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处死单雄信,为何只有徐茂公一个人求情?

oO飞儿Oo


单雄信,山东菏泽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传言他是隋末九省绿林总瓢把子,绰号“赤发灵官”。 传言他是隋末九省绿林总瓢把子,绰号“赤发灵官”。以一柄长一丈七尺,叫“寒骨白”的枪闯荡江湖,为人侠义,扶危救弱。只因跟错了主子,后兵败被俘,李世民下令杀他(另一说是李渊下令杀他),当时,只有徐茂公一个人为他求情,最终也没能免了他的死罪。

为什么只有徐茂公一人为他求情呢?原因有三

原因一,徐茂公和单雄信感情不一般

徐茂公和单雄信结识于翟让在瓦岗聚众起义时,当时,两人在差不多的时间投奔翟让,因性情相投,又都是老乡,同在瓦岗过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闲暇时抢抢官船的日子,相互之间关系十分之要好,单雄信还和徐茂公立下了生世与共的誓言。但后来,野心家李密加入了瓦岗,随着在瓦岗地位的逐步升高,李密的欲望和猜忌也逐步滋长,终于,有一天,李密设计在宴会上诛杀了翟让,信奉“识时务者为俊杰”绿林法则的单雄信赶紧“顿首求哀”,以求保命,李密也因爱材“释而慰谕之”,殊不知,绿林法则还有一句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原因二,单雄信的行为导致瓦岗军的土崩瓦解

诛杀翟让不久后,李密将所率部队分为三支,自己,程咬金和单雄信各领一支,与王世充在偃师决战。单雄信一看,千载难逢的报仇机会来了,于是领本部兵马作壁上观,看着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李密兵败后,单雄信向天祭告翟让,然后率领重兵,不战而降,投靠王世充,被封为大将军之职。单雄信这一直接导致瓦岗军土崩瓦解的行为,虽然为翟让报了仇,但也让一帮瓦岗旧将恨上了他,比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

原因三,单雄信铁了心了跟随王世充

王世充可是大隋正规军出生,单雄信投靠后,可能是对洗白贼寇身份的向往,也可能是对帮自己报仇的报答,对王世充十分忠心,秦叔宝、程咬金阵前降唐时,他没走,好友徐世勣劝降大唐时,他也不理会,铁了心了跟随王世充。还两次在对阵中直接冲向李世民,想杀了他,结果一次让尉迟敬德救了去,一次让徐世勣给拦住了。

不过,当他下次再面对李世民时,则是兵败被俘之时了。或许是因为单雄信两次要杀李世民,李世民怀恨在心;又或许是因为秦叔宝、程咬金等人恨单雄信让瓦岗军土崩瓦解,在李世民前说了单雄信的坏话;也可能两者都有,李世民下令杀了单雄信,连徐世勣提出要拿官衔爵位来换他一条命,李世民都没答应。无奈之下,徐世勣只得割了自己一块大腿肉,让单雄信吃了,以实现两人生死与共的誓言,最后,徐世勣大哭着送老友赴死。


风中谈历史


【单雄信是谁?】单雄信(?—620年) ,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西北)人。善使马槊,世人称之为“飞将”。《隋唐演义》中第十八条好汉,隋朝时五路江湖「总瓢把子」。最初他和秦琼、徐茂公、程咬金都是瓦岗山结拜的兄弟。尤其和徐世绩(徐茂公)情深义重,视同生死。



(单雄信)

【为何和兄弟分道扬镳?】单雄信抛家舍业,和徐茂公,秦琼,李密等英雄好汉啸聚瓦岗山反隋,但由于李密和翟让争权内讧,众心离散,被隋朝击败。于是众好汉星散。徐茂公投唐,单雄信因为和李世民有家仇,故没有投唐。原来是李世民的老爸李渊曾射杀死了单雄信的大哥。由此单雄信投奔了李世民的政敌——洛阳王世充。

【为何单雄信被活捉?】李世民攻取洛阳——偃师之战,罗成摆下阵势力擒窦建德、王世充、孟海公、朱灿、高谈圣五王,后世称锁“五龙”。单雄信发怒独踹唐营,只杀的唐军四散而逃,当时秦王李世民正和罗成等众将喝庆功酒,李世民马上骑马就跑。

片刻之间,单雄信就追上了骑马欲逃的李世民,执马槊便刺,恰好尉迟恭赶来,救下了李世民,单雄信身疲马乏,一不留神,被尉迟恭走马活擒。



(单雄信独闯唐营)

【徐茂公计斩单雄信】单雄信被捉住关进了大牢。此时徐茂公急忙去见单雄信,苦劝单雄信投降李世民,但他死意已决,大骂牛鼻子老道。

徐茂公无奈退出。他找到李世民,两人合议。徐茂公说,以单雄信的性格和威望来看,他是不会投唐的,假如他投唐,他怕江湖人士耻笑,毕竟唐国公射杀了他大哥。放他走也是不现实的,他活着就会和秦王你为仇作对。假如杀他,其它兄弟都好说,唯独秦琼不会答应,秦琼上次就为单雄信求情,放过了他一次,这次秦琼一定再次求情。

李世民听罢,“军师,这如何是好呢?”秦王眼巴巴看着徐茂公。“为今之计就是先把秦琼支开”徐茂公说道。如此这般……。秦王听罢哈哈大笑,军师妙计。



(徐茂公)

【法场兄弟洒泪相别】次日,徐茂公叫来秦琼,对他说,当时军中粮草迟迟运不来。让别人去我不放心,有劳元帅亲自去一趟吧。秦琼领令而去。

秦琼一走,次日单雄信绑缚刑场,徐茂公把酒为单雄信,哥哥要投降还不迟,正说之间,秦王也来到了面前,徐茂公把酒放下,急忙跪倒磕头,哀求李世民放过单雄信。

单雄信哈哈笑道,徐老道,咱兄弟今天恩断义绝,割袍断义,我不怪你,各为其主,我死的其所,来吧兄弟,引刀一快,别猫哭耗子假慈悲了,单某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见到老兄弟秦琼。此时程咬金和罗成也赶来了,老程对单雄信说,秦二去押运粮草去了。

此时罗成把酒走向了单雄信,他不见还好,见到罗成大骂,忘恩负义的家伙,当初我曾为你建了「三贤庄」到如今却忘的干干净净。你这种人,早晚被万箭穿身。

原来瓦岗山散伙后,罗成曾投单雄信,单雄信和王世充为留住他,特为他建立了三贤庄。罗成被骂恼怒,打了单雄信一拳,被程咬金拉走了。



(徐茂公和单雄信刑场话别)

徐茂公见不能再拖了,事不宜迟,对李世民耳语说了些话。秦王李世民传令:尉迟恭行刑。可怜单雄信命丧黄泉。后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命学桃园三结义,不做瓦岗一柱香」。


秉烛读春秋


俗话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烧瓦岗一炉香。尽管稗官野史和说书先生,把瓦岗寨的这帮兄弟渲染地有情有义,人品贵重,但在生死攸关之际,这伙人却多半是谋求自保,很少会念及兄弟情义。

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对单雄信的记述都不是很多,而对于单雄信之死记述的也比较简略。以《新唐书》为例,仅有“后东都平,斩洛渚上”八字;而《旧唐书》则仅有“东都平,斩于洛阳”七字。其余演义而出的情节,多半是《说唐》和《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演绎而出的。

不过,在《旧唐书·李勣传》中曾提及单雄信被俘后,李勣曾搭救单雄信:

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临将就戮,勣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仍收养其子。——《旧唐书·单雄信传》

这一情节,在野史中又有演绎,如《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的第四十四节,又曾讲到:

“单雄信密使人叫李世勣【按:即徐茂公】曰:‘雄信望将军垂救’”。世勣听的径往帐下叩头拜伏,世民问其故,世勣曰:‘臣故人单雄信理当罪戮,望大王垂怜赦之。且其材武足用,愿纳官爵,以赎其罪。若雄信得更生之赐,必有以报。’”

如此来看,《旧唐书》盛赞李勣的感情色彩颇浓。而《说唐全传》《隋唐演义》及京剧《锁五龙》等历史小说及京剧中,则又是另一番情形。比如《说唐全传》与《隋唐演义》两书中,是李世民一再恳请单雄信归降,单雄信誓死不降,徐茂公不仅没有劝谏李世民,反而建议杀掉单雄信。

单雄信之死,自然是十分可悲的。李唐既已基本平定天下,自然也不会留着仇敌单雄信了。李勣求情也罢,程咬金劝饮送行酒也好,都只是英雄末路的挽歌。


夕阳下的晚枫


一方面单雄信是和翟让、徐世绩一到创立瓦岗寨的元老,他在李密杀害翟让时屈膝求饶,令人不齿。在李密委以重任攻打王世充时,他却神秘失踪,导致裴行俨差点阵亡。如此,他在瓦岗寨的形象并不好。

另一方面,秦琼、罗士信原来是张须陀的部将,被李密打败后,投靠隋将裴仁基,而裴仁基因受奸人陷害,投靠瓦岗,可见,秦琼、罗士信并不是单雄信的朋友。瓦岗寨与王世充大战时,单雄信神秘失踪,裴行俨陷入重围,是程咬金拼死救出,此战不少瓦岗将士战死,不可避免的,生还的瓦岗将士不会再相信单雄信。

再一方面,单雄信效忠王世充,与唐朝为敌多年,肯定与一些唐朝将领结下了血海深仇,投靠唐朝的原瓦岗将领肯定知道,为单雄信求情就会得罪这些唐朝将领,何况李世民能不能同意求情还不得而知。为了一个不值得的人,谁会冒险去求情?

徐世绩由于与单雄信一道创立瓦岗,又是同州同郡的老乡,不去求情的话,于道义上过不去,求情的话,反而显得徐世绩兄弟仁义,不会有任何不利的影响。


洞庭一苇1188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对结义兄弟。

徐茂公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山东曹州人。单雄信也是曹州人,身材骁健,武艺高强,能在马背上用枪,《资治通鉴》中说他“善用马槊”。

单雄信和翟让是同乡,两个人关系友善。隋朝末年,翟让在瓦岗寨占山为王,单雄信聚集了一群少年加入其中。这一时期,单雄信和十七岁的徐世勣相识,成为好朋友,二人发誓生死与共。

后来李密设计夺权,谋杀翟让。当时单雄信和徐世勣都在现场。混乱之际,徐世勣向外逃出时,守门者在他脖子上砍了一刀,再要杀他时,被王伯当救下。

单雄信赶快向李密叩头,请求他放过徐世勣,李密答应了,让人把徐世勣扶过来,自己亲自为他包扎伤口。

从这个过程来看,李密动手之前,单雄信可能已经被李密收买,单雄信也算救过徐世勣一命。事后,李密先让单雄信前去安抚翟让的部下,后来又安排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率领翟让的部队。

李密比较器重单雄信,军中都称他为“飞将”。但李密的亲信房彦藻认为,单雄信这个人不可信,容易背叛主人,建议李密除掉他。但李密爱惜他的武艺,不忍下手。

后来李密败给王世充,单雄信转而投降王世充,成为大将军。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时,单雄信率兵迎战,战斗中他的大枪险些伤到李世民,徐世勣在一旁急忙大喝:“此秦王也!”单雄信这才收枪退回,让李世民躲过一劫。

李世民曾经带领五百骑兵出行,被王世充的一万多人包围,单雄信手持长槊直扑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使其落马。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杀出重围。

李世民打败王世充之后,把他的十多位亲信部将斩于洛水之上,其中也包括单雄信。

关键时刻,只有生死结义的兄弟才会出面求情,别人不愿冒这种风险。

徐世勣出面,哭着恳求李世民,说单雄信是一员好将领,他愿意献出自己的官爵,换取单雄信的性命。

这一次,李世民没有答应。其中的原因,一是单雄信曾经险些要了李世民的性命。更重要的一点,大概在李世民看来,单雄信这个人虽然武艺强,但缺少忠诚之心,关键时刻先后背叛过翟让和李密,这一点很像吕布。这样的人留在身边,总是一个隐患,所以不肯放掉他。

徐世勣说情无效,单雄信很不满意,说:“我固知汝不办事!”

徐世勣伤心地说:“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

说着,徐世勣挥刀割下腿上的一块肉,让单雄信吃下,说:“让我的这块肉跟着兄长化为泥土,由此也算我没有违背当初的誓言!”

单雄信死后,徐世勣收养了他的儿子,也算对得起自己的好朋友了。

古典英雄之间的情义,令人动容。


于左


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李世民不是下令杀死单雄信的人

单雄信是在洛阳开城投降后被杀掉的,由于是李世民率军攻下的洛阳,于是,李世民就背上了杀单雄信的锅。实际上,关于这件事,史书记载原本是很清楚的,下令杀死单雄信的人,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据《旧唐书》李勣传记载:

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

可见,决定单雄信生死的人是李渊。

但是,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单雄信是在洛阳被杀的,而当时在洛阳的是李世民,应该是李世民杀的单雄信,因此,给改成了“世民不许”。实际上,李世民是五月上旬攻克的洛阳,七月上旬才返回长安,中间将近2个月时间待在洛阳,而洛阳到长安,快马往来不过数日,李世民完全有时间请示李渊。

那么,单雄信到底是被谁下令杀死的呢?我认为,是李渊。具体分析如下:

(一)刘师立的经历

刘师立原本也是王世充手下的将领,原本也要被杀掉,结果被李世民救下来了,李世民是怎么救的呢?据《册府元龟》卷99记载:

刘师立,初为王世充骑将。武德中,洛阳既平,师立罪当诛,太宗惜其勇,力保获得免,引为左亲卫,特蒙委接,任以心膂。

可见,李世民想要救刘师立,还需要“力保”,向谁力保呢?显然是李渊。可见,杀谁不杀谁,决定权不在李世民,而在李渊。

(二)李世勣的营救

李世勣是如何营救单雄信的呢?《旧唐书》说的很清楚,“勣表称”,意思是李世勣就此事上了表,什么是表?《旧唐书》职官志说的很清楚:

表上于天子。

也就是说,表是要呈递给天子的。李世勣给李渊上表,天经地义,要说李世勣给李世民上表,这是谁要造反呀?

(三)李世勣的营救方式

李世勣想如何营救单雄信呢?“请以官爵赎之”。李世勣当时爵位是曹国公,官职是左武候大将军。要削掉国公爵位、诸卫大将军的官职,李世民怎么可能有这个权力,当时有这个权力的只能是李渊。

综合以上分析,下令杀死单雄信的是李渊,李世民只不过奉命执行而已。

二、为何只有李世勣求情

从史料记载来看,只有李世勣为单雄信求情。那么其他人呢?前面说了,李世民救下了刘师立,为何不救单雄信呢?秦叔宝和程知节也都是瓦岗系的,为什么也不见营救呢?

这就要说说单雄信这个人了。单雄信最初和翟让关系密切,但是,李密杀翟让的时候,单雄信就在现场,他的表现是跪地求饶。后来,单雄信跟了李密,但李密战败以后,他并未跟随李密降唐,而是归顺了王世充。倒是跟着王世充以后,死心塌地了,多次与唐军交战。

李世民对这种反反复复的人,是看不上的,李世民之所以营救刘师立,那是因为刘师立打一开始就是隋朝官员,一直跟着王世充,此前并未改换门庭。

至于说秦叔宝和程知节,他们也曾暂时归顺王世充,但后来找个机会跑了,投奔大唐,对于死心塌地跟着王世充的单雄信,他们也未必看得上眼。

以上是我对单雄信问题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第一,李世民和单雄信究竟有什么恩怨?

单雄信和李世民有什么恩怨,这一点其实并不像小说里面谈的这么曲折,什么杀兄之仇、什么灭庄之恨都属于杜撰,历史上的记载其实非常简单。

王世充打败李密之后,瓦岗寨群雄都四散逃亡,各自选择乱世立足的新出路,单雄信的选择是率众投降王世充。这一边,王世充也十分看重单雄信,倍加礼遇,以其为大将军。

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领五百骑兵巡视战场时,王世充率一万多步骑兵突然赶到,将其包围。单雄信手执矛槊直奔李世民,被尉迟恭救下,并在其掩护下突出了重围。二人的恩怨止于此。

以上见于《资治通鉴》的记载,而《旧唐书》的记载则把救李世民的功劳给了徐世勣。

第二,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单雄信?

这一点很多朋友有疑问,李世民招降了那么多降将,为什么不招降单雄信作为又一名帐下的勇将?两点原因,我整理如下——

甲,单雄信武力超群,“名冠诸军,号曰‘飞将’”,是王世充的大将军。在攻打王世充的过程中,单雄信屡屡帮助王世充为难唐军,差点杀了李世民,李世民恨他。

乙,单雄信军阀气息浓厚,自私自利。李密杀死翟让时,徐世勣和单雄信均在场。老大被杀,徐世勣被砍伤逃走,单雄信却直接叩头求饶。后来李密和王世充决战,单雄信拥兵自重,眼睁睁看着李密兵败,投了王世充。

尤其是第二点,犯了为人将的大忌讳。

第三,为什么除了徐世勣其他人都不帮忙?

介绍了许多背景材料之后,正面谈谈这个问题。

甲:瓦岗寨的战斗过程小说里写的气势磅礴,其实不过五六年时间,大家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不断地出征抗敌,为了生计而奔波厮杀,大家的感情并不深。

乙:瓦岗寨内部的矛盾不断,尤其是以翟让为首的农民军将领与以李密为首的地主势力的矛盾,矛盾激化后甚至兵戎相见,生死相逼,在这个过程瓦岗群将不得不选边站,逐步离心离德,最终的失败和内部凝聚力大减关系很大。

上面两条说说瓦岗寨大伙的不稳定关系,接下来说说其他角度。

秦琼、程知节等瓦岗旧臣是非常清楚李世民的性格的,如果李世民做了决定就不会轻易更改,并且是盛怒之下做的决定,谁敢去秦王那里自讨没趣?

最后聊点其他的

无论其他方面怎样,其他人如何,徐世勣和单雄信结拜应当不假,求情无用之后,徐世勣割下自己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说自己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单雄信吃下后赴死。单雄信死后,李世勣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这是最后能为兄弟做的啦。

说完了历史,最后用小说里的短文作为结尾,免得大家看得累。

在单雄信临行刑的时候,罗成问他,“哥哥,我再问你最后一次,降还是不降?”
单雄信吐了一口痰,说,“…..罗少保(要知道,自从罗家灭门后,罗成就不愿意被称罗少保),今日偶感风寒,这口痰不吐不快,今天终于得偿我愿,还了你这口痰,……四十六弟,你想什么我知道,从今以后,我们谁都不再欠谁。……给我单通一个痛快。”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鱼包同学


在小说《隋唐演义》里面,单雄信诨号“赤发灵官”,单雄信坐镇二贤庄,手下有四路大将,分别是东路绿林瓢把子黑面判官尤俊达、西路绿林瓢把子神射手谢映登、南路绿林瓢把子勇三郎王伯当、北路绿林瓢把子绿袍帅王君可。单雄信居中,为五路绿林总瓢把子。正史《旧唐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三》记载:“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密偃师失利,遂降于王世充,署为大将军。

瓦岗寨破产后,瓦岗五虎除了单雄信都投降了李世民,只有单雄信跟了洛阳王世充。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活捉单雄信,尉迟敬德监斩。当时杜如晦的叔叔杜淹也在王世充手下做事,处死之时,杜如晦替他向李世民求情,李世民同意了,杜淹得免一死。相比杜淹,当时瓦岗寨的众大佬都是李世民集团的红人,混的都比较好,位高权重,但是只有一人为单雄信求情,这人就是徐茂功。

徐茂功原名李世勣,《旧唐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三》记载: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喝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

可见单雄信在王世充手下干的时候,李世民差一点死在单雄信手中,多亏徐茂功制止,李世民才得以活命。徐茂功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在瓦岗寨众兄弟里面,是最好的人选,所以徐茂功出马了。但是结果不理想,李世民却不同意,单雄信被杀。

实则李世民斩杀单雄信的原因很简单,一则李世民身边瓦岗寨出身的大将太多,单雄信在这些人心中威望太高,李世民不愿意身旁在出现一个核心。二则,单雄信瓦岗寨头子出身,江湖义气很重,比较难以驾驭。


睁眼看西安


李世民一生虽然有一个污点,玄武门事件。但是在执政方面,他对于与他有过节的人才还是能够很宽容的给予重用,很少有处死的先例。李世民处死单雄信,一来,“名冠诸军,号曰飞将”的单雄信是王世充的铁杆粉丝。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时候,因为单雄信的帮助,李世民多次受到打击,还差点丢了性命,所以单雄信的武力值太可怕。二来,单雄信虽然猛,但是这个人太狡猾,缺少一点英雄的傲气。他可以为了保命,不顾昔日老大李密的生死,而转身投王世充麾下,可以说是三国版的“三姓家奴”。

这样的人,虽然猛,但是不讨人喜欢。一个朝三暮四的猛将,今天可以是你得力的助手,明天也可以为了一亩三分田背后捅你刀子,所以在李世民的处事哲学里面,这种人就是下三滥,不入他的法眼。所以,李世民会毫不犹豫的杀死他。按理说,以单雄信的为人,在他死时,是没几个人愿意给他说好话的。可这时候,一个人站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徐茂公。徐茂公是何人?

徐茂公就是徐世勣。如果徐世勣还没人知道的话,那么李勣肯定有人知道,这个人与李靖可以看成唐初名将。而且还成为唐初名将里面,唯一一个背李世民赐姓“李”的人。那么他与单雄信又有什么瓜葛呢?徐茂公与单雄信是老乡,两个人一起长大,一起参加瓦岗军,追随翟让反隋。后开起义军内乱,翟让被李密杀死,徐茂公和单雄信投入李密麾下。再之后,李密被王世充杀死,徐茂公所带领的一部分李密旧部归顺了李世民。而此时的单雄信选择了王世充。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王世充与李世民交战,战败被杀,单雄信也难免一死,这时候,徐茂公出面求情。李世民还是杀了单雄信。原因很简单,一来,徐茂公与单雄信是结拜的生死至交,虽然最后二人各为其主,但是兄弟情义还在。这是徐茂公从个人情感出发救单雄信。其次,徐茂公在李世民面前说话分量足。因为当初单雄信差点杀了李世民的时候,正是徐茂公救的李世民。所以单雄信是出面说清最好的人选。但是李世民还是杀意已决,单雄信必死。单雄信不光差点杀了李世民,而且李世民与单雄信还有杀兄之仇,所以李世民必然会杀单雄信。而徐茂公的出面求情,只不过是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而已。


木剑温不胜


话说为李世民建立不世功勋的名将都是降将,正是李世民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大唐的辉煌,那么李世民对人才是不拘一格,却把单雄信给杀了,这是为什么?而单雄信被杀时却只有徐茂公一人求情,他之前的那些生死之交呢?

(李世民剧照)

其实李世民杀单雄信无非就几点原因:一是单雄信胆小怕事,李密杀翟让的时候,单雄信竟然对李密跪地求饶;二是单雄信跟随李密一起攻打王世充,结果失败了,又投降了王世充,李密则投降了李世民。三就是没有原则,单雄信差点杀了李元吉,结果徐茂公一求情就不杀了。

那么在李世民决定要杀单雄信的时候,为何却只有徐茂求情?

原因很简单,单雄信和徐茂公一是发小,二是生死之交,单雄信曾经救过徐茂公,就在李密杀翟让的时候,徐茂公想逃跑,结果被士兵用刀砍伤了脖颈,后来单雄信求情,徐茂公这才逃过一劫;徐茂公一看单雄信也在俘虏里面,心里很是高兴,他以为李世民一定会欣喜,因为又得了一员大将,没想到李世民见到后就说:“单雄信,斩!”徐茂公赶紧去求情,结果还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去牢房看单雄信,单雄信说了一句话:“我固知汝不办事”,这让徐茂公更难过了,所以就有了徐茂公割肉喂单雄信的故事,他说我现在如果陪你一起死,你的妻儿老小怎么办?暂且吃下这块肉,让它陪你长眠于地下。后来徐茂公确实一直照顾单雄信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儿子单道真,视如己出,将其养大成人。

(单雄信剧照)

题主有这样的疑虑,肯定是想知道为什么那么要好的秦琼和程咬金怎么没求情,其实我们知道的只是演义,正史上他们关系并不怎么好,而且还分属两个阵营,不求情一是觉得没必要,二就是感情还不到位!还有就是求情也没用,单雄信差点把李世民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