在某個時間段的碎片化美好回憶,只是她最珍貴和純真的少女時代的記憶。

凱瑟琳在魔幻現實產生的時空交錯感,恰恰說明了:凱瑟琳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對於幸福的渴望以及對於美麗生活的期盼,而她卻無力控制。我們或者可以這樣理解凱瑟琳:求不而得的愛情,無法抓住的愛人,無法掌控的生活,只有在夢裡才能狠狠的全身心的去託付,因為夢裡不會有別離的傷感,更不會有傷害和痛心疾首的失去。

02 從凱瑟琳到凱蒂的幻想,充斥著凱瑟琳對於情感的無處安放

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很疑惑一個問題:為什麼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凱瑟琳會失憶,而進入一個混沌的空間中無法自拔,僅僅是因為父母的空難嗎?不過在凱瑟琳以“凱蒂”的身份穿越過去時,我看到了她對於父母的極度依戀還有對於愛情、親情、友情的無處安放。也可以理解為

當所有的不好事件一起來襲的時候,無論是從她的情感上,還是心理上她都無法接受,更無法安放和抉擇,從愛情、友情、親情三個面可以看出:

《書店女孩》:從魔幻現實、情感、逃避解析全職主婦“情緒崩潰”

凱瑟琳對於愛情的始終有一種不安定感。三十歲的“凱蒂”認識了三十四歲的拉爾斯她一眼就喜歡上了。可是“凱蒂”的內心卻是自卑的,她不知道像她這樣的“老姑娘”是否能匹配得上這樣一個優秀的男子?所以她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拉爾斯是真實存在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凱蒂”對於自己並不是自信的,她需要一次次在夢中親密關係,來不斷夯實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恐懼,這也與她放棄了獨立女性身份轉變身份成為全職主婦息息相關。

凱瑟琳對於友情珍視與懷念。少女時的“凱蒂”並不是快樂的,她不僅很平凡而且沒有朋友,是美麗優秀的弗裡達靠近了她,於是她們變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她們一起長大,一起開了“好姐妹”書店。然而因弗裡達給“凱蒂”介紹的保姆虐待她自閉症的兒子邁克爾,導致了凱瑟琳對於兒子的內疚和對朋友情緒的爆發,她怒斥了弗裡達並聲明脫離書店合夥人身份,回家當了全職主婦。

這就是凱瑟琳為何一直將自己的記憶封鎖在從前“凱蒂”中,原因是:

她不願意面對自閉症的兒子,不願意面對離開一直熱愛的事業,更不願意面對閨密感情的消失。對於她來說沒有什麼比現實更殘忍和難以接受的,沒有什麼比失去友情和事業更令她難受的事情,然而為了孩子們,她別無選擇。

凱瑟琳對於親情的懷念。凱瑟琳的父母意外離世引爆了她一直小心翼翼維護的情緒,凱瑟琳對於父母的愛是深沉的,甚至對父母的愛和關懷已成為一種習慣,而人一旦在習慣被強迫隔斷後,就會產生一種挫敗與無力感,所以她的思維意識才出現了混亂,從更深層原因來看是因為她不願意離開父母的庇護,她不接受父母已經去世的事實。

《書店女孩》:從魔幻現實、情感、逃避解析全職主婦“情緒崩潰”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凱蒂”產生錯亂記憶的三個真實原因:第一,在父母去世的刺激下產生的過度悲傷;第二,從職業女性變成全職媽媽的不適應;第三,面對兩個吵鬧調皮的女兒和一個患自閉症經常朝她尖叫的兒子的崩潰,所以她只好將自己的世界徹底封閉。

還可以理解為:從職業女性轉變為全職主婦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同一價值感缺失的還有趙南柱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主婦金智英。金智英也是從職業女性轉變為主婦後,而導致了心理疾病,間歇性模仿不同人說話。

這也說明一個共性:主人公之所以願意沉溺在虛幻的世界中,是因為只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想讓生活變成什麼樣就能變成什麼樣,可以讓生活朝著自己設計的模板充滿著溫暖、愛、善良、美好,自動過濾掉所有的悲傷與煩惱。這其實只是對於自我的逃避,根本無法解決現實的問題。

03 凱瑟琳以凱蒂的意識生活,是對不幸生活的逃避,覺醒是自我拯救

無論是“凱蒂”還是凱瑟琳的生活,她們都是同一主體,那就是:在息息相關中不可分割,也可說是“凱蒂”是她少女時代的美好回憶,而凱瑟琳則是她少女時代期望的理想生活,兩者的重疊與結合是一種完美生活。

然而理想中再完美的生活假象終究還會還原成現實,因為一時的逃避並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也無法達成與內心的和解。直到最後認清事實,不再逃避的凱瑟琳,終於不再對過去滿懷內疚,也不再沉溺於“凱蒂”的幻想中不可自拔,而是做了以下三件事,這是她覺醒的開始:

《書店女孩》:從魔幻現實、情感、逃避解析全職主婦“情緒崩潰”

認識到自己是凱瑟琳,而非“凱蒂”。認識到自己的身份後,凱瑟琳不再對於邁克爾自責,想通了他的自閉症不是自己的錯,她無法控制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也不想再控制任何人的生活。因為試圖控制讓彼此都不好過。凱瑟琳能意識到這些問題,這意味著初步擺脫了過去的魔咒,勇敢真實的面對現實,即使過去的錯誤無法挽回,但是能做的是向前看和把握未來。

與閨密弗裡達和解。主動去找閨密弗裡達解釋當年爭吵的原因,主動去化解兩人這些年來的隔閡,傾訴這些年關於對方的牽絆。友情是最美好也脆弱的關係,而坦誠真誠是友誼長存的基礎。說開了什麼都好,當關系趨於冰點時,總要有一個人先道歉,這不僅是友情的法則,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

③接受父母已經去世的事實。凱瑟琳終於肯承認父母已經去世的事實,她也想通了父母一直在她心裡,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她不再懷疑自己無法承受,不再懷疑自己做不到。最後她忍住淚水眨著眼睛,目送“父母”的離去。

從凱瑟琳魔幻的經歷中可以看到:每個人只有想不想去做,敢不敢去面對!從來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只有靠意志力離開虛幻的世界時,真正的世界才會出現。這是勇敢也是勇氣,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與內心和解的最好方式。

04 結語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提到過:夢是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是另外一次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而凱瑟琳一直以“凱蒂”的意願活著,在魔幻色彩的童話中穿梭,就是一次向美好的過去靠攏的自然想法。換句話說她只想得到幸福、簡單和快樂,而不要去面對和承受痛苦。

只是無論是凱瑟琳還是我們每一個人,即便我們後悔迷途、不滿現狀,沉迷於虛幻世界,最終都要懂得:無論想象再美好,都無法時光倒流,唯有向前。

《書店女孩》:從魔幻現實、情感、逃避解析全職主婦“情緒崩潰”

但面對現實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內心都有脆弱的領地,這個領地一經碰觸就會碎掉,但我們不能只選擇就地掩埋,而不願意去呈現事實與真相。

《書店女孩》中的“凱蒂”更像一把利刃,剖開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讓我們不斷剖析著自己曾經的膽怯敏感和脆弱無法安放的靈魂。直到我們真正懂得:所謂生命的真相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告別。即便那些告別是如何的不堪重負或讓令我們痛哭流涕,又或者需要與生命中最愛的人別離,都需要去接受和麵對。也只有我們掩埋掉那個讓自己藏匿的“洞穴”後跨越它,才能平靜淡然的面對生活、面對現實、面對自己的內心。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時光無法倒流,時間不能停滯,但我們的內心可以勇敢,那些曾經犯過的錯誤和痛苦感受都會在我們勇敢面對和接受時,實現浴火重生,破繭成蝶。只有敢於做自己,敢於直面生活的殘忍,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才站在生活的最高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