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墓被盗,文物几乎都被偷走,这件国宝却因特殊原因得以幸免

古代大墓被盗,文物几乎都被偷走,这件国宝却因特殊原因得以幸免

1994年,河北省曲阳县发生了一件盗墓大案。当地的一处知名墓葬被人盗掘一空,从墓室的规模来看,当时一定举行了极尽奢华的葬礼。但是,等到专家赶到的时候,陪葬品几乎所剩无几。留下的墓志铭显示,墓主是五代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的。

王处直对现代人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时,他也算乱世之中的一方诸侯。他出身豪门世家,接替从兄王处存担任了义武军节度使。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他被朱温和李存勖拉拢,既接受过朱温所封的北平王爵位,又依附李存勖。王处直的结局非常悲惨,他被养子王都篡夺了权力,并且囚禁而死。

古代大墓被盗,文物几乎都被偷走,这件国宝却因特殊原因得以幸免

王处直落得如此结局,墓葬为何还特别豪华呢?这是因为王都虽然篡逆,却不敢公之于众,反而要以厚葬的方式,向天下表明他的清白。当然,在王都心中,或许也有补偿赎罪的心理,毕竟王处直待他如同亲生儿子,养了二十多年。

王处直的墓葬中到底有些什么珍奇文物作陪葬品?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凡能够搬动的,都无一幸免。哪怕是甬道里的壁画、浮雕,大多数也被盗墓贼铲走。后来,美国某拍卖公司以及著名收藏家安思远各自返还了一件武士浮雕石刻,就是墓门处为2块守护武士像,都成为了国宝级文物,小珏也曾给大家介绍过,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印象。

古代大墓被盗,文物几乎都被偷走,这件国宝却因特殊原因得以幸免

其实,在现场进行保护性挖掘的专家也很失落。毕竟一些珍贵文物,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风情的集中展示,也是研究破解历史之谜的重要依据,可惜却因为盗墓贼的一己之私而落入了茫茫人海中。不过,他们却在墓室西壁南部下方找到了一件惊艳世界的国宝级文物。

这是一副浮雕作品,长为1.36米,高为0.82米,厚度不均匀,大约为0.17—0.23米之间。画面由15人组成,真实再现了五代时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所以被称为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

浮雕的材质是汉白玉精雕而成,线条流畅无比,姿态栩栩如生,节奏感十足,人物表情真实,简直呼之欲出。我们在此作品之中,既可以依稀看到大唐雍容典雅的余韵,又可以感受到宋辽精巧别致的先声,实在是难能可贵。

古代大墓被盗,文物几乎都被偷走,这件国宝却因特殊原因得以幸免

图上一共有十五人,最右边男装打扮的,面色严肃,双手交叉于前胸,手上横握一根棒子,似乎是乐队的指挥。在她的下方,有另外两个男装打扮之人,仿佛是在作出引导的样子。除去他们三人之外,另外十二人都在聚精会神地演奏着各式各样的乐器。因此,这件国宝文物,还得到了一个更出名的戏称:古代女子十二乐坊。

这12位女子,分为前后两排站立,前排5人,后排7人。她们手中的乐器,包括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根据乐器的不同,她们的姿态和动作,都有显著的区别。但她们几乎个个都面露微笑,显然已经陶醉在演奏之中。

古代大墓被盗,文物几乎都被偷走,这件国宝却因特殊原因得以幸免

这幅作品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为我们展现了唐末五代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知识。比如我们一直说唐朝以胖为美,这幅浮雕作品中的女子,也确实如此。她们面容圆润,体态丰膄,体现了五代时人们对美女的审美观,仍然保留着丰肥浓丽的特点。

又比如说,这些乐器之中,既有我们汉族本土的乐器,同时也有像箜篌、琵琶、方响、筚篥等等西域出来的乐器。它们都参与演奏之中,体现着大唐的宽容博大遗风,也体现出人们对于各种先进文化的接受度。

古代大墓被盗,文物几乎都被偷走,这件国宝却因特殊原因得以幸免

再比如说,我们对于当时的服饰、发饰,往往是通过书中介绍的。偶尔有一些文物图案,却没有如此详实。这些女子的着装很类似也有所区别,发髻包括高髻、椎髻、环髻、双髻等不同形式。这也是了解当时历史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这件美轮美奂的作品,绝对不是盗墓贼心慈手软而留下的。因为它太大太重,所以逃过了一劫。面对遗留下来的国宝,我们不仅感慨,当时还有多少珍贵文物失之交臂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