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到底是被迫谋反,还是早有异心?

浮生半日闲yylsg


前言:朱元璋所册立的太子朱标去世后,新的太子人选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孙子辈,那就是故太子朱标次子朱允炆。在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新君。不久便开始对一众皇叔动手了,那就是启动削藩之策,看到其他藩王或死或被贬为民,燕王朱棣打着“靖国难清君侧”的口号,开始了与建文帝的对抗,最后将皇位收入囊中,成就永乐大帝的史书大名。那么朱棣到底是被自己的侄子走上反抗之路,还是他本人早就有图谋皇位之心?笔者以为被迫谋反的概率大些。

朱允炆削藩政策过于急切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关于朱允炆下达的削藩之策后,众藩王的情形都在《明史》中有记载,湘王选择了自焚,其他藩王如齐王,代王还有岷王等,安分地接受了朝廷的削藩,可是换来的却是他们的侄子朱允炆的决绝。没削藩之前大家还都是一方的藩王,接受朝廷的削藩之后,直接变为平头百姓了,不管是昔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有功受赏,还是受朱元璋敕封而成为王爷,好歹是皇室贵族,怎么到了朱允炆上位后,就一下子就变成了布衣身份?

朱允炆知道燕王还是比较难对付的,毕竟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口碑,他选择让燕王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从金陵都回到了北平,这么做无非是想便做出低姿态给朱棣看,而对其他藩王一如既往的不留情面,典型的从易到难的逐个击破之法。继位后就以这样的雷霆手段处置自己的叔叔,朱允炆显然低估了其他叔叔的反应,毕竟按皇位继承的规则,嫡长子继承或者取贤者继任,那么多的皇叔都在,你朱允炆既不是嫡长子也不是贤明在外之人,皇叔们都没有找你的麻烦,你上位之后倒开始清算自己的叔叔?难道和其他藩王一样坐以待毙?

削藩给了朱棣反抗的理由

《皇明祖训·法律》: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是朱元璋生前定下的规则,就是朝廷内如有宵小之徒出现,藩王可以凭借皇帝的密诏前往辅佐平叛。可是问题来了,这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是要求两个条件都具备才能起兵,一是有宵小之徒出现。你朱棣打着“靖国难清君侧”的口号,宵小之徒是谁?是建文帝帝吗?显然朱棣不会这么说,那么建文帝身边的宵小之徒会是谁呢?朱棣指的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这三人都是朱允炆身边儒家方面的老师,意思是建文帝能有这样的“损招”都是老师的教的,必须要拿这三人讨说法!

二是有皇帝的密诏。皇帝下达的削藩诏书倒是有,就是没有要藩王勤王的诏书,那么朱棣为什么自发行使清君侧的行动?这“靖难”究竟是什么意思?原来“靖”有扫除或者清除的意思,而“靖难”则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清君侧”则是朱棣起兵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建文帝身边无佞臣,出正面朝政建议的臣子多些。那么,既然这削藩的馊主意是他们三人出的,作为皇叔得为大明将来着想,义务扫除皇侄身边的祸国殃民之臣没什么不对了。

朱棣被看得死死的

都督宋忠、徐凯、耿王瓛帅兵屯开平、临清、山海关。调北平、永清二卫军于彰德、顺德。

这是朱允炆在朱棣门口放置的兵力部署,这样的场面典型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意图很明显,就是告诉朱棣,你要是主动顺应削藩之策就一切好说。如果有异动,那么家门口这些兵力将会大兵压境。那么作为藩王的朱棣该有什么反应呢?坐以待毙还是放手一搏?很显然朱棣选择了后者!可是跟强大的大明抗衡,作为藩王的朱棣哪来的兵力?朱棣选择了佯装有病,佯狂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这样的反常举动建文帝会被蒙骗吗?显然朱棣演砸了。因为他的王府之中出现了告密者,那就是长史葛诚,他直接密函告知金陵的建文帝“王本无恙,公等勿懈。”

既然被建文帝识破,那就等于撕破脸了。于是就假借投降之名,主动要求建文帝所派武将查点投降人数,被朱棣王府中的伏兵所杀,开始了正面与建文帝的对抗。在起兵后的二十一天时间里面,朱棣陆续拿下北平周边的兵力,自己的队伍则迅速增加到数万人。自己攻城掠地是一回事,能不能守住既得成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于是朱棣南征北战之时,留下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结果没有让朱棣失望,他的燕王世子还真不是空架子,愣是替他守住了大本营。无后顾之忧的朱棣,则一路南下目标直指金陵。

朱棣顺道夺兄弟宁王的朵颜三卫

《明通鉴》卷十二:壬子,燕师南还,宁王同行,宁妃、世子皆从,悉以三卫配北军,大宁城为之一空。

朱棣在南下的路上经过宁王的藩地大宁,假装要归附建文帝,希望宁王从中斡旋说和。宁王对朱棣的说辞是宁王信之。朱棣则在宁王府居住数日,这期间朱棣倒是没有闲着,就是花大价钱贿赂其朵颜三卫的将士,阴结三卫部长及戍卒。等他要走之时,想达到的结果自然如他所愿,大宁的军队易主了!

朱棣怎么想到要夺自己兄弟的军队?因为他要让对手相信,他这么做是想缓解北平的压力,结果建文帝所属的李景隆所部中计,朱棣如愿看到了想要的结果。在几位藩王被削为庶民之后,能帮助自己成事的显然还有宁王,确切的说是他背后的军事力量,对于日后的结果,朱棣还是有过承诺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结语:<strong>从到底是被动削藩还是主动起兵抗衡,朱棣能成功登的帝位,似乎将苗头都指向他早有疑心,可是要知道他能放开手去抗争,是因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发出来之后,朱棣的儿子们被悉数放回,他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毕竟他的那些已经接受削藩的兄弟,下场或死或为一介白衣,这显然不是朱棣所能接受的,那么久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抗争到底,所以说朱棣的是因为大概率的被迫而反!


相关史料:

1.《明通鉴》

2.《明史》

3.《明太宗实录》


农夫说历史


这个问题不用去查史料,凭借基本逻辑就可以分析出来,朱棣本就不安分。可以反向思维一下,靖难之役的为什么是老四?永乐帝的继位与汉文帝不同。刘恒是在周勃等剿灭吕氏后,被迎立的。而朱棣是自己打出来的。

按照朱元璋的布局,把儿子都封为藩王,给予非常高的政治地位。除了俸禄之外,还允许各王府设护卫,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对于镇守北方边界的藩王,给予的军权更特殊。即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能力突出的燕王朱棣还被授予“节制沿边士马”的权力,这是后来朱棣起兵的基础。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到四年,最终的翻盘胜利,及永乐年间的国家治理,已经充分证明了朱棣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能力的。这样的优秀人才,从小就不会自甘默默无闻。

老爹在位,太子朱标活着,偷偷掂量一下,估计也搞不过,于是只能忍了。结果大哥意外死了,机会来了。毕竟朱棣作为老四,能力和品德口碑上比老二老三还都优秀。但是老爹认死理,决定传位给侄子,朱棣也只能再忍了。侄子朱允炆一继位,关系就复杂起来,朱棣一直在等机会,当然可能是等上一辈子。但很快侄子先坐不住了,开始对叔叔们下手,一口气废了“周、齐、湘、代、岷”五个王爷,而本质上是对准备实力最强的四叔。这给了燕王很大压力,于是加上自己的一直以来的小心思,成功转化为动力,拼了!

皇位是个充满魔力的东西,所有亲情友情爱情在这里都会被打折出售,所以才有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说法。手里有兵权的皇子们都很难控制对它的欲望。


几苇渡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激动,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过靖难之役,我认为朱棣造反,根本就是被迫为之,那么他为什么会被迫呢?

首先说说朱允炆这个人,历史上,很多人都说他恭孝贤良,性情敦和,但事实上,他真的是这样的人么?

舆论从来都是同情弱者的,历史舆论也一样,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失败了,所以后世一直都以一种同情,可惜的目光来看待他,而他的形象,也在这样的目光中,变得越来越光辉,这些年有关靖难之役时期的电视剧,几乎都把他塑造成一个敦厚老实,无比亲和的皇帝,他可以说是被舆论洗得最干净的皇帝了。

朱允炆的性格,史书上记载得太偏颇,不能全看史书,得从他做的事情上来分析,他做的又愚蠢,又暴露他自己性格的事,就是削藩了。

藩王势大,历朝历代都有皇帝削藩,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朱允炆削藩太心急,也太心狠。

朱允炆上位之初,一边抹着眼泪将朱元璋下葬,另一边派人去查自己的几个王叔们造反的证据,查不出来的,就罗织,罪名罗织得差不多,就开始削藩了,实际上这离他上位前后不到两个月,他连板凳都还没坐热呢,就开始收拾他的叔叔们。

之所以说他愚蠢,并不是针对削藩这件事,而是针对他的做法,他太心急就算了,第一个以造反为借口进行削藩的亲王,竟然是周王朱橚(速),为什么我要说竟然呢?因为朱橚是所有亲王中,最不可能造反的。

朱橚这个人,他是出了名的贤王而且他还是个医学爱好者,编著了多本医学著作,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可以说是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人人都知道他是最不可能造反的亲王了,但是朱允炆偏偏说这个最不可能造反的人第一个造反,我觉得他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朱橚好欺负,人家是医学爱好者,自然没时间管军事,拿他开刀,相对起来容易些,事实也确实如此,朱橚根本就没反抗,直接被贬为了平民,发配到云南。

第二个原因,也许是他想对朱棣示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橚和朱棣是同一个妃子生的,也就是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这是其他亲王都不具备的关系,朱允炆第一个对付朱橚,应该就是想对朱棣亮刀。

但是他蠢就蠢在这儿,他最不应该的,就是对朱棣亮刀。朱棣因为长期在北方抗击蒙古人的反扑,所以他手下掌握着重兵,而且全都是常年征战的百战精兵,朱棣如果这个时候造反,朱允炆根本没时间再削别的亲王,靖难之役,说不定一年的时间就打完了。

但是朱棣并没有造反,看到自己的亲弟弟被削藩不说,还被直接贬为平民发配往苦寒之地,他很心痛,但并没有恼羞成怒,只是上书为朱橚求情,对于他说的意见,铁了心削藩的朱允炆当然是不会采纳的。

他继续进行着削藩的行动,先后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福),岷王朱楩(骈)都给削为平民,要不说他心狠呢,所有亲王,他全部都用造反的名义将他们削为平民,全部发配往苦寒之地,这是自己吃肉(当皇帝),连口汤都不想给叔叔们喝啊。

值得一提的是,朱允炆派人去抓湘王朱柏的时候,朱柏拒绝承认自己造反,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烧了,带着老婆孩子丫鬟仆人全部自焚而死。

看到这里,大家还会觉得朱允炆是一个恭孝贤良的,性情敦和的皇帝么?

看到这么多兄弟被削藩,朱棣也害怕了,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没有想造反,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造反的意图,他任由朱允炆将自己的三护卫兵马调走(这是朱棣的亲军)。

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到了朱允炆身边,要知道,朱棣就只有这三个儿子,他已经表明了他不会造反的决心,但是朱允炆还不相信,或者说他相信,但是他不想承认,因为如果他承认了朱棣没有造反的心思,那么他以什么名义来削藩呢?

可是朱棣不知道啊,他不知道自己这侄子是铁了心要搞他,为了让朱允炆相信自己不会造反,他还装疯,装到什么程度呢?大街上调戏良家妇女,还吃屎喝尿,弄得整个北平城的人都知道他疯了,但是朱允炆依旧没有放弃要削他的念头,在暗中进行着他的削藩计划。

朱允炆调走了朱棣的亲军之后,又将北平所有和朱棣有关系的官员全部调走,换成他自己的人,而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里,但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的举动,他还在希望朱允炆能放他一马。

但是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打碎了他的梦,这个人叫张信,他被朱允炆派到北平任北平都指挥使司的官员,目的是为了秘密逮捕朱棣。

但是朱允炆没想到,这个张信竟然是朱棣的旧部,他知道了朝廷的计划之后,连夜告知了朱棣,这个时候的朱棣,才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所以,他打起了“奉天靖难清君侧”的名号,正式开始造反。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棣靖难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不过这里我想说一点,之前我看到一位朋友说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下令手下将领不能杀自己的四叔(朱棣),朱允炆确实下过一条命令,但却不是这么说的,原话是:

“勿使朕背负杀叔之名!”

这话啥意思,就是说别让我背上杀我叔叔的罪名,他可没有说不能杀朱棣,毕竟他对那些没有反抗的亲王都那么狠心,对带兵讨伐自己的朱棣还能仁慈?他只是不想让自己背上杀叔叔的名声,但这就代表朱棣不会死了么?并不是,他还可以“自杀”,还可以“死在乱军之中”,甚至可以像朱允炆一样“失踪。”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我想表达什么,古代的帝王,心眼儿多得很,朱棣即便不直接死在朝廷手中,他还可以有很多种死法,反正不要让我背上杀叔之名就行了。

我甚至觉得,靖难之役时,朱允炆其实早已经死在了皇宫之中,但是朱棣也和他一样,不想背上“杀侄之名。”所以给他弄了个“失踪。”

不过这当然是我的猜测了,大家笑笑就罢,毕竟已过去数百年的事情,无人能说得清楚。


但是靖难之役这件事儿,朱棣确实是走投无路了。


胜马笀鞋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朱棣的造反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但也可以说是被逼无奈。但我认为,得知朱标死后朱棣确实起过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但是朱元璋迅速的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太子。虽然朱棣十分的不服气,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即使他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他也不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毕竟那个时候忤逆过朱元璋的人都已经投胎去了。而后来朱允炆草率的实行削藩既让朱棣感到了压力,又让朱棣看到了希望。


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不用多提了。出朱标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他将会是朱元璋的继承人。而且长大后的朱标也十分维护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就连朱棣都数次被朱标所维护。所以朱标在兄弟之间的威信很高。除此之外,朱元璋认准了朱标是太子。如果哪个儿子敢起了争夺的想法。估计分分钟就会被朱元璋送去投胎了。

朱标因病去世后,本来太子之位就空出来了。按理说大儿子去世了。接下来其他兄弟都有机会了。但是还没等他们互相之间开始争夺,朱元璋就立马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爱屋及乌。另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严格的遵守了皇位只传长子嫡孙的说法。长子朱标死后,那么嫡孙朱允炆自然就成了太子。但朱允炆的继位肯定引起了其他朱允炆叔叔们的不满。朱标当太子他们毫无怨言,但朱允炆有什么资格当太子?但他们也只敢心里面埋怨一下罢了。没人敢质疑朱元璋的决定。



朱允炆继位后虽然表面上看明朝歌舞升平一派祥和的气氛。但是朱允炆却没有那个好心情。虽然在他继位前朱元璋已经把功臣们杀的差不多了。但是各地的藩王们却个个位高权重并且手握兵权。因为朱元璋时期为了抵御胡虏曾大肆分封藩王们镇守一方。其中又以秦,晋,燕,宁,周,齐,代诸王的实力最强。朱允炆继位前秦,晋二王已经去世。但其他诸王依旧存在。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允炆继位之初就决定要削藩。


朱允炆深知“柿子先捡软的捏”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朱允炆绕开了实力强大到燕王朱棣。而选择了实力相对弱小的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去实权。朱允炆的做法使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但无奈朝廷势力太强。他们根本就不是对手。所以不管反抗不反抗都是死路一条。而这个时候的朱棣虽然同样的也感到很危险。但他敏锐的发觉这也是一个机会。如果朱允炆真的搞得天下藩王起兵造反,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染指皇位了。所以朱棣心中既害怕又兴奋。


终于朱允炆的削藩激起了众怒,藩王们之间开始相互串联准备推翻朱允炆。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他们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实力最强大的朱棣自然被他们推举成为头领。之后朱棣打出为国锄奸平定霍乱的名义进攻朝廷大军。这也就是“靖难之役”的开端。


原本朱棣的军队和朱允炆的朝廷大军相比起来可以薄弱的很。但朱允炆手里无大将可用。人才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杀光了。而朱棣自身就是一个战功彪炳的大将,而且一路上所过之地朱棣的旧部也都闻风投降了朱棣。再加上朱允炆用人不当导致朝廷大军数次惨败。最后优劣势逆转。以朝廷军队大败,朱允炆失踪。朱棣获胜而结束。

从整个削藩事件到靖难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朱棣。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起兵之后不仅夺得了皇位。而且靖难之役后北方藩王基本上都损失殆尽。也就是说朱棣借着朱允炆的手实现了削藩。最终还夺取了他的江山。造化弄人,如果朱允炆没有那么迫切的削藩而是选择皇位稳固之后再拉一批削一批的话,那朱允炆的皇位将稳如泰山。朱棣即使造反也不可能夺了他的天下。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没有谁天生就是阴谋家。朱棣的靖难并非不能避免,这条造反之路,如果说与朱允炆的逼迫毫无关系,显然是否定的。

朱元璋还在世时,朱棣并没有想过造反。大明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对整个王朝的军事、财政、外交等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朱棣年轻时就被派到了北平,远离了权利中心,他对朝中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相比当年的李世民,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造反这种自不量力的事是完全不会发生的,想都不敢想!

老朱去世,朱棣连洪武遗诏是什么都不知道,奔丧的时候还被赶了回去,经历了屈辱的一幕。假如真的想反,早就该积极准备,并且把儿子都留在身边以免掣肘。更不该那么轻易的就被朝廷把北平的兵马都抽调光了。

朱棣的造反之心,实在是被朱允炆团队给逼出来的。正是因为朱允炆一再的对亲叔叔们下手,不断的刺激朱棣的神经,才最终激化了朱棣心底的恐惧,彻底点燃了造反的欲望。

汉时削藩,最多就是剥夺一些土地,而朱允炆,却直接把人送进大牢,这让那些掌握着大军,享受着超然地位的王爷们怎能不心怀恐惧与怨恨?直到湘王朱柏惨死,这种削藩仍然没有停止,这不就是在逼迫其他还没有遭到清理的王爷们往绝路上走吗?


吃饭不刷碗1


明成祖朱棣想不通为啥老爹朱元璋在自己大哥死后,还是没想到把皇位穿给其他几个兄弟,朱元璋就是个宠孙狂魔,自己七个儿子中,秦、晋、宁、燕四个藩王是这几个儿子中最有潜力的,老大朱标去世后,老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立皇太孙,朱允炆就是这么被自己的奇葩爷爷宠成皇帝的。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欢历史就点个关注吧!

一、奇葩爷爷为何传位孙子

朱元璋白手起家打下天下,七个儿子都是在打天下的时候生的,也不能算是彻底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朱元璋还是遵从古老的长子继承制让朱标上位,但是朱标命不好,还没熬到朱元璋退位就撒手人寰了。



朱元璋晚年可能也像平常的老年人一样宠爱孙子,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 我也不晓得这朱元璋在做啥子么,你把还没长大的小老虎放在森林中,自己的藩王儿子各个都是豺狼虎豹,搞不好小老虎朱允炆还没长大呢,就被自己的叔叔们玩死了,这在后世也得到了印证,朱允炆没当多久皇帝,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个拉下来的。

二、朱棣是否真心反

朱棣是真心想反吗 现在说这个朱棣是不是真心想反,还真没有多大意义,但是我继续代大家来分析分析。 朱棣不管想不想反,只要朱允炆开始削藩,就是不给各地藩王活路,所以朱棣也就不得不反。 朱棣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算是精英了,但是朱燕子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而朱允炆虽然有大志,想从各位叔叔的手中收回权力,可惜的是他根本没有那种实力。



我们来这样看看:

最初朱允炆想要削藩,派自己的人到叔叔朱棣身边想要收回北平的军权,派了好多人到自己老叔朱棣身边,可是毕竟朱棣可是跟着爷爷守天下的。



当年朱棣镇守北平,曾经两次远征北元,还得到了几次极大的胜利,从这一些地方我们能看出朱棣绝不是一个庸碌王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真本事的。

朱允炆想要削藩,必然触及各大藩王的利益,而他只想着削藩,并没有想如何才能和平削藩,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假如朱棣当时并没有造反之心,而朱允炆的强硬削藩必然会引起朱棣的反弹,就算朱棣不愿意造反,也是要被小侄子逼得造反的。



为啥我这么说呢? 首先朱棣应该是老老实实的当藩王,某一天小侄子看各位叔叔都不顺眼了,就像把兵权收回来。这就不行了,叔叔我把兵权交出去,小侄子你不是想把叔叔咋样就把叔叔咋样吗?(万一你有什么非分之想,叔叔我可能就晚节不保了)事实也没这么严重,其实就是朱允炆可能把自己各位叔叔请到都城,让他们当个闲散王爷。这样的生活或许会有人愿意,但是朱棣绝对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试问一个能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人,能够突然归于平静。 至今我们国家处在和平年代,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喜欢热血的生活,我们国家依旧有人去别的国家,参加外籍军团,这就是对生活的追求。

朱允炆要断了朱棣的追求,朱棣能不和他急吗?所以说不管朱棣心里最开始到底想不想反,只要他朱允炆削藩,朱棣必反!



三、如果朱棣早有异心

朱棣在靖难之役干掉侄子上位,皇家中子杀父,弟弑兄都是常见的事,朱棣真的为皇位杀侄子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我们看如果朱棣如果造就想反,朱元璋在位应该多多少少会有些动作,毕竟皇位都给孙子了,不给孙子把路铺好,绝对是不行的,而朱元璋就是没对朱棣有什么行动,说明朱元璋很信任朱棣。 所以我个人认为朱棣最开始应该是没有想要造反的。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2019年是恋爱之年

因为爱你已久

爱你依旧

让你久等了

大家好,我是清欢渡racing,我为自己代言。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

建文元年,这一年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说到这点,也许有人就要问了,朱元璋难道没有儿子了吗,居然要把皇位隔代传给自己的孙子?事实上,朱元璋原本的打算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朱标的,只不过天有不测,一场意外带走了朱元璋最看重的大儿子。出于对朱标的喜爱,朱元璋便决定不传位给自己的其他儿子,而是直接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这一举动,也正为日后朱棣与朱允炆的决裂埋下了最深重的伏笔。



同年六月,在与燕王朱棣勾心斗角周旋了数月之后,新任皇帝朱允炆终于决定要对他的亲叔叔下手了。此后,朱允炆的心腹大臣齐泰在第一时间作出了逮捕朱棣的决定,并派出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前往捉拿朱棣。但齐泰没有想到的一点是,张信是由朱棣一手任命的官吏,因此派他去擒拿燕王无论如何是不妥当的。

不出所料,张信不仅没有成功捉拿住燕王朱棣,甚至还把朝廷要对其动手的消息传达给了朱棣。但就在这个时候,齐泰又下出了第二步棋,他派出了张昺和谢贵率军围堵捉拿朱棣。然而面对大军的包围,朱棣不仅没有一丝慌乱,反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朱棣先是放松了张昺和谢贵的警惕,然后成功地把他们骗进了自己的王府,在王府中,朱棣摔杯为号,就地斩杀了两名来将,至此正式宣布举兵谋反,与朱允炆彻底决裂。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朱允炆刚登基一个月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在两位心腹大臣黄子澄和齐泰的劝说之下,认识到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怀有谋反之心这一点,并且决定对其下手。但在目标的确定上,黄子澄和齐泰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最后,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在对朱棣动手之前先拿其他藩王开刀。

然而朱允炆的这个决定,却正好中了朱棣的缓兵之计。事实上,在此之前,朱棣虽心有不甘内心深处潜藏着一丝谋反之心,但却从未公开表露过。甚至在朱棣本人看来,谋反对于他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对于朱棣来说,他的人生几乎已经达到了圆满,可谓是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又何苦再赌上全部的身家性命去做这掉脑袋的勾当呢?



因此朱棣最终的谋反和与朱允炆的决裂,和朱允炆的决策逼迫是有很大关系的。倘若朱允炆在登基之后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除掉朱棣这一眼中钉,那么朱棣很可能根本就不会起兵造反。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朱棣的谋反与他本人的野心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对于大哥朱标,朱棣是心服口服甘愿为其臣子的,但对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很是轻视。在朱棣看来,自己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不在朱允炆之下,更何况他还有着朱允炆不可能拥有的年龄和辈分优势。对于朱元璋隔代传位的这一行为,朱棣一直以来都是耿耿于怀的。



另外,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取了十位僧人并让他们跟随各位藩王。在这十位民间僧人之中,朱棣却一眼就相中了谋反之心甚为浓厚的道衍和尚。在此后道衍跟随朱棣的十几年日子里,他没有一天不曾劝说朱棣起兵造反的。由此可见谋反,或许正是朱棣埋藏在心底最大的一个秘密,他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

综上所言,燕王朱棣的谋反不仅仅是他野心的体现,也有着建文帝朱允炆政策逼迫的原因在内。但真要追究起来,想来应该是他本人的野心终究埋藏不住了吧。


清欢渡racing


朱棣的“靖难”改变了明朝的发展轨迹,也创造了永乐盛世。

“靖难”,说白了就是谋反,谋的是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反。

但我认为朱棣的起初是没有谋反的意思的,而是建文帝的步步紧逼,才被迫走上“靖难”之路。

朱允炆做过哪些逼迫朱棣的事情呢?



首先,“建文”这一年号可以看出朱允炆就是要和自己的爷爷洪武皇帝朱元璋对着干的,事实上,在方孝孺等人的教唆下,朱允炆废除了朱元璋好不容易才建起的一些制度,企图“复周礼”。

几个只会空想的脱离现实的所谓“大儒”就这么把大明往坑里带。

最重要的是,他们盯上了戍边的各路藩王,于是皇帝下令,各藩王交出兵权。

朱棣交了兵权,这说明他没有蓄意谋反,至少在当时没有,还指望着侄子给他一条安稳的后路。

接下来,禁止藩王回京祭祀先皇。这有违常伦,但朱棣还是忍了。

但接下来的事情,让朱棣不能在坐以待毙了。

周王被贬为庶人。



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弟,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医学著作,一生没有任何野心,埋头医学,是有名的贤王。

但朱允炆觉得他是个软柿子,就拿周王开了刀,以谋反罪将这位医学家王爷贬为庶民,发配云南。

接着,齐王、代王相继贬成了庶民。

好一手打草惊蛇之举,但,此时的朱棣还没有下最后决心,还在一忍再忍。

因为他觉得自己为人低调,又带领士兵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北元,因此还觉得闸刀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这次,为了表明自己真不想反,他带着自己两个儿子,一起回京城表明自己衷心于皇帝。

这真的不是装的,谁敢拿自己脑袋和儿子的性命开玩笑。

一心削藩的朱允炆又犯了妇人之仁,没有对朱棣不利,反而放了朱棣父子回了北平。

接下来,北平的兵权真正的被朝廷派去的指挥使接管,朱棣都十分配合。

直到暗中得知,朝廷的部队准备抓他回京,才在被部队围了王府后,来了个摔瓜为号,杀了北平的都指挥,匆匆起兵造反。

笑话,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再不反还得去阎王爷那报道去了。



所以,朱棣靖难造反,可以说是朱允炆步步紧逼,让朱棣在被逼迫的中对这个侄子渐渐失望到绝望。

当然,这也多亏了建文帝关键时刻的兵围燕王府,才让朱棣把这种绝望最终化作一场惊世的“靖难之役”。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朱棣虽然反了建文帝,但是朱棣很明显是被逼反的,如果说其蓄意反,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

先看看朱棣反建文帝的条件,其实压根就没什么条件可言。朱棣虽然封燕王,统兵北方,号称10万之众。但建文帝削藩削兵权以后,朱棣的大部分兵权已经被解除了。也不外乎其后靠装疯卖傻积蓄实力,他要有那个实力何须装疯卖傻保命?

因此,如果不是建文帝的强行削藩,无论朱棣何其英武,何其能干。不削藩或缓削藩,朱棣是不会反了建文帝的。反建文帝,有一成一败的几率,而等着削藩,基本难逃厄运。因此,朱棣其实是被逼的。

但是朱棣失败的风险是很大的,前期王府、北平城内,朱棣都极有可能被败擒。只是南方诸将实在太无能,导致其出北平。后期基本上就是势如破竹了。



苏绽


建文元年,这一年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说到这点,也许有人就要问了,朱元璋难道没有儿子了吗,居然要把皇位隔代传给自己的孙子?事实上,朱元璋原本的打算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朱标的,只不过天有不测,一场意外带走了朱元璋最看重的大儿子。出于对朱标的喜爱,朱元璋便决定不传位给自己的其他儿子,而是直接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这一举动,也正为日后朱棣与朱允炆的决裂埋下了最深重的伏笔。

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野心浅谈燕王朱棣与朱允炆的决裂

同年六月,在与燕王朱棣勾心斗角周旋了数月之后,新任皇帝朱允炆终于决定要对他的亲叔叔下手了。此后,朱允炆的心腹大臣齐泰在第一时间作出了逮捕朱棣的决定,并派出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前往捉拿朱棣。但齐泰没有想到的一点是,张信是由朱棣一手任命的官吏,因此派他去擒拿燕王无论如何是不妥当的。

不出所料,张信不仅没有成功捉拿住燕王朱棣,甚至还把朝廷要对其动手的消息传达给了朱棣。但就在这个时候,齐泰又下出了第二步棋,他派出了张昺和谢贵率军围堵捉拿朱棣。然而面对大军的包围,朱棣不仅没有一丝慌乱,反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朱棣先是放松了张昺和谢贵的警惕,然后成功地把他们骗进了自己的王府,在王府中,朱棣摔杯为号,就地斩杀了两名来将,至此正式宣布举兵谋反,与朱允炆彻底决裂。

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野心浅谈燕王朱棣与朱允炆的决裂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朱允炆刚登基一个月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在两位心腹大臣黄子澄和齐泰的劝说之下,认识到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怀有谋反之心这一点,并且决定对其下手。但在目标的确定上,黄子澄和齐泰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最后,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在对朱棣动手之前先拿其他藩王开刀。

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野心浅谈燕王朱棣与朱允炆的决裂

然而朱允炆的这个决定,却正好中了朱棣的缓兵之计。事实上,在此之前,朱棣虽心有不甘内心深处潜藏着一丝谋反之心,但却从未公开表露过。甚至在朱棣本人看来,谋反对于他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对于朱棣来说,他的人生几乎已经达到了圆满,可谓是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又何苦再赌上全部的身家性命去做这掉脑袋的勾当呢?

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野心浅谈燕王朱棣与朱允炆的决裂

因此朱棣最终的谋反和与朱允炆的决裂,和朱允炆的决策逼迫是有很大关系的。倘若朱允炆在登基之后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除掉朱棣这一眼中钉,那么朱棣很可能根本就不会起兵造反。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朱棣的谋反与他本人的野心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对于大哥朱标,朱棣是心服口服甘愿为其臣子的,但对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很是轻视。在朱棣看来,自己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不在朱允炆之下,更何况他还有着朱允炆不可能拥有的年龄和辈分优势。对于朱元璋隔代传位的这一行为,朱棣一直以来都是耿耿于怀的。

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野心浅谈燕王朱棣与朱允炆的决裂

另外,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取了十位僧人并让他们跟随各位藩王。在这十位民间僧人之中,朱棣却一眼就相中了谋反之心甚为浓厚的道衍和尚。在此后道衍跟随朱棣的十几年日子里,他没有一天不曾劝说朱棣起兵造反的。由此可见谋反,或许正是朱棣埋藏在心底最大的一个秘密,他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

综上所言,燕王朱棣的谋反不仅仅是他野心的体现,也有着建文帝朱允炆政策逼迫的原因在内。但真要追究起来,想来应该是他本人的野心终究埋藏不住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