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尋湘靈?》

“湘靈"是古代神話中的湘水之神,傳說是帝堯二女娥皇、女英溺死湘水後化成的。

據屈原在《楚辭·遠遊》中寫道:“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舜帝死後葬在蒼梧山,其妃子因哀傷而投湘水自盡,變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邊鼓瑟,用瑟樂表達自己的哀思。“馮夷"是指傳說中的河神名。

從此,“湘靈"成為很多詩人表達哀怨女子的“意像"。


《何處尋湘靈?》


公元1072年至1074年期間,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期間,經常與“忘年交"張先泛舟西湖,詩詞唱和,飲酒聽歌,好不快活。

張先子是北宋著名的詞人,比蘇軾大47歲。張先最出名的故事就是80歲時娶了18歲姑娘的“張三影“,被蘇軾戲為“鴛鴦被裡成雙對,一樹梨花壓海棠。"

公元1073年春天,張先己80餘歲。可能剛與18歲的姑娘新婚不久,到杭州度蜜月,找好朋友蘇軾公款安排吃住行玩。


《何處尋湘靈?》


有一天,鳳凰山下,雨後初晴,水風清揚,晚霞明麗。湖面上一朵荷花盛開,聘聘婷婷,美麗動人。不知哪裡飛來的白鷺,也被這朵美麗的荷花吸引。倆人攜女友泛遊西湖,偶遇一條彩舟漸行浙近,彩舟中坐一女子,面若桃花,風韻嫻雅,驚為仙人。

忽然湖上傳來哀傷幽怨的箏樂聲,讓人不忍細聽。原來女子正在鼓箏。箏聲嗚咽,煙霞為之動容,彩雲為之收色。彷彿是湘水女神在訴說著自己的哀傷。一曲終了,想上舟聊聊、問問,彈箏人早已飄然遠去。

倆位多情的詞人看呆了,聽迷了,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目送這仙人慢慢地消失在眼前。只有青翠的鳳凰山峰,依舊聳立在湖邊。

蘇軾和張先面對這清風、晚霞、荷花、白鷺和這位仙人、箏曲,彷彿沉浸在“湘靈鼓瑟”的神話傳說中,無心繼續遊賞西湖無邊的風景,上岸商議要把這個場景、感受記錄下來。蘇軾寫了下面的這首詞,流傳至今。很可惜 ,張子野寫的那首詞遺失了。


《何處尋湘靈?》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蘇軾《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蘇東坡這首詞的最後一句“人不見,數峰青” ,天衣無縫地化用了唐代詩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詩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二句。對應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景象,心裡依然回味“依約是湘靈"的虛無和哀傷,讓人回味無窮。


《何處尋湘靈?》


在唐代的詩人中,錢起(722—780年)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二句,奠定了其在唐詩中的地位。

錢起乃浙江湖州市人,是大書法家懷素和尚的叔叔。早年數次赴試落第,直到公元751年因這首詩作才中進士,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冠”。


《何處尋湘靈?》


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 ),皇上舉行考試,當年的考試詩題為“湘靈鼓瑟”。這是摘自《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的詩句。

答卷要求為五言律詩,六韻十二句。限定題目和內容,對聲韻要求十分苛嚴。錢起這首命題作文成為千古名篇。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常常聽說湘水的神靈善於彈奏雲和之瑟。美妙的樂曲使得河神馮夷聞之起舞。人間那些被貶謫過湘水的“楚客”,聽到樂聲裡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從衷來,不忍卒聽。那深沉哀怨的曲調,連堅硬的金石都為之悲傷;那高亢的清音,一直飛向那天際。當樂曲傳到蒼梧之地,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靈頓生思慕之情;而生長在田野中的白芷,也吐出更加幽罄的芬芳。樂聲飄到湘江,也化作悲風,飄過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

江水無言,曲終人散,只有那幾座山峰,青色蒼翠,迎來送往各色旅客……


《何處尋湘靈?》

這首詩緊扣題旨,想象力很豐富,從天上天上人間,到幻想現實,形象地再現了湘靈尋夫不遇鼓瑟傾訴的傳說,生動地表現了二妃對愛情生死不渝的忠貞和對駕崩於蒼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

據《舊唐書》說,錢起最擅長五言詩,有一次出差在外,在月夜裡到院子裡獨自吟詩時,耳邊聽到有人在庭院裡自言自語道:“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嚇了一跳,環顧四周,不見一人,以為見鬼了。而這次考試的《湘靈鼓瑟》詩題中有“青”字為韻,他便以這十個字為落句,稱為絕唱。故這十個字也的被稱為“鬼謠”。但確實是錢起的神來之筆。

曲終人散,眼前只有一川江水流淌,幾峰青山聳立。湘靈的靈魂和愛情早己融入湘江綿綿不斷的流水。只有青山不老,大地常綠,時間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