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随身带的点火用的那个是什么,一吹就着?原理是什么?

天冷穿棉袄


这个随身点火工具叫火折子。

火折子是古代常见的点火工具,在一些影视剧中就能看到火折子的身影。通常,主角取出火折子,只需要对着火折子轻轻一吹或者轻轻摇晃,立马就有火焰冒出,不用的时候就直接把盖子盖上,火焰就被熄灭了。这样一种看起来十分高级的火折子,其原理也不复杂。先来看看火折子是如何制作的吧。

一般的火折子,用的是草纸或者普通未打孔的纸钱(即烧给逝者的纸钱)。制作时,先要对纸钱进行裁剪,裁剪后,纸钱的长度要比竹筒的长度还长,再把裁剪后的纸钱卷起来,松紧度适中,卷完后,就把纸钱插入竹筒内,最后再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

这样,火折子就做好了。需要用到时,就把盖子拔掉,对着火折子轻轻一吹,或者把火折子拿在手里轻轻摇晃,就有火焰冒出。

说起来,火折子的原理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引燃物在竹筒里燃烧。由于把盖子盖上,竹筒内处于缺氧环境,所以引燃物就在竹筒内缓慢燃烧,打开盖子后,对着火折子吹气或者轻轻摇晃,实际上就是让竹筒内的燃烧物和氧气接触,而当氧气一充足时,竹筒内的燃烧物就会剧烈燃烧。

这是火折子的基本原理,所以,上述的火折子的保存时间就比较短。原因很简单,即便处于缺氧环境,纸钱烧完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一旦竹筒内的燃烧物烧光,那么,这个火折子也就失去了点火的功能。

当然,还有一种效果更好的火折子。

这种火折子,内部用的不是纸钱,它的内部是以白薯蔓浸入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扁,晒干,最后加入硝、硫磺、樟脑、松香等多种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制作而成的。这样制成的火折子,可以保存更久,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不过这样制成的火折子,造价也更高,寻常的百姓自然用不起,因此,一般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这种较好的火折子。


金兔历史


古人随身带的点火用的那个叫火折子,是没有打火机和火柴之前取火的工具。

火折子我没有见过,但我小时候却在农村见过另外一种取火方式,有点类似于火折子。

大概是80年代末吧,那时农村的老人都喜欢抽旱烟,把自制的烟叶放在烟斗里然后点着吸。农村那时比较贫穷,虽然有火柴但平常都是省着用,像这种抽烟抽一袋用一根火柴对于农村人来说太浪费,是不可能的。他们就想到了另外一种点火方式,用一根麻绳一头留着火星,要点火的时候,用嘴巴一吹就着了,不用就放到一个竹筒里,然后盖上盖子,一根能用很长时间,但我估计那麻绳应该不是纯粹的麻绳,应该是经过特殊制作,具体是怎么制作也不太清楚。

火折子其实与这种麻绳点火类似,应该就是在火折子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那么火折子是怎么点火的呢?

火折子的原料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这样一来,没了火苗,但能留下一个红点点,就像抽烟的火星一样,隐隐地燃烧着,但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到需要用火时,把竹筒盖子拔掉,对着里面的火折子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燃起到点火的作用。在很多古代电视剧里,这样的场景我们见过很多也不陌生。

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火,我们人类有可能今天还在茹毛饮血,所以在此对人类取火的进程再作一次补充。

我们都知道,人类在没有火之前,都是生吃食物,与现在的动物无异。最开始的取火方式是钻木取火,它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一种取火方法。

钻木取火分为两件主要工具:钻火板和钻火杆。第一步先是摩擦取火,利用钻火杆与钻火板穴槽间摩擦生热的原理,当持续的摩擦会产生燃烧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把这些火花引到事先准备好的易上,然后慢慢吹着。这可是个力气活,想要烧着火得有最少两个人分工合作,弄上半天才能生着火。

然后出现的取火方式是火镰,它的出现比钻木取火又前进了一大步。

人们在日常劳作中用铁工具碰撞到石器时,发现铁石相击的瞬间能迸出火花。通过这样的启发,古人创造了金属与石头相击的一种取火方法,并逐渐通过优化简化成能随身携带的火镰火石。火镰发明以后,它便成为我国古代最流行、最实用的取火工具,用了很长时间。

火镰以后又开始有了火折子,火折子明显比以上两种取火方式更为适用也更便捷,在此不做赘述。

但无论是钻木取火、火镰取火,还是火折子取火等方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只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从有了火星到产生火焰还需要一个过程,让人们感到很不方便,因此后来才发明了火柴,能够快速引起火焰,而成功取代以上那些取火方式,成为在打火机被发明之前最主要的取火方式。

火柴虽然现在用得很少,但大数人应该都见过。火柴其实是通过硫磺引火的原理,自欧洲发明火柴后,很快传入中国,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火柴在中国又被称为“洋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火柴现在也被打火机取而代之,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也许再过很多年,火柴也终将成为历史记忆,但是火,却是我们文明生活的象征,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消失。


十年读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火折子。

什么叫做火折子,是一种比较方便的点火工具。

古人点火主要是三种工具:

第一,火镰。

火镰结构很简单,一头是金属,一头是打火石,里面还有一些火绒。

使用的使用,用打火石撞击金属,从而产生火星,点燃火绒。

火绒主要是处理过的棉或者绒,一遇到火星就能燃烧。

这种火镰用了上千年,直到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北方一些老农还在使用,可以省火柴。

第二,灯烛。

古代有些钱的人家,家中往往会有长明的油灯或者小蜡烛,就是用于点火的。

这其实也花不了几个钱,对于有钱人来说算不了什么。

第三,火折子。

火折子是最方便的随身引火物。

因为灯烛一旦点燃,当然不能随身带着走。

而火镰需要反复击打才能点燃,有时候要搞很久,很不方便。

火折子是一种圆筒外形的小东西,里面装的是一种半燃的物质(有很多种)。

只要将火折子的盖子合上,它就会因为缺氧处于一种半燃半灭状态,可以维持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

然而,只要打开盖子,对它一吹气,获得氧气后立即开始燃烧,形成一个火苗。

这个火苗可以用来引火,尤其是点烟,很方便。

火折子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很容易制作。

它的缺点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也就是几个小时,然后还是会因缺氧而熄灭。

古人使用火折子,主要是用于抽烟,或者是一些需要反复点火的职业,比如更夫。


火柴诞生以后,火折子就被淘汰了。


萨沙


古人随身携带点火用的那个叫:火折子。

根据历史有关资料记载,火折子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公元577年前后,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四处征伐不断,物资短缺,火种稀少。据说北齐的一位宫女(我很好奇这个宫女发明家叫啥名字?)受日常生活启发,发明的一种简易的生火装置。她们将粗糙的土纸紧密的卷集在一起,把它点燃后再吹灭,这时虽没有火苗但还会看见纸卷在隐隐的燃烧,不过当时这种简易的火折子非常容易熄灭,还必须考虑天气的因素,保存时间也是很短的,当时也只在军队和贵族之间传用。

火折子作为有条件的人们外出时候会带的生火工具之一,它的效果和木炭有些类似,都是可以没有明火且可以燃烧的时间比较久。只是散发的热量远远没有木炭那么高。毕竟是要携带的,不是真正引火烧身的。所以火折子的效果要做到燃烧持久、“待机”时间散发的热量不太高,使用的时候可以复燃或者可以引燃其他物体。

后来在历朝历代的改进下,火折子的制作方法也逐渐精细起来。人们以粮食作物的杆茎为原料,放置水中长时间浸泡,取出后进行上千次的捶打,再加入棉絮、芦苇缨子继续锤炼,晒干后,与硫磺、松香等易燃物质混合一起,拧成圆柱状,点燃后放置竹筒里,没有明火但又不灭,始终有火星在,因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需要点火时,拉开竹筒盖子,火种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只要用嘴一吹就能使它重新复燃。

这种火折子运用了化学原理,想要取火的时候只要打开盖子,稍微一晃动就能够点燃了,十分方便。但价格不菲,古代基本上都是皇宫和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


心为犁


只要大家看过古装影视剧都能看到,随身携带能点火的叫火折子。

因为在古代没有打火机这个东西,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去洞穴或者盗墓电影,都会拿出火折子来用。但是有一点是让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们在用火折子的时候一吹就着了?这是什么原理呢?

所说的火折子就是火柴的前身。火柴最早的发明人是个英国人,他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把它涂在火柴梗上用砂纸轻轻一划,就会出现火花。火折子的出现比火柴早多了,火折子是在南北朝时期才被发明出来的。

火折子的发明者是一群不知名的宫女。在南北时期,战争不断,那时候军队的人每天吃不饱,物资也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每天只能吃生食冷饭,几个宫女就发明了当时的火柴。后来古代人才普遍使用上了火折子。

其实火折子的制作并没有那么复杂,而且还挺普通的。火折子是用当时的草纸、棉花、硫磺等物质制作成的,把这些东西都包好在卷起来。然后放在小竹筒里,用火先把它点着,然后把它熄灭。虽然火熄灭了,但是里面面还是有残留的火星,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把这些火星吹燃,就会冒火了。

可以看得出来古人是相当有智慧的哦。一个小小的发明就可以给后世带来如此大的作用,也是非常让我佩服的呢。



知秋一叶022


火折子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叫“复燃”,指的是已经在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从新获得氧气后立即开始燃烧的现象。 火折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纸人为的加个外筒,造成缺氧环境,让明火变成火星。然后打开盖子,火星从新获得足够氧气,开始从新燃烧。

那么是怎么制作的呢?

首先是把红薯浸泡在水中,然后泡一段时间之后把它取出来,之后把它锤碎再加上棉花继续捣,并且还要加一些芦苇樱子。将这些捣碎物晒干之后加上一些硫磺,也就是易燃的东西。最后再把它们塞到小筒中,只点一下,不需要明火,但是火星不灭就行,这样等到需要的时候只要用嘴一吹就可以再次复燃。



洪果果


这个东西叫火折子。

古代点火方式很多,比如钻木取火,击石取火,弓钻取火,藤条取火等等。

当然,取火工具也是层出不穷,比如燧、火镰、火绒、火煤子、火折子等等。

火绒其实就是一种棉花,俗称绒棉。它长在“火草”上,采摘后将它晒干,晒干后的火绒极易点燃。

燧又分为木燧、石燧、金燧。

木燧即是用木头制作而成钻火的工具。

石燧即石头制作的,一般会在石头下面放火绒,用金属和石头相撞,冒出的火星会溅落在火绒上,从而取火。

金燧则是利用太阳取火的一种铜制的工具,比如铜制的尖底杯,铜制作的凹面镜。

将铜镜放在太阳底下,阳光会聚集在中间处,这种方法类似于用放大镜取火。

火镰,它的形状像一把镰刀,由火石、火绒和火钢组成。

火钢是火镰的主要部分,它是一个很普通的钢条,只需将它打造成镰刀状即可,有些人还喜欢在上面纹一些样式。

火镰在明初的时候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清朝时火镰被当作为定亲聘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旧有人在使用。

火煤子是清末时期出现的用来保存火种的工具,也就是火纸筒。

火纸筒用的是专用纸,只需点着然后插入纸筒内,明火就会变为暗火,使用时取出吹一下就可以点着。

火折子类似于火煤子,它也是管状的,是一个纸卷,保存火种工具,大部分用作夜间使用。

不用的时候,纸卷上会有一丝火星,这个火星保留四到五个小时,使用时需要快速吹气才能点着。

一般火折子是用草纸制作而成,好一点的火折子制作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基本是有钱人家才会使用的。

草纸是易燃物品,制作好的火折子里会有磷,还有一些易氧物,当快速甩,或者快速吹气时,和氧气接触就会点燃。


理科男读历史


古代随身携带的点火“黑科技”是——火折子。

古代的火折子,一般都是用火纸折叠多层,中间夹着一个能够引燃的香头(内部千万不要有明火)。

在使用时,只需要将纸折猛拉、猛收操作之后,扇动香头,使其燃烧,就能得到一些火星亮光,然后使得一些易燃物燃烧。

这种东西的燃烧原理,和火柴其实是类似的,都是用磷或者类似磷这样的易氧物质,在一定气温下,快速甩动与氧气接触、结合,引起燃烧的化学反应。

最后,再通过控制与氧气的接触,得以熄灭火种。

在汉剧《偷盗遇魔》中,就提到了火折子的使用。

据说,火折子是在南北朝时期被发明出来的东西,那时候用的都是非常粗燥的土制纸卷,然后加入磷末,点燃后再吹灭。

还可以把它放在竹筒里,然后盖住通风的盖子。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把盖子拔掉,对着里面吹气,使其接触到氧气,能够复燃起来。

总的来讲,这是古代很普遍的一种神器了。


HuiNanHistory


想必大家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一个场景,就是古人在需要点火的时候,从身上拿出一个如同笛子的用具,一吹就出现了火苗。如今我们有打火机这样的现代用具,在之前是用火柴点火,很多人也许会好奇古代人随身带的点火用的那个是什么,一吹就着?原理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装影视剧中那个点火的工具叫做火折子,在我们一贯认知当中也许会感觉火折子比火柴和打火机还要方便,只要轻轻一吹就出现了火苗,并且让人感觉使用火折子很有气质,其实火折子只能保持几个小时,跟打火机火柴待机时间是不能比的。

火折子的发明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流芳百世的历史名人而是南北朝时期的几位宫女,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战乱时期,由于时常战乱导致很多士兵只能食用冷食物来果腹,长期下去对士兵的身体和战斗力都有一定的影响,后来几位宫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聪明才智发明了让我们都惊奇的火折子。

火折子的原理不同于火柴,火柴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把它涂在火柴梗上用砂纸轻轻一划,就会出现火花,火柴属于近代的产物,可以长时间存放,随时可以使用,打火机也是如此。而古人发明的火折子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就要更换新的火折子。

火折子是采用竹子,芦苇和庄稼桔杆,里面填充树叶,枝,皮,草等作为引燃的基础,里面还加入硝、硫磺、松香、磷等,让火折子可以在不使用的时候里面保持火星。

火折子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晚间提前点着放在竹筒里,没有明火但又不灭,始终有火星在,因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而起剧烈反应而燃烧。

虽然火折子只能使用寿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可是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足以证明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可以说让我们惊叹。通过人类与火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繁衍,日常生活之中离不开火的使用。开始的钻木取火,后来人们发现了打火石,再到火折子,甚至近代的火柴,现代的打火机,液化气天然气,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繁衍火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火折子虽然在近代被火柴和打火机代替,火折子依然有自己独到的历史地位,比火柴要早千年左右,一直造福着人类,而火折子的原理那怕现在依然被各领域广泛应用。


豫北老崔


中国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火折子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叫“复燃”,指的是已经在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从新获得氧气后立即开始燃烧的现象。 火折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纸人为的加个外筒,造成缺氧环境,让明火变成火星。然后打开盖子,火星从新获得足够氧气,开始从新燃烧。


真正的火折是一中极容易被点燃的草纸,乡下从前多是用来点烟什么做火引的。 用很粗造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这时候虽然没有火苗但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就象灰烬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



书上有说这东西用于夜行夜袭,也有人说是用于以前抽水烟用的。可能是一个军用一个民用吧。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而起剧烈反应而燃烧。道理还是很简单的。不神秘 火折(摺)子 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火折子是易于携带之简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火折子制作方法:


火折(摺)子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火折子是易于携带之简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较好的火折子的纸制作方法是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适合封建时代的有钱人家和帝王。但是一般的火折子的纸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纸钱(烧给死人的钱纸)也可是草纸。制作时把纸裁成比竹筒还长的长度来剪下来,在卷起来,松紧度适中,卷成于竹筒内般粗大小,最后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然后对着火折子轻轻吹,当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乡下多用于抽水烟和生火的。


说简单了,就是一团纸卷起来,点燃后保存在容器里,既不能给充足氧气也不能不给,半燃烧状态的火种要用时拿起来吹送氧气,就能燃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