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上有什么能够用在生活中的定律吗?

吴孟龙


就想股票投资一样,起起落落每天跌宕起伏,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每个股票投资者都有一个幻想,为这个幻想不断努力着,不停学习着,内心坚持着。不管经过多少挫折多少打击,他们都没有放弃。有些人成功了,成为人生赢家。有些人失败了,继续东山再起。而大多数人经受不起打击浑浑噩噩,一蹶不振。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开始每个人都有梦想,然而生活会不按照你的轨迹发展,只有少数人可以改变生活,而大部分人都在一点点被生活改变。


寒风财经


你可以关注一下我的节目,我里面讲了很多

人们谈到公平与效率时,总会说要么是公平优先,要么是效率优先,二者此消彼长、互相对立。每当听到有人这么说时,我就会想起100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案例:马粪争夺案的故事,这个案子发生在1869年4月6日。原告请了两位帮工,到马路上捡马粪。他俩从晚上6点干到8点,在马路上共堆了18堆马粪。马粪堆起来以后,因为太多拿不动,两位帮工就回去取车,准备第二天来运。但他们并没有在这18堆马粪上做任何标记。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见了这些马粪,就问附近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被告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把马粪运回自己家,撒到自己的田里了。到了这天中午,两位帮工带着车过来,发现马粪没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被告拿走了。双方发生争执,最后闹到法庭上。应该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记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的,有这么几种观点。一是“溯源说”。有人主张,马粪真正的主人是马,因为马粪是马拉的;也可以进一步说,马粪属于马的主人。但问题是,马的主人把马粪丢在路上,已经放弃了对马粪的所有权。二是“位置说”。被告主张,马粪掉到马路上,就成为马路的一部分,而马路是公家的,所以谁见了马粪都可以拿走。原告让帮工把马粪堆起来,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的所有权,因而马粪不归原告所有。三是“标记说”。法庭上也有人主张,关键看原告有没有给马粪做标记,如果没有做标记,那就不能怪别人把马粪搬走了。四是“劳动说”。原告坚持认为,是帮工们花费了工夫,才把马粪堆积起来的,所以马粪应该归原告所有。双方好像都有道理。但哪种观点更重要呢?如果你是法官,会把马粪判给谁?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事实上,一点儿马粪,判给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案件会对后代产生怎样的影响。设想一下,有两个村子,发生了同样的案子,唯一不同的是,第一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堆积马粪的人;第二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被告,也就是那个看见马粪就把马粪拿走的人。这两个村子,过50年、100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设想,在第一个村子里,由于把马粪判给了创造财富的人,那么村民就会有这样的预期:凡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成果,都是财富;凡是财富,就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财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要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到就拿走。只要有这样的共识,这一共识又变成传统,那么在这个村子里,人们就用不着花很大的工夫来保护自己的财富,他们因此也会更积极地去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会走向富足。在另一个村子里,法官把马粪判给了被告,那么村民就会形成另外一种预期:只要是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拿走。结果顺手牵羊的行为就会大增,有产者花在看管财富上的努力就会变大,大到足以抵消财富本身的价值。人们不仅会丧失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即便创造和积累了财富,其价值也会被保护财富的努力所抵消。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会走向贫困。当年马粪案的法官,就是根据这个思路,把马粪判给原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判决意味深长。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不能顺手牵羊,这是一种普世的公正观,每位负责任的家长都会向子女传授这种观念。但在这种公正观背后,却是效率的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在生活中,很多人讨论什么才是公正的,但背后其实很可能是在对效率做出考量。如果这个世界上都是盗版软件,人们就不会有积极性去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懒惰和无知就会成为世界的常态。如果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去爱护、积累自己的财富,就像我们现在的共享单车。如果交通肇事者不需要负责任的话,那么马路就会非常混乱,效率就会降低,马路的价值就会消失。当我们讨论公正的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往往是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或者那些让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因为有效,所以公平。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明白,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TeacherWang侃大山


罗伯特·弗兰克,康奈尔大学教授,有一本书,叫成功与运气,讲了以下五个观点:

第一,在人生早期的关键节点上,好运气对后续的成功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

第二,现在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年代,一开始一点微弱的优势造就了最后的赢家通吃,而这点微弱的优势通常是靠运气;

第三,人总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差,这种乐观如果没有成功,就是需要的,如果已经成功,就不需要了;

第四,运气造成了赢者通吃、收入差距过大,这造成了人们的互相攀比严重;

第五,一个承认运气差的人,自然不会去抢别人的功劳,那么合作者就会信任他。


帅小喵


我是来自工行的客户经理,心灵上的一些小规律和我们生活当中是想通的。我为大家分享几个。

金融理财理财的4大基本逻辑。

存钱的逻辑。会存钱不一定,成为富翁,但是,不会存钱,一定成为穷光蛋。

消费的逻辑,分清,我需要和我想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省钱的逻辑,开源节流,积少成多,每一分钱都是有用的。

投资的逻辑。不懂得投资,你就永远是理财上的弱者。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志华工行533


1、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宠辱不惊。

2、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不想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3、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4、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5、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

(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6、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7、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8、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9、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10、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

(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


黑夜里的阳光


、金融是时间的加速器,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银行,股票,投资,房地产等)让我们的财产增值,涨幅给有不同,更具各自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相同时间内,将金额放大不同程度。

2、金融可以实现资金的聚集,跨域地区,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推动某一重大事件的顺利进行。

3、金融可以分担风险。当做事需要大量资金,自己无法满足时,通过资金聚集资金,分摊我们各自的风险。



A股投资者123


您好,太多了!

金融,英文叫finance,在西方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意指与钱相关的所有活动。而在我们这里好像狭窄了,好像是纯粹的与银行相关的货币问题。也许是计划经济的残余。如果这样,就没有多少可以说,几乎全是政策性的东西。

如果从finance的角度,也可以翻译成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r),就是怎么管钱的问题,那内容就非常的丰富,是完全市场经济的产物。包括企业财务、金融、投资、财政、资本、理财等等所有与钱相关的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钱了,因此,这跟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关系太大了。例如:

首先,财务管理或者钱的管理的目标问题,就是价值最大化问题。这是金融或者财务管理的第一个基础,也是定盘星,几乎任何财务上面的所有决策,不考虑其它因素(因为,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必需承担社会责任,也常常需要考虑其他社会成员的感受,等等),纯粹从财务或者金融的角度,包括所有的反复计算、算计或者比较,都是以此为基础或出发点的。

其次,就是“成本、收益、风险”问题。

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问题,本质上就是这三者的平衡。从财务的角度,只有成本,没有收益的事情,是傻瓜才会做的事情,因为不可持续。不可持续的事情,常常是对谁都没有好处的事情。所以,必须三者都兼顾。

第三: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

就是说货币是通过流动和周转创造价值的,如果不流动,就意味着这个货币在贬值,就是它的时间性或时间价值。今天的钱和明天的钱的价值是不同。

很容易的理解是利息,今天的钱存到明天,要加上利息;反过来,要减去利息。钱少或者时间短,似乎没有什么感觉,钱一多或者时间一拉长,这种感觉就强烈起来。

为什么世界上有三大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个动机是,希望这个钱24小时都不要停下来。是否意味着这个钱的价值或者效率可能是原来的三倍?

第四:机会成本

这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就是说,这个钱有至少二个不同的用途,使用在其中的一个用途上,是以放弃另外一个用途及收益为成本的。

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就有了选择和大量的计算问题。

好像,你同样一笔钱,既可以买国库券,享受无风险利率,也可以做定期,还可以买股票等等。但一旦做出决定,就必须放弃其它的一些决定。这就是机会 成本。

这些东西,是不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 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们专门引进了美国的国际财务管理师,一共有十门课,包含了资金运动的方方面面,全中文的。有兴趣,我可以送你一套教材。


资本的知本时代


金融上能用在生活里的定律很实用的有“马太效应”和“墨菲定律”。

“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西红市首富》虽然是个电影,但是它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马太效应”,王多鱼为什么钱越花越多,就是因为马太效应。现实里有钱人也是越来越有钱,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钱去投资,睡觉的时候也有收益,而且他们不用为钱担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更容易发现机会。而普通人就不行了,他们得为了一日三餐去奔波,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换取微薄的收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香港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真人秀,就是让富人做一周的普通人,看他们怎么实现翻身,结果就是所有参加的富人在参加完真人秀之后都觉得底层生活很难。

“墨菲定律”简单的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因为在人担心焦虑的时候,个人就无法发挥出原本的状态,甚至很难有正常状态,这样就会发生不希望的结果。生活里最常见的就是考试的时候,越是焦虑,越发挥失常。

所以,我们生活里要反着利用这两个定律,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保持平常心。无论生活多么累,我们都要挤出一点时间来思考,把自己微薄的财富拿来理财投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重要的心态


劣币驱逐良币之于职场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

在我们工作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发现一个现象,优秀的人工作做的越来越好,然后发现领导安排的任务就越来越多;在同等的待遇下,优秀的人就会跳槽走人,而工作做的平庸的人,可能会很轻松,继续留下;

其实,人和人工作上的差距好多时候不是智商和能力的差距,而且你对一件工作倾注的心血,这样领导觉得你做的越好,然后不断的加码,你就越呆不下去了,所以工作中也不能做的那么完美,找到一个平衡最好。

<strong><strong>


星儿花儿


金融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金融中的定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生活就是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