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万航林


先明确的回答一下题主的答案吧,古人是知道蝗虫是可以吃的,而且还会变着花样吃,甚至还出现了制成蝗虫干,存储起来吃。例如《旧唐书》记载,唐德宗“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足翅而食之。”



明代弘治年间的《潞州志》记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这两篇文中可以说明古人是知道蝗虫是可以吃的。而且还还吃了不少。



然后题主的意思可能是为什么不吃蝗虫来渡过饥荒。

这个问题首先是当时的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古时人们认为蝗灾是属于天灾,是老天用来惩罚人们的。所以对泛滥的蝗灾,还是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已蝗虫为食的。

其次就是古代虽然有人吃蝗虫,但是那样做的毕竟是少数。发生蝗灾后,是所有人都没粮食吃,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吃蝗虫。杯水车薪的情况下,仅靠部分人吃蝗虫,是解决不了所有人吃粮食的问题的。

然后就是蝗虫缺乏有效,及时,全面的存储。下面是古文对蝗灾的描述:群飞蔽天,旬日不息。经行之处,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遗。说明蝗灾发生时,只有十多天的时间。加上当时的人们认识有限,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蝗灾时的蝗虫进行有效,及时,全面的存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蝗灾的影响时间很长。最短也有半年的影响。长的话,可能2-3年,才能完全恢复农民的生产损失。古代的大部分农民都是租地种粮的,如果一季绝收,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血本无归,还倒欠一屁股债。这那时候又没有银行可以贷款,农民的亲戚朋友也都是绝收状况,政府也就发一段时间的粮食,能2-3年时间缓过来的都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以上因素就导致了古代发生蝗灾时,农民无法靠吃蝗虫来度过蝗灾的。


爱折腾的老程


说到这事儿,我就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蝗虫插画,作者应该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好大一只,和人一样高,当时我就万分不解,这么大的小动物,逮住一只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说蝗灾时遍地蝗虫吗?古人怎么还能挨饿呢?

后来我哥抓来一只蚂蚱,告诉我这就是书本上的蝗虫。。。。。。这么小点还不够塞牙缝。

不过古人不吃蝗虫可不是因为它小,再小也是肉,饿极了连草皮树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却不敢吃!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也不发达,太多事情不能解释,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灵。一两只蝗虫在他们眼里是虫子,若是扑天盖地的蝗虫,那就不是单纯的虫子了,是蝗神派来处罚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发生蝗灾,蝗虫过处颗粒无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挨饿肚子,精神上还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会降世!

不只是百姓,个别迷信的皇帝还要暗暗自责,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会降下这种惩罚?说不定还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诏什么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这一套,他也和题主有同样的疑问,饿了为啥不吃蝗虫呢?这都是肉啊!

百姓大惊失色的说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灾的!太宗抓起两只就丢到嘴里,活的!像贝爷一样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会更好吃。

他本以为自己示范过后百姓就敢吃了,谁知事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百姓们当场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龙天子,崇拜爱戴。

至于吃蝗虫?还是不敢!皇帝老爷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没事,咱们只是小老百姓,怎么敢跟蝗神对着干?

太宗收获一片名望,无奈的回宫去了。但因为他是这样的态度,唐朝是敢于治蝗灾的,在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的基础上,利用飞虫扑火的习性,发明了一种更狠的办法:篝火诱杀法!

唐朝开元年间,爆发了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当时的宰相姚崇就采用了篝火诱杀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灾。

到了宋代,更发明了“据虫除卵法”、“垦荒除蝗法”,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进理念,治灾困难,那就把源头扑灭!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能制止这样的灾难并且形成理论知识很不容易!所以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勤劳智慧!

可能有些人还会想我们中国人这么能吃,怎么不直接把蝗虫吃绝种呢?这法那法的多麻烦!

我只能说,“吃货拯救世界”只是个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灾是不现实的,相当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古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不管是多么的富有,但粮食生产总是局限很大,就是四海无闲田,但粮食的单产还是非常有限的,记得大生产队的时候,亩产三百斤的田地,就算是上好的良田了,后来有了化肥,粮食单产又翻了一翻,也就是个六七百斤,后来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亩产又翻了一下,现在粮食亩产一千二百斤左右。以前的生产力低下,所以粮食单产更低,家中的存粮有限,农村有句俗话说:庄稼不收当年穷。所以遇上蝗灾,逃荒要饭成了唯一的生路,以前农民大迁徙也是非常普遍。


落地绣才


先说说当代的一次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惊现大量蝗虫,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这些蝗虫如黑云压境一般,黑压压盖入农民的庄稼地,肆意啃咬着马上结穗的玉米,数分钟不到,一颗颗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农户们望田兴叹,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学费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然而,剧情突然反转了!农民的脸瞬间阴转晴天!

原来,农民们发现了商机,这些蝗虫居然10块钱一斤,堪比猪肉价格。附近小商小贩闻风而动,纷纷赶往峡山区收购蝗虫。



这不是天降灾害,这是天降人民币啊!

一时间,农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齐出动,纷纷举着网、拿着筐兜蝗虫。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着手电筒捉蝗虫,峡山区到处灯火通明,就像过节一般。

后来,有记者采访农民:“蝗灾影响收成吗?”

农民回答:“肯定影响,不过这蝗虫收入远远超过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虫,算起来就有3000块钱收入,而一亩地玉米才不到1000块。还是抓蝗虫来的值啊。”



蝗虫们一脸蒙圈,难道走错片场了吗?老祖宗的法子怎么不灵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扬威的,百姓不是磕头就是烧香,这次栽了大跟头,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时代变了啊!

蝗虫,俗称蚂蚱,富含蛋白质,营养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后,味道既香又脆,堪称人间美味,油炸蚂蚱成为大排档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点一盘油炸蚂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龙虾,再来一箱啤酒,吹着夏日的凉风,聊着幽默段子,别提多爽了!



这是现代,在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蝗灾之后,农民无粮可食,或四处讨饭,或卖儿卖女,成为流民。这些数以万计的流民,政府如果没有办法妥善处置,极易生变。

有史以来,数次爆发的农民起义,很多都因蝗灾而起。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

古人认为一切的灾祸皆因人而起,蝗灾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以惩罚无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祷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于是各地建起了许多蝗神庙,百姓争先祭拜。



如此说来,百姓视蝗虫为神虫,自是不敢食用蝗虫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亲口生嚼蝗虫,以示抗击蝗灾的决心。

唐玄宗时期也爆发了蝗灾,唐玄宗修德、祭拜、节欲等招数都用完了,还是无济于事。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宰相姚崇建议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引诱蝗虫,然后举火烧之。

唐玄宗采纳了建议,还下旨凡事灭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职。在全民皆兵的打击下,蝗灾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灾荒时候人一旦被饿急了,连观音土都能吃进肚子里,怎么可能会放过蝗虫?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你能抓到蝗虫吗?

蝗虫确实是有营养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这种食物还有一个特点:飞行速度快。换言之,它们不会老老实实地等着你去抓。

蝗虫漫天飞舞,便如黑云压境。这种虫子都是成群结队地高速移动,瞬间就能啃食完粮食,然后快速飞走。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问题,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问题。

更不用说,虫子再好吃也不顶饿,只能管一顿饭,你的粮食被毁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现代社会,蝗灾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举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亚爆发蝗灾,直接作物损失高20亿。

澳大利亚的经济很发达,农业也非常系统化、科学化。但即便如此,面对蝗虫都是束手无策。

这就说明——蝗虫移动的速度有多快!现代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古代社会呢。

事实上,人们现在所吃的蝗虫,也不是从蝗灾中捕获的,而是农业基地的大棚里养殖的。

总而言之,请不要问这种“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HuiNanHistory


古代人迷信,对蝗虫带有敬畏情绪,将其称之为蝗神,民间还立过蝗神祠来祈求平息蝗灾。古代的皇帝在天人感应之说出现后,就成了主力背锅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的灾殃罪祸,都归咎到朕一人头上,还会下达罪己诏来安抚百姓。

蝗虫可别来中国,来了正好,本来我们这里是不吃昆虫的,但是它如果来了,我正好让我的狗狗吃大餐,炸它两大脸盆,一个狗一盆。听说蝗虫营养塞过牛肉,味美如虾,自己也可以尝尝鲜。😆😆


M茉莉君


蝗虫能吃吗?能!这一点不是现代人发现的,恰恰就是古人发现的,试想一下,当饿极的时候,人们能吃观音土、能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虫为何不能吃?

蝗虫的肉质松软,味美如虾,由于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视为灾祸与毁灭的象征,但同时,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虫做食品的习惯,更别提以吃闻名的中国人了,中国拥有悠久的食用蝗虫历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虫可以吃,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饿死?是蝗虫不够吃吗?

还真是,人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在饥饿时,最需要补充的是糖类,比如富含淀粉的米饭等,而蝗虫富含蛋白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此外还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类较少,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

当然,蝗虫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质,糖类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饿不死,比如天天给你吃虾,你也能够撑很久一样,关键是蝗虫不够量。

从食物链效率来看,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因为自然界的食物链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间,永远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最多不超过五个,再长基本等饿死。

原来的能量传递是从作物到人类,现在中间多了个蝗虫,能量损失骤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会更低。人类想要维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摄取的蝗虫质量,要远远超过原本需要摄取的作物质量。

要想人类存活,那就必须让蝗虫的总质量超过作物总质量,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蝗虫就是靠作物养活,减去能量损耗,蝗虫总质量肯定低于作物总质量,还是远远低于。

而且蝗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吃完庄稼就跑了,人们怎么将他们全部抓住?最多只能抓住部分,维持一段时间的需求。

也就是说,单靠吃蝗虫,人类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这种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灾祥志》有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如果能够靠吃蝗虫度过蝗灾,蝗灾也不成为“灾”了。


平沙趣说历史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民众对蝗灾的态度,认为是老天爷惩罚人们的恶行所降得灾害,是自己作孽造成的结果,不敢轻易捕杀,害怕带来更大的灾祸。

即使有些人以此为食,也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局,不能解决由蝗灾造成的长远灾难。

蝗虫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长时间储存。

蝗灾来临是极快且迅速的,造成的灾害是长远的,捕捉他们的数量不足以解决长时间的饥荒。

综上所述,古人由于愚昧而不会捕食蝗虫是一个原因,其次,即使捕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荒问题。


风正轻摇雨自飘


  去年热播的网剧《唐砖》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剧中就有一个情节。大唐遭遇蝗灾,到处都是流民,让李世民和朝臣头疼不已。当时正在打仗,粮食要先供应前线,但是赈济灾民又不得不做,粮食储备有限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动乱。

  而这时主角云烨把蝗虫做成了食物,还邀请皇上,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神医孙思邈当着百姓的面试吃蝗虫。结果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演了全民吃蝗虫的热潮,把天罚变成了天赐,蝗灾变成了皇粮,不仅暂时解决了灾民的问题,也让那些想利用蝗灾搞事的人计划落空。虽然只是一个电视,但是蝗虫确实是可以吃的东西,在古时候记载的蝗灾也不在少数,都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是有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远离家乡去乞讨过日导致很多都客死异乡。那为什么有蝗灾来临的时候那时的百姓不去捉蝗虫吃,而要背井离乡呢?

  蝗虫可不可以吃这个问题,我们伟大的吃货帝国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但能吃,而且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蝗虫不但可以吃而且药用价值也不少,《救生苦海》记载用酒送服该品,治疗破伤风;《本草纲目拾遗》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这样看来蝗虫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食材啊!为什么古人不去大量捕捉来吃呢?还记得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结果被中国吃货全捉去卖了吃,更有甚者在当地卖手电和捕捉网这些东西,完全没把蝗灾当成一件事。不仅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失,还带动了周边经济,不得不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讲的是一个村庄遭遇了蝗灾,村民们发现蝗虫来了,赶紧拿起火把驱赶另外找人去收割还没有被吃的庄稼。但是奈何蝗虫太多,遮天蔽日的过来,农民根本抢不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蝗虫吃掉庄稼。当时我还在想不会什么时候蝗虫来把我家的庄稼都给吃了吧!现在想想我当时是多虑了。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大的蝗灾,都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害。

  《唐砖》中蝗灾变蝗粮,网友感叹蝗虫要涨价了,为什么古人不吃?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资治通鉴》记载:“秋季,七月,蝗虫自东飞到西边,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尽为赤地,草木五谷皆被吃尽。”

  古时候把蝗虫是为神虫,每当发生蝗灾百姓都认为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不仅不进行驱赶(驱赶也没太大用)还要进行祭祀。古时候还是有吃蝗虫的,比如唐太宗时期发生的蝗灾,太宗就亲自吃了几个蝗虫来表示对蝗虫的憎恶。古时候对于治理蝗虫还是采取了很多措施的,但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去吃蝗虫的。究其原因除了对于蝗虫的畏惧,还有就是蝗虫来的时候遮天蔽日,通常很快就把粮食吃完就飞跑了,也等不到人们大规模去抓捕。就像洪水来了,没有人会想这个时候在抓鱼去吃吧!


读史鉴往


当今社会人们,都吃东西是讲究啊,可谓是无所不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是吃了一个遍,就拿出了名的蝗虫,都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油炸,红烧各种制作手法层出不穷,既然蝗虫可以作为一道美食,那么很多人就要问了,为什么古代闹蝗灾,致使无数灾民饿死,为什么古人们不拿蝗虫充饥呢?

一,古代蝗灾的危害性巨大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虫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我国就有300余种,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

在中国古代,水灾,旱灾,蝗灾是危害性最大的灾难,给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唐代陈子昂曾经描述过蝗灾后的惨状:“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陇已北,罕逢青草”,意思说的很明显,蝗虫群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连青草都碰不到,一旦发生蝗灾,良田植物就会被一扫而空,而百姓们由于没有了粮食,只能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二,古代发生过的几次巨大的蝗灾,给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289年间共发生蝗灾50余次,平均每八年一次,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当时,可谓是天灾不断,刚刚经历了水旱两灾,又闹起了一场蝗灾,此次蝗灾造成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甚至由于饥荒,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到了唐德宗时期,也出现过,两次规模巨大的蝗灾,当时闹灾正值冬日,气温极低,蝗虫群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且蝗虫会咬人,足够多的蝗虫飞来时,是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咬什么,人力根本无法抗衡,灾民被冻死的,被饿死的不在少数。

三,可见,在古代,蝗灾造成的灾难时巨大的,那么当今社会蝗虫作为一道餐桌美食,古人们为什么不食用蝗虫充饥呢?

大家心里肯定有疑问,蝗虫是可以吃的呀,也算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食,可是为什么古人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食用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有一点,古人在饥荒的时候确实食用过,当人们真的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啃树皮,吃草根也不是没有过,更何况区区蝗虫,据记载,唐德宗时期就有过灾民食用蝗虫的记录,由于连年的灾害,蝗灾,导致粮食连年的歉收,灾民们饿的实在没办法,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灾民连草皮都啃不到,无奈之下,灾民们就把蝗虫蒸熟嗮干充饥。

其次,至于说为什么已经有食用蝗虫的先例,干嘛宁愿饿死不食用呢,原因很简单,蝗虫根本不足以填饱肚子,何况古人们的制作工艺问题,能吃多少呢,又能连续吃几顿呢,哪像我们当今社会,蝗虫可以油炸,红烧,蒜蓉,做出各种口味,即便如此蝗虫也只能作为菜肴,也不可能天天吃。

最后,就是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极差,虽然蝗虫可以食用,但是大家知道,自然灾害之后,灾民流离失所,瘟疫鼠疫横行,难保不能保证食用的蝗虫是不是带有病菌,一旦大规模食用昆虫,更容易导致病菌感染,在古代医疗这么差的情况下,等待灾民的还是死亡。

综上诉述,在古代,蝗灾带给百姓们的灾难不比水灾旱灾来的小,甚至更大,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古人们是有食用蝗虫的情况,但是蝗虫对于大批的灾民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况且还有病菌等不确定因素,因此还是有很多的灾民因此而饿死。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