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后为什么惜春没有受连累?

幸运v小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是惜春早在贾府破败之前,就已经离家出家去了,而不是在栊翠庵清修。

关于惜春的出家,有两种说法:

一是贾府介绍以后,惜春去某个和贾府关系很好的尼姑庵(当然不是馒头庵)出家。

二是惜春根本就是借故私自离开贾家,找了个尼姑庵出家了。电视剧用的是第二个可能。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惜春既然出家也就是同贾府完全没有关系了。

因为尼姑庵有施主的施舍,况且女尼的费用也很少,所以惜春的生存是没问题的。

惜春个性孤僻冷漠,基本没有朋友,出家对她来说也许是个好选择。

惜春从小其实没有得到过什么关爱,母亲早死,父亲出家做道士胡闹,将小女儿惜春交给贾母抚养。

唯一的大哥贾珍和嫂子尤氏,看不出对惜春有过什么照顾,走动都很少。

就是因为从小没有人真心爱她,促进惜春形成了孤僻冷漠的个性。

惜春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林黛玉七八岁进贾府的时候,惜春大概也就四五岁的样子,而是个幼儿。

而林黛玉死的时候大概是16岁,那么惜春也就才十二三岁,按照今天标准也是个半大孩子。

然而,惜春在尤氏来的时候,对后者说了一番冷酷绝情的话,把30多岁的老练主妇尤氏都气得半死。

入画跟随惜春多年,是从小跟到大的仆人,然而仅仅犯了一点小错,就被惜春冷血的赶走。

可见,惜春性格是很古怪的。

这样的人,就算嫁入别人家里,也难以和丈夫、公婆、妯娌搞好关系。

惜春自己也应该知道这点,躲入空门恐怕就是她唯一的选择。

自然,史湘云也没有父母,性格却同惜春有很大不同。

惜春的性格一半是天生,一半是后天。

她出家修行,也算避免跟着贾家一起倒霉,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吧。


萨沙


贾府被抄,惜春之所以没受牵连,是因为惜春出家了。



《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写到惜春出家,但惜春出家却是定论。因为惜春的判词就是"看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而昔春,也喜欢接近尼姑,可见,惜春的结局早已预定。




贾惜春出家,在贾府被抄后,实际上是有很多福利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设有受到贾府的牵连。因为在历史长河中,佛教一直被统治者所推崇,许多朝代有兴建佛教的记载,因而出家人的地位很高。

如在《西游记》中,唐僧可以与唐朝皇帝称兄道弟,《红楼梦》中,清虚观张道士是国公府贾源的替身,马道婆是贾宝玉的寄名干娘,妙玉进贾府,还是王夫人亲自写帖子才答应的。因此,惜春只有以出家人的身份,才能逃脱贾府被抄后而被牵连的命运。



《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写惜春出家的时间,想来惜春出家应是在贾府被抄之前。若是在贾府被抄之后,府中女眷便会被囚,被卖,根本失去了人身自由,惜春想出家,怕是办不到的。


萍风竹雨123


贾家被抄惜春为什么没有受到影响?

第13回,秦可卿曾托梦王熙凤,让她置田庄、办义学。其目的用秦可卿的话说 : “便是有罪,几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这应该是当时的一条法律。

而出家呢?应该说惜春在贾家被抄之前,已经出家了,所以她才没有受到影响。

过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个人除了死亡之外,唯一合法的断绝与家庭关系的方式就是出家。这也是当时的一条法律。

也就是说,惜春出家以后她与贾家就没有任何关系了,尽管是有血缘关系的,但出家是连血缘这一个关系也视为断绝了,此后惜春再看到她的家人,也只能喊一声"失主″了。


文学与教育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贾府中有“四春”,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在这几个人当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贾惜春了。贾惜春是贾府四姐妹中最特别的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她的身份和她的性格。贾惜春从小生活在荣国府,其实她是宁国府的人。她和三个姐姐一样,都是千金之躯,但是生性孤僻,最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着实令人惋惜。贾惜春也过着养尊处优的富足生活,身边有众多姐妹和下人,为什么她要选择出家呢?

主要有一个原因。第一点就是贾惜春从小就没有得到家人的关爱。贾惜春本是荣国府的人,有父亲有兄长,但是贾惜春没有感受到宁国府中的一点温暖。父亲不管她,兄长也对她不管不顾,只有贾母怜惜她,才把她接到荣国府。虽然贾府中有众多姐妹陪着她,但贾惜春内心是孤独的。毕竟是寄人篱下,总比不上在自己的家里好。贾惜春从小离开自己原本的家,住进荣国府之后的她并是真正的快乐,反而形成了一种冷漠的性格。久而久之,贾惜春心灰意冷,只能选择出家,才是解脱。

第二点,贾惜春在荣国府的所见所闻,让她心如死灰,看破红尘。前面也说过,贾惜春住进荣国府之后并不快乐。她的不快乐不仅仅是和自己寄人篱下有关,和贾府众人的命运和遭遇也有关。贾府早已经不是以前威名显赫的大世家,早已经破败不堪,很多人都死了。比如说秦可卿和贾敬先后身亡,身在深宫的贾元春也不能幸免于难,最打击的一件事还是贾府被抄家。贾惜春小小年纪,却目睹了贾府从鼎盛到衰落,心里早就被伤透了。贾府被抄家,那么在这个家中也已经容不下贾惜春了,倒不如出家来得干净。

最后一点,贾惜春出家其实受妙玉的影响很大。贾惜春在贾府中冷漠孤僻,不过她还是有知心朋友的,就是妙玉,妙玉是一个出家人,对贾惜春有很大的影响。在偌大的贾府中,可能只有妙玉对贾惜春真心以待,而妙玉最后离开了贾府。贾惜春没了知心朋友,只想随着妙玉去了,所以选择出家很有可能是受了妙玉的影响。





陶政聪


最后惜春出家为尼了 出家之人不与世人一个境界了 跳出三界外了

主要有一个原因。第一点就是贾惜春从小就没有得到家人的关爱。贾惜春本是荣国府的人,有父亲有兄长,但是贾惜春没有感受到宁国府中的一点温暖。父亲不管她,兄长也对她不管不顾,只有贾母怜惜她,才把她接到荣国府。虽然贾府中有众多姐妹陪着她,但贾惜春内心是孤独的。毕竟是寄人篱下,总比不上在自己的家里好。贾惜春从小离开自己原本的家,住进荣国府之后的她并是真正的快乐,反而形成了一种冷漠的性格。久而久之,贾惜春心灰意冷,只能选择出家,才是解脱。

第二点,贾惜春在荣国府的所见所闻,让她心如死灰,看破红尘。前面也说过,贾惜春住进荣国府之后并不快乐。她的不快乐不仅仅是和自己寄人篱下有关,和贾府众人的命运和遭遇也有关。贾府早已经不是以前威名显赫的大世家,早已经破败不堪,很多人都死了。比如说秦可卿和贾敬先后身亡,身在深宫的贾元春也不能幸免于难,最打击的一件事还是贾府被抄家。贾惜春小小年纪,却目睹了贾府从鼎盛到衰落,心里早就被伤透了。贾府被抄家,那么在这个家中也已经容不下贾惜春了,倒不如出家来得干净。


乾坤书书


贾府被抄家,惜春未受牵连是因为她最终出家了。

在原著中贾惜春判词是这样写道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第一句中的三春指的惜春的三个姐姐,是说她们三个人的命运都不好,都年纪轻轻地就没有了,看到姐姐都是这样的结果,惜春的心中对世事也没有多大的期盼。第二句判词的意思就是说惜春换上了黑色的衣服,其实就是穿上了僧人的衣服,换下了之前的装束。简单地说,就是贾惜春离开了贾府,出家去做了尼姑。第三句判词的意思是说贾惜春原本是侯门家的大小姐,从小生活都是比较安逸的,结果却出家去了,真是可惜了,可怜了她一个小姑娘。第四句判词的意思是说惜春最后的结局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寺庙中,伴着青灯古佛终了一生。

第七回里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惜春处,惜春正与小尼姑一起玩,看到这花儿,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正暗示了惜春出家的结局。

她是贾家四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宁国府中贾珍的胞妹。她父亲贾敬在书中开场就年岁已高,在道观中沉溺修道炼丹,最后死于金丹中毒,书中未曾提及惜春母亲,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黛玉一进贾府只有六岁,惜春形容尚小,却是由奶娘带着,几乎所有人都好像完全遗忘了她,过节放花炮,连宝玉黛玉湘云都有人搂着,却没有问过惜春怕不怕,冬天冷,画画的胶都凝固了,惜春嫌画得不好看收起来了,贾母并无半点心疼之意,只逼她早日画完。开诗社,起别号,宝钗一句,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显示她在众姐妹们也没有存在感。

她的身世也很诡异,她是宁国府贾敬的嫡女,贾珍的妹妹,可是贾敬早早就去城外修道,不问家事,贾珍已经四十(尤氏说夫妻也是四十的人了),妹妹如此之小,让人生疑,尤其是秦可卿贾敬去世,她都没有出现,第七十回里,惜春与尤氏发生激烈争吵,声称与宁国府断绝往来,坚持把没有大错的入画赶走,或打或卖了事,显示出她为人冷漠无情的一面。

从小缺少关爱,性格孤僻冷漠,生世复杂被人非议,她的姐姐们,富贵如贵妃,聪明如探春,与世无争懦弱的迎春都没有好结局,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惜春最终出家,也就不会受贾府抄家的影响了


竹杖轻马


惜春已经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