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著名影评家罗杰·艾伯特曾说过:“如果你不认识她的脸,就算不上了解默片的历史。”

而这张脸就是1928年《圣女贞德受难记》中的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圣女贞德受难记》(1928)中玛利亚·法奥康涅蒂饰演的贞德

《圣女贞德受难记》是玛利亚作为演员唯一的代表作,她在片中的表演流传后世,成为影史最扣人心弦的表演之一。

谈到为什么玛利亚能在默片时代的所有表演中出类拔萃,答案就在于特写镜头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圣女贞德受难记》中玛利亚的表演

《圣女贞德受难记》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审判,讲述的是贞德牺牲前最后几日的故事,尽管导演德莱叶搭建了耗资不菲的布景,但成片中却没有任何的定场镜头,几乎全部由特写镜头组成

想想如今电影中各类镜头的运用,定场镜头用于展现人物的空间位置,过肩特写镜头让观众了解空间里人物的相对位置,广角镜头、中景镜头、移动镜头,还有剪辑都是为了建立画面中的空间感。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导演德莱叶设置了耗资不菲的布景为拍摄《圣女贞德受难记》

但德莱叶却没有用这些技巧,而是几乎在所有的画面中,将镜头对准演员的面部,只有极少数画面超过一个人,且镜头几乎没有移动。

观众会很难确认角色到底身处何地,同样奇怪的是本片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阐述,有人可能会对历史上真实的圣女贞德 * 有所耳闻,但影片却几乎没有关于她人生的描述,甚至不清楚为什么她会接受审判。

*圣女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贞德被陪审团质疑审讯

说到底,《圣女贞德受难记》的焦点不在于角色在空间内的移动,或围绕他们展开的故事,而是更多地关注角色本身。

德莱叶将镜头推进来展现贞德被陪审团质疑审讯的场景,画面中是贞德视角下的审判人,我们作为观众也能感同身受,本片的主题有关于压迫、信仰、殉难、宗教、恐惧以及阴谋,这是一次对情感的深度探索,并且用到了电影最表现力的工具之一——特写镜头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圣女贞德受难记》中贞德被剪发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圣女贞德受难记》中审判人的交流

特写镜头对观众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来自于情绪传染,让人自发的去模仿并同步他人的表情、发声、姿势以及动作,并最终汇聚到自身的情感上。

通常,当你看到别人表达情绪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那个表情,就像是打哈欠会传染一样,而这种生理上的模仿会作用到真实的情感上。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情绪传染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子女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影响

以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戏为例,在登陆之前,影片给了士兵们8个特写镜头,有人祈祷,有人伫立等待,有人心怀恐惧,而观众在之后观影中的情感爆发,主要来自于最初这些特写镜头所激发的情绪反应。

大多数人在想到奥马哈海滩登陆时,会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而体会不到历史现场中那些人的所感所想,通过特写镜头导演斯皮尔伯格将观众置于士兵的立场下,透过人性视角审视历史,这就是伟大导演与不凡表演相结合的效果。

观众与角色在某一瞬间情感上的共通,可以改写整段戏的内涵,让观影体验更加丰富,并给观众全新的视角。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拯救大兵瑞恩》开场戏中的特写镜头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拯救大兵瑞恩》奥马哈海滩登陆战

再以《教父》中的这场戏为例,导演科波拉以过肩镜头开场,然后缓缓推进镜头,直到迈克·柯里昂的脸部充满画面。

如果将两个镜头放在一起对比时,我们能发现哪一个更具感染力。假如去掉特写镜头,情节虽然还能连续连贯,但透过迈克面部的不安神态,科波拉挖掘出故事更多的层次,这个男人是该坚守道德准则,继续做黑帮首领引以为豪的儿子,还是通过一场谋杀坐上父亲的位置。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教父》中长达10秒的特写镜头让迈克·柯里昂充分表达了内心情感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由过肩镜头开场,不断推进成特写镜头

同样的,在1957年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中,如果去掉那些特写镜头,而用广角镜头拍摄全片,剧情也可以保持不变。

但如果镜头凑近演员的面部,观众将会被带入角色之中,并随着他们慢慢转变心意,最终决定赦免一个人的性命。从无聊、冷漠、仇视到宽恕并谅解,观众所感受的共情归功于陪审团们的特写镜头,这就是为什么《十二怒汉》全片的场景只有一个房间,但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完整的情绪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十二怒汉》中的特写镜头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十二怒汉》曾受到全世界许多电影创作者的青睐,2015年被中国翻拍成《十二公民》

特写镜头相当于电影版的戏剧独白,不仅能展示角色的情感,也能改变观众的认知,伟大的电影之所以能够唤起私人情感,在于它能够让你融入角色的立场之中,这正是玛利亚和导演德莱叶拍摄《圣女贞德受难记》时所做的事情。

他们选取历史上真实的审判事件给我们一种主观的视角,去体验一名女性是如何因信仰惨遭审判拷打的,玛利亚的表演展现了人类的深层次情感,所以在影片的最后,贞德被施以火刑的戏份之所以充满张力,是因为观众知道了她经受了什么,并且看到了她眼中的世界。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圣女贞德受难记》

相比单独使用实拍,特写镜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仿佛让我们达到托尔斯泰口中“电影是文学的另一种延伸”的体验。

而在当代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我们能发现特写镜头正在被滥用,甚至失去了原本的韵味,透过像《圣女贞德受难记》这样的经典作品,不津让人反思究竟特写镜头如何使用,它又能带给我们什么?

这部只拍“脸”的默片,让我们重新思考特写镜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