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旅游为什么不热?

你的迷彩背包


敦煌旺季旅游还不热?住宿都一房难求,如家都500。用电大到供电不正常,莫高窟门票预约一个月都买不到票。还要怎么热?


弄不重名的名字真麻烦


敦煌的旅游不热?

我觉得改疑问句比较合适。

在旺季去敦煌,莫高窟的票是基本上当天买不到的。

记得那年7月份去敦煌,鸣沙山门口的车都停到几条街以外了,乌央乌央全是人。

不提前订住宿,都没地儿住。

所以敦煌的旅游很热好不好。

现在只要是旅游,那地方不热。

兹你听到过的地名。

当然如果非要和京苏杭九寨沟比,是差了点,毕竟敦煌地处偏远,古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方,周边都是沙漠戈壁,幅员辽阔。

囧在从另外一个景点去,要开车好半天。

要么只能坐飞机去,专门坐飞机去敦煌,只为了莫高窟月牙泉,有点尴尬。

所以,敦煌不会象内地那些景点人那么多,很正常。




峰医生的旅行札记


我于2015年自驾到过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这个地方有着大漠的苍凉与远古的遗迹,是让人慢慢品味的地方本身就不应该过热。


尴尬半生


敦煌旅游不热么?

我十分有幸在2016年10月份自驾到过敦煌,领略了敦煌独有风光。但是我去的时候还不是旅游的旺季,但旅游的人也是不少的,我没有觉得敦煌的旅游不热。

敦煌地区西北,距离中原地区还是比较远的,但敦煌的交通十分方便,飞机,火车,汽车都是可以到达,且敦煌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和魔鬼城等,其中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最为著名,属于必须打卡的景区。

莫高窟

我们去莫高窟的时候,预约的是上午九点的场次,我们提前到了去取票,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了,相信大家都想领略一下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鸣沙山月牙泉

再说鸣沙山月牙泉,我们去的时候在鸣沙山的脚下骑了骆驼,很好的一次体验,坐在骆驼的背上,慢悠悠的来到了大漠之中,满眼黄沙真的是开了眼界,另外更加惊奇的是月牙泉,在茫茫大漠之中的一眼清泉,千年时间从未干涸,也从未被黄沙淹没。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还是值得游览的,可以说是小规模的莫高窟,它壁画也是非常精美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这里的游客很少,大家可能都奔莫高窟去了。

玉门关、汉长城遗址

这两个地方在去魔鬼城的必经之路上,只要你去魔鬼城就必须购买这两个景点的门票,有点拦路抢劫的意思,这两个遗址的观赏性一般,但他们的历史意义还是很大的。

魔鬼城

魔鬼城的官方名称叫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到这里就是参观雅丹地貌,这里据说在大风的天气中,风通过雅丹地貌会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因此有了魔鬼城的别称。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喜欢的朋友请动动手指点个赞,有问题或者有不同的观点请留言交流。

也欢迎大家关注:爱玩的老朱同学,我会定期与大家分享我的旅行的见闻和美景。


爱玩的老朱同学


敦煌的旅游为什么不热?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敦煌的旅游资源有两个金字招牌,一个是世界古代艺术宝库莫高窟;另一个是沙漠奇观月牙泉。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早已蜚声海内外,月牙泉也是尽人皆知的景点。而做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敦煌附近还有著名的旅游城市嘉峪关,这里又是自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要道,还建有机场,交通方便,而且还是自青海、甘肃、内蒙旅游的大环线必经之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被占全了,但敦煌的旅游却不温不火,始终热不起来。


说敦煌旅游完全不火是片面的,敦煌旅游是受季节和假期影响很大的,由于地处西部,游客很多只在学校放暑假和五一、十一等这样长假才会暴长,而冬季风沙大,气候寒冷,游人就少了很多,另外为了保护莫高窟,一年四季限制每天进入参观的人数,要网上实名提前定票,不然即使你到了莫高窟门口,也无法进入。当然每天也会有一定数量的临时票,但那是删减版的门票,可游览洞窟数量被打了折。同样敦煌附近的嘉峪关景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季节性和假期的影响,青海、甘肃、内蒙的旅游大环线和经敦煌去新疆的旅游也是如此。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开始错峰出游,避开人山人海的假期到敦煌旅游,由于人少,旅游的体验感会更好,相信敦煌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决不会被沙漠所埋没,敦煌的魅力会吸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不远万里去探访游玩儿。


快乐的拉磨驴子


敦煌的旅游不能用热或不热直接衡量。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地理环境影响,一年中的旅游季相对较短,除了暑假和五一及十一长假,旅游人群集中在敦煌,其他时间相对旅游人群变少,给人感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在敦煌也没让敦煌成为火热的旅游圣地。

其实一方面是一种错觉,同时也是不可回避的现状。如果踏足敦煌研究院静心了解半天敦煌文化,就会发现敦煌的历史文化不是参观一了莫高洞窟和玩了鸣沙山就算是完成了敦煌的旅行。

看似火热的旅游旺季,到敦煌虽然人多也都是走马观花,自然是浅尝辄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旅行者无法准确的把敦煌文化进行深度传播。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敦煌的舞台剧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在为敦煌打造新的旅游名片。例如《又见敦煌》的演出,就是对敦煌文化的深度延伸。如果旅游管理部门能通过政策性补贴降低游客对敦煌文化产品消费的门槛,或者敦煌的景区能行成联盟式合作,让到过敦煌的游客群体对敦煌文化的认知再增加一个深度。以敦煌的交通条件,和莫高窟的人文特性,敦煌的旅游不应该出现淡旺季巨大的人流反差。(毕竟敦煌不是自然风光为核心的旅游城市)

所以去敦煌旅游的朋友一定要做好攻略,可能会收获与众不同的敦煌印象!

下面引用敦煌学奠基人之一常书鸿先生自勉的话来感受一下先生对敦煌文化理解的深度。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

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

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

人生也是困难的反复

但我绝不后退

我的青春不会再来

不论有多大的困难

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

(ps:文中配图是博物馆对洞窟的模型还原,为了保护洞窟文物,莫高窟是不能拍照的,哪怕是我们的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都会加速洞窟壁画的氧化,所以保护文物从自我做起!)








一个背包走天下


首先你要分析一下敦煌有什么可热的呢?中国人信佛,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狂热的信徒。对于佛教都是可有可无的……而敦煌呢?不过就是偏远的荒漠里,有一些古老的佛教洞窟和一些佛教内容罢了,其他的就是荒凉的沙漠,凄凉的西北边陲……什么都是远离现代社会的艰难,没有吸引人的丝毫的价值所在,还有高价的宰客……所以愿意去哪里的只不过是一些有钱的、对佛教有所感兴趣的信徒和一些研究人员罢了,当然还有许多慕名而去的,去了以后不知所以然的旅游者……你说敦煌能热起来吗?再者佛教本来就是隐居荒野、隐居荒山野岭的东东,敦煌莫高窟的东西就是为了远离闹市而建造的,你让它热闹起来,————本身就违背了修建莫高窟的建设者的本意,————本身就违背了修建莫高窟的建设者的本意,————本身就违背了修建莫高窟的建设者的本意。所以敦煌莫高窟应该归于寂寞。————不能再糟蹋成了国内许许多多的赚取钱财的这个寺庙那个寺庙(比如少林寺、比如五台山、比如塔尔寺、比如南华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商业场所了!


往事如炊烟袅袅随风飘


用热不热来评价敦煌旅游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敦煌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是个很脆弱的遗产。要把它较好的留给后世,当下良好的保护是第一要务。显然,过热的旅游会带来较多的光、声、二氧化碳等污染和发生意外的风險,对遗产保护是不利的。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希望敦煌旅游能热一点,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则希望敦煌旅游不要过热,这就要从中取得一个两者兼顾的平衡点。敦煌当局目前釆用的旺季限流措施和淡季优惠政策是合适的,没有必要再釆用加温手段。有一点建议,目前游敦煌的人绝大部分是看新鲜的,但是也有少数仰慕敦煌文化的深度游者,常规的游程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敦煌旅游当局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特殊的方案。


黄金比铜贵


第一太远了,真的远,快到新疆了。第二,莫高窟走马观花,体验不及榆林窟。门票有限要预约,先看数字介绍,再去看8个窟,每个窟就像赶集似的,讲解员说得很快,走得也很快。回来基本没啥印象,只记得去过莫高窟。第三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还可以的,玩沙子骑骆驼么,鸣沙山的骆驼已经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了。第二天还能再玩。兰州的省博做的真不错👍!


海卿青桐


敦煌我去过两回,纯粹是为了见识,给我的感觉不温不火,是一个可来可不来景点,如果不是对雕塑和绘画有兴趣,那就更没必要专门跑一趟,莫高窟和月牙泉本身景就没啥,单一,占的就是特殊一个方面,景区范围小,可玩的少,比较适合人多自娱自乐,人少比较无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