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9号),以下简称39号令。自2017年1月发布以来,这是工信部首次对该规定发布征求意见稿。也是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年初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加快改革创新,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后的新举措。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39号令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有评论指:这是对新能源“造车”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企业代工也将成为发展趋势。还有评论表示:这是在为外资企业入华创造机会。那么39号令的修改意见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朋友理解39号令变化带来的影响,搜狐汽车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信息部总监沈承鹏三位行业专家进行了深度沟通,并将他们的观点汇总成三部分,分别是核心、争议与谏言,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 · 39号令到底变了什么? 最直观的表现是什么? ]

39号令是什么?变化在哪儿?其变化可能引发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看下面两张图,第一张为信息来源,第二张为政策简要解读。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图片内容看起来挺多,但并不复杂,一系列的变化都有着相同的核心——降低企业设计开发方面的门槛。那么设计开发方面门槛的降低又会给行业、企业带来哪些影响,这一修改意见又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观点。

[ · 核心:入门门槛降低/“代工模式”的支持方案 ]

专家们一致认同的是,本次39号令的修正是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代工模式”更加简单;汽车集团下属的子品牌、子公司能更高效的投入生产。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 1 · “代工模式”的简化与推动

作为39号令的见证者,王子冬谈起了最初他们在设计政策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条件较为严格,且当时代工模式尚未兴起。随着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开始采用“代工模式”生产,工信部也相应在2018年年底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明确鼓励车企间委托加工,未取得造车资质,但拥有相应技术实力的新兴车企借用成熟车企生产能力进行代工。由此开了“代工模式”的第一个口子,

而这一次,开的是第二个口子。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方面,虽然2018年底政策已经为“代工模式”亮了绿灯,但手续繁杂。很多传统车企在具有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后,作为受委托代工的企业仍要为代工工厂、代工生产的产品再次提供许多设计研发相关的能力证明,其实代工厂只要拥有“技术保障能力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的自制部件测试能力(39号令修改后的内容)”的相关能力就足够了,他们本不必去出示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

· 2 · 集团子公司准入门槛减低

另一方面,有能力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汽车集团旗下子公司也可以借助集团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售后等基础进行工作,不必非要自己再建设一套体系出来,徒增成本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 3 · 取消设计开发能力 更好的分工 释放企业生产力

“此次39号令中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的必备条件从具有“设计开发能力”改为具有“技术保障能力”,等于将生产与设计分开讨论,可以简化代工流程,更好的释放企业的生产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沈承鹏进一步补充道。

小结:中国车市不景气,同比增长乏力众所周知,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下降,车企也面临“进来的人不好干,外面的人着急进来,刚进来的人一脸懵逼”的困境。为了更好地利用车企闲置产能,同时也让一众车企们能够不必苦苦追求已经基本不再下发的“造车双资质”,“代工模式”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本次39号令,是为之前开放的“代工模式”做一个补充。

虽然设计开放能力被取消,但是后续的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准入要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虽然入门门槛降低,但“准入依旧没那么简单”

[ · 争议:吸引外资车企来华or过度解读? 专家观点略有不同 ]

除了为代工模式“做补充”,39号令在删去设计开发能力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鼓励、加强外资来华投资建厂。沈承鹏提到:外资企业一般都有技术,随着39号令的修改,在中国投资建厂可以不必再重复建研发中心了,省了钱、省了时间、省了人力,还减少了技术外流的风险。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另一方面,王子冬则认为:虽然39号令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资企业将进口车生产本地化”上有所鼓励,但给外资独资入华建厂带来的真实效果仍有待观察。我们常说的特斯拉独资来华建厂,更像是给他批了一块地让他造工厂,将进口车本地化。“我们现在还没有外资企业独立在华研发生产一款产品,如果是完全的本土化产品,它的开发、生产、售后段都要纳入管控,有全链条的设计,”王子冬向搜狐其测表示”或许我们不必对政策做过度解读。“

小结:虽然两位专家的观点略有不同,但我们也不难注意到:39号令的修改建议中,由于不必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国家对外资企业入华建厂,将“进口车本地化”上的态度是较为开放的。但如果未来外资企业想在国内打造一款“中国特供”产品,那么他还是要在工信部做好各方面备案的

[ · 谏言:《意见稿》有隐忧,专家建议进一步推动改革 ]

除了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推进“代工”流程、吸引“进口车”本地化的积极意义外,39号令的修改也引发了专家的鞭策表态。王秉刚直言:现在准入制度进入难,进入后管理宽松的问题根本上仍未解决改变。

核心、争议与谏言 听三位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

王秉刚进一步解释道:现在的准入制度是依据工厂条件审查与样品检测报告做准入依据,只对当时的报告负责,而忽视了正常生产后的产品质量保证。准入方面,是由政府审核完成的,但

由于管理环节的透明度不足,这样的审核准入方法不仅效率有限,甚至容易滋生腐败

针对提出的问题,王秉刚还进一部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 把准入审批改成备案制度

2. 让非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回归企业,为自己企业的产品研发与质量检测服务,他们对自己的报告负责,提供的报告存档备案,不要承担更多社会职能

3. 少数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市场车辆进行监督抽查,发现违反规定的严格按规定处理,包括取消生产资格或者罚款。

简单理解可以理解为:企业自己做检测、对报告负责;国家不插手,但有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严格追求企业责任。这也使欧洲、美国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做法。

总结:根据专家解读,39号令的修改建议基本可以从“降低门槛”、“生产研发分离”、“进一步推动代工模式发展”和“减少外资入华顾虑”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在未来,“宽进严出”的管理办法也可能逐步落实。

39号令的修改意见是政府改革、开放的积极信号,但也不是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听到有专家会讲政府的行动有些慢了、接下来还有很大改革空间等。我们也相信更多改革也即将到来,那么未来政府政策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变化,搜狐汽车将继续关注,并随时与您一同分享大咖专家们的“百家争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