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歷來的禪宗高僧也好,全真高道也好,都喜歡講“無字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是高明的智慧。然而雖然真經無字,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對於普通人,還是得用普通人的辦法。

《西遊記》第九十七回,唐僧師徒終於取到真經了。《西遊記》裡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

如來言曰:“我今有經三藏。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叫:“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眾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留東土,永注洪恩。”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這一大段話裡,凡是標紅的,都很有意思,值得一讀再讀,我們一點一點地細八。

讀真經,吃真飯,喝真水

首先,“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經、律、論三部分(通曉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如玄奘稱“三藏法師”,其實歷史上有許多“三藏法師”)。這裡奇怪的是如來把經、律、論改成了法、論、經,總稱為“三藏真經”(第八回),難道是山寨的?

而且“真經”這個詞,簡直就成了唐僧化齋的口頭禪,一部西遊記從頭說到尾,最常見的一句話是:

貧僧是從東土大唐而來,派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經的。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然而,只要檢索一下《大藏經》就知道,佛教並不習慣把自己的經典稱為“真經”,尤其是經書的名字,也從來不叫“三藏真經”或者什麼楞嚴真經、金剛真經、阿含真經……真經這個詞,在佛典裡出現得是很少的。反倒是道教喜歡管自己的經典叫“真經”。比如:

道德真經(《老子》)

南華真經(《莊子》)

通玄真經(《文子》)

沖虛真經(《列子》)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元始天尊說靈應藥王救八十一難真經》

《混元八景真經》

《上清明鑑真經》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

……

此外還有靈寶真經、八素真經、大洞真經、洞神真經……去道藏裡一抓一大把。真經,本來是道教的專屬logo,佛教是基本不來搶的。

經就是經,何必非得加一個“真”字?這就好比今天網上各種假冒造謠的盛行,所以購物網站才自稱“官網”,媒體才自稱“官媒”,微博自稱“官微”,微信號自稱“官號”……以後估計各種自媒體發展起來了,入駐了頭條號肯定有“官頭”,入駐了企鵝號肯定有“官鵝”……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歷代皇帝都喜歡修《實錄》,也是這個意思,其實錄就是錄,何必“實錄”?這一點啟功先生講得很清楚:

人每日飲食,未聞言吃真飯,喝真水。史書自名“實錄”,先恐人疑其不實矣。又“實錄”開卷之始,首書帝王之徽號,昏庸者亦曰“神聖”,童騃(呆蠢)者亦曰‘文武’,是自第一行即已示人以不實矣!

強調自己的經為“真經”,正說明了一種敏感的心態:一是“假經”比真經多,二是真經本身也未必真!怕別人看出來是假的,先抓一個“真”字充場面。諸位千萬要相信啊,貧道叫真李天飛,性別是個真男人,長著兩隻真眼,伸著一雙真手,在真微博、真微信、真頭條連載真西遊記……

佛教的經典完全是公開的,“少林七十二絕技,向不禁人翻閱”。當然佛教偽經也不少,但很容易拿出來辯證。就算是出家比丘的戒律不歡迎在家眾看,但也只是那麼一說,你想看也照樣看得著。所以實在沒有必要再加個“真”字。而道教的經書講究秘授,“非其人不傳”,無從驗證,所以也說不清真的假的,反正誰都說是真經,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毫無虛假萬分真實。例如葛洪《抱朴子》:

或有頗聞金丹而不謂今世復有得之者,皆言“唯上古已度仙人乃當曉之”。或有得方外說,不得其真經;或得雜碎丹方,便謂丹法盡於此也。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唐天寶元年,唐玄宗把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四個人封為真人,同時《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四部書都封為“真經”。看來皇上們既喜歡封“真經”,又喜歡修“實錄”,倒不違和!“真經”就牢牢跟定了道教了!

山寨的“三藏”

而且,正版的經、律、論三藏,經是總說根本教義的,律是記述戒律威儀的,論是闡明經義的。而這裡如來說“法藏談天,論藏說地,經藏度鬼”,這也是山寨的!總的內容竟然是“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如來的“三藏”什麼時候不講佛法,改開百度百科了?

佛教正版的“三藏”分經、律、論,就相當於字母表裡有ABC,稍微熟悉一點佛教的人就是非常熟悉的。這裡這麼重大的問題都會寫錯,只能理解為像六耳獼猴那一回那樣:如來佛整部《西遊記》唯一出場一次講的經,反倒是道教的《護命經》。這就是作者故意的!

況且如來還說,我這三藏“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正善”固然長了一副和尚的模樣,那個“修真”,怎麼看怎麼像有頭髮的!因為一般來說,“修真”指的是道教的修煉。不要說古人,就是今天的“修真小說”,也都是講內丹真氣這一套的!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這“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如來在第八回也說過一遍,這次是第二次重複。如果我們再翻回到烏巢禪師授《心經》那一回,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話:

此時唐朝法師本有根源,耳聞一遍《多心經》,即能記憶,至今傳世。此乃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也。

《西遊記》裡認為《心經》是所有佛經的根本,懂了《心經》和懂了全部佛經,意義是差不多的。如果“作佛之會門”可以對應“正善之門”,那麼前面那個“修真之總經”對應什麼呢?“作佛”與“修真”豈不正是佛道對應的一對概念?

所以說,這裡還是像貧道昨天說的:如來的這“三藏真經”,仍然體現了佛道合一、仙佛同源的概念。“三藏”是佛家的,“真經”是道家的;“正善”是佛家的,“修真”是道家的。

而《法》藏談天、《論》藏說地、《經》藏度鬼這個山寨的內容,也正是徹底地把佛教改竄了!因為我國本土所崇奉的神靈,正是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個系統!這套體系肯定不是阿三們的!而且,這還真不是道教的專利,因為早在《尚書·舜典》裡就有,大舜帝說:

四嶽,有能典朕三禮?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意思就是說:“眾位愛卿,有誰能主管朕的三禮呢?”這裡的“三禮”,就是“天神、地祇、人鬼之禮”(漢馬融說),這是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祭祀三件套。慢說皇上家南有天壇、北有地壇,中間太廟,就是算一個小縣城,都有“風雲雷雨壇”、“城隍廟”、“邑厲壇”(祭祀厲鬼的),正好隱隱分出天神、地祇、人鬼三個體系。不管其中有多少佛教的、道教的、民間信仰的摻和在一起,這天、地、鬼的大框架基本是不變的。

道教源於上古的方術,同時也承擔了一部分國家祀典的功能。道教崇拜的神,也正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個大類。另外,三藏真經裡“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這個功能是什麼呢?而是古代的百科全書,它的名字叫“類書”!《西遊記》“三藏”的這套編纂體系:天文、地理、人物……的順序,和古代類書“天地人事物”的順序是一樣的,也正是儒家思想的反映。絕不是佛教或道教的思想來源。

所以說,如來這裡短短的一段話,其實已經暴露了《西遊記》中唐僧千辛萬苦要取的“真經”的真相:它根本不是純粹宣揚佛教的,也不是純粹宣揚道教的。它只是借取經這個故事,要講三教合一的道理。先是千方百計把道教拉進來,然後再把儒家拉進來。老君、孔子,兩位聖人樂樂呵呵地上了佛祖的靈山,把佛祖昨天的生日蛋糕互相抹了一臉,誰也看不出是誰了!

至於為什麼把經、律、論三部分變成法、論、經?恐怕也是在不做大手術的情況下,儘量沖淡其佛教色彩。因為“律”字面意思太明顯,只能理解為“戒律”,是必須改掉的。所以不妨用一個“法”字來代替它。按字面意思,“法”的涵蓋面最廣,相當於“道”,可以配天;“經”是用來唸的,可以度鬼;剩下一個“論”,湊合著讓它“說地”得了!

無字真經和索賄

阿儺迦葉二尊者帶著唐僧師徒去藏經閣取經,到了地方卻又索要“人事”。沒有“人事”,就給了一堆白紙本子。這一點,經常被理解為是對佛教的諷刺。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真理本來就應該是無字的!《道德經》劈頭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語言這東西,只是一個思維的外殼而已,並不是思維的本身。思維,也只是意識的外殼而已,並不是意識的本身。意識,也只是……而已、而已、而已。好了,不多說了!

所以語言文字,只能作為一種求得真理的輔助手段,絕不是求得真理的康莊大道,因為它不是終極的。求得真理,還是在於內修心性,外行實務。光靠看書本是有侷限性的,別看貧道天天講《西遊記》,其實貧道最佩服的人,是顏元和李塨二位先生。所謂:

人之歲月精神有限,誦說中度一日,便習行中錯一日;紙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可為終日鑽在紙堆裡,既脫離實際又蔽塞真心的人物,作一大獅子吼!

語言文字之無力,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解釋”這個詞,我們用人類語言來給它下個定義吧:《漢語大詞典》的詞條說“解釋”就是“分析說明”;什麼是“說明”呢?詞條“說明”就是“解說明白”;什麼是“解說”呢?詞條“解說”就是“解釋說明”。咦,轉了一圈,成了死循環,又轉回來了!獐旁邊就是鹿,鹿旁邊就是獐,等於什麼都沒說。

所以《西遊記》裡反覆說“千經萬典,只是修心”。當然還得走十萬八千里,經過八十一難。就是昨天金頂大仙說的:

你認得的是雲路。聖僧還未登雲路,當從本路而行。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雲路是修心,本路是實行。西天勝境,一念可到;可是還得一步一步、一難一難地走過去。試想,一部《西遊記》,很多故事,不都是從孫悟空和唐僧討論心經開始,從孫悟空打敗妖怪救出唐僧結束的麼?此二者外,其實更不必宣講什麼佛理了。說實話,佛經裡精義多了去了。不讀《楞嚴》,不知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然而這些,無妨交給鑽研佛理的專業人士去做,比起心性和實務二者來,又是次一等的內容了。

所以理論上說,文字是沒有用的。所以貧道寫到第97回了,前前後後五六十萬字,還是等於一個字沒有寫。當然接下來幾天仍然會放出有獎問答,有實惠的東西贈送,這就比千言萬語強多了!

所以,歷來的禪宗高僧也好,全真高道也好,都喜歡講“無字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是高明的智慧。然而雖然真經無字,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對於普通人,還是得用普通人的辦法。

這裡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記載玄奘法師的第一手史料《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有這樣一段記載:

印度的醯羅城有如來的骷髏骨和一片頂骨。用泥印一下頂骨,觀察紋路可以知道吉凶。還有一顆如來的眼睛,像李子那麼大個,“光明清徹曒映中外”(不知是怎麼保存下來的)。還有一件如來的袈裟、一柄錫杖。這五件展品,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看守的和尚本來不想開放,但要求參觀的人太多。於是“以為財用人之所重。權立科條以止喧雜”,開始設卡賣票:參觀如來頂骨,交1個金幣。用泥印一下,交5個金幣。參觀眼睛、袈裟、錫杖再交金幣。玄奘法師闊得很,他來了之後,“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幡四口,錦兩端,法服二具”,立馬成了VIP會員!

這和今天各個寺廟裡的事簡直一模一樣!雖然看頂骨、眼珠,如見如來本尊。即便這樣,也是要向和尚交錢的!因為沒辦法啊,其實修佛就老實修佛就得了,一塊破骨頭、一個眼珠子(弄不好還是假的,真的怎麼保存1000多年?)有啥值得看的?可是老百姓就是在意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和讀書人在意書本子上寫的東西有什麼區別?所以,看守的和尚賣票是很正常的,他需要僱人維護展品安全、需要管理參觀秩序。要不你印一下,我摸一下,早就碎了。

況且,觀音菩薩當年在長安的時候,只說真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充其量只是個廣告,從頭到尾,就沒說白給呀。憑什麼我們就認為一定是白給的?唐僧去了就能拿到?人家要“人事”還不爽。這是什麼心態?你千辛萬苦來了就有理了?有本事拿白紙走啊。這種想當然能白得的心態其實滿普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