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功勞如此之大怎麼才封郡公而不是國公呢?

江山壹統


薛仁貴是唐初名將,悍武威猛,驍勇善戰,且通兵法,善周易,知天文,是唐朝少有的文武全才。他一生追隨唐太宗、唐高宗,立下戰功赫赫,威震八方。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是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薛仁貴自幼貧寒,習文練武,長成務農,娶妻柳氏。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以種田為業。他準備遷葬先輩的墳墓,其妻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於是去見將軍張士貴應徵,自此步入軍旅。

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遭到高句麗軍的頑強抵抗,唐軍數次陷入圍困,幾路兵馬無法取得實質進展。六月,唐軍在安市城與高句麗軍展開激戰。在此戰中,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大呼衝陣,所向無敵,高句麗軍望之披靡。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被斬首兩萬餘級。安市城之戰後,高句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薛仁貴一戰成名,唐太宗大為讚賞,破格提拔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安市城久攻不下,且戰線深入,天氣寒冷,後勤補濟不上,唐太宗只能撤兵回朝,回國後再次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唐高宗繼位後,非常倚重薛仁貴。屢次任命薛仁貴東征西討,立下戰功無數,赫赫威名。龍朔元年( 公元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鄭仁泰、薛仁貴領詔率軍赴天山,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大敗九姓鐵勒,並坑殺降卒。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鐵勒敗軍,擒其葉護(首領)兄弟三人。這就是有名的三箭定天山。從此,九姓鐵勒衰敗,不再為邊患。

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趁機發難,驅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唐高宗抓住這個機會,派兵進攻高句麗,任命李勣為遼東前線最高指揮官,薛仁貴為作戰將領,參與了此次徵高句麗之戰,獲得輝煌戰績。

唐軍進軍至金山時,交戰不利,高句麗趁勝進攻,薛仁貴引兵迎擊,將高句麗軍截為兩段,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餘級,並乘勝攻陷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會師。取得了金山大捷。

公元668年二月,薛仁貴僅率三千兵馬進攻高句麗重鎮扶余城。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死、俘虜高句麗軍一萬餘人,攻拔扶余城。唐軍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四十餘城,紛紛望風降服。

之後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勣大軍會師於高句麗都城平壤城外,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九月,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勣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句麗滅亡。薛仁貴以軍功授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率兵二萬人留守平壤。

公元670年,薛仁貴奉詔領軍征討吐番,進入青海大非川,薛仁貴計劃速戰速決,於是率軍先行,在河口與吐蕃軍激戰,唐軍獲勝,回軍至烏海城,以待後援。但副將郭待從未聽薛仁貴之命,故意延緩徵程。等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吐蕃二十餘萬大軍已殺入烏海,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圍繳唐軍,唐軍大敗。薛仁貴無奈,只好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才得以退軍,然而吐谷渾自此淪陷。因為戰敗,薛仁貴被革職除名為平民。

後薛仁貴因事獲罪,被流放,遇朝庭大赦方無事。後唐宗宗再度啟用薛仁貴,立下戰功。

薛仁貴七十歲時去世。高宗冊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縱觀薛仁觀的一生,南征北戰,勝多敗少,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但與凌煙閣十二功臣相比,仍然是有差距的,凌煙閣的功臣都是開國功勳,只有他們資格封為國公。唐高宗雖然對薜仁貴青睞有加,在軍功的封賞上也不可能超過開國功臣。凌煙閣的功臣都是元帥級別,薛仁貴封為大將,也是非常合理的。


青史別院


高宗對薛仁貴仁至義盡了,郡公爵位並不委屈他。一來之前功勞雖大卻往往不是主帥,並且資歷尚淺,與開國名將們尚有差距;二來大非川之敗對唐朝影響極為惡劣,作為主帥的薛仁貴能逃脫一死已算法外開恩,也就沒有機會再晉升爵位了;三來重新起用後不久去世,來不及建立更多功勳將功補過提升爵位。

一、先來看看薛仁貴的功勞,看看是不是受了委屈。

1、九成宮救駕,職責所在。


最早是李世民徵高句麗時,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表現英勇,戰後被李世民破格提拔,成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由普通兵卒上升為高級將領,李世民待薛仁貴恩情深厚。這才有了九成宮救唐高宗的事情。當時,唐高宗巡幸九成宮避暑,山洪爆發衝至玄武門,士兵紛紛逃竄,薛仁貴堅守崗位,向宮中高呼,李治成功避難。此事,薛仁貴算是救了李治一命。但是嚴格意義說,這屬於崗位職責,份內的是,所以也不便大加升賞,只是賜御馬一匹,也算是特別恩賜,恰如其分。

2、從爭高句麗、攻打契丹,獲得封賞。


顯慶三年,高宗命程名振攻打高句麗,薛仁貴為副將。此戰薛仁貴表現英勇,殺敵三千餘人,次年又與梁建方、契苾何力大破高句麗。但是這僅僅是小規模戰鬥,而非滅高句麗的決戰,並且第一次是程名振為主帥,薛仁貴為副將,梁建方時為左武衛大將軍、契苾何力時為左驍衛大將軍,論官職高出薛仁貴太多,顯然他也是跟在後面而已。

同年,薛仁貴與辛文陵破契丹,擒契丹王。注意,唐朝初年的契丹不比後來唐末那麼大規模,只能說是個小部落,所以此戰不算特別大的勝利。此戰後,薛仁貴封左武衛將軍、河東縣男,第一次獲得爵位,這也是對他之前戰功的一次集中肯定。所以,在此之前,薛仁貴的功勞已經獲得了應有的爵位。

3、攻打鐵勒,功過相抵。


然後就要說到著名的“三箭定天山”了。龍朔元年,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掛帥,薛仁貴為副在天山攻打九姓鐵勒。此戰,薛仁貴施展高明箭法,三箭射死三人,數將驚於其神威,當場歸降。薛仁貴乘此良機一舉攻殺,大破九姓鐵勒,擒獲首領三人。

但是,此戰卻是高開低走。此後鄭仁泰拒絕接受投降而執意追擊,不僅無功而返還導致軍士餓死,互相爭奪食物,損失慘重。薛仁貴也屠殺降卒,侵佔鐵勒財物,搶略當地女子,破壞了民族團結政策。回朝收到彈劾,高宗念其功高,不予追究。所以,雖然名聲大噪,但是功過相抵,無法升賞。

4、平滅高句麗,達到頂峰。

乾封元年,高宗李治下令發動滅高句麗之戰。此戰為高宗一朝最重要的大戰。老將李勣掛帥,契苾何力、高侃等名將盡出,薛仁貴也隨軍出征。在這過程中,薛仁貴於新城戰役身先士卒,又奪下重鎮扶余城。滅高句麗後,薛仁貴封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封爵平陽郡公。

以上諸戰,可以看見,薛仁貴基本都不是主帥,尤其是最後滅高句麗一戰,連副帥都算不上。故而戰功雖多,卻難以獲得太高的爵位。


甚至,連那些與薛仁貴搭檔的主帥,也未必有很高爵位。 比如薛仁貴第一次打高句麗時的程名振,早在唐朝剛剛建國時就歸順,在唐朝統一天下過程中立下不少戰功,也僅僅獲封東平郡公爵位。而諸如李勣、契苾何力等人,不是在唐朝統一過程中就立下赫赫戰功,就是在李世民在位時已經是天下聞名的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們獲封國公是理所當然,薛仁貴如何能比?

當然,如果薛仁貴能夠保持原本的勢頭,將來慢慢晉升,做到國公也是沒問題。可惜,接下來就是大非川之敗。

二、大非川之敗,前功盡棄。


自從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去世後,國相祿東贊大權獨攬,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不斷進犯同在青藏高原的唐朝屬國吐谷渾。由於當時唐朝在百濟作戰,沒有及時插手,導致吐谷渾被吐蕃吞併。吐蕃進而發兵吞併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個州。咸亨元年,李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領軍十餘萬進駐青海湖地區,討伐吐蕃並協助吐谷渾復國。

當西征軍進抵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時,按照薛仁貴原來的戰略部署,是讓郭待封率兩萬人在大非嶺上築營固守,保護大軍的輜重和糧草,然後由他本人親率主力進擊烏海(今苦海)方向的吐蕃軍隊。當薛仁貴率部在河口大破吐蕃前鋒時,郭待封卻放棄了大非嶺,擅自帶領輜重部隊繼續前進,終於遭到吐蕃二十萬大軍的伏擊,輜重和軍糧喪失殆盡。薛仁貴聞訊,連忙退守大非川。然而就在此時,吐蕃國相論欽陵親自率領的四十萬大軍已經把唐軍團團包圍了。經過一場空前慘烈的廝殺之後,唐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郭待封等將領被迫與吐蕃議和,才得以保住性命。

隨後,朝廷派出特使將他們押解回京。雖然高宗念在他們以往的功勳,赦免了他們的死罪,但均將他們革職除名,可惜薛仁貴的一世英名就這樣毀於一旦!

大非川之敗雖然主要是因為郭待封自恃名將之後,看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貴,不聽號令才導致的。但由於薛仁貴才是此戰主帥,難辭其咎。況且,大非川之敗,一舉破除了唐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成為唐朝對外戰爭史上由盛而衰的一大轉捩點,影響極其惡劣。當年,李靖(六十四歲高齡,還患有嚴重腳疾需用柺杖行走)、侯君集也是在青藏高原上轉戰千里,大小數十戰,最終收服吐谷渾,威震西域,才打下了唐軍的不敗神話,就這樣前功盡棄。試問,薛仁貴能不承擔責任嗎?這等重罪,不死已經是高宗極念舊情,法外開恩了。爵位自然是沒了。

三、重新起用,雲州大捷,奈何已時日無多。

自從大非川慘敗之後,名將薛仁貴就落入了他人生的低谷。雖說後來曾經被短暫地起用過一次,去征討高麗叛亂,但是回朝後他不知因為犯了什麼事,就再度被罷職免官,流放象州。幾年後他遇赦回京,不過已經是一個無官無職的庶民。永淳元年十月,東突厥第三次叛亂,阿史那骨咄祿自立為可汗,佔據了黑沙城(陰山北麓,進攻鐵勒,砍殺了嵐州(今山西嵐縣)刺史王德茂。長期鎮壓東突厥的名將裴行儉已去世,高宗任命薛仁貴為右領軍衛將軍兼檢校代州都督,前往鎮壓東突厥前線。

但是這一年,薛仁貴已經七十高齡。當薛仁貴在雲州遭遇叛軍二號人物阿史德元珍時,叛軍不相信是薛仁貴復出。薛當即摘下頭盔,阿史德元珍確認後當即下馬拜見這位名揚天下的戰神,隨即領兵後退。薛仁貴帥軍追擊,突厥人無心戀戰,大敗而走。此戰,俘獲敵軍二萬餘人,駝馬牛羊三萬餘頭。

雲州大捷後,突厥人迫於薛仁貴威名,不敢再冒進一步。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薛仁貴不久就病倒,於年底去世。突厥也再次崛起,恢復到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唐朝最可怕的對手。薛仁貴則再也沒有機會創立新功了。唐高宗追封其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這死後的追封官職也僅僅是達到滅高句麗後的平級。而爵位上就再也沒有什麼上升的機會了。


伊耆角木


歷史不甚瞭解,但是演義裡知道的稍微多一點。

薛仁貴是火頭軍出身,平張士貴之後,攻打摩天嶺之前,被封為:九省四郡都招討天下兵馬大元帥。

徵東勝利後被封:平遼王,鎮守山西五府六州一百零三縣,不必隨朝伴駕。

後被冤入獄,被徐茂公救出,西涼造反,薛仁貴領徵西大元帥出征,後於白虎關被薛丁山誤射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