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读过哪些书?觉得最好看的是哪本?

平西王后


最好的书是易经,少年可以读,中年可以读,老年可以读,一生一本书,一本书一生。



梅花先生君子谋


书读得多也读得杂,印象最深的还想再读一遍的就是《红楼梦》,这本书读得很有意思,让我读下去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当时上初中放暑假在家,写作业看书本很无聊就不想写字,但是农村老家暑假不看书不学习,家长管的还很严的,但是只要是在看书父母就是很高兴的,不管你看的是书本还是课外书。当时也是为了装逼,都说红楼梦这本书很牛逼,很多人都看不懂,我就觉得我要是能看懂多牛逼,到时候吹牛也很拉风的。于是跑到镇上花十块钱买了本盗版的,十几年过去了我记得还很清楚,十块钱!而且纸张是那种发灰的跟草纸一样的纸张(后来才知道这本是早期以程乙本为本编撰的,后来遗失了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可惜)。拿回去看了一下午两节,果然味同嚼蜡!什么玩意!居然还有人喜欢看这个!之后扔家里两个月断断续续看了四十多节(主要是写作业更无聊)!开学了带到学校去。偶然一天在书店看到一本周汝昌先生写的解析红楼梦的书,翻开看了一点,对着解释回想章节,觉得还挺有意思。于是又回去把书耐着心读完,再去看周老先生的解析,发现越看越有意思,有很多解析在读得过程中都没有注意到,才意识到第一遍读的实在是太粗糙。于是又重新再细度一遍,真的是越读越有意思!书从初中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总共读过五遍之多!这本书真的是耐下心来读你就会慢慢喜欢上他。爱他的人真的是爱的死去活来,不懂他的人真的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像很多人抨击红学研究一样,爱的人研究,不爱的人觉得是吃饱了撑的研究一本破书!等你真的懂他的时候再来评论他吧!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巅峰之作不是白叫的!


上思之那琴


年轻的时候读过很多西方的小说,西方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自文艺复兴以后,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可能就是我读西方小说的初衷。

最开始因为猎奇心理作崇,那个时候西方小说是属于禁书之类,都是在偷偷的读。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文学进来,就如饥似渴的读开了。

莎士比亚的戏剧系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人间悲剧系列,《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三个火枪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卢梭的《忏悔录》。还有二战战争回忆系列,如朱可夫元帅的回忆系,《第三帝国》,描写二战的,《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前期也顺便看了一下中国的四大名著,后来才发现有一本非常优秀的中国小说,那就是钱钟书的《围城》。围城语言的丰富,用词的幽默,一下把战争的氛围降低了一半。

看《约翰.克里斯托夫》四本长篇时,正在读书,这部优秀的小说,让人看的也是郁闷于心,心情不爽过好几天。显然自己的情绪被拉入小说里面,受其感染。

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其用词之精彩,语言之精炼,让人感叹。特别是《王子复仇记》里面好多情节至今还犹记于心。比如王子遇见他已故父王的那一幕,还有就是王子出逃前,他的家人给他的警示提醒:你如果借钱给朋友,可能失去金钱,还会失去这个朋友。这道理,现实生活中也可引以为戒。

《青年近卫军》,把战争的氛围感染与我,看小说那段时间,跟随近卫军战士一起紧张,一起担心,一起去抵抗德国人的进攻。

国产小说里面首推当然是《围城》,围城太精彩了,可惜我们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知道有这本书,以前在国内一直是禁书,实际上这本书解放前就出版了。

近年喜欢看一些散文,余秋雨,林语堂,林清玄,龙应台,贾平凹等的散文。

顺便提一下,贾平凹的《废都》,还是很有意思的,是一部有特点的小说。

看得多了,也将他们融汇贯通,煮成一锅了。所以,现在也分不出他们在其中十分清晰的个性特点了,倒是如一罐荤汤,只当营养全都在内,胡吞海吃般吸入了。





云中一击


这么长时间大家关在家里都看了什么书呢?有没有特别好的书推荐?

近段时间的疫情影响,大家基本上都宅在家里闭关,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感觉各有不同,关于读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需要根据个人自己的情况而定。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读过的感觉不错的几本书,仅供参考。

一、古文名著。推荐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用多说,四大名著,描写了封建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书中各种对人性的刻画,对现实的讽刺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读来让人回味,以至于出现了“红学”这一学派,后人专门反复研究,说明其影响力之大,但是想要读懂,三遍怕是不够。

二、官场小说。推荐阎真的《沧浪之水》。这本书的名字取自于屈原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阎真在书中刻画了一个不得志的医学研究生,在郁郁寡欢、不得志的人生旅途中,由一个纯真刚直的大学生,慢慢变成了经验老到的官场高手,中间的蜕变过程,由一个个极具现实色彩的故事连接而成。蜕变过程中,其内心的变化历程,经过了是独守清高,还是随波逐流;是固步自封,还是尝试改变;是遵守规则,还是破坏规则。我觉得描写的是淋漓尽致,道尽了官场的一切,值得一读。

三、武侠小说。首推金庸金大侠的《射雕英雄传》,大气磅礴,至今仍对金大侠的文笔描写和情节铺垫佩服至极。印象最深的就是,幼时郭靖为搭救师傅哲别,被敌鞭打仍不松口,描写的入木三分,读来激情澎湃,真是幼时即有侠义精神,幼时为民,大时为国,一股侠义情贯穿全书始终。个人认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射雕英雄传》称得上是“上好佳”。

除上述之外,还有类似《诛仙》《盗墓笔记》等网络小说,观赏性也是极佳。

 以上是琵琶山小王子的个人观点,还请斧正。

 

 





琵琶山小王子


因为种种原因,近期看的书比较少,只看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人性的弱点》,《孙子兵法》和《道德经》,这些都是好书,但是都没有达到我心目中最好的标准。仔细想想这么多年来看过的书籍里中外名著、正史野史、天文地理,搞笑悬疑甚至教科书、工具书,政府白皮书等等都让我多多少少汲取营养,从中受益,不过要说这所有读过的书里,最让我觉得好看的首推《红楼梦》。有人曾说过,文章让人觉得动人可以看两三遍的已是不容易,但是最高的境界是能留人就是可读千百回而不厌倦。《红楼梦》于我,就是可读千百回的书。现在都清楚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11岁,当时年纪小阅历浅薄一开始觉得晦涩难懂,许多不认识的字还要一一查字典,坚持看了一半就已经手不释卷了。多年来反反复复的看,随便翻开书不管从哪一章开始读,都还是津津有味。每个人物描写的都形象生动,性格鲜活饱满。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曾这样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自己的看法是不同的年龄段读出的感悟都不一样,尽管那个时代和我们很是遥远,但是从中的感悟和学习到的东西并不过时也能警醒世人。甚至关于《红梦楼》还出现了‘红学’,足以说明它不仅受读者喜爱,还有研究价值。前不久大热的电视剧《庆余年》,主角范闲就靠着惊人记忆默写出《红楼》被那里的才子佳人追捧(大家都知道这个红楼就是红楼梦)。 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最好的书的标准都不同。我的建议就是能让你反复阅读不厌倦的,就是最好的书。(附上我的《红楼梦》图片,年代久远又反复翻阅已经纸黄字旧)





宫商角徵羽哆瑞咪发嗦


喜欢读书的阅读量肯定不会少,而且就每一个时期而言,最好看的书也会一直改变,就我当下来说,最好看的书就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了,这是19年比尔盖茨年度荐书第一名,上市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足可见此书的魅力。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只有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家庭给了我们最初的也是最大的影响,我们的很多行为,习惯,思想都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但所有这些影响都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当然改变的只是对我们不好的东西。

书中的主人公塔拉十七岁之前一直没有读过书,之后却像开挂一样,剑桥,哈佛,硕士,博士……达到了很多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你可能会说这又是一本励志书,或者她的家庭教育肯定超级棒吧,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错了。塔拉的家庭信仰摩门教,是那种接近于愚蠢的信仰,他的父亲把赚来的钱大部分用于购买汽油、生活物资、枪支弹药,仅仅是为了在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他们好有所准备,并且拒绝和社会也就是政府有任何来往,生了病甚至快死了都是在家医治,塔拉上学时,连出生文件都没有。这里我可以给你讲述书中一个场面:塔拉因为对他的哥哥说了不,结果被自己的亲哥,在大庭广众之下拖着脚拉在地上很长一段距离,衣衫不整。塔拉虽然取得很多成就,但是她的内心依然是崩溃的,原生家庭给她的影响依然无法磨灭,直到她一步步通过教育,了解了新的世界,走进了新的世界。

这本书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有必要读,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的人也许只是个别的坏习惯,有的人也许是影响一生的阴影,不管是什么,我们都要努力地通过教育来改变它,改变自己,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这是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包括自学。


题浮罗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在黄金时代描述的那个年代,小说主人公王二想要得到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比较困难,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索性得不到,索性希望破灭,王二干脆和陈清扬在一起了。

这本书被认为是上世纪文坛最美的收货,美在什么地方,美在王二陈清扬追求人性最美好的需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没有被锤掉。

那个年代性压抑是因为时代背景特殊,现在呢,也有好多大龄男女有着严重的性压抑问题。

我们村有两个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在北京工作,都已经三十多了,都没有对象,那么他们的生理需求怎么解决。

这个时代不愁吃喝,可是女人对于谈婚论嫁提出了更高的条件,有房有车,家里条件差的,就现在的房价,买房子肯定买不起,然后不能结婚。

这么多的大龄男女往何处去!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碰上这个时代就在这个时代搞破写,您千万别和我讲仁义道德,我觉得恶心。



泡泡最厉害


史美尔斯说: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我是一个酷爱读书之人,奈何好书太多,读不过来,与其求多,不如读些经典。基于此,我精挑细选了读过的40部书(中国22部,外国18部),推荐如下:

中国:

《山海经》《史记》《左传》《论语》《孟子》《古文观止》《历代诗歌选》《历代寓言选》《老残游记》《儒林外史》《人间词话》《曾国藩家书》,《鲁迅选集》《四世同堂》《子夜》《朱光潜选集》《美的历程》《汪曾祺选集》《万历十五年》《中国人史纲》。以上凡22部

外国:

《宽容》《人性的弱点》《动机与人格》《存在与虚无》《悲剧的诞生》《艺术哲学》《苏菲的世界》《历史研究》《全球通史》《名人传》《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伦理学》《沉思录》《复活》《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约翰克利斯朵夫》。以上凡18部

其中最喜欢的四部:

《左传》《朱光潜选集》

《历史研究》《约翰克利斯朵夫》


高尚其事


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教养,读书不但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我读的书很少,只读了《百万英镑》、《毛毛》,还有一本就是我最喜欢的,对我帮助很大的《管道的故事》这本书。

那是在2016年一个中医生送我的一本书,从此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书中让我明白了打工只是生活在一个“提桶”的世界里:干一天的活儿拿一天的工资,干一个月的工作领一个月的薪水。不管你是微薄的收入还是高薪收入,只要有一天你被下岗了还是因什么事无法继续工作,你的收入就停止了,不提桶就没收入。

《管道的故事》这本书可以告诉你如何摆脱时间换金钱的陷阱,如何获得真正的财务保障,以及如何去建造属于自己的管道,让你彻底摆脱“提桶人”的命运,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

创业的路上虽然很艰难,《管道的故事》这本书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我也经常拿来读。它时时刻刻都在鼓励我:今天你建造管道,明天你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生命线了。

大家也可以多读读哦!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希望能帮助到你。





样样红136819


喜欢读书的人,只要是通过沉淀的佳作都是好作品,不同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我喜欢读书,但是都比较杂,因此如果说最好看确实不好肯定的回答,不过最近我读的几本书,我还是觉得不错的,一是柴静写的《看见》:一位山西姑娘,凭着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一步步走进了央视的大门,走进了寻常百姓身边,没有刻意选择一些历史性的标志事件,只叙述了她在作为记者生涯中看见的令她难忘以及触动心灵的事,作为80后,虽然未亲身经历非典,汶川大地震,但通过《看见》这本书更为深刻的体会到了灾难中作为人的无耐,同时感受到作为人的坚韧,即使100次的跌倒也会101次的站起来,通过双城记认识了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通过奥运的瞬间认识了德国举重冠军史泰纳和他深爱的妻子苏珊~you raise me up,认识了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闻人陈虻,虽然都是柴静作为一名记者成长路上所经历的事,但通过看见他们、读他们,使我更加感受到生命的珍贵、生活的意义以及相对于书中主人公来说更为幸福的生活。二是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和他的另一个作品《活着》相似写的都是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主人公许三观是一名普通工人,第一次意外的加入卖血队伍,用赚来的钱娶了媳妇成了家,而后因儿子打架无力赔偿医药费而再次卖血,从此卖血贯穿了他的一生,如果说第一次是意外之喜,那自此以后的却都是人生所迫,对于许三观来说,身体里涌动的血是他的希望,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通过《许三观卖血记》也让我看到了他的坚毅、乐观、坚强和担当,生活在和平岁月的我们虽未经历过那些艰苦的岁月,但岁月却沉淀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回望历史,铭记历史,而此刻我和你以及我们、你们、他们也是这历史长空中的一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