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小马话三农


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农村,也有这样的一句俗语“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植树”的说法,它的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身体各方面不能像年轻时候那么健壮了,已经不适合去做一些人生大事了,更不要去做重体力劳动,比如建房,借钱之类的事,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也只有把精力寄托下一代去完成了。人到了五十岁,家里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了,应该放手让自己的子女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所以这里三不争,指的是不要和子女争取地位,家庭的权利,金钱,家里的一切都要交给子女掌管,这就是三不争的意思。



虽然这句话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人要是到了五十岁,还要掌管家里的一切,这样你的子女从中也学不到什么本领,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很难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真的要他们接手的时候,遇到困难不知该怎么办,还不够成熟稳重,不能独立面对责任,这样对孩子也不好,还有就是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能有什么事情都自己当家做主,这样不利于家庭的团结。



“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六十岁已是花甲之年了,不管什么人对你怎样?还是有什么事情?都已经看透了一切,有些人很实在,有些棺材只要几千块钱,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这样死去了,连个好棺材都没有,到了这个年龄不要顾虑太多,顺其自然就好。所以这里的三不有,指的是:

1、不要有太大的期望,人到了这个年龄什么事情都要看开,不要以为自己还能为子女做些什么,人老了,做个安享晚年人就好。

2、不要有太多的遗憾,人的一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人到了这个年龄没有什么能力去改变什么,对于结果怎样也不在乎了,要做个知足常乐就好了。

3、不要太过于担忧孩子。人到了这个年龄,过得日子一天就是一天,不要去担心孩子在外会不会被欺负,一日三餐有没有吃饱,工作会不会累,能不能挣到钱,过多的担心只能够让自己心颤,这个年龄已经不能折腾了。



以上分析是我个人观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卖煎饼的小伙子


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到底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小时候每逢下雨天大家都闲下来的时候,村里经常会来一些帮人测字算命的先生。有一天村里下雨,爷爷说前几天没选上村长,这几天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头晕晕的,一会等算命先生来的时候我也来给自己算算命。

吃过早饭晌午的时候,算命先生像往常一样手里敲着小鼓砰、砰、砰的从我家门口经过。爷爷听到声音后立马放下了手中的麻线,走到院子的门口大声的喊到:“算命先生到我家里来坐坐吧,今天我也来给自己算算命”。


虽然当时我还小不知道什么东西,但是算命先生的大致意思我还是可以听懂的。算命先生说老爷爷今年年纪都已经这么大了,怎么争强好胜的心还是一点都没变有呢!古人说“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人老了要学会适时的放下一些东西,这样才可以生活的更加轻松愉快。

“五十望人三不争”。人到五十岁的时候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大不如前,而且生命的轨迹已基本上定型。每当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放下一些身边的事情,比如说金钱、功名或利禄。当一个人走过漫长的岁月拥有了浩瀚的人生之后,这些功名利禄对于他来说已不再那么的重要。安度晚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孙满堂磕家欢乐才是最重要的。



“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了六十岁垂暮之年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于悲伤、不要过于担心、心中也不要有太多的牵挂。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只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


职业农民小强的故事


人到了50岁是生命的一个驿站,阅人无数,经事太多,丢掉了幻想,看清了理想;60岁以后是人生中的黄金年华,十分美好且又很珍贵,毕竟是进入老年了,唯一不能重演的就是人生。50岁、60岁及以后的人,前半生已经没有对错,只有“成长”。怎么用后“半生”来书写人生?其实“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的俗语已经指点了“迷津”。



这句民间的俗语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五十望人三不争

人到了50岁,儿女都应该长大成人。如果结婚早的话,已经是做 爷爷奶奶的人了。子孙绕膝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而自己的身体也一天天往“下坡路”走,有些事情也该放手了,毕竟自己的精力有限。应该让孩子担当起家庭重担,成为家里“主心骨”。这也许就是“五十岁望人”的含义。

既然“易主”了,就该“放权”了。同时要尽可量的做到“三不争”。其实,这里的“三”,并非实指。就是说,孩子已经大了,也该锻炼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不要总在争“话语权”;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派,不要过多的去干涉;不论谁来当家,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家庭的收入,不去争夺其支配权等等。

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50岁以后,学会放手,看淡一些事情,不要什么都想争。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们自己为人处事,出人头地。“争”得多了,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再说了自己的身体不允许,精力也不允许。

六十望棺三不有

在以前,人的寿命比较短,六十岁都是高寿。因此,有些人家还会提前做棺材,即做寿材。也就是说,人只要过了花甲,对任何事情都看透了,也看淡了。反正也是即将入土的人,就看怎么过“晚年”生活呢!这也是“六十望棺”的意思。


至于“三不有”,“三不争”的“三”一样,并不是实指。是说60岁以后的人,不要担忧孩子活得好不好,能不能挣到钱?孩子们都大了,你的担心只会自寻烦恼;不要抱憾人生的患得患失。都已经60多了,各方面没有条件了。折腾不起年龄,你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不要期望过多。到了这个年龄,不要还想着为这个家再创造点什么,也不要老想着还有未完成的事。其实,你已经尽力了。只要你身体没啥大病,不给孩子们增添负担就已经不错了。

搁在现在,60多岁的人,并不是很老。还有二三十年的大好时光。不是嘛,好多60多岁的农民还在打工,还在种地。即使退休职工,有的还想找活干,有技术的还想被聘用挣钱呢!“六十望棺”的说法,完全不适合于现代。不过,“三不有”的观点还是应当得到认可的。

我们的老祖宗也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和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认识和发现,用他们的智慧总结出“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的俗语。在今天看来,已不再那么适用,但在当时物质匮乏,信息不发达等条件相当落后的年代,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启迪作用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仅仅只能做为一个参考。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一定的感悟,都是要用从容和淡定丈量着属于自己那宝贵的时光。

【#为生活而提神】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我认为,首先,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1.“五十望人三不争”的意思:

说的是,人一旦活到了50岁左右的时候,再去看待一些有争议的人或着有争论的事,要学会有“选择”地去争论,要学会遇到三种(或以上)情况,“不争”。

“三争”,其实也不完全只有三种情况,大部分我们中国人默认的“三”,很多时候,代表的是“多”。

那么,大概的衍生“不争”的情况,就有:不争强好胜、不争权夺利、不争一时意气,等等都是,总的来说,就是不去争那些比较“虚无”的东西,不过这个,还是要看个人,每个人的“不争”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strong>2.“六十望棺三不有”的意思:

是说,人已经活到了60岁左右了,就差不多快到“尽头”了,此时,应该看开一点,不要有三种(或以上)的“执着”,这个“三”也同样和上面的“三”差不多,代表“多”的意思。


“不有”的情况,大概也可以衍生出,比如:不要太执着于生死;不要太有后顾之忧;不要太强求一些事等等都是,大致来说,就是人已经离“死”不远了,很多事不要太执着。当然,也同样,每个人的一生总有放不下的东西,个人选择一辈子“执着”什么都是可以的,只是说,不要“太过”而已。

其次,有道理吗?

我认为,不完全,但有一定的道理:

1.“不完全”:

这个很好解释,皆因为现代人们的生命长度,早已改变,比起以前,不管是疾病的治愈率还是环境都变得更好,且因为物质的丰富,各种“便利”的设施等等,加上如今人们得到各种资讯的便捷,还有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些都加在一起,带来了一次生命的“大飞跃”。

比如:

根据美国数据显示,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中,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0.31岁,女性为75.33,其中摩纳哥女性平均寿命高达93.5,男性为85.6,是全球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这主要归功于摩纳哥的医疗保健系统很好,由国家强制资助,所有摩纳哥公民可享受医疗保健。
  而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当中,则是日本最高,以人均83.7位居第一。


其中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有:

所以,“六十望棺三不有”却不完全有道理,起码,现代人到了60岁,是不会“望棺”的,一般人想要活过平均寿命数,还是很轻松的,所以“不完全”有道理。


2.“有一定”的道理:

俗话也说了,“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半百”等,其实现代人,真的到了50岁之后,不管是家庭进入一个“完全”稳定的状态,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尾巴”的进程,虽然目前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但是,一般来说,除了比较特殊的医生、教授等等的专业人员,还有“旺盛”的工作“能力”,一般大多数的人们,都会进入一个“提前”退休的状态了。


此时的人们,基本想要的“一切”基本实现,对于未来的期待会淡薄很多,所以“不争”就是最好状态的生活了,因为身体开始老化,体力也 开始下降,精力更是下滑很多,所以,“不争”就是对自己最好的。


总结:

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的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左右,就要有很多事情,不要去“争”了;人到了六十岁快“过去”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不要“执着”了,也不要有“没有遗憾”等等的追求了。


这句俗话,前半句有一定的道理,但后半句不完全有道理,因为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早已超过60岁以上,所以“六十望棺”没道理,但“三不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长了鹿角的兔子


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俗语!

人的心态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不断发生改变,当我们的角色变了,心态也不一样了。正所谓:“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财,五十望人,六十望棺。”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句俗语的意思:

一、“五十望人三不争”

人到了50岁,人生已经走过了一半,什么风风雨雨都经历了。事业也不再是巅峰期,身体机能也渐渐衰弱,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希望放在了子女身上。

“五十望人三不争”,不争什么呢?不争权利,不争财富,不争地位。已经是年过50的人了,不应该跟年轻人争地位,争财产,争名斗利容易让人减寿。

青春不再,朝气渐渐日衰,该收心养性,淡泊名利,知天命,淡然处之,方能豁达观之。

二、“六十望棺三不有”

人到60,已经年过半百,可以说已经有一只脚踏入棺材了,可谓:“黄土埋半截”。花甲年纪,人生事业基本完成,也没有什么可争可图的了,除了生死,再无其他牵挂。

这时候,“三不有”指什么呢?不恐惧、不担忧、不遗憾。

不恐惧死亡。人都有惆怅之心,尤其是到了晚年,倍感伤怀之心涌上心头。生老病死,人皆常情,这时候应该放下一切,放平心态,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不担忧子女,不留遗憾。子女已经长大,无需再过多牵挂。死亡哪天到来,我们没有办法预知。60岁的人,已经看透人生百态,对生活的态度,更多的是顺其自然,随意,随心,随性……过好每一天,是人生的最大希望。

这句俗语的意思,概括之:放下功名利禄,放下追名斗利,好好安享晚年,过好余生。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读书文史


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我国五千年文明,有着漫长的璀璨文明。经史典籍浩如烟海,当然,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先辈们的经验总结。有的以俚语或者警句流传下来,成为口口相传的经典。比如说:“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就是这样的句子。那么,问题来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下,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1“五十望人三不争”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五十望人三不争,其一,就是说人到了50岁,已是白发苍苍,一脸褶子,年龄上也到了退休的时候了。该含饴弄孙享清福, 那么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再惦记权力和荣誉和利益了。职场上什么勾心斗角,什么升迁犬马对自己如烟消云散。再也不要惦记策马飞驰的职场荣耀了,那些都属于年轻人。其二,人到五十,一个“利”字要看开。争来争去,马上就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50以后,人生如清秋,一碗清茶,一壶老酒足以。争几十万几十亿又有什么必要,有什么让他一尺又何妨。其三,不争名。人到五十,对名应该看开。老百姓,周围人都说你好才是真的好,那些锦旗、牌坊,奖牌奖杯什么也说明不了。

2、“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么意思?

人到了60岁,人已经佝偻衰弱,望人已经没什么看的了。这时候可以望棺来考虑事情,那么这个年龄所谓的三不有是什么意思?其实,人到了望棺之年,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所谓三不有,就是其一,不再有嫉妒心。什么荣华富贵,对于行将就木之人又有什么意思。邻居同僚发小们都飞黄腾达,儿孙们都步步登高也就看开好了。其二,不再有攀比心。什么左邻右舍谁家在城里买房子了,什么谁家的孙子考上清华北大了。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祝福他们吧。其三,是不再有纠结心。就算是以前有什么蹉跎岁月,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毕竟都过去了,事已至此也只能欣然接受。

3、人老了该怎么放下纠结,享受生活?

其实,从古到今,人老了自然也就接受无为的思想。可以学习道家思想或者品读禅妙。跳跳舞、弹弹琴,看看书。多去远方旅游,多于高人论道。多种花,享受花香鸟语。多栽树,看着欣欣向荣的生机感叹人生的美妙。其实,放下了就轻松了,如果心理纠结就会陷入磕磕绊绊。陷入挣脱不了的泥淖,从而人生晚节不保。唾手可得的幸福,却被自己错过。

4、作为家里的年轻人,该如何与老年长辈相处?

其实,作为年轻人常常陷入手机和互联网的信息海洋。常常忽略了家里的老人,甚至有些人对孝顺的传统思想嗤之以鼻,认为孝顺是对年轻人的道德绑架。其实,作为年轻人,不是一下子长大的,养育一个孩子有多难,只有你做了父母才能体会。所以,对老人孝顺是天经地义,是发自内心的美德。所以,多陪陪老人,多和他们聊聊天。多听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多听他们唠叨些人生道理。也不失是你人生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聚焦三农热点说


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人到了五、六十岁,可谓年过半百,辈份也会逐渐升了级,由为人父母升级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角色变了,心态随之也要改变了!正如“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财,五十望人,六十望棺”中讲到的人在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重心的不同。



五十望人三不争

五十岁的人了,事业上多数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自身的发展已经设了上限。这个时候,人们的希望就转移到了子女身上,“五十望人”,就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要把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家孩子成才上。“四十以前看父敬子,四十以后看子敬父”,人们后半辈子的幸福更多地要取决于自己的子女是否有出息啦。

这个时候的自己,就没必要在单位和年轻人争地位,争权利,挣钱财了!得罪了年轻人,就是得罪了未来!对待单位的年轻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有加,释然开怀!



六十望棺三不有

老人到了60岁,特别是农村老人,就称自己“黄土埋了大半截子了”,活着的时候希望有套好房子,人死了以后,期盼的就是一副好棺材。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过去的时候“人活六十古来稀”,这个时候就不要再纠结什么了,多活一天就多赚一天。儿孙自有儿孙福,愁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在这个时候就不要自寻烦恼了,不要有忧虑,不要有惆怅,不要有担心!



个人觉得,这句老话是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过去的人,人均寿命比较短,能活到50岁,60岁就明显是老人了。这“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的农村的话自然是非常有道理的,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该服老时就服老,否则徒增烦恼,无益身心!

但时代不同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据世界为生组织数据报道,人到了65岁还是壮年呢!65岁以后才开始老了。我们国家的人均寿命也由旧社会的四,五十岁,提高到了现在的七十多岁。

所以现在的人到了五六十岁,不仅面貌上还很年轻,精力上也因为子女的成家立业,而充沛了起来!五六十岁的人正当年华呢!没必要“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那样的悲凉吧!只要你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不过,虽然身体正当年华,但“淡泊宁静”的三不争三不有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们对待这句俗语,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您觉得呢?


村姑说村事


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这话是有些理的,但也因人而不同,看人的认识与心态吧,有些积极意义,也多少有点消极作用。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不逾矩,而人也有五望: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财,五十望人,六十望棺。这望人三不争,望棺三不有,在理解上也会有出入的。人之心态,会随人的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我是六十后之人,这已深有体会。

五十半百之后,事业,前途,婚姻,钱财,功名利禄等等基本已定,达到看透想透悟透了,一家人的健康平安和睦团结快乐幸福就是最好。人过半百,青春远去,韶华已逝,朝气不再,锐气斗志大减,收宿争名争利争气之心是有必要的,这应该就是望人三不争了。在过去,活过六十就算有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之后是半截黄土半朝天,听候阎王召唤了,是掐指算日子之人,所以是六十望棺,就应三不有了,不应再有怒气,怨气,脾气了。该淡泊而宁静,豁达乐观而能容,处之泰然安然,能顺于自然,甘于天命就好。

为人五十前望父教子,五十后望子敬父。所以五十后望人便要三不争了,是那三不争?各有说法,是有大同有小异:不再争事业,不再争权利,不再争钱财。这望人,既望社会人,也望家里人,既与社会不争,也与家里儿女不争。不再计较不平事,不再计较名利,不再计较成败。不再勇于争名夺利,不再争强好胜,不再争钱财。六十之后望着棺材过日,就要做到三不有:没有忧愁,没有惆怅,没有担心;不有后顾之忧,恐惧之心,老不中用之感;做到三不贪,不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贪杯误大事,不贪赌带坏儿孙。

这是劝人向善,有积极意义,但微中也有点儿消极作用。凡事要一分为二,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这三不争三不有也要因人而变定,不要被这框框限死了。做人有期许,无遗憾,没担忧是最好。








树德汉硕


传统农村中有许许多多俗语都非常具有哲理性,“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就是其中最睿智、最通透、也是对人生真谛最为大彻大悟的一句俗语,不仅说的有道理,而且体现了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先说“五十望人三不争”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到50岁,与别人相处有三处不可再相争。哪三处呢?

(1)不争短长

  • 看到同村当年读书不如自己,干农活也不如自己的小伙伴,从居无定所的打工仔到现在做了大老板,衣锦还乡,无比荣耀,心中难免有点羡慕嫉妒恨。

  • 但50岁的人,完全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别人背后付出了什么艰辛努力,抓住什么良机,冒了多大风险,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

  • 明白这些道理,自然不会与之再像儿时那样再争短长。

(2)不争是非

  •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是非对错?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 到了50岁这把年纪,那怕读书不多,作为聪明睿智有阅历的人,就会默默地将是非放在心中,没必要凡事都要争个明白。

  • 尤其对待家人、亲戚和村里的邻里乡亲,凡是多站在对方立场想想,或许是是非非片刻之后片不在话下。

(3)不争风头

  • “枪打出头鸟,猪肥先上桌”。50岁的大叔,这点城府是必须的。

  • 低调做人,勤勉干活,善待家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再说“六十望棺三不有”,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到60岁,应该悟得人与天地共存共处之道,而不再有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那么,三种不应该再有的欲望分别是什么呢?

(1)天恩

  • 到了60岁,在过去已经算是高龄,信天命攸归,平平静静、坦坦荡荡面对疾病,面对生死,是过去60岁老人聊天的常规话题。

  • 其实,聊得越透彻,越明白“天恩无私覆”的天道,心胸也就越开朗,越不会求天拜地,祈求“万寿无疆”似的不着边际的痴妄。

(2)地惠

  • 在农村,天时地利决定了物产收成,也决定了幸福指数,但到了60岁,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劳动生产经验,一定不再把丰收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天时地利”,而是寄托在科学、勤劳等人的努力之上。

  • 当然,天时地利对农业来说,仍然是丰收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了解、感知天文气象以及土壤环境也是务农老伯的拿手好戏。



(3)人运

  • 人运不是指运气,而是指自己的口碑和人设,在小小的村子里,大家彼此知根知底,一辈子被村里人爱戴,还是被村里人厌恶,到了60岁,心中还不有数吗?做了一辈子好事、好人不说,这时候最怕的就是老了一时糊涂,做什么出格之事,晚节不保。


明白了“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的道理,想想自己也会老到这一天,趁还年轻,我们该更多地做些什么呢?


闻道深般若


俗语 一句句是老祖宗们留下的精神食粮,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农村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则说透了人生。

素有“三十望子,四十望财,五十望人”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成家立业,此时心中也是盼望着能有个一儿半女,为家里添丁;时间倏忽而逝,转眼四十岁了,迈入中年。人到中年,多了许多责任,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也重了起来,这时也是想着能有更多的钱,来支撑这个家庭;五十岁是已经精力衰竭,身体状况也会大不如前,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事业金钱便没有那么想要了,儿女反而成了他们最大的牵挂。

“五十望人三不争”就是如此:牵挂着儿女,不争事业、不争权利、不争钱财。

到了六十古稀之年,迈入了老年人行列。过了大半生,多了些大彻大悟,看通了世事沉浮“一花一草木,一梦一人生”心中不免得会有些惆怅。“六十治棺”这个年龄也该考虑自己的后事,但不要因此而整天忧虑。要知道“人固有一死”

由此看来, “六十望棺三不有”便是:没有忧虑、没有惆怅、没有担心。

“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说透了人生,从古传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