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时,定远级的305主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墨西哥唢呐


定远级的305毫米25倍口径主炮,可说是舰炮发展史上的一条歧途。


不仅是在世界范围内比不过列强,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和镇远的305主炮和自身其它舰炮比,也不是最好的。



做个比喻,定远和镇远的主炮,放在当前也就是个大号迫击炮。口径够大,装药量够大,但射程、射速、炮口初速都不行。


黄海海战中,射程和威力平衡性最好的,是平远号的260毫米35倍口径主炮,射程可达12.2公里。而定远号的305毫米25倍口径主炮,却只有7.8公里射程,还不及自身150毫米的克虏伯副炮,后者射程是11公里。



但是,平远号的260炮只有一门而已。日本浪速号和秋津州则有相同型号的四门。而且,浪速号还有6门150毫米克虏伯炮。因此,所谓“日本舰队火炮射程不如北洋舰队”,纯属瞎说。


定远号的305毫米炮威力并不强,就是因为炮管太短。因为德国这款铁甲舰一下安装了四门巨炮,如果火炮威力太大,舰体结构撑不住,所以截断了炮管。同时代的西方战列舰,也都有克虏伯305毫米炮,但炮管却是35倍口径,威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说,定远号就是一艘堆砌了更多主炮,但不得不弱化火炮威力的特制小型战列舰,并不能代表军舰发展的主流。25倍口径的305毫米炮更是舰炮发展史上的一条歧途。(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甲午战争时,“定远”级的1880式305毫米25倍径炮(倍径是指炮管长度与口径之比,炮弹在较长的炮管内被发射药燃气加速的时间更长,所以动能更大,这是衡量火炮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是世界上比较落后的款式,我找了一些装备于甲午前的各国舰炮(口径上以等于和略小于305毫米为准),试做比较。

德国280毫米40倍径舰炮,虽然口径小于“定远”级主炮,但威力更大

一、德国海军:1890式280毫米40倍径炮,用于“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炮口初速715米/秒(炮口初速是弹头脱离炮口瞬间的运动速度。相同的弹头,初速大的,射程远,侵彻力大,反之则小,是衡量火炮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准),有效射程11000米,最大射程15090米,炮弹240千克(穿甲弹、开花弹同)。

“布维”号铁甲舰,可看见其首尾各有一门305毫米45倍径炮,炮身硕长,非常明显

二、法国海军:1893式305毫米45倍径炮,用于“布维”号铁甲舰。炮口初速815米/秒,最大射程12000米,被帽穿甲弹340千克,开花弹292千克。

“纳瓦林”号战列舰,可见其舰艏巨大的305毫米双联装炮塔

三、俄国海军:1885式305毫米35倍径炮,用于“纳瓦林”号等战列舰。炮口初速610米/秒,穿甲弹455千克,开花弹331.7千克。

西班牙“佩拉约”号战列舰,其船身中部耳台里装的就是280毫米炮

四、西班牙海军:1883式280毫米35倍径炮,用于“佩拉约”号战列舰(二级主炮)。炮口初速620米/秒,被帽穿甲弹316千克,开花弹266千克。

“庄严”级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炮身上站着该舰的宠物山羊

五、英国海军:MK VIII型305毫米40倍径炮,用于“庄严”级战列舰。炮口初速731.7米/秒,炮弹(穿甲弹、开花弹同)850磅(390千克),有效射程9100米。

陈列在日本公园里的“镇远”号一门305毫米炮


“定远”级305毫米主炮,本来就是克虏伯1880式系列305毫米炮中威力最小的一款,这是因为设计时考虑到“定远”级甲板空间狭窄和排水量小(一般是万吨级铁甲舰才装备305炮)的限制,牺牲了火炮性能。


“镇远”毫米主炮台,明显可以感觉出炮管偏短


“定远”级主炮炮口初速500米/秒,有效射程7800米,穿甲弹325千克,开花弹292千克,炮口穿甲厚度490毫米。

同款的克虏伯重型305毫米25倍径炮,炮口初速550米/秒,炮口穿甲厚度565毫米。30倍径炮炮口初速585米/秒,炮口穿甲厚度620毫米。35倍径炮炮口初速610米/秒,炮口穿甲厚度660毫米。

“浪速”号的260毫米炮,与“平远”主炮是同一款


其实不要说和甲午战争时的那些新式火炮相比,就是在北洋海军之中,“定远”级的主炮也不是威力最强的。“平远”的克虏伯1880式260毫米35倍径炮(日本“浪速”级巡洋舰同款炮),炮口初速530米/秒,炮弹(穿甲弹、开花弹同)275千克,炮口穿甲厚度558毫米,远远超过“定远”级的305炮,可以说“平远”主炮才是北洋海军威力最大的舰炮。

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威力排名第一的是日本海军的“松岛”级(俗称“三景舰”)320毫米炮,只不过因为平台太小,未能发挥其性能。排名第二的是日本海军“浪速”级和北洋海军“平远”号的260毫米主炮,“定远”级的305毫米主炮只能屈居第三。


海军史研究会员


“定远”级铁甲舰所用的305毫米主炮性能一般,甚至还弱于同时期中日双方都装备的260毫米主炮。

1880年12月2日,李凤苞代表清政府和德国伏尔铿船厂签署了订购铁甲舰的草案。随即伏尔铿船厂总设计鲁道夫·哈克以德国的“萨克森”级铁甲舰为基础,结合英国的“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的一些特点,按照中方的要求设计了“定远”级铁甲舰。

因为受限于资金和国内港口的水深,“定远”级铁甲舰的吨位在大型铁甲舰里相对比较小,因此甲板空间也相对狭小。而“定远”级铁甲舰采用了斜对角主炮布局,为了保证两侧的主炮可以转向同一侧射击,主炮的长度也受到了限制。然而李鸿章对于主炮口径又比较重视,希望能采用万吨级铁甲舰才装备的305毫米主炮,所以鲁道夫·哈克选择了克虏伯公司生产的1880式305毫米口径25倍径后膛钢箍套炮作为主炮。

所谓25倍径就是说炮管长度是主炮口径的25倍。一般来说,同样口径的火炮炮管越长,那么炮弹受到加速的时间越长,炮弹的初速越大,威力越大。当时各国海军所用的火炮炮管一般以35倍径为多,“定远”级铁甲舰使用身管较短的25倍径,无疑大大削弱了主炮的威力。

我们可以将“定远”级铁甲舰所装备的305毫米主炮,和日本“浪速”级巡洋舰和国产的“平远”级铁甲舰所装备的克虏伯公司1880式260毫米口径35倍径后膛炮相比:

305毫米口径25倍径火炮初速500米/秒,在炮口处可击穿562毫米厚的锻铁板,在1000米处可击穿494毫米厚的锻铁板,在2000米处可击穿433毫米厚的锻铁板。


260毫米口径35倍径火炮初速530米/秒,在炮口处可击穿643毫米厚的锻铁板,在1000米处可击穿574毫米厚的锻铁板,在2000米处可击穿512毫米厚的锻铁板。

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即使260毫米口径35倍径火炮炮弹的穿甲威力都远远超过了305毫米口径25倍径火炮,不要说列强装备的其他更大口径的主炮了。所以“定远”级铁甲舰所使用的火炮性能并不突出。


不沉的经远


定远号和松岛号,旗舰之间的对比。

定远号,北洋水师旗舰,1881年李鸿章向德国订购(Stettiner AG Vulcan, Stettin, Germany)。1884年完工,次年10月正式服役。级别上,定远属于战列舰,通常我们称之为铁甲舰(ironclad)。同级别姐妹舰还有镇远。

定远排水量7,793吨,长93.9米,宽18.3米,吃水6.1米,5,400千瓦功率,极速15.4节,满载船员363名,4500海里的续航(10节航速)。吃水线装甲356毫米,甲板装甲76毫米,炮塔装甲305毫米。

北洋水师 定远号

定远有2座双联装305毫米克虏伯后膛主炮位于左右舷。定远的克虏伯主炮重31.5吨,弹重329公斤,炮管长度7.6米,初速500米/秒,射速每3分钟1发,有效射程7800米,备弹50发/门。2门单装150毫米虏伯后膛副炮位于首尾,射速每分钟1发。

松岛号

甲午海战时日本海军的旗舰。不过级别上松岛号吃亏了,因为松岛算不上是战列舰,而是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不过由于日本海军那时没有战列舰,只能选择战力最强之一的松岛来和定远比较了。松岛还有两艘姐妹舰桥立号和严岛号,也就是所谓的【三景舰】。

松岛排水量4,285吨,长91.81米,宽15.6米,吃水6.05米,4,000千瓦功率,极速16.5节,满载船员360名,续航不详,但她的燃料煤携带量680吨,比定远的700吨稍稍少点。甲板装甲50毫米,炮塔装甲300毫米。

松岛有主炮一门,口径320毫米,该主炮是法国产加内特(Canet guns),重达67吨,12米长,弹重350公斤,有效射程8000米,并且,该炮的设计就是针对定远级的。数据上松岛的主炮优于定远,但定远有4门而松岛只有一门。实战显示,松岛的主炮发射后会使船体翻滚,并且平均发射一次需要1个小时装填瞄准。120毫米速射副炮有12门,每分钟可以发射5到6次。事实上,这反而是松岛的主要火力输出。

技术参数上,除了稍慢1节和副炮数量及射速被碾压,其他方面定远占有绝对优势。

黄海海战中,松岛号表现非常一般,尤其是她的针对定远级铁甲舰设计的主炮总共才发射了4次,除了其中一次击毁北洋水师平远号的一门火炮外,并未对定远和镇远两舰形成有效威胁。并且,平远的260毫米火炮还直接击穿了松岛的右舷无装甲部分,击毁了一个鱼雷发射管,不过由于没有爆炸,因此损毁有限。另外,镇远的两次305毫米主炮射击击中了松岛,其中一枚直接从一侧射入另一侧穿出未爆炸,另一枚则爆炸并当场击毁正在装填中的4号120毫米副炮,炸死28人炸伤68人,引起的大火还间接损毁了另外三门120毫米副炮。要不是火势控制及时,松岛的弹药库差点被引爆。战后,松岛被迫被送往吴港修理,并且将桥立号作为旗舰使用来代替松岛。不得不说,运气上松岛非常不错,两次被击穿两次未爆炸。

再来看看定远,在黄海战役开始时,定远先行射击。但是定远的信号装置被击毁,导致一时间舰队指挥有点混乱,加上舰桥被毁(有说年久失修导致,但主流说法还是被日军舰队击中),提督受伤,指挥更是一度无序。不过战役中,定远一度成为联合舰队的围攻目标,吸引了大量火力,身中炮弹上百发,即便如此,由于出色的装甲,战后浑身是伤的定远依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在随后的旅顺口战役中,定远不幸被日鱼雷艇偷袭得手而搁浅,不得不作为浮动炮台使用。在旅顺口即将失守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日军俘虏,定远被下令炸毁。

总之,无论从技术参数上,还是实战表现来看,定远的实力要强于松岛,因此这一局北洋胜。










斜眼观世界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甲午海战,历来被视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甲午海战之前,已经没落的满清政府,依靠所谓的洋务运动,好歹还能支撑起一个吓唬人的纸老虎。但在甲午海战之后,清王朝则是彻底将自身的软弱无能,暴露在列强面前。

自此,列强在瓜分中国这件事情上,再无忌惮。而日本,也依靠这一战清王朝的赔款,开始真正飞跃式的发展起来。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甲午海战当中,中日双方的海军力量对比,其实是中国更强。当时的北洋水师,更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海军。

1.北洋水师,其实很强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段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让我们倍感耻辱。所以很多人都会有一种错觉,觉得中国近代史上,一直都非常弱小。

这种观点,也对,也不对。

如果从军队战力,或者综合国力的角度来说,到了满清政府统治的后期,我们确实很弱。相比之下,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领域,远不是我们当时能比的。

但是别忘了,在进入工业革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整个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破船还有三分钉!何况是一个国家?

满清政府虽然腐朽无能,但直到咸丰皇帝的时候,中国的GDP依然是世界第一。

有钱,就意味着能从欧洲国家的手里,买来很多洋枪洋炮。

满清后期所谓的洋务运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时的一些聪明的大臣,很容易就发现:我们虽然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我们有钱!我们有白银!在当时的世界环境当中,我们可以用钱从欧洲国家手里,买来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北洋水师,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出现的一个怪物。

因为有钱,所以当时国家可以从欧洲购买最强大的武器战舰。仅以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为例:

定远号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巨舰!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

相比之下,日本的几艘主舰,则要远逊色于定远号。其中最大的吉野号,排水量也只有4568吨,和定远号相去甚远。

而在舰船主炮方面,定远号装备的1880式305毫米25倍径炮,同样是当时最强大的舰炮,和日本的舰炮完全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如果单从双方海军纸面上的力量来看,当时北洋水师要远胜日本海军。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这场海战开始之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做出了中国必胜的预测。

2.甲午海战,实质是北洋水师对日本一国

但是,这场海战的结果,却是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结束。

这一战,堪称当时日本和中国的国运之战。正是因为这一战,日本胜出后,从中国拿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用这笔赔款,日本兴办教育,发展工业体系,奠定了近代历史上强大的基础。

而满清政府,则在这场战争中,将自己的虚弱完全暴露在世界各国眼中。

北洋水师之所以会输,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场战争,其实是相当于整个日本倾国之力,和李鸿章个人的北洋水师对决。

这就要提到清朝后期,整个国家的海防体系了。

当时的清朝水师,并不只有北洋水师这一支海防力量。除北洋水师外,还有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按照当时满清政府的战略构想,三支水师分段布防,各自负责各自的防区。

然而相比北洋水师,另外两支水师,不管是从舰队规模,还是从战力配给上来说,都远不如北洋水师。这主要是因为,北洋水师的当家人李鸿章,当时在清王朝权倾一时。北洋水师,也被视作是李鸿章麾下的一支私军!

正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原因,导致甲午海战开始的时候,北洋水师根本得不到其他力量的支持,相当于是一支水师和整个日本在打。

3.白银买不来国防

整个洋务运动当中,满清政府的根本原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没有在根本上认识到科技力量的重要性。

所以,哪怕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能认识到建立工业体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和官员,还是将这些巨舰大炮,只是当做一种武器。

是武器当然没错,但武器本身,更是国家工业力量的体现。

甲午海战之所以会输,最大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满清政府过于腐朽,内部实力倾轧严重。开战之后,水师虽然有坚船利炮,但却严重缺乏炮弹!

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北洋系没有认识到科技发展的迅猛程度。

北洋水师的定远号,是在1884年建造完成,而日本舰队的吉野号,则是在1893年建造完成。

看起来,只是十年的差距,并不算大。满清政府的官员,当时肯定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在武器发展的阶段,十年时间,足以拉开一代武器的差距了!

北洋水师的买办阶级,总是觉得买来坚船利炮之后,便可以一劳永逸。这就使得北洋水师组建后,很多北洋系官员,对自身开始盲目自信,忽视了武器进步这个因素。

仅仅十年的差距,造成了甲午海战之时,日本的舰船,在速度上完全超过了北洋水师。导致甲午一战,满清政府惨败!


深蓝妖火


在甲午海战前,当时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就是两艘亚洲第一巨舰,也就是7000多吨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而定远号和镇远号,最具威慑力的就是那个305毫米的主炮了。

在李鸿章当时购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时候,他们在世界上还算是先进的水平,当时305毫米的主炮也算得上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之一。但是那个时代军舰和火炮技术飞速发展,到了甲午战争前夕的时候,无论是定远舰还是镇远舰,他们的305毫米主炮,在世界上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了。

因为火炮除了口径之外,还有一个参数也比较重要,就是倍径,也就是炮管和口径的比例。这个数值越高的话,火炮发射的威力就越大。定远后的主炮当时倍径只有25,而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参数一直在往上涨,事实上当时的主流火炮倍经都已经达到35,甚至更加往上。当时日本的三景舰倍径都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参数,即使是中国海军中也有平远号的260毫米大炮,达到了35倍径。而平远号的这门大炮,正是当时北洋海军中的威力最大的火炮。

事实上除了这个问题之外,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以及流行的速射炮。拥有了速射炮之后,发射火炮的速度能够比以前快将近10倍之多,这对海战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所以当时李鸿章还有丁汝昌等人都强烈要求购买速射炮。但是由于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同时朝廷里那些清流派还有满洲亲贵为了对李鸿章形成制约,导致速射炮一直未能购买,结果在甲午海战中吃了大亏。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定远”级铁甲舰,船两弦装有双联装305mm克虏伯架退式后膛炮,在布局上参考了“英弗莱息白”号,可以使4门火炮同时对向舰艏、艉,在炮台形式上则参考的“萨克森”级,依靠人力和蒸汽装置转动火炮。这种为了使得4门巨炮,可以向同一界面射击的设计理念,牺牲了炮管的长度,射击倍径只有25倍。弹药弹药库吊装到炮塔内,装填发射这个一个过程,理论射速15分钟一发。考虑到实际的战场状况,比如栗火药产生的大量烟雾等,实际射速20-30分钟一发。

参考同时期欧洲各海军强国的舰用火炮,实际上在“定远”级服役之时,305mm火炮就处于淘汰的边缘。同样口径的火炮,射击倍径都在35以上。25倍径意味着炮管长度过于短小,炮弹助推的距离短,那么得到的动能势必就小。“致远”、“济远”、“平远”的210mm、280mm火炮都是35倍径。在实际应用上,火炮的威力,比“定远”级还要大。

到黄海大战时这样的火炮,基本上处于淘汰的地步。新式速射炮的发炮效率,完虐架退式后膛炮。要倍径没倍径,要发射速率没速率,这样的火炮真的是谈不什么水平。只是看上去威猛的双炮塔,比较唬人而已。再加上“定远”级缺乏榴弹,现有的国产榴弹,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就这样的火炮配置,这样的弹药效能,能再实战中打出这样的成绩,也算是不错了。

总而言之,"定远"级刚下水之时,主炮也就是处于凑合的状况。等到黄海大战之时,已经妥妥的处于一个淘汰的水平。


湖心孤舟记


没什么水平,单纯从克虏伯后膛炮角度来说,在1892年已然落后,因为是架退炮,发射炮弹后,恢复到原始炮击位置需要的时间远大于管退炮(理解为速射炮),再加上发射下一发炮弹之前,需要清洗炮膛,推入炮弹和发射药(因为炮弹和装填药是分装式的),已经三到五分钟了,在此期间,联合舰队的150/120速射炮,已经30-50发炮弹、而且是下赖炸药的炮弹密集而来,还未考虑小口径炮弹数量。如果再考虑航速/机动能力、舰队指挥和协同,炮击密度差距在1:50左右………所以说305真没什么水平。


icicley


说真的,我不知道定远舰主炮是什么水平,只知道当时北洋水师的装备绝对是当时全球领先,后来为什么全军覆灭。主要因素还是当时的决策者,是怎么制定的战略决策有关。北洋水师是清庭的脸面,一个摆在海里的装饰品,拿着进攻型装备玩区域防御型战略,被打了一下就怕装饰品彻底碎了,然后把它藏在威海卫的海湾内,结果完蛋了。我认为只有进攻型策略才是根本,防御型策略迟早完蛋


一直快乐的胖子


这种25倍径的305炮性能在铁甲舰里很一般,克虏伯后膛炮装填步骤十分繁琐,305炮至少四分钟才能发射一发,远达不到原厂宣传的三分钟一发。架退炮还要清理炮膛塞入发射药包关闭炮栓等复杂动作。

定远舰使用的穿甲弹,克虏伯公司当时没有 弹底着发引信的技术,只能用沙子之类的东西做药室填充物,变成纯粹的实心穿甲弹!这种炮弹只能钻个眼基本不会爆炸。

定远舰使用的开花弹,据统计定镇二舰只有64颗,后虽有补充,扔不足,严重缺乏质量可靠的开花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